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作者:彭程。有删改)

(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让电脑变成“绿色”
        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电脑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性能的提高,而是把眼光投向了环保,噪音、能耗、有害物质……这些我们在几年前都还不在意的问题逐渐为越来越多的电脑用户所关注。
        ②计算机能耗问题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据统计,一台奔腾4电脑每小时耗电约为0.15千瓦,每个工作日约耗电1.2千瓦。对网吧、办公楼等场所来说,连续工作时间较长,每天电脑要“吃”掉多少电量就可想而知了。
        ③那怎样才能让电脑省电呢?首先,显示器是个耗电大户,显示器的尺寸越大,意味着消耗的能源也就越多,17英寸的显示屏就比14英寸的显示屏耗电多35%。显示器能关就关,不能关也要适量调低亮度。所以从节能的角度考虑,显示屏不需要一味贪大。
        ④除此之外,让电脑省电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拔去类似USB等接口的多余外部设备。外置光驱不用的时候,尽量把它拔掉,因为即使没有使用,光驱也一样会消耗电力。
        ⑤第三个省电办法,就是使用睡眠和待机状态。当电脑处于待机状态时,系统停止运转,类似于关机模式,主机和显示器总共才耗电5瓦左右。当然,长时间离开不用时,最好将电脑彻底关闭。关闭电脑后一定要记得同时关掉电源,否则电脑会有4.8瓦的能耗流失。此外,定期整理电脑系统,将不常用的软件关闭,也有利于降低电力消耗。
        ⑥噪音是电脑的第二大污染源,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下生活或工作,极易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烦躁等症状。为此,国家对电脑噪音作出了严格的限制,规定电脑的噪音不能超过55分贝。
        ⑦当然,电脑的环保,不仅仅是指降低耗电、减少噪音污染,同时还包括采用高效防菌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消耗,以及减少废物产生等诸多方面。电脑产品因其换代周期短、淘汰率高,大量被废弃的电脑设备可能对环境造成新污染。“电脑垃圾”已成为未来环境保护的新隐患。
        ⑧制造一台个人电脑要用700多种化学原料,这些原料大约有一半都含有对人有害的毒素。大部分被废弃的电脑作为“垃圾”掩埋在土壤中,这些废弃材料中的铅会慢慢地渗透出来,对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对这些可燃性材料经常采用的处理办法是进行焚烧,在焚化时,塑料和橡胶原料会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对空气造成污染,形成对人体和农作物有害的酸雨。
        ⑨电脑的再生利用和禁止使用毒性大的材料就是减少污染的有效办法。目前,IT产品有毒材料的替代研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健康环保的产品代表着未来电脑的发展趋势。我们期待,坚持贯彻绿色环保理念的电脑生产厂商会越来越多,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多地感受到产品的安全性能与品质保证。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童年都去哪儿了
【案例回放】
①某电视台一档少儿才艺节目,让一位5岁的小女孩穿上“性感露背装”学扭臀。接着主持人问小女孩:“你在幼儿园里有没有交上男朋友啊?”……
②在一则儿童食品电视广告中,一个小男孩学着古代皇帝的样子,一边背着手踱步,一边用极其成人化的口吻说:“吃方块酥,享皇帝福,我是小皇帝!”
③某市新华书店,一本名为《令人战栗的格林童话》的书堂而皇之地摆在儿童读物柜台,其中充斥着暴力、色情、惊悚等不堪入目的内容。
【调查统计】
儿童对电视广告的反应调查

求购行为无明显反应模仿广告词不相信其他
19.6%27.5%49.4%11.4%8%

【网友声音】
         @小黄蜂:在这个泛娱乐时代,儿童难以摆脱“被看”的命运,成为大众逗乐的工具。大众有一种畸形的癖好,他们愿意观看儿童对成人的戏仿,这种不伦不类的娱乐性场面让他们感到满足和得意。
        @胡桃夹子:儿童电视广告对儿童的负面危害不仅仅是让孩子在语言使用上出现早熟,更加严重的危害是使孩子由于语言的影响进一步发展成为思想早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大人”。
         @没枝叶的树:许多家长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急躁的拔苗助长的心态里,儿童的天性被摧折了,发展的基础断裂了,像被拔过苗的庄稼那样逐步枯萎。
【校园童谣】
        ①作业最多的人是我,书包最重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②找点空闲,找点时间,找个朋友,到校园转转。带上球鞋,戴上护腕,套上队服,到球场玩玩……
【专家看法】
         陈沉(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真人秀节目或者娱乐节目并不是要排斥儿童的参与,而应该确保正确的参与形式和评价标准,越不符合儿童身份年龄的表演内容,越是能得到肯定和追捧这一标准应该被终止。
         陈智雄(心理咨询师):儿童成人化倾向同时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人的健康心理成长是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的,如果直接跳开某个成长阶段的活动和经历,很可能给孩子的心智带来不可逆转的空缺与伤害。
        姚倩(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中大量的色情、暴力、恐怖的内容,使儿童仅仅坐在电脑前便打开了进入成人世界的大门,在情感经历上便越来越早熟,缩短了由儿童走向成人化的时间。
        张雪梅(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在成人化的网络游戏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孩子们互相打杀,可能会把虚拟世界里的一些仇恨带到生活中来,实施一些报复行为或者说伤害行为,最终导致违法犯罪这种现象的发生。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作者):正是现代传媒影响才使童年过早“消逝”。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伪成人”,实在令人痛心和尴尬。

记叙文阅读

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

    ①他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报到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告诉他,新生报到必须要有档案材料,包括高中学历的证明,才准予报到。

    ②他一下子愣住了,对于来自农村,中学也没读完,一直处于社会底层,辛辛苦苦打工的他来说,档案是什么,他一点概念都没有。他从小就喜欢文艺,喜欢表演,19岁那年来到北京漂了三年,住地下室,当群众演员跑龙套,考电影学院只是来试一试。当拿到专业课合格的通知书时,他的第一个念头只是:这下糟了。因为,考上了意味着要交1万元的学费。而家里全部积蓄也才四千多元。

    ③于是,当他得知没有档案不得录取的时候,不知道档案为何物的他也没有多想,就对老师说:“要不就算了吧。”

    ④那位老师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学生。成千上万的人拼着命想踏进这所学院的门槛,而他竟然轻描淡写地说算了。老师仔细打量着面前的这个学生,高高瘦瘦,话语不多,英俊的脸上有着一股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明亮的眼睛里有一丝忧郁一闪而过。老师疑惑了,她放心不下。她不知道,看似轻松的面容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

    ⑤一夜辗转无眠。第二天一早。老师就根据考生的地址打电话询问情况,终于得知,那位考生家境贫寒,初中没上完就辍学外出打工,因此没有高中毕业证。但是通过询问得知,由学校补办学历证明、调送档案还是可以的。

    ⑥老师悄悄地把这一切都做好了,然后打电话通知那位考生来报到。她没有再说起档案的事,他也不知道。

    ⑦这是一所人才济济的院校,俊男美女,很多来自大城市和小康家庭,唯有他生活困窘,经常提襟见肘。大一的时候郊游,大家都带着好吃的,在一起尽情享受,只有他默默地走到小树林中,假装不饿,假装专注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这一切都没逃过老师关注的眼睛。在老师的授意下,女生撒娇地叫着他的名字:“哎,快来帮我的忙,我都吃不下了。”或是,“哎哎,撑死我了,你也给我解决点负担吧。”大家会很自然地把他从小树林里拽出来,把他摁在烧烤摊前,你一口我一口地往他嘴里塞

    ⑧再有郊游的时候,他更不需要带任何东西了,总有老师或女生把他的那份都准备好了。

    ⑨有一次,有个广告要找班上5位漂亮的女同学拍,每人可以得到2000元的酬金。班主任老师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再带一个男同学。广告公司没答应,老师知道这个广告根本就没有男模的戏份。但在老师的再三争取下,他顺利地参与了广告的拍摄。在拍摄现场。他使出浑身解数,亮出十八般武艺,为的就是不给老师丢脸。他的敬业、认真让在场的同学和导演都深深地感动了,一个个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⑩广告播出后,他却找不到自己的角色。他以为是自己的演技不过关,也不好意思去问,拿着2000元的酬金顺利地度过了一段困难时期。他不知道的是,其实那个广告根本就不需要他。

    ⑪由于班里经常搞活动,班上要求每个同学交班费2000元。从开学直到毕业,整整4年、他都不知道这一件事,因为他从来就没交过。因为老师告诉班长,不要收他的班费,而班上其他22位同学,从来也没有透露过交班费的事。这一件事,他也从来不知道。

    ⑫直到有一次,上电视做节目,节目组请来了他的班主任老师,他才知道,原来这么多的事情他都一无所知。他问老师为什么这些事情不告诉他?老师说,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

    ⑬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这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爱护,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关怀,更是一位智者对尊严的解读。正是这种呵护,使他从一个内向自卑的山区孩子,成长为一个拥有阳光般笑容的大明星。

    ⑭他,叫郭晓冬,他的老师叫崔新琴。不得不说的是,遇到崔老师,是郭晓冬一生的幸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这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峰,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闻。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几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问”,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寒冷的高纬度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迟子建

    ①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53度左右的地理位置上。那是一个小村子,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②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蔬菜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衰亡了的植物,在转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有朝气。

    ③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淳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的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它们之间也是有着难分难解的情缘。我养过狗和猫,它们都是公认的富有灵性的动物,我可以和它们交谈,可以和它们搞恶作剧,有时它们与我像是朋友一样亲密,有时候则因着我对它们的捉弄,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回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④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神话和传说是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而且,它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大海和森林的神话。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 , 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久的抒写。

    ⑤还有梦境。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彩斑斓的梦。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以风景人物为依托,是一种拟人化的现实,人世间所有的哲理其实都应该产生自它们之中。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

    ⑥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 , 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对这些所知所识的事物的认识,有的时候是忧伤的,有的时候则是快乐的。我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给看破,这样的话,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我都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

    ⑦当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

(选自《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有删节)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