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现代文阅读,回答1-5题。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的阳光里,我回家奔赴我三叔的喜丧事,也去赴我大伯三周年的庄重纪念。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纠缠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与清寂。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忆旧的伤感和喜悦

③这个世界,对于有的人荒冷到寸草不生;对于有的人,却是繁华热闹到天热地烫,每一说话行走,都会有草木开花,果实飘香。然对于我的老师张梦庚,却是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老师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来自日本的刀光枪影,经历了国共拉锯征战的炮火硝烟,之后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这样的命运,大凡中国人都可想见其经历与结果的曲折变形,荒冷怪异。可是好在,他终归识字,厚有文化,国家的乡村,也最为洞明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名姓和粗通算术计量,也原是生活的一部分。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一43个春秋的草木枯荣,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样的感想与感慨,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近乎流水在干涸沙地的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可谓流着,可终归却是无法挣脱干涸与强大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者成家,立业者立业,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那些学生们,过着回顾和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怕早已忘却的过往。

⑥还记得,初一时节,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那年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一日上语文课时,我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生同学,都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而然,教室里那一天是空落落,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半天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果,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忙,又有什么错?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着同学们逃课正合了校规宪法,适合了人情事律,反让老师一时在讲台上呒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与拙倔,也许正是自己今天把写作中那种敢于生搬硬套,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创作法的开始。可是,在这次见着老师时,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个人的三条河》,有删改)

(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

⑴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 

⑵也许正是自己今天把写作中那种敢于生搬硬套 , 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创作法的开始。 

(2)、请分析开头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张梦庚老师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5)、这篇文章中的老师和“我”给了你哪些启示?请任选一个说一说。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无价的奖赏
       ①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手提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②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了三个人,让他'举着写有“一万元悬赏”的寻物牌,来回走动。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她急三火四地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地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挨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
      ③拾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看起来挺精神的。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在假期经常来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提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粗。”民警看了看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④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辨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⑤她走上前去,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也谢谢你。”
      ⑥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窜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⑦等她从凉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竟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赎回”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⑧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拾到的提包交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诬赖我是小偷,我当时很后悔把包给了他。今天下午,当我看到地上的提包时,我心情很复杂,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捡起了它,怕失主着急呀!这次我得做得聪明点,于是先交上空包,投石问路。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兮兮的手。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⑨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为那个受了委屈依然善良的男孩,为那个在困境中生存但内心并不贫穷的孩子。她总以为能让人心动的是金钱,却不知道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人的体态、言语和笑容衍生出来的温暖与尊重。多少怀揣着真诚而来的帮助,多少明媚而纯粹的心境,被我们审视、猜忌和怀疑的目光灼伤,变得冷漠而麻木。其实,每一个善意都该得到尊重,容不得一丝龌龊的猜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精神的契约

    ①1935年,纽约,一名老妇人因偷窃面包被审问。老妇人嗫嚅着说:“原谅我。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得直哭的孙儿,他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法官依然冷若冰霜,当庭宣称:“我必须秉公办事,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10天的拘役。”

    ②判决宣布后,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地亚从旁听席上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向其他人说:“现在,请诸位每人另交50 美分的罚款,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儿的城市。”旁听席上的每个人闻之动容,认认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③按理说,一个老妇人偷窃面包被罚款,与外人何干?拉瓜地亚说得明白——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他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④黎巴嫩作家米哈依勒·努艾曼在《你是人》中说:“如果没有你,便没有我之为我;如果没有我,便没有你之为你;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他之为他。如果没有先于我们者,便没有我们;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广阔时间中的任何一个人。”“人”的一撇一捺,一半是自己,一半是他人,芸芸众生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人的世界。看似纷繁复杂的精神契约,也只是两个人的契约,丈量的是自己和外人的关系。这契约就像上帝给我们的一柄长勺,只有互相喂给,双方才能吃到食物。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品质,还是一种精神契约。在一个遵守契约的理智社会里,物质的回报和精神的补偿应该是成正比的。

    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背弃精神契约、压缩善良空间的现象存在,四川某镇一名弱女子深夜遭歹徒追杀,整条大街的居民听到了呼救却无人开门制止,唯一开着门的店主居然马上拉下卷帘门;湘潭一男子爬上高楼欲自杀,犹豫之时,街上围观者一再欢呼起哄:“跳啊,干嘛不跳下来!”轻生者终究满足了看客的要求;一儿童溺水,打捞者要求见到酬金才肯下水。在这里,人性善良的光辉和芬芳不见了,冷漠胜利了,金钱的法则胜利了。如果精神的契约被所有的人背弃,善的最后一块绿洲被沙化,这个世界会变得怎样?

    ⑥想起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⑦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遭遇危难和困境,谁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如果我们在别人危急的时候不援手,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背弃精神契约的人,最终将被全世界抛弃。

阅读虞燕的《家有马大哈》,完成后面小题。

       ①女儿正在读词语,当她念到“粗心”“丢三落四”时,突然眯起眼睛笑了:“这不是说的我爸爸嘛!”我怔了一下,随即哭笑不得地转头看向正坐于女儿身后的她爸,他颇不好意思地笑着轻拉了一下女儿的小马尾,然后,突然站起来往外走 , 说是才想起给我们带的两盒雪媚娘落在车上了。

       ②回想起来,她爸的马虎粗心其实从谈恋爱时就已见端倪。彼时通讯不便,他就三天两头地给我写信。有一次,我看完信后,觉得奇怪!明明话只说了一半怎么突然就没了?更没有祝愿语、属名和日期。当日下午,又收到了他的信,打开一看,只有一页,信末有他另外加上的一行字:很是抱歉,信寄出后才发现桌上还剩了一页,又以最快的速度寄出。

       ③婚后,他的马大哈本色就充分表现出来了。总有忘带钥匙忘带手机忘带钱包忘戴手表等“剧目”频繁上演,有时就演一出,有时是好几出轮番地演,看得人急火攻心。起先,我还孜孜不倦地对他循循诱导,以期他能洗心革面,起码也要有所改善嘛。但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我终于决定放弃对他的“治疗”,却开始把自己搞得像上了发条的机器——具备各种提醒功能的机器:窗关了吗?手机带了没?有没有带包?记得锁门,记得关灯,记得带伞……如此过了一阵后,觉得自己身心俱累,“机器”罢工了!于是,那些工作日的早晨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随着一声“我上班去了”,门也“砰”地关上了。过了一会,“吱嘎”一声,门开了,他又回来了,“我忘记带东西了”。

       ④他偶尔会在休息日骑着自行车去菜场,却也经常出状况。有一次,很有兴致地说要给我做最喜欢吃的藕炖排骨和黑木耳炒鸡蛋,我无比幸福地翘首以盼。到家后,他快乐地哼着歌儿刷锅洗菜,突然,歌声戛然而止,看他跑进跑出好几趟,还在自行车旁绕了两圈,我就知道有情况了。原来是那关键的排骨跟黑木耳不见了。他当然想不起丢在哪了,只记得这两样都是付好钱的。后来呢,说好的藕炖排骨变成了冰糖炖藕,黑木耳炒鸡蛋则被荷包蛋所代替。

       ⑤我深知他马虎,却总是低估他马虎的程度。他洗衣服前,我第一反应是跟他强调深浅两色的衣服要分开泡,但之后发生的状况却是五花八门的,如泡烂遗忘在兜里的纸币、洗丢衣服上的扣子、把袜子倒进马桶……最让我欲哭无泪的一次是,他把我那朵与裙子配套的立体多层布艺花随着一大盆水“哗啦啦”地冲进了马桶。那是我最心爱的一条裙子上的与裙子同色同材质做工精美的大花朵,没有了这朵花的点缀,整条裙子便黯然失色。我后来几乎没有再穿过那条裙子。更让人心塞的是,经他这样一搞,下水道被堵了,还得找工作人员来解决。

       ⑥马大哈当然还特别容易得到小偷的“眷顾”,电瓶车、自行车、手机等都曾因他的疏忽大意不翼而飞。结婚多年之后,他的马大哈症状基本没有改善,我倒是从起初的着急上火修炼到处之泰然了,除了见怪不怪之外,还有个原因——我逐渐发现他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很具马大哈精神,大大咧咧糊里糊涂,不爱死磕不爱计较,呵呵一笑就过去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粗心大”还是个优点呢。

                                                                                                                                                                             (选自《宁波晚报》,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斧头

       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①。

       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过火的崭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那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

       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

       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前面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 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边去。 我始终想远离这丁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头。

       一次,放暑假,父亲要我给他搭下手,打造一批镰刀。满山遍野的庄稼都黄了,都在等待镰刀来收割。人们需要镰刀,庄稼更需要镰刀,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父亲心里很着急。我不在乎这些,我想我的事。

       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打镰刀,我想去采药。我想像着采到了一大麻袋药。那时候我们那里的秦艽②正在卖着好价钱,我想自己挣回自己的学费。我觉着打镰刀挺费事的。

       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

       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爱干的事。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我呢?截止那一个秋天,还没有干成一件事。我总喜欢想入非非。

       我打定了主意去采药。我在离家二十里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在低头 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身而过。

       二十里外我似乎听到父亲锻打镰刀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刚打好的镰刀正被它的主人磨得锋利无比,一张张镰刀正伸向成熟的麦子。

       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

       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废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注】①淬cu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②秦艽“jiāo草本植物,可入药。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六爹的百药园

黎衍俊

①六爹姓杨,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家中排行老六,大家叫他六爹。他说,出家门是山,路难走, 看病难;方圆上万人,连一个像样的中药铺都没有,于是辞了卫生站的工作回大队里开诊所、开药店。

②六爹挚爱中医,对中医专研颇深。他的药铺里,除了药就是书。《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 《本草纲目》……大多线装,时年久远,纸质泛黄。六爹有空就看书,许多页边已是粘粘补补。

③六爹行医,喜欢用地方鲜草药。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药材灵,常常梦着家乡遍山是 药。每当上山采药时,他都想,要是自己有一个大药园,那该多好。上世纪 80 年代,政府号召农民开 山种果。六爹灵机一动,毅然决定开山种药材,于是将一片荒山承包下来。

④两三年来,全家人开山劈地上百亩,努力不少,钱花不少,但收效甚微。六爹天天浇水、施肥, 药材反而“不领情 ”,老是爱长不长,不听话:要苗,苗不长;要花,花不开;要果,果不结。

⑤家人赌气,质疑六爹的设想。儿媳妇埋怨说,刚摆脱大山重活儿, 日子好了点,又来挖山头, 真不明白,老人家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⑥六爹不服输。他开始思考,意识到这几年是蛮干。山里人虽然种地多,但种药材,还是头一次,没有经验。于是他亲自跑县、市、省中药研究所,寻求技术支持,三番四次请专家来山地指导。功夫 不负有心人,两年后,药园开始投产, 园区逐渐扩大,品种逐渐增多。六爹亲自挥毫的“百药园 ”大 字,在山坡排架上,很是醒目。

⑦如今百药园已是上千亩,由几个小山头组成,算是高山脚下的一片平地。高山树木苍翠,一条 山溪流下,在园中哗啦啦地歌唱而过;溪中石头层叠,水质清冽,成群鱼儿自由自在

⑧园中种的中药上百种,分区种植。那高大的一片是沉香树,一些树头开始结香。五味子、山楂 等果挂满枝,姹紫嫣红,随手可得。东面的金银花,如雪花一片;南面淮山、藿香等绿油油;西面菊 花烂漫,蝴蝶纷飞,蜜蜂成群。 园里许多药都在开花,五颜六色的花朵编织出一个斑斓世界。与其说 是百药园,倒不如说是百花园啊!

⑨曾经,这是一个贫困乡,乡亲们收入微薄,很多年青人都选择离乡打工,养家糊口。如今,山  乡在六爹的带动下, 已成为“ 药乡 ”。他积极引导乡里人种药材,既出种子种苗,提供资金支持,又在诊所开设“讲堂 ”,定期请专家前来传授技术。六爹兴奋地指着别的山地说,你们看吧,这里一亩亩,那里一片片,都是中药,乡亲们每年收成可观,生活大改善,许多到外地打工的都回来种药材了。 员工都是乡里人,待遇优厚,工人统一开饭,统一服装,国家规定的险种买齐,每月到手工资还有三  四千元。前来收购药材的人纷纷赞许说,百药园带动了那么多行业“发财 ”,连乡里的贫困户也富起  来了。

⑩现在,六爹已是年近九十,但精神矍铄,还在看诊。诊所对面的山头,百药园的花草清香依旧 萦绕鼻间……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刪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