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养母》同步训练

阅读训练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鹏、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____(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喝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是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

      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________(nè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①轻(yíng)②娇(nèn)

(2)、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鹊、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鹦哥岭

1鹦哥岭位于海南省中南部,具有热带雨林面积大、生物物种丰富、原始性强等特点,是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中保存最完好的自然保护区,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___________________。据调查发现,鹦哥岭保存着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的原始热带雨林,其面积有250多平方公里,而被评为中国最美森林的尖峰岭,其连片的热带雨林也仅为150平方公里,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五指山则更低。

3 ___________________。据调查,鹦哥岭的物种非常丰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二级17种,海南特有物种植物132种;陆栖脊椎动物43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种,二级36种,51种列入中国濒危。在调查中,专家们还不断发现新的物种,如首次发现的伯乐树、鹦哥岭树蛙等十多种动植物新种。专家们认为,鹦哥岭可能还存在着大量未认识的物种。

4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察我国热带雨林保护区,包括西双版纳、尖峰岭、霸王岭均在历史上或多或少建立了森林开发利用机构,而鹦哥岭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绝大部分区域从未有过正规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原始特征,有许多地方还从未有过人类足迹,是我国非常少有的一块热带雨林处女地。

 5鹦哥岭是海南岛两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林,主宰着海南岛的水系形态。鹦哥岭还是海南第二高峰,其森林与地形地貌影响着海南全岛气候,一旦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将从根本上影响海南岛整体气候,使本岛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后果堪忧。

6近年来,鹦哥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随之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乱伐、盗猎等现象时有发生。2007年以来,27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陆续奔赴鹦哥岭,开始了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并一直坚守岗位至今。鹦哥岭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吧!鹦哥岭在呼唤!

                                        (选自《大百科》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恐惧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

       ①什么是恐惧?恐惧就是对于外部发生的危险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有时,这种反应更近乎一种本能,例如遭遇到火灾、泥石流等危机时本能地逃跑,或是被人迎面打来一拳时本能地架起手臂防御,等等。这些因恐惧而产生的行动是对我们自身的保护,可以帮助我们回避危险。不过,如果保护过了头,我们就会变成厚厚盔甲下的“套中人”﹣﹣过度、非理性、持续地害怕某种物体、现象、活动或场合,并夸大可能的危险,那就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②人们一般把常见的恐惧症分成四种:动物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密集恐惧症、社交恐惧症。患有动物恐惧症的人见到一些动物的影像、图片,或看到关于动物的逼真文字描述,都会感到恐惧并想要逃避,甚至伴有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胸闷、出汗、透气困难等。场所恐惧症主要是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并且会因为无法逃离而感到担心、害怕,如处于影剧院、地铁,尤其是电梯中,感到憋闷、呼吸困难、恐慌。密集恐惧症是对排列密集的较小物体害怕或觉得恶心,例如密密麻麻的虫卵、蜂巢、淋浴喷头的出水小孔,甚至草莓,等等。社交恐惧症大多存在于青少年,主要表现是对学校环境的恐惧,因升学、转学或者更换班级而焦虑等。

       ③恐惧自何而来?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源自于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可能受到环境中长期暗示的影响,也可能仅仅由某个单纯事件所导致,甚至还有些恐惧要归结到生物进化上去。例如,在某些惧怕蛇的人群里,有些人一生中甚至都未见过真正的蛇,但他们不由自主地就会对蛇产生恐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类的这种恐惧心理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早期的灵长类动物为了生存,在险象环生的丛林里面必须提高警惕,小心防范,一旦看到威胁生命的动物靠近(比如毒蛇、蝎子、毒蜘蛛等等),就会恐惧逃窜。长期的记忆被储存下来,恐惧心理由此而生。

       ④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呢?一般说来,对恐惧的东西了解越多,莫名的恐惧感就有可能越少。动物学家不怕和蛇、蜘蛛等动物接触,在高楼表演杂技或修筑高楼的建筑工人不会恐高,尽管他们日常工作时就要面对这些危险,但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他们已经掌握了自我保护的方法,并了解到遭遇危险应如何自我救助,因此能够泰然处之。所以,若想要摆脱你对某一事物的恐惧,就从积累知识并充分了解那件事物本身开始吧!

(选自《博物》2012年第4期,有改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南充

①在南充仪陇的金城山上,古柏掩映、奇花衬托着一幅巨大的“德”字石刻,丰润沉厚,古朴苍劲。整个字的高和宽均为22米,立面达484平方米,显而易见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字石刻,张扬着一种举世景仰的两“德”精神——从这里走出了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和“普通一兵”张思德。

②两“德”精神最大的特点,就是厚道。以至仁为厚德,以至诚为厚道。

③张思德终其一生,忠诚厚实得像他烧炭的那一炉净火,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了壮丽的人生,点凡成圣。而朱老总,领导南昌起义,创建红军,长征途中制止分裂、挽救革命……功勋卓著,威名赫赫,在战争时期是革命营垒中的磐石;革命成功后成为中央领导集体中的敦厚长者,量大如海,容载万物。特别是厚道几乎成了现代社会的稀缺品质,人们以“雷人”和“段子”为时尚,以尖酸刻薄处世防身,谋富不谋道、以不择手段出人头地为目标……于是就越加怀念以朱老总所代表的厚道——中国人性中最为明亮和温暖的一面。

④也正是以厚道为心,成全了丰盛的南充历史和文化。王充在《论衡》中说:“德弥盛者文弥缛(繁华昌盛、多姿多彩),德弥彰者人弥明。”由此南充曾被奉为“文都”,对中华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文化巨匠,云集南充,河汉灿烂。随意例数一二,便可活活羡煞那些文化干旱、无名人可数,争将西门庆、潘金莲等认做先人的地区。

⑤南充阆中人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确立以每年的正月初一为岁首,到冬季十二月底为岁末,使政治年度与自然的节律统一起来,让月份与季节合理地按一定的周期律动,并一直沿承至今。当汉武帝要给落下闳加官进爵时,他却坚辞不受,执意归隐故里,将满腹独步天下的天文历算知识,尽数传授给有志于此道的后生。君子之怀,遵厚道而弘大德,谋道不谋富。

⑥正是因得益于落下闳的这份淳厚与耿直,他家乡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都成了三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周群还被称为“蜀中后圣”,而落下闵则被奉为“蜀中前圣”。两千多年来,落下因的《太初历》紧密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世界,为了感念他,国际天文联合会于2004年,将一颗国际永久性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

⑦而中国人则尊称这位春节文化的创始者为“春节先圣”。不要高官厚禄的落下因,却无法拒绝后人给他戴上了两顶圣人的桂冠。

⑧在南充这块厚道的土地上,圣人确是太多了,无论来旅游,还是采风,都会产生一种文化朝圣的感觉。南充至今仍留有独具一格的“万卷楼”,那是陈寿的父亲专为供其读书而修建的,代表着南充还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读书时的陈寿即被喻为孔门七十二贤中的子游、子夏。后历时十余年写成《三国志》,世称“良史”,堪与太史公比肩,也跻身圣贤之列。

⑨还有《子虚赋》《上林赋》的作者,与卓文君一道创造了千古爱情佳话的司马相如,被誉为“赋圣”“辞宗”。

⑩天厚道,地厚道,水土厚道。积累厚道,则物自归之,犹如林深而鸟栖、水广而鱼游。以厚为富、以道为贵的南充文化,成就了两千多年的灿烂与辉煌。

(选自“全国散文名家南充行”系列文章专辑,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女娲造人

袁珂

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②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③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呢?

④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⑤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⑥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⑦“妈妈!”

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⑨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⑩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

⑪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⑫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⑬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⑭她一心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惫不堪了。

⑮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周围。

⑯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的人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⑰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还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总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未免太麻烦了。怎样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却是一个难题

⑱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担负起养育婴儿的责任。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选自《神话故事新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祖国撤下那生机勃勃的“种子”

李春剑

①“吃一堑长一智”。

②1998年,再次回忆起30多年前的那次失败,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感慨万千。他提起笔,郑重地在稿纸上写下这个标题。

③薄薄的稿纸早已泛黄,但字迹清晰俊雅。一撇-捺间,满是老人对航天事业的执着,对科学真理的渴求,对祖国的赤诚.

④他是我国著名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筑基者。

梁思礼          ⑤那次失败为梁思礼带来怎样的感悟?它又为蓬勃发展的新中国注入了什么动能?

⑥忆往昔,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那个火红的年代······

⑦1949年10月,自美国旧金山驶来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缓缓靠岸。尽管已在汪洋之上漂泊了一个多月,留美8年的梁思礼却丝毫不见疲累。他快步走下舷梯,张开怀抱奔向母亲,奔向他阔别已久的祖国。

⑧“祖国需要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和一同归来的30多位留美学子一样,梁思礼浑身充满干劲儿。

⑨1956年,一项新事业摆在梁思礼面前。此时,我国决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五院”),要下大力气开展导弹与火箭研制。作为无线电工程与自动控制两大前沿领域的高才生,梁思礼被任命为五院的自动控制研究室副主任。在院长钱学森的带领下,他成为我国第一代航天人.

⑩隐姓埋名,为国铸剑,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站在这个崭新的起点,梁思礼兴奋不已。可是,导弹到底是什么?究竟长什么样?在五院,除了钱学森,还没有人见识过它的“庐山真面目”。

⑪“简直是两手空空,一张白纸。”回忆当年,梁思礼这样形容。

⑫“但这是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梁思礼明白,这颗“种子”一定要在中国的国土生根发芽,结成一道坚实有力的国防屏障!

⑬这更是一项无比艰巨的事业。没水、没电、没床铺·····大漠深处,发射基地的房子四处透风,沙砾使劲儿从墙缝钻进屋子,还直往人的头发丝和耳朵眼里钻。

⑭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除了决心!

⑮没有资料和经验?那就边学边干。没有厂房和设备?那就改造旧机库,想尽办法创造条件。咬住牙,绷住劲,顶住一口气,这些年轻的航天人誓要把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

⑯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1059”近程液体地地导弹成功试射,标志着我国在导弹技术领域的初步胜利,科研人员亲昵地叫它“争气弹”。它还有另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东风一号”。

⑰梁思礼清楚地知道,尖端技术不能只靠模仿,更不可能靠花钱买到手。顾不上休息,他带领团队,迅速开展中近程液体地地导弹的自主研发工作。

⑱似乎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不到两年,“东风家族”的又一成员“东风二号”问世,准备进行首次飞行试验。

⑲“砰”的一声巨响,让发射现场的人们都愣住了!刚飞上天几秒,导弹就打起“摆子”,然后猛地一头“栽倒”在地,炸起一个巨大的蘑菇云。不知过了多久,烟雾终于散去,地面上只留下一个直径20多米的大坑,宣告着刚才的一切都真实地发生了。

⑳梁思礼无法忘记那一天,1962年3月21日,“东风二号”首次发射任务,失败。

㉑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历尽千辛万苦设计出的成果,就这样毁在自己眼前,梁思礼心里装满了痛苦和疑问。

㉒问题就出在导弹的控制系统!梁思礼迅速冷静下来,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所在:“东风二号”模仿的是苏联导弹控制技术,发射时受地形因素影响很大。如果是在复杂的山地,搜索雷达必须跟着导弹“跑”,移动到朝向发射目标的位置。毫无疑问,这不可能满足实战需求。

㉓在梁思礼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反复修改、试验。他们要给“东风二号”安上一个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大脑”.

㉔ 1964年6月29日,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东风二号”腾空而起,直奔苍穹。“东风二号”控制系统的双补偿方案,使导弹命中精度大幅提高,我国导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从个人历练来说,失败比成功更有启发、更起作用。正因为失败以后,做了大量工作,总结了经验,才使我们把坏事变成了好事,才真正懂得应该怎样自行设计。”在那篇名为《吃一堑 长一智》的追忆文中,梁思礼这样写道。

㉖随后,梁思礼被任命为“东风二号甲”导弹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参与到导弹、核弹“两弹结合”的工作中。体积和重量被大幅压缩的核弹头对外部条件极为挑剔,研制难度极大。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谢光选打了个比方:“两弹结合,好比一个“啰唆汉”娶了一位“娇小姐'。”

㉗ “点火”“导弹飞行正常”······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首次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导弹在指定区域实现核爆炸。这声巨响再次震惊世界。从第一次核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爆炸,我国仅用了两年。

㉘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艘神舟飞船······航天事业融入了梁思礼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病床上的老人已神志不清,嘴里却还念叨着要为火箭开“评审会”“查找故障”。

㉙“我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在探索茫茫宇宙的征途中,他,已是最亮的那颗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