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等多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联考试卷

阅读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丙】 

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 , 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

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那得:怎么。②初不:从未,从来没有。③谢遏:谢太傅之侄。④紫罗香囊:为魏晋贵族男子喜好,体现阴柔之风。⑤谲:欺骗。 

(1)、阅读古文,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方法

联系内容

释 义

联系现代汉语

狂风雨        

俄而雪 

字典查阅

著:①显露,显著②写文章,写书③附着④穿,戴

紫罗香囊:(写序号)

成语推断

太傅之:

(2)、小文和小语正在研读上面三则材料,请结合语段内容,补全对话。 

ㅤㅤ小语:你看,语段【丙】中这个划线句“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没有标点,朗读时该如何停顿呢? 

ㅤㅤ小文:这并不难,我们朗读时应该根据文义,再联系前后文来停顿。此句断一处即可,为“。” 

ㅤㅤ小语:的确如此。同时,理解文义时,我们要注意句中词语活用与省略的成分,如语段【乙】中“我常自教儿”的“自”就是活用作状语,意思“用自己的……”,再根据上文。此句应翻译为,还有“乃谲与赌,得即烧之”这一句的“与” 后面也省略了“他(谢遏)”,此句应该翻译为。 

ㅤㅤ小文:读完这三则故事,我感觉到《世说新语》的语言简洁而韵味悠长。你看,【甲】

文中用描写和描写,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乙】文中就只用了描写,寥寥几笔就让人物特点跃然纸上。

【丙】文“”(用原文语句)这一形象生动的描述,让我们可以想象到谢遏佩戴香囊时的姿态,极具画面感。 

小语:你的分析真不错!【甲】文中将“雪”比作“柳絮”“盐”,这让我联想边塞诗里,诗人常用“雪”作喻来描绘边地月下沙地的景象,如

小文:你的这个联想妙!我联想到的是,我的爸爸对我教育态度能像谢太傅对他的子侄们态度一样就太好了呀! 

ㅤㅤ小语:谢太傅有这么好吗?你结合上面材料具体分析给我听听。 

小文:好。

小语:和谢太傅比起来,鲁迅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太专制了,在《朝花夕拾》的《》文中,小鲁迅盼望去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要求

小文:是的,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批判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层层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地穿梭不停;超市里的霓虹灯在黑白电视机里闪着刺眼的白光,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呀。
③我年少的心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市人呢?我想,如果父亲是城市人多好,那我也就是城市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旅游帽,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她要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和她一起出去,于是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意思。”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了,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她说:在四川的一座大山里,有一个小女孩,10岁那年,母亲病逝;12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6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上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钱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可她一共贷了8000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就是她。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
⑨黄春草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巨石下面。那块巨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余光。”
⑩是啊,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地点,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一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 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一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妆。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那时我和吴文藻结婚刚满一年)。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

④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相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