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文言文阅读,回答1-5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使将兵 B、其一坐于前 C、白玉之环        D、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实欲界之仙都。      ②然中有深趣也。 B、①未复有能其奇者。    ②月上下。 C、①复与疏钟相。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D、①倘能我游乎?        ②请吏夜归。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举一反三
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       笑曰:“有是哉!”

注释: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班级举行“东坡诗文”阅读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甲】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选自《宋诗鉴赏词典》,上海群书出版社,2015年版)

【乙】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物。

  循山而 , 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出版社,2022年版)

【丙】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 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出版社,2022年版)

【注】①荦(luò)确:形容怪石嶙峋的样子。②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③缒(zhuì):用绳头系着石头向下。④击汰(tài):击水。汰,水波。⑤屠沽:卖肉、卖酒的人,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韩退之钓鱼:出自韩愈《赠侯喜》,本句意指韩愈半世求官,终无所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