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老人与海鸥》同步练习

课外阅读
天山美景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抛到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秋天般的凉爽。蔚蓝的天空衬着矗立着的巨大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入云影,就像在雪白的绸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色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雪峰的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闪耀着银光。在那白皑皑的群峰脚下,是连绵不断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开的巨伞。夕阳西下,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枝丫,在苍绿的苔藓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小山坡上,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两岸,到处是高过马头的鲜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绚丽夺目。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鲜花。
       虽然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这时的天山更美丽?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耸立   特别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①骑马走在花海中,觉得人,马

②文中作者具体描写了等景物,写出了天山的美。

(3)、找出文中同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的情境相似的一句话,抄写下来。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外婆家

    直到现在,我还是常常想着我的外婆家。

    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我又梦到了那座梅溪镇上的古老的屋子。曾经消磨了我整个童年的那间“藤花书屋”,依旧没有改变一些样子。一种不知名的藤本植物,从窗外爬起来,带着那些绿得可爱的叶子,一直爬上了屋檐,窗外便好像张了一个绿色的帷幕;有的开出几朵小小的淡红花来,更是美丽得叫人不忍离开。

    春天,书屋前面花坛上的大丽花开了,红的、紫的、黄的、白的……一丛丛,把这朴素的院子,点缀成洞房似的。一群群的蜜蜂,从墙外飞来,盘旋在这些花上,不住地唱着它们的赞春歌。

    书屋后面,是一个大竹园,一根根的翠竹,不时发出飒飒的响声,仿佛它们在絮语着。当我们走进这竹林的时候,脚下踏着那永远照不着太阳光的泥土,软软的,真比踏着厅堂上珍贵的地毯还舒服。夏天,我们常常摊开一条席子,带着一壶凉茶,躺在那里读故事书,要是沉沉睡去了,不妨就来一次“午倦抛书昼梦长”。

    墙外人家,尽有搭着瓜棚、豆架的,秋天到了,晚上明月如水,从那些棚架上的绿叶丛中,不断地送过“沙沙!沙沙!”的歌声来,很容易地把我带进甜蜜的梦乡。

    冬天是最寂寞不过的,但是,在这书屋的火炉边,我曾经和表妹们烤过山芋吃;在这书房外的一片大雪中,我们曾经堆过雪人玩。

    这一切都像真的一样,在昨天晚上的梦中,我又一次到了外婆家。

课外阅读。

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不合身,但并不能影响地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非常有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

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书,又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就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人群中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的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紛按下自己要去的楼层。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按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按,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口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想:这

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呢?”她主动接过话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匆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掉在了地上。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按下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让人倍感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马上按了关门按钮。这位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大声说:“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是个精神病人。"

⑨“噢,难怪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

阅读理解

三峡之秋

方 纪

①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色,是从大江两岸的橘树和柚树开始显现的。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②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结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树和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 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着,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⑥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是从山上生长出来的,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的、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hè),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⑦ 这一天,正是中秋。

(选自《快乐语文》,有删改)

阅读。

童年的馒头

聂作平

①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一般指没有花朵的花枝)。
ㅤㅤ②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ㅤㅤ③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ㅤㅤ④回家路上,我看看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技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bā)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gēng)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ㅤㅤ⑤……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ㅤㅤ⑥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的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的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ㅤㅤ⑦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ㅤㅤ⑧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ㅤㅤ⑨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一声哭了。
ㅤㅤ⑩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我的批注:____

——选自《白桦林•倾诉沧桑》,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