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同步训练

把对下面这个句子的理解填在横线上。

“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一句表现了教师面对凶暴的纳粹分子的的英雄气节。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水上漂(唱)
       老汉心并非铁石块,
       是留是丢几徘徊……
       狗娃(抓住一线希望,急唱快板)
       我比男娃子更勤快,
       能干粗活能挑抬。
       下河帮你洗铺盖,
       煮饭帮你劈干柴……
       你桌上只添一双筷,
       我不贪嘴,不挑菜,
       学本事,听安排……
       爷爷呀——
       你收个孝顺的孙女划得来!
       水上漂(唱)
       可怜可爱,
       好灵好乖,
       催人滚滚泪!
       背着狗娃揩……(返身望天三思)
       雁鹅阵阵飞天外,
       炊烟袅袅起楼台。
       我家香烟今何在?
       愧对祠堂祖先牌。
       养儿方能续后代
       女生外向遭祸灾。
       事出无奈,
       快快丢开。
       狗娃休把老汉怪——
       重男轻女自古来!
       水上漂心一横,跺脚踢开女孩,跳上小舟,轻篙一撑,船如箭发,开往下游。
       狗娃沿着河岸追赶小舟,踏进浅水呼唤爷爷,水漫到膝,波涌到腰……
       水上漂回头一看,女孩在水中沉浮!
       水上漂    死丫头,不要命了!
       老汉嘴上大骂,行动却很果断——投河救人!
       艺人不愧外号水上漂,弄潮之术极高,迅速救起女孩。

阅读《生命需要等待》,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生命需要等待
                                                                                                      詹克明
       ①生命体拥有最复杂的结构,最精确的联系,最协调的配合,以及最完美的功能。
       ②不过越是高级有序的体系也越容易脆弱,其对外界环境的要求也越是严格,有时甚至近于苛刻。然而,这种严格条件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满足,因此对生命体而言,它还必须同时具备另外一套生存本领,那就是等待。一旦环境恶劣,生命无法正常维持,它会借助某种方法,使之能够蛰伏潜藏,确保挨过难关,待环境适宜之时再求发展。
       ③一般说来,有序程度较为低级的生命体,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相对较低,对恶劣环境的承受能力也会相应增强。例如,人类一旦失去1/5的水分就会死亡,而蚯蚓即使失去自身体液的3/5也还没有达到受伤害的程度。对于一些更为低级的"隐生生物"(如小麦中的线虫),即使失去自身水分的99%,一旦得到合适的水分补充也还能恢复生命。低等级的植物也有同样的例证,据说一块干燥的苔藓在博物馆中居然度过了120年,过水还能照样成活。可见,降低有序程度可以成为生命等待的有效手段。
       ④几乎所有最高等级植物都采用降序最为彻底的"种子"方式来保存生命。与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相比,一粒微小种子的有序程度不知要低几个数量级了。它们是生命的真正隐者,你从一粒种子中绝看不到花朵的美丽芬芳,果实的甘甜香美,茎干的分支结构,叶片的光合作用,庞大的植根体系,以及复杂的维管束组织。但是所有这些精妙绝伦的高级有序结构,无一遗漏地深藏在这颗貌不惊人的种粒之中。
       ⑤每一粒种子还是整个物种的生命微缩,是一座完整的物种基因库,它贮存了历史,也孕育着未来。
       ⑥等待是一种强韧的生命状态。许多沙漠植物生命周期都很短促,它们能在下雨过后的短短几天内就完成一次生命全程。戈壁上有一种植物,只要一场雨,它就立即抽芽,急速地生根、长叶、开花、结果,仅在八天里就能完成一株显花植物全部的生命周期。此后,新一代的种子又会重新归于安静的等待。在这片一年也未必能下场透雨的戈壁滩上,也许等待了两年时间就是为了这历时八天的生命辉煌。对这些沙漠植物来说,也许等待反倒是生命的主要存在方式。
       ⑦当然,在植物界还有等待年代更为长久的种子,那就是古莲子。它们才是真正做到"千年等一回"的强者,这种坚韧顽健的生命力真让人肃然起敬。
       ⑧生命必须包含等待,甚至可以说,没有学会等待的生命就不具备生存的资格。
       ⑨等待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零级动态",它时刻准备着,随时都在等候启动的信号。
                                                                                                        (原载2005年2月18日《文汇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萝卜花

丁立梅

    ①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胡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一朵月季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②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摊,卖小炒。一个小气罐,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摆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 土豆丝炒牛肉,或炒鸡肉,或炒猪肉。

    ③女人三十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夹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极干净,外面罩着白衣。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的红。她有围裙,有袖套,过一会儿,她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

    ④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必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盘子里,才好看,她说。

    ⑤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饭时,女人的摊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小炒,大家都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盘,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的萝卜花,承载着五味调和百味香,就开到了人家的饭桌上。

    ⑥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

    ⑦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很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木完工的高楼上掉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⑧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动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 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罢? 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坐在桌旁雕着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待和向往。

    ⑨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前来了。

    ⑩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多少钱了? 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⑪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莱,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花。莱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频废的样子。

    ⑫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大家提起萝卜花,都知道。

    ⑬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利胚”师傅老葛

明前茶

    ①“小时候,家中还没有洗衣机,洗了粗重的床单被罩,母亲都喊孩子们去帮忙绞拧。但她不许我沾手,因为,我要学利胚。”

    ②三十年前,老葛还是小葛的时候,就深受管束,父母不让他掰手腕玩,不让他帮家里割稻子、扬谷子、捣年糕,不让他做任何有可能扭到手腕,或导致手部震颤的活计,原因就是“你师父说的,孩子的手腕要是不小心吃到力,利胚这一行就不能做了”。

    ③利胚,是制作薄胎瓷的重要一环。以一只敞口薄胎白瓷碗为例,拉胚师傅做好器型以后,碗还是混沌初开的模样,厚墩墩的,憨态可掬,碗口、碗腰、碗底处都有少许蓄泥,拿在手上有点坠手。而利胚就是把这胚体尽可能地削薄,只留下薄薄的一层胎骨。一只一百克的碗,利胚后只剩不到二十克。在利胚的过程中,器型的风骨开始呈现。清冷孤傲的气韵,并非上品,极品薄胎瓷看上去有一种很柔和的暖,“微微冒汗”。这种毫不孤冷的视觉效果,完全由利胚师傅所赋予的弧线来体现。

    ④利胚的第一步是磨刀,小葛上到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学习磨刀。光这一步就学了两年。利胚用的刀,其实都是用细长的钢条再次淬火,经锻打锉磨而成。师父不会把他用熟了的刀给你,因为你使不惯。每个人的手形不一样,利胚的速度不一样,“咬刀”的习惯也不一样。老葛跟我解释说,瓷器的造型和弧线千变万化,所以刀刃的弧度必须跟随器型变化。胚体越修越薄,刀刃越要与泥胚的弧线咬合得天衣无缝,不然,“哧”的一声,你精修了两个钟头的胚体,一秒钟就被修废了。

    ⑤三十年光阴倏忽过去,小葛变成老葛,跟随他的利胚刀,从二三十把,变成一百多把,板刀、条刀、挽刀、底足刀、外形刀、蝴蝶刀,这些刀就像他的兵器一样,每天都要在手中掂量磨砺。老葛在他的工匠生涯中,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磨刀,一磨就是一下午。从他吃完午饭开始磨刀,家人就知道,无事不可扰乱他的心神。这三十年,老葛成长为顶尖的利胚师傅,靠的就是高度的自律:他从不喝酒,因为酒精容易使手腕震颤;他不看情节粗暴的影视剧,怕自己沉溺分神;他也从不在白天工作,因为利胚时需要绝对的心神宁静。

    ⑥下午把刀磨好,前半夜老葛都在喝茶、读经,看他从西安碑林带回来的碑帖拓片。他并不练习书法,他只是看,捕捉那笔锋的走势,水墨的速度,连笔的弧度。他细细观瞧,即使酷暑天,身上也凉荫荫的没有一滴汗。这样,到了后半夜,他做利胚的心气就养成了——身体微倾,耳朵紧贴在钢条刀具的另一端,靠听走刀的声音判断胎体的厚薄。此时市声已消,灯火渐暗,猫走在瓦楞上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刀条擦过泥胎卷起飞扬的细浪,瓷泥特有的涩味钻入鼻孔。老葛已经锻炼出这样的本能——无需盯着泥胎反复观瞧,只要耳听手摸,就能判断胎体的厚薄。听一下刀在泥胎上走的声音,如果是“噗”,说明胎体尚厚;如果是“嘶”,说明开始走薄了,越往后,声音变化越是在毫微之间。

    ⑦午夜,老葛的左手,一直小心翼翼地托举着泥胎,犹如正托举一个脆弱的婴儿。他在这四个小时中喝水,看手机,上厕所,交谈。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节奏和旋律里,如此忘我,直到一气呵成。

    ⑧利胚成功的喜悦是怎样的?老葛说,形同十二岁那年的春天,在油菜花田里伸出手去,一只蝴蝶停在他的手背上。他失去了欢呼雀跃的本能,只是感受那痒酥酥的幸福。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八旬“火山院士”刘嘉麒:一直在路上

这是一位非常前卫的爷爷。几十年前他就经常脚踩登山鞋,戴着太阳镜,身背登山包,全球到处跑。

2000年,刘嘉麒和一众科学家前往印度尼西亚即将喷发的喀拉卡托火山考察,想到正在冒气的火山口看看,不料,快爬到火山口时发生地震!地震往往是火山喷发的前兆,大家惊慌失措,急忙往山下逃……幸好火山还未喷发,躲过了一劫。

曾有人问他:“您都去过哪儿啊?”

这位白发老人狡黠一笑,答曰:“你反过来问,问我没去过哪儿。”

前不久,他还去了趟四川甘孜。他扬了扬眉,笑得风轻云淡,说:“那里才海拔4000多米……”

但野外考察也有“丢人现眼”的时候,他说,有时走着走着,鞋底掉了,没有鞋换,只能找根绳子把鞋底绑在脚上继续走,很是狼狈。不过也无可奈何,登山路难走,鞋坏是常有的事。

刘嘉麒的路,就是这样凭自己的两条腿走出来的。

他是个苦孩子。老家在辽宁山区,1948年的辽沈战役就是在“家门口”打的。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躲在山上听枪声,看冲锋。1949年年初家乡解放了,他到村外去上学,第一堂课学的是:“开学了,上课了,穷孩子也能上学了!”

一年后父亲去世,家里没了顶梁柱,刘嘉麒面临失学。幸好,学校免除了学费,让他继续读书,所以刘嘉麒由衷地说:“感恩新中国,感恩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

考上大学,遭逢三年自然灾害,但他依旧没有停止学习。再之后,37岁的他决定“往北京闯闯”,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而后,他从北京走向了全国和全世界。

但地球太大,宇宙太大,他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工作原则:选择一个方向,占领一个领域,解决一个问题。

火山研究就是他选中的命题:“之前,在中国几乎没人研究火山,那就从我做起!”采访时,刘嘉麒眸光一闪,眼神坚毅,又镇定自若,说:“这就像练赛车,我前面不能有别的车,看见车我就想超它。”

火山活动是一个星球有生命力的象征,固体行星由火山喷发形成,地球也不例外。而中国的火山研究早年落后,外国人甚至一度以为中国没有火山。

刘嘉麒用足迹改变了这种认识。

20世纪80年代,他考察新疆西昆仑山,查明当地火山曾于1951年喷发,写下中国大陆最新一次火山喷发的记录,并将这座火山定名为阿什火山。他还走过了中国几乎全部有火山分布的地区。他著有《中国火山》一书,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中国火山的分布和状态。

在从事地质研究与科考的60多年里,他遍访七大洲、五大洋,曾三入北极、两征南极。

回忆乘坐科考船穿越西风带晕船的情景,老爷子风趣地说:“就差肠子没吐出来了。”

一步一个脚印,他带领中国火山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现在他每天依旧很忙,经常在路上。他说:“趁着现在还没糊涂,想再做点事。”

带学生,就是他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能考进中国科学院的,他觉得都可以算是人才,重点在于如何塑造和培养这些人才。

刘嘉麒认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学生入学,他都要与他们谈心,问学生:“人的路径大致分为三类,从政、从商、做学问,你想走哪条路?”他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其制订计划。

“我也是从那时候走过来的。”刘嘉麒虽然时常念叨,现在年轻人不如老一辈能吃苦,但他想想又说:“也不想让你们吃我们的苦。”

所以现在,他尽量帮年轻人“开路”,再“扶上马”,送一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