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同步练习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世界选择北京
——写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胜之际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电  

      “北京成功了!”

      “我们赢了!” 

     北京时间7月13日22时08分,本社赴莫斯科记者发来急电:2008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北京。 

     瑞士奥委会主席沃•卡奇当即向北京奥申委表示祝贺:“现在应该是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了。”加拿大体育部长丹尼斯•库珀说:“结果就是结果,今天北京很幸运。” 

     这是世界对北京的选择。 

     天安门广场,人潮欢涌,其情撼地震天;中华世纪坛,鼓乐高亢,其势排山倒海。 

     曾经的坎坷化作今夜的辉煌

     让时光倒流。 

     1993年9月23日,北京仅以两票之差与2000年奥运会失之交臂!当中国在悉尼奥运会上以金牌总数第三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时候,当中国的综合国力一步步增强、人们的奥运情结越来越浓烈的时候,8年前的这一幕,仍如此真切地扰动着人们的心绪。 

     曾经的坎坷,已积淀成神圣而执著的理性……让时光倒流。 

     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圣火,在希腊雅典燃烧。此前,国际奥委会的一封邀请函寄至清政府,可正值中国甲午战败,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统治者哪还有暇顾及奥运! 

     1915年,国际奥委会又一次发来邀请。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国内的护法战争,中国又一次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擦肩而过。 

     1908年,《天津青年》首次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 

     这一声声呼喊,在那个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是如此的悲壮与高昂。 

     这一切,使今夜的喜悦变得凝重……让时光倒流。 

     192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看台上的中国全国体育协进会干事宋如海百感交集,反复用英语吟诵“奥林匹亚”,忽然喊出一句中国话:“我能比呀!” 

     后来,他将奥林匹克运动会音译为“我能比呀!” 

     代表中国实现“我能比”这个愿望的,是1932年的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 

     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他只身在海上飘泊21天到达洛杉矶。 

     疲惫不堪的刘长春在男子100米预赛中,一路领先70米后,脚步明显吃力,最终被淘汰。 

     1936年柏林奥运会,进入撑杆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符保卢,竟买不起比赛用杆;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 

     这不堪回首的一页,已被我们翻过。 

     昨日的悲歌,只会使今天这不眠的狂欢,更加酣畅淋漓! 

      “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1921年至今,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80年。 

     前80年,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后8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最悲惨的境遇走上光明的道路。 

     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到公正、圆满的解决。

     1984年7月29日,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一声枪响,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纪录成为历史! 

在这个曾经苦难深重的国家,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梦与体育是如此密不可分。 

不能忘记,80年代,女排精神给人们带来的巨大鼓舞。“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时代强音。 

     从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15枚金牌,到第27届悉尼奥运会的28枚金牌,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国际公认的体育大国。 

     可是,“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上世纪初,同胞的呼喊犹在耳际。 

     这是一个不畏惧任何艰险的民族。8年前北京申奥失利之后,人们高呼的口号是“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 

     8年来的事实回应了这一声呐喊。今年5月,香港《财富》论坛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从1870年到1930年,60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三倍半;日本从1951年到1975年,25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6倍;而中国从1977年开始,短短20年时间,人均收入增长了7倍。 

     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不可阻挡。奥运之梦牵系着中华民族为创造人类文明共同奋斗的理想。 

     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2000年9月9日。北京。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致信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信中说:“如能在具有悠久文明并且迅速发展的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无论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积极意义。” 

     2001年5月15日。瑞士洛桑。 

     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公布了对2008年奥运会5个申办城市的评估报告,其中特别指出,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将为中国和世界体育运动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 

     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举世皆知。 

      “在北纬40度上下的世界各大城市,只有北京是历经3000年而不衰的都城。古迹之多,胜过罗马;气魄之大,胜过巴黎。” 

     今日中国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市场,谁能漠视这个巨大市场给予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北京,新奥运”,已不仅仅是响亮的口号。 

     律动着来自世界各地电波的互联网,已成为公众表达意见的窗口。在北京奥申委网站上,一次为支持北京申奥而举办的签名活动中,仅一个月签名者就达100万人。 

     20多家民间环保组织加入北京申奥队伍;“绿色社区”活动,正由居民们自发推行。 

      “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正实实在在地成为中国赋予奥林匹克运动的崭新内涵。 

     1913年,“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寓意深远地为国际奥委会教学设计>设计了“五环”标志,以象征五大洲通过体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奥林匹克圣火就要在古老的中国燃烧。时间将证明,这是人类的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1908--2008”,从第一个中国人提出申办奥运会,到北京主办奥运会,历史的回声将穿越整整一百年。这看似巧合,却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1)、作者为什么说“世界选择北京”是“人类一次智慧而诗意的选择”?
(2)、在第一部分,作者提到了“曾经的坎坷”,也提到了“今夜的辉煌”。请把他们找出来,体会其构思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题目。
囧、槑、燚
晋由
①网络,已成了语言的兴奋区。正是应了一句话: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网上语言常常灵光闪烁,生气淋漓,不时有惊人之笔——
②比如“囧”字,搁在两年以前,有几人能识得这个汉字?殊不知它倒是古已有之,属汉字中的元老辈。这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外面是窗框,里面是窗棂。它的本义是窗户透明,后来引申指明亮,读音为jiǒng。也许因为显得比较另类的缘故,这个字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最终成了一个死字。在现代汉语作品中,几乎没有留下“囧”字的任何踪迹。
③令人惊讶的是,网民们就像考古工作者一样,从茫茫字海中,挖掘出了“囧”字。他们左看右看,发觉“囧”字颇似人的头像:四方脸,大嘴巴,中间一对眉毛,由上往下耷拉着,一副苦恼相。经过这样一番“看图识字”,“囧”字的新义油然而生:尴尬、郁闷、苦恼、伤心……一言以蔽之,囧者,窘也。北京奥运会上,美国射击运动员马修埃蒙斯一路领先,最后一枪竟打出个不可思议的4.4环,到手的金牌不翼而飞,记者称他为“最囧的人”。如今,这个“囧”字从网络走向平面媒体,据说已成了汉字中最“牛”的字,正风光着哩。
④如果说“囧”字是起死回生的话,那么“槑”字则是变废为宝。一般人见到“槑”字,难免会愣上一愣,其实它就是“梅花”的“梅”,是一个异体字,读音、意义和“梅”完全一样。清人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另一种写法就是《病槑馆记》孔乙己懂得“回”字有四种写法,可是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徒增学习的负担和阅读的障碍而已。 199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部门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其中就包括“梅”字的两个异体字——“楳”和“槑”。可见,“槑”是文件明确规定的“停止使用”的废字。
⑤可网民们并没有对废字不屑一顾。他们寻寻觅觅,寻寻觅觅,终于邂逅这个“槑”字,并且发现了它的妙处:由两个“呆”字组成。“呆”就是傻呀,一个“呆”字已经够受,“槑”竟有两个“呆”字,呆上加呆,呆的平方,这不是傻到家了吗?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槑”字顿时身价百倍,东山再起。朋友打趣,可以用“槑”,“你别犯槑了”成了一句口头语;评价事物,可以用“槑”,“最槑的提问”“最槑的方案”之类随处可见。“槑”和“囧”一样交了好运,“一跤跌到青云里”。
⑥最近又有一个“燚”字,在网民中开始流传,大有风行之势。这显然又是一个冷字,但网民们自有办法化冷为热。在汉字中,一个“火”字,指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焰;两个火字的“炎”,指天气酷热,《水浒》中便有“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句子;三个火字的“焱”,读音为yàn,指炫目的火光,常用于人名;四个火字的“燚”,读音为yì,指热焰升腾的样子。火势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从中又引申人气高涨,事业兴隆的意思。从“火”到“炎”,从“炎”到“焱”,从“焱”到“燚”,火头越来越高,火势越来越旺,于是,网民便用“燚”来形容繁荣兴盛的景象。
⑦网民们勤于捕捉,善于联想,敢于出新,在主观上也许是玩文字游戏,客观上却激活了汉字的潜能,让古老的汉字焕发出了时尚色彩。关注汉语发展的人,理应关注网络语言生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旁观自己

孙君飞

    ①“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话我很早就熟悉,也从来没有多想过什么,后来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常常会这样想:迷就迷吧,谁让自己是“当局者”和“身在此山中”呢?

    ②但又想:人确实很难做到时时事事完全清醒理智,但如果我们能跳出自己的“局”,自己旁观自己,也许就可以多一些清醒,少一些迷茫、糊涂甚至迷失。

    ③为什么我们需要旁观自己呢?累是自己的,愁是自己的,伤是自己的,自己怎么能够置身事外?自己承受的、感受的、接受的,别人既不能替,自己也不能逃避,只有勇敢面对,所有问题都由自己扛;人生随时都会碰到新的问题,每个人也并不是都很幸运,身边时刻站着旁观者,随时为你指点迷津,这时候,就需要自己当自己的旁观者,以另外一种心态、心情、心智来看待自己,哪怕换一种角度、眼光或思路也成;况且自己旁观自己可能比他人看得更清想得更明,因为只有自己才更知道自己所面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和不为外人知道的秘密,旁观、反观、内观起来更方便更真实。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自己陪伴和旁观自己,而不应以“当局者迷”为借口,失去再思考、再寻觅、再担当的勇气和智力。

    ④那么,我们怎样旁观自己呢?我们可以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梳理清楚,然后把自己当他人,以他人之目光和他人之心智,理智地来看来想自己面临的一切。

    ⑤“当局者迷”,其实也是迷在自我,迷在内心。而旁观自己,也就是自己在陪伴自己,自己在帮助自己,自己在提升自己。做到旁观自己,当问题、挫折、痛苦甚至不幸降临时,我们就有可能做到虽然“身在此山中”,也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 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体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

生生不息儿女河

竹 心

①儿子小时候总是喜欢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我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妈妈,我们为什么喜欢吃醋呀?”“因为我们是山西人呀!”“妈妈,我们的皮肤为什么是黄色的呢?”“因为我们老家有条河叫黄河呀!”“黄河在哪里呀?”“黄河在中国,在山西,在忻州。姥爷、姥姥和他们的姥爷、姥姥一直生活的地方,有一条长长的河,叫黄河,是母亲河。”“哦!妈妈,我知道了,黄河是母亲河,我们就是黄河的儿女了吧!”

②父亲的家谱在经年的战乱中已然不存,但是口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祖先在500多年前曾经生活在河南的黄河岸边。由于黄河洪水泛滥,常遭水患。据说在明朝年间,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水灾之后,祖先们便拖家带口,渡过黄河,北上山西,远离水患。最终选择了距离太阳和蓝天更近的太行山,选择了黎城。我从字面的意思揣想黎城即黎明之城,估计这带给了先人们无限的曙光和希望,或许也带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更辽阔的眼界。追本溯源,我们是真正来自黄河的儿女,是母亲河的子孙。

③母亲的故乡是山西忻州,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的发源地。

④汾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六市,全长713千米,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汾河是山西省的第一大河,可称为三晋大地的母亲河。

⑤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从小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一年,在墨西哥湾咸湿的海风里,我和6岁的儿子一起背诵。“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啊?”我告诉儿子,这首诗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欣赏千里之外的风光景物,就要登上更高一层楼。我的本意是教育儿子努力学习,才会成绩优秀。可儿子直接忽略我的教导,反而对黄河兴趣浓厚。于是我便对他讲了姥爷家族几百年前的黄河迁移,姥姥家的汾河之源,以及汾河和黄河的母子关系。潜移默化地,儿子逐渐知道自己来自黄河岸边的土地。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与儿子谈论家乡的黄土高原,儿子恍然大悟般说:“妈妈,我明白了,我们的老家在黄土高原上,又在黄河边。黄土、黄河,都是黄色的,所以我们的皮肤才是黄色的呀!”说完又求知欲极强地念叨了一句:“只是不知道是黄河的水把土地变成了黄色的呢,还是黄土地的土把河水染成了黄色的。”

⑥为了解答儿子的问题,我特意上网查找答案,根据网上的解释,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水流清澈。那时,它的名字并不叫黄河。《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汉书·西域传》中称之为“中国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大河”。到了西汉,由于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增多,有人称它为“浊河”或“黄河”,但未被普遍认可,直到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才被广泛使用。由此可见,黄河之称的来源确实与黄土地的泥沙相关。

⑦黄河之所以被称为母亲河,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无论是父亲的家谱中惧怕黄河水患的祖先,还是一直生活在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头的母亲的祖先,祖祖辈辈都是喝黄河的水长大的中华儿女。所谓母亲河,就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生命的河水,而我们就是传承到了21世纪的黄河的又一代子孙。

⑧儿子在4岁时随我们漂洋过海来北美定居。虽然他的中文听、说、写能力有限,但是对中国、山西、黎城、忻州,尤其是黄河却如数家珍。每每与人聊天,总是骄傲地说:“我们是山西人,我们喜欢吃醋;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所以我们有黄色的皮肤;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汾河是山西人的母亲河。”

⑨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浇灌着黄土地上干涸贫乏的土地,养育了黄河两岸的中华儿女。父亲一直自诩他是黄河和太行山的儿子。而我的儿子则在异国的土地上,坚信他是黄河和黄土地的后世子孙。

⑩黄河的水日夜不停地流,黄河的儿女们散落天涯。唯有那份乡愁,那口乡音,那乡思乡情,与黄河相依相连,与黄土地割舍不断,一代代传承。在异域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