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日,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借此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摘编自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诺贝尔奖得主学术“背景”大揭秘

具体奖项

学校中文名

国家

学校排名

诺贝尔化学奖

剑桥大学

英国

2

诺贝尔经济学奖

斯坦福大学

美国

3

诺贝尔化学奖

加州理工大学

美国

5

诺贝尔化学奖

哈佛大学

美国

6

诺贝尔经济学奖

耶鲁大学

美国

8

诺贝尔经济学奖

芝加哥大学

美国

10

诺贝尔化学奖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15

诺贝尔物理学奖

康奈尔大学

美国

19

诺贝尔经济学奖

纽约大学

美国

27

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京都大学

日本

65

诺贝尔物理学奖

麦克马斯特大学

加拿大

77

    (摘编自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方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如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存在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学科——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摘编自2018年10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佑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取得的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和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而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摘编自2018年10月《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概括了2018年度诺贝尔奖部分奖项的获奖情况,还指出了基础科学领域的深入研究为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起了推动作用。 B、材料二介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背景,由此可见,如果他们没有在世界顶尖院校的学习或工作经历,就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如此突出的贡献。 C、材料三指出,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或许是因为用技术解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同时也可以鼓舞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D、几则材料介绍诺奖的相关情况,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以不同角度为切入点,使读者深入了解这一全球瞩目的奖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化学家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项,旨在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今年的获奖名单,也让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 B、2018年诺奖获得者主要来自英、美、日、加等拥有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和学术实力的国家,他们在物理、化学、经济学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 C、本庶佑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仍然22年如一日坚持科研,76岁时获得诺贝尔奖;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后来获得诺贝尔奖。可见,科研之路,年龄不是问题,即使年龄大,也能取得成就。 D、威廉·诺德豪斯和保罗·罗默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从而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
(3)、随着2018年度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这些科学家的成功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你对我国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回答。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蹬起一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了。

    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了的唯一指标。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1980年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目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格林说,潘伟健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伟健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9月15日,2018全国科普日活动拉开帷幕。这项自2004年以来已连续14年成功举办的全国性科普活动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参与范围最广的科普活动。

    当朋友圈里不再大量转发那些所谓的养生文章;当诸多伪科学谣言在公众传播过程中被各个击破:当人们开始愿意相信科学、使用科学……这些生活中的细微变化体现了科普工作的卓有成效。

    2018年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比2015年第九次调查的6.2%提高了近2.3%,而2010年只有3.27%。

    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还召开了主题为“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中国正积极履行自己在国际社会上的责任和义务,推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进一步提升,让全世界共享科技文明成果。

    (选自《光明日报》,《普及科学知识,增强全球民众科学素养》)

材料二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日益重视科普工作,科普投入、科普人才、科技场馆等都明显增加,科普内容、传播形式更加丰富,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显著提升,我国有望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到2020年底具备体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的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超过10%的目标。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科普工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科普产业领域大有可为。科普有公益属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需要市场和社会各方的参与,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政府提供面向公众和特定人群的科普内容,市场则更加灵活地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对科普的需求。

    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科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主营科普的企业不到400家,这些企业大多规模小、技术弱、人才缺,产值规模上亿元的企业凤毛麟角。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了做大做强科普产业具有巨大的空间。科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不断创新技术和产品,创造出更多满足公众科普需求的科普产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选自《人民日报》,冯华《科普产业大有可为》)

材料三

    科学有什么用?回答:当然有用,而且有重大的作用。但有时候,人们察觉不到它的作用。

    以航空为例,古希腊阿基米德的《论浮体》揭示了流体的浮力规律,意大利达·芬奇在《论鸟的飞行》中还绘制了大量的飞行器草图。1738年,瑞士物理学家丹尼尔·伯努利提出的“伯努利方程”奠定了流体动力学的基础。但他们的发现,并未自然地产生航空应用科学与技术。直到1809年,英国乔治.凯利发表《论空中飞行》,这一切才得以改变。

    基于空气动力学的一般原理,乔治·凯利研究出了关于升力和速度间的关系,勾勒出现代飞机的轮廓.、他的“现代飞机不应模仿鸟类振翼、而应采取固定翼加推进器模式”的论断,使长期以来陷入仿鸟飞行迷阵的人们茅塞顿开。一个真正的航空时代到来了,乔治·凯利成为公认的航空科学之父。此后,在其科学思想的指引下,又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才有了1903年莱特兄弟的世界首例载人、有动力、可控飞行的成功。

    由此看来,科学不特定于某一具体的产品开发,也不会直接导引出实用技术,但它揭示规律,指明道路,经过持续积累,逐渐形成体系。那些懂科学的聪明人,将会在某一时刻,进发出创意与灵感,研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新产品。因此,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在我们的科普工作中,引导人们认识科学的作用,不可忽视?

    (选自张聚恩《科学有什么用——以航空航天科学的创立与发展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

徐 剑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2012年夏,李旭阁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有要紧之事?”李旭阁问。

    “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

    “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

    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A】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B】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

    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大

    肚子,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明天还真不成。”李旭阁答道。

    “有事?”

    “有个讲座!在新街口排练场。”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

【注释】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您好,请问您想办理什么事项?”一句贴心的问候之后,社区工作人员会为你解答和办理具体事项。这是桥西区大境门街道西岔社区为辖区居民推出的便民代办服务,大大地方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

    社区居民事务代办是项新生事物,社区事务代办是社区面向居民展现社区服务居民的一种体现,它考验和提升的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西岔社区党支部书记韩小乐这样说。

    帮老年人代缴水电气费、替残疾人办残疾证、义务修家电……桥西区西岔社区自成立社区代办站以来,替居民办小事、管“闲”事,至今,已为900多位居民代办事务。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走进社区服务站办理各类事项,社区服务代办站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

    (摘编自张家口新闻网《“代办站”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

    材料二:

    “‘行百里者半九十。’要让贫困户精准脱贫,关键要解决好精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贫困群众自己能造血,自己能长肉。”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省身村党委书记吴金笔感慨地说。

    随着精准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正在稳步提高。“就扶贫对象来说,容易帮扶的基本都帮扶完了。尚未脱贫的,有的是因为残疾、重病导致劳动能力欠佳,有的是因为生活环境确实恶劣,脱贫缺乏条件,但也有极个别贫困户就想躺在扶贫款上睡大觉。”吴金笔代表说。吴金笔代表建议,在推进精准脱贫攻坚中,必须更精准地施行扶贫政策,努力提升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自我造血能力。对于缺乏脱贫动力的扶贫对象,要注重“扶志与扶智”,逐步减少直接补贴,引导他们勤劳致富。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陆銮眉认为,今明两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将更加艰巨。不过,越是如此,越要克服“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等问题,注重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宁德开展脱贫攻坚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精准。脱贫攻坚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说。多年来,宁德历届党委、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工作,久久为功,如今取得明显成效。

    记者了解到,在建档立卡中,宁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并根据不同贫困户的现实处境精准施策:缺资金的,就通过小额贷款解决资金困难;缺项目的,就帮助引入符合家庭实际的项目;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就联系当地企事业单位采购;等等。通过精准帮扶,帮助贫困户解决了大量实际困难,有效提升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贫困户改变生活现状的热情。

    (摘编自2019年3月15日《经济日报》林火灿《打通“最后一公里”》)

    材料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最后一公里”成为一个高频词。比如,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部长通道”回答提问时说,要让抗癌药进医院,把为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做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部长通道”回答提问时说,顶层设计要见成效,就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此外,农村医疗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打通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等等,都引起了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

    “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如今常用来指代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后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关系到政策措施有没有落到实处,各项工作能不能起到实效。行百里者半九十,强调的也正是“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导致政策不落地,服务不到位,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摘编自2019年3月14日文汇时评《不让“最后一公里”梗阻百姓的获得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

阿湄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研究热点。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说《边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建国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