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一厘米》同步练习

《一厘米》用了许多独特而形象的比喻,试举出一二句,结合上下文,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回答1-7题。

       清新的散文 隽永的苦味

 阅读洪素丽的散文《苦瓜》,会是一段美好的旅程。“认识作者”“知识卡片”“相关言论”“作者心语”,可以帮助你深入理解《苦瓜》。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学习之旅。


认识作者

洪素丽,女,作家、画家。1947年出生,197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系,后赴美习画。现定居美国。专事绘画与文学创作。擅长国画、油画、木刻画,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绘画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收藏。在文学创作领域,她亦诗亦文,创作颇丰。诗集有《十年诗草》《盛夏的南台湾》《流亡》等,散文集有《十年散记》《守望的鱼》《海岸线》《芳草天涯》《梦与旅行》等。1982年获《中国时报》散文推荐奖,1994年获《联合报》文学奖散文奖。

知识卡片

石涛

石涛,明末清初画家,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幼年遭变,后出家,半世云游,以卖画为生。号苦瓜和尚、瞎尊者等。他餐餐不离苦瓜,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

木刻画

木刻画是用刀在木板上刻出图像,再用纸拓印出来的版画,版面凹凸感强,拓印出来后,线条、色点、色块都具有鲜明的刻刀雕凿的味道,神韵独具。

相关言论

她(洪素丽)以画家对空间、光线、色彩的审美感受来取景状物。

    ——江南大学教授 庄若江 杨大中

对绘画而言,静物写生一般较容易,画动态则较难。文章恰恰相反,写具体的事件通常比较生动,单纯写物而不空洞死板就很难。洪素丽既是作家也是画家,想必深谙此理,却还是选了“苦瓜”这个题目,把绘画的技巧融入行文中,别具一格。

    ——英国剑桥大学硕士 丁理

感觉上,洪素丽总像定时返乡的鲑鱼,每当我不经意地在心里叨念着:“该是回来的时候了吧?”很奇异地,就会适时接到她的信或电话,告诉我,“我就要返乡了!”言辞句中洋溢着兴奋难掩的情绪,信纸上的字写得龙飞凤舞,就像在跳舞一般。

    ——台湾作家 吴锦发

作者心语

 ◆伟大的作品都是扣紧当时的土地脉搏与时代脉搏。

◆所幸,我还有一个信仰——那就是文学与艺术,多年来,我拿笔来写,拿刀来刻,并且也以此二工具,试图刻画和我相同血色的岛屿面目。

 ◆我上了幼稚园,永远穿姊姊们穿小了的衣裳,褪色的印花,给祖母补绽过的;鞋子不是过大,就是过小……而我们家的饭桌上,老是咸鱼干,与咸鱼干……我们家遇到一桩又一桩的灾难了……一个人长大了,走出童年阴暗局促的角落。

文章呈现

苦瓜

洪素丽

①齐白石在一幅白菜画上题字,言白菜是蔬菜之王,可见齐老是偏爱白菜了。我呢?我偏爱苦瓜。

 ②《本草纲目》上记载:“苦瓜花为末,霉疮,胃气痛,滚汤下;目痛,灯草汤下;瓜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叶晒干为末,治一切丹火毒气,金疮结毒,脂麻疔,大疔疼不可忍,酒下三钱;子苦甘无毒,益气,壮阳。”苦瓜的特性,是苦和寒,生冷之物,火气大的人吃了特别受用,可以“清心明目”;夏天喝了苦瓜汤,可以消热恼,解劳乏。苦瓜鲜叶捣烂了,可敷肿伤。鲜苦瓜破开,去种子及瓤,纳入茶叶,用线绑扎固定后,挂于通风处,阴干,每次用茶叶六至九克,水煎或开水泡服,可以治中暑。倘若去了种子与瓤的鲜苦瓜,均匀涂上芒硝,挂于阴凉处,待苦瓜干后,表层有结晶的白色霜状物,叫苦瓜霜,加冰片少许,研匀,吹喉,可治咽喉炎。这都是书上记的土法妙方。我一样也没试过,但,想来一定是有效的。

 ③小时候,夏天时,家里饭桌上常见一道苦瓜妙品:把苦瓜切成一截一截圆筒状,去子挖瓤;塞进肉末拌芡粉,加上盐、香料,塞实了,炖成汤,十分入味。几年前,我替一个在联合国做事的日本朋友恶补中文(他同时亦在联合国办的中文班上课),有一回,他的中文老师出一道题给他作文:“我最吃苦的一天”。他拿回来,我作他的枪手,大笔一挥,文曰:“我最吃苦的一天,是我吃苦瓜最多的一天,满满一桌上,有清炖苦瓜,苦瓜炒蛋,苦瓜炒肉丝,肉丝炒苦瓜,苦瓜红烧肉,红烧肉苦瓜……我从早吃到晚,非常地吃苦……”他照抄一遍,拿去给先生看,先生看了皱皱眉,又哈哈大笑,夸奖了他一顿,说:“有进步,你的中文有进步!”他十分得意,要请客,于是我们师徒俩绕遍了华埠(唐人街)餐馆,问不到一家有苦瓜这一道菜,失望至极,只好随便进了一个广东馆子。大概在异地里,苦味既不是味,苦瓜这道菜是不能上台盘的。【注】

④苦瓜的苦是令人清心寡欲的苦,不是“哑子吃黄连”的苦。“苦”亦可以是美味,可见人生的矛盾,不可理喻。从苦中品出乐,品出美来,是至乐,与至美。而这苦是自找的,不是胁迫,或外加的。因此,可以细细品味,慢慢浸淫,其美无涯,其乐无边;喜欢研究人生真谛的人,可以在苦瓜里吃出道理来,“佛法无边”之类的顿悟,可以在箪食瓢饮、苦瓜酱菜中摸到。道在高山、道在流水、道在瓦罐、道在尿溺、道在苦瓜,此所以石涛自称为“苦瓜和尚”也。

⑤大学时,曾和友人去狮头山的庙里小住,美其名曰“闭门深造”。某日逛到尼姑庵后面山坡上,看到一排围筑起来低低的苦瓜藤架,两人躺进纠缠的架下,密深深的叶子像五爪龙掌,叶心透明的绿,叶脉一丝丝,一条条地浮起。苦瓜一个个挂下来,直抵额头、眼皮,饱满滚圆的瓜身,是碧青加乳白色,发出瓷器的光泽,表皮上一个个圆珠般的疙瘩,正如凝结的烛泪,造型多美呀,有哪一种瓜菜比得上呢?然而里面滋滋流着苦液……

 ⑥去年初夏,在山村田垄间漫步,尺来宽的灌溉渠道上,架了一个越空的苦瓜棚,苦瓜就由田垄边,水田侧,一段狭小的泥洼地里种出来,瓜藤对爬在架上,苦瓜一个个垂挂在山溪引下来的奔流不息的渠沟水上。深黑的水,因为流速大,偶尔翻出一点浪花,水是冰凉洁净的,苦瓜的影子和筛在叶间的阳光,一动一颤;抬头一看,是一梯一级上去的漠漠水田,苍绿的纱帽山,小瓦屋,以及悠悠之云影。一切的争夺苦战,暂时地脱略而遥远,只有眼前之一景,是那么平和,峥嵘,可感谢。

⑦此间的公寓,我在窗台上种了一盆小小的苦瓜藤,不指望它开花结果,但见五爪叶子日日吃力地攀在窗外围起的铁栏杆上,小小的绿叶十分争气,又把触须无孔不入地伸延。于是烟尘万丈的都市里的一扇窗子,为我编织了故乡夏日里一席苦瓜凉梦来。

【注】我后来才知道,华埠的饭店菜单上,苦瓜叫“凉瓜”,不叫“苦瓜”。

    (选自《芳草天涯》,有删改)

阅读《警惕室内绿色杀手》(胡楫),完成题。
        ①一张发行过百万的地方报上,有一幅特大号彩色图片,教人在狭窄的卧室摆设一盆“顶天(花)立地(板)”的植物,还撰文介绍,说这样做可以“让春天在家中绽放……”
         ②这盆巨型的有毒植物称为痕芋头,摆设在卧室,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无异于“引狼入室”!
        ③根据《广州植物志》,痕芋头(又名野芋头)等天南星科植物,含多种对人有毒的酶,若其汁液触及皮肤,轻者痛痒难忍,重者则全身过敏。若误入口中,会导致舌头肿胀,麻痹失音,直至窒息死亡。与这种有毒植物密切接触,朝夕相处,更不利于健康……
        ④另外,最近英国一个研究睡眠的医学家小组,经过多年深入研究认为:卧室摆放绿色植物也不利于人们睡眠,原因是房间中绿色植物同人争夺有限的氧气。
        ⑤绿色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谓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由根部吸收进来的水和由叶片上的气孔吸入的二氧化碳,在叶片内合成碳水化合物,并放出氧气的生理过程。因此,白天绿色植物一般是光合作用放出氧气的。
        ⑥但是,我们还要知道,光合作用要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才能进行,这种光照强度大致相当于250~1000瓦的白炽灯对于1米距离表面的照明度。当光照不足时,植物主要显示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如果卧室绿色植物太多,深夜又没有一丝光线,植物的呼吸作用十分旺盛,加上人们又习惯于关门睡觉,甚至有时连窗户也关闭了,卧室空气不够流通,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就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睡眠。
        ⑦最近《健康报》报道:哈尔滨一户人家担心花木晚上受冻,将阳台上的盆花搬入卧室过夜,翌晨一家三口都感到意识模糊,全身乏力,经医生诊断,原来是卧室内的盆花夜里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导致三人中毒的缘故。
        ⑧专家认为,在卧室不宜摆放绿色植物,尤其是有毒植物!一定要摆设一些植物装点卧室时,建议使用富贵竹之类水培植物,或小巧玲珑的肉质植物稍加点缀即可,没必要将斗大的卧室装点得花枝招展,更不能在卧室摆放痕芋头、万年青、曼陀罗、胡敏藤、一品红、夹竹桃、虞美人、郁金香等有毒植物。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瘦西湖是美的,似梦一样,长久以来,以一个女子的形象披着轻纱,笼着薄雾,入驻在我心里。
         ②古人乘一叶小舟,烟花三月,独下扬州。严冬时节,我从一座古城穿行到另一座古城,似乎只为你而来。烟雨迷蒙,你的衣袂不知何时就悄悄挽住了我的视线。
         ③瘦西湖,你弹奏一曲悠扬的轻歌,飘舞着柔柳的发丝,别一枚枚花朵的发簪装扮着四季的姿容,将湖中的鹭岛、凫庄点缀成一枚枚玲珑的玉佩镶嵌在绿萝衣上,裙裾飘飘,说不尽的妩媚。古朴而明艳的五亭桥,在你的细腰上轻轻一挽,更显你的清瘦与飘逸;朵朵出水的莲花灿烂如靥。不论这座古城经受岁月流年如何的洗礼和变化,瘦西湖,你始终不为之所动,静静地穿过唐诗宋词,走过明清小说……芳步婷婷,不染征尘,像你的名字诠释着中国文人一种清瘦、怡然的品性,飘逸于历史和尘世之外。
         ④漫步于徐园水光盈盈的小径上,一片片落叶不知何时抖落下时光的霜染,随意地飘零路上。有淡淡的清香在烟雨中缭绕、散逸,原来是路旁一株株怒放的腊梅,正绽着花容对我微笑,是那扬州八怪里的金农先生泼墨挥毫、遗留下来的吧。
        ⑤沿着山路迤逦而上,倚立于心仪已久的风亭,环顾四下,烟水迷蒙,那飘逸的裙裾,飞扬的舞袖,似乎就缠绕在我的臂膊上,更别说那婉丽的容颜了。一只只静泊的画舫,这些美人衣裳上散落的红的黄的绣花也欲飞舞起来。凝神久矣,眼前的湖水便一波一波漫来,仿佛自己是一滴飘悠的细雨,渐渐融入瘦西湖的清波,只是不知这如湖水般幽深的韶光到底有多深?融入了多少历史文化的音符?
        ⑥租一只小船,在阑珊的暮色中,去探幽那梦里传说中的二十四桥。碧水阴阴,桨摆水动,仿佛一只停飞的水鸟,一片洁白的翎羽乘着月光的翅膀,将灵动的思绪和情感在欸乃的橹声,神性的目光里放飞。
         ⑦船儿驶近五亭桥,虽不是满月,半轮明月笑在天宇却也颇为动人,一缕银亮的月光柔柔地泻在湖面,湖光竟也潋滟了,说不清是月光还是水色,两相缠绕着。小舟似剪,沿着时放时收的湖道渐行,水揉的丝绸便剪开又愈合。两岸星星点点的灯火夜色里轻轻颤悠、摇曳。如此行进,汩汩的桨声伴着不远处的梵音,流淌成一曲恬淡静谧的和声。
        ⑧船儿悠悠,向着梦的深处漂去。当船娘指着不远处一座如带的拱桥,告诉我这就是二十四桥了。我的渴慕、期盼的心灵如水莲花般盛开,在月色里散发出喜悦和激动的芳香。梦里盼呵念呵,“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那诗那画那歌,如梦如幻,此刻就在眼前,就在那片清冷的月光里了。
        ⑨船娘说,二十四桥其实也是一种传说,到底是指哪座桥,至今众说纷纭,不可得知。船娘亲切得像诉说着自家的故事,最后连这声音也如片片湖波渐渐息了水花,同我一样痴痴地望着那弯柔曼的玉带,九曲的桥。沿着湖风,有清冽、渺茫的箫声随着月光夜霭袅娜而来,缥缈成如水般潺湲的小夜曲。是吹箫亭里的玉女么?佳人是否在水一方?杜牧是否找寻到了那位正教玉人吹箫的友人呢?同样不可得知,只是一切如醇酒般酽酽的在我心里流香了。
         ⑩当船娘欲将船儿划近时,我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就这样泊在湖中,静静地望着,还是保留一份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吧。为造访刻录古人萍踪的胜迹,倾听诗人千年前的那番月夜心境,一路追寻。可是近了,却又生怕破坏了浸润在心田太久的那份梦幻和诗情。还是暂且幻化为一株垂柳,一习湖风,一缕轻烟,一道流水,细细感受这时空的浩渺与悠远。就这样,让流淌千年的历史文化,透着灵气融着月光轻轻化入心底,让这贯穿历史和现实的艺术之链,轻轻撩拨心弦,拾得几声音律,悄然归去。

阅读《奇遇》,完成后面小题。
                                                                                                                                        奇遇
        ①老王洗澡从来不买搓背票,就只掏5元钱,尽情地泡,泡一阵躺一阵,泡透了自己搓洗,然后就坐在池子边上自己修脚。修脚的工具也是没花一分钱,修脚刀是用废钢锯条磨的,搓具刮具等也全是自制的,那双脚让他修得有点惨不忍睹。
        ②这天,老王泡透洗完后又坐在角落给自己修脚时,一个白白胖胖的小伙子凑过来,笑眯眯地看他的脚,看了一阵说:“大爷,您这脚不能这么修了,我帮您修。”老王慢慢抬起老眼,瞅着小伙子,幽幽地说:“刚来的吧?”小伙子不明白话意,发愣,旁边几个老洗客大笑起来,也都把小伙子当成刚来做修脚生意的了,有人说:“小师傅,你要是能做成他的生意,我白给你100元!”
        ③小伙子很腼腆,红了脸,走了。
        ④老王自己修完脚,跛着脚出澡堂,回家。开门进屋,在关门时吓了一跳:那小伙子竟跟着他,看着他笑,“大爷,我想给你修修脚。”
        ⑤老王好气又好笑,这小伙子把生意做到这份上也够可怜的,叹了口气说:“我明给你说吧,我从来不做好事,你再难,也别想从我这里挣到一分钱!”小伙子笑了:“大爷,我不要钱。”
        ⑥老王想了想,就让小伙子进了门,决定让小伙子见识一下他老王的厉害。他坐下,看着小伙子不再说话。小伙子很高兴,问着忙着,弄好一盆热水,又兑了些随身带着的药水,泡着揉着,然后擦干,坐下,将脚放在他的腿面上,拿出一套专业修脚的工具,很老练地修了起来。
        ⑦小伙子真是修脚高手,话语温柔,说这脚早就该好好修修了,修脚也要讲究程序和手法,病脚不能乱修的……老王不吭声,心里在说:“你修得再好、再会感动人,我也不会给你钱,反正我提醒过你!”
        ⑧小伙子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老王这双脚正规地修了一遍,收好工具就走,交代老王说:“大爷,您这脚一次是修不好的,我会再来,您千万别再自己修。”老王笑了,“你是说下次再给你钱?”小伙子笑说:“我说过了不要钱,大爷您放心好了。”说着就走了。
        ⑨老王冷笑自语:“你小子啥时要钱我啥时让你还我原来的脚!看谁耗过谁!”
        ⑩第二天,老王在晚报上看到一张照片,正是那小伙子,再看事迹报道,原来他是一家美容院的修脚工,8年前就开始为老人免费修脚……
        ⑪老王纳闷了,小伙子为啥要免费为老人修脚?他这一生上当受骗太多,早就不相信有什么好人了,怎么碰上这么大个意外?
        ⑫过了几天,小伙子果然又来为老王修脚了。修的过程中,老王问:“孩子,你这是为啥?”小伙子将老王的脚抱在怀里,说出一个故事:十年前,他是一个要饭的孤儿,有一天被几个小偷围打,几个拉板车的老人救了他,还凑了60元钱给他,让他学好……后来他在澡堂学会了修脚,再后来去了一家美容院……他一直在店外免费给老人修脚,他相信一直修下去,一定会修到那几个拉板车的爷爷的脚。
        ……
        ⑬第二天,老王做了一件让许多人都吃惊的事。第三天,老王再去那澡堂泡澡时,熟人们围着他笑闹起来,问他太阳为啥从西边出来了?他啥也不说,一时也难说清楚。
        ⑭原来,老王为灾区捐了3000元钱,被列在社区红榜上了。十年前,他只是和几个脚力老友一起帮了一个孩子,这孩子从此就做好人来报答好人。看来,做人处事,老把人往坏处想就不如把事往好处做,好人好事好世道都是有因有果的。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它体轻、防水、价廉,是包装的首选材料。但众所周知,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近年来,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不管怎样,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100% 降解,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即便如此,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 到3 倍,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即燃烧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袋。[甲]为此,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乙]与此同时,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 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在法国,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体积的30%。

      ⑤在法国某著名连锁超市的塑料包装袋上,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上面写着: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 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在包装袋的另一侧,又这样写道:在我们的商店里,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最后,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让它转化成其它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看见这句话,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法国这种科教结合,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选自《科普之友》2011 年第10 期,有改动)

探茱萸之谜 寻民俗源流
茱萸之谜
余光中
       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榝就是茱萸。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选自《余光中散文精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