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义乌市七校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课文《藤野先生》节选部分,完成题目。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与评论。
举一反三
阅读《赠品》,完成小题。

赠品

刘美含

    ①他去面馆吃面的时间,总是比别的同学晚二十分钟。

    ②面馆开在学校附近,夫妻店,很小的店面,很简单的清水煮面。面有两种,一种卧一个荷包蛋,五毛钱;一种仅仅是清水煮面,三毛钱。

    ③他只要三毛钱的。

    ④父母都是农民。三毛钱的清水煮面对他来说,已够奢侈。

    ⑤晚去二十分钟,面馆里就不会再有他的同学。他坐下,要一碗三毛钱的清水煮面,慢慢吃。如此几次,再去,他便发现面里面卧着一个蛋。他对男人说,我只要清水煮面。男人说,蛋是赠品。他说谢谢,坐下来,静静地把蛋吃掉。他很清楚三毛钱与五毛钱的清水煮面的区别,很清楚所谓的赠品不过是老板的谎言,可是他从来不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需要一个荷包蛋,更需要男人的怜悯。

    ⑥他在镇上读了三年初中。几乎每天中午,他都会得到男人送他的一个荷包蛋。

    ⑦后来他去县城,去省城,读高中,读大学,开公司,去更大的城市发展,事业做得越来越大。他常常想起那个荷包蛋,想起那个面馆,想起男人和女人,想起三年的初中时光。也曾动了回去看看的念头,可是最终,他还是没有回去。生活里有太多比感恩更重要的事情,何况他认为时间过去那么久,面馆肯定早已不在。

    ⑧终于,春天的时候,他万念俱灰,回到小镇。他没有别的奢求,只想找回那碗清水煮面的味道。

    ⑨很意外,面馆还在,男人和女人还在。他走进去,他们却不再认识他。他们已经很老,面的味道却没有变。那天他一个人要了两碗面,加蛋,花掉十块钱。这世上总有些廉价的快乐,两碗加蛋的清水煮面就是。

    ⑩男人将面端给他,又送他一碟咸菜。这是赠品,很下饭。男人笑着对他说。

    ⑪他静静地吃着面,听男人与女人聊天。房东决定收回房子,然后将面馆变成一栋楼房,所以,一个月以后,小饭馆将不得不关闭──楼房租金太高,仅凭他们这点微薄的收入,已经不能留在这里继续将面馆经营下去。

    ⑫吃完面,付钱,他静静离开。他没有说起多年以前的那个荷包蛋,他觉得有些事,应该永远封存。不管是愧疚、感恩,还是帮助。

    ⑬他在小镇上住了半个多月,每一天,都会去面馆吃一碗加蛋的清水煮面。小镇已无亲人,然而每次走在街头,他都能寻到一种踏实的感觉。他知道,这是因为多年以前的那个荷包蛋,以及一碗最简单却是最纯真的清水煮面。

    ⑭离开小镇那天,照例,他去面馆,点一碗加蛋的清水煮面,男人也照例送他一碟咸菜。他吃完面,将钱压在碗底,静静离开。小镇从此与他永别,或许,人生也从此与他永别。他将回到他的城市,住进医院,打败病魔,或者被病魔打败。一个月以前他被检查出绝症,那一刻,他毫无缘由地想起了那碗清水煮面。

    ⑮空碗下面,压着十块钱,一封信,还有一个房产证。房产证上写着他的名字,他却将房子送给了男人。他在信里说,不管男人相不相信,过去的这么多年,那碗加蛋的清水煮面给了他太多。现在,他买下这栋开着面馆的房子,面馆将永远不会关闭。

    ⑯这是那碗水煮面的赠品。信末,他这样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年轻时定是关人。我们相对藤梦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眼一点儿不花。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已经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老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节)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 解伟

①接妈妈来城里居住已经一年多了。

②一大早,她把一周多时间捡来的废纸壳扎成捆,用手拖车拉到废品店里去卖了,回来正好被临上班的我碰见。她很开心,卖了23块。我说,妈,你看你脸上的汗,骇人八洒的。她看看我,大声问,你说的么事?我知道她的耳朵有些背,毕竟82了,毕竟是大伏天!我大声说:“汗!”并指指她的脸,她伸手一抹,笑着自顾自往回走。

③妈妈捡废品起初是背着我的。一个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老太太跟儿子住进城里,哪个儿子会允许这样子呢?她知道也爱惜儿子的面子。

④有一天早晨我出门锻炼,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正在捡一只别人抛弃的纸箱子,她也忽然发现了我,一下子丢开了手里的东西,尬看着我,讪讪地笑,粗糙的右手不停地擦脸上的汗珠子,像我小时候做错了事,我也一下子懵了。在我的盯问下,她坦白自己是向其他随儿女进城的老嬷嬷学的,已有一个多月的经历,收获了百余元。她辩解说是想多出点汗。其实可出汗的方式很多,但我没有点破。也破天荒地没有多怪她,只叮嘱不要专门去捡,老了,腿脚不好,不安全。她如遇大赦,连连说,我就是走路碰到了就捡到,从来不专门地捡,就只是想出点汗。我笑笑,她也笑,如释重负地擦着汗。我不知道小脑萎缩有些记不住路的她是怎么完成将废纸箱变现金的一套程序的。

⑤我自小是个出汗的体质,动不动就一身汗,所以干点啥就给人很卖力的假象。经常被人劝着慢点,甚至吃饭也是如此,为此也极不好意思。唯有妈妈除了笑称我是个爱吃辣椒的幺哈巴(傻瓜)外,很少在出汗的时候劝我歇一会。她说出汗是在用力气,人身上的力气,去了又来的。还说“吃饭下力,做活蓄力,走路慢慢的(di),一辈子不得残疾。”因此,我小时候就把汗理解为力量。

⑥在我看来人的身上有两样东西是去了还要来的,一是指甲,二是头发。只要生命在,就会无限生长。如果还有一样的东西可与之匹配,那就是汗。汗伴着生命随时出来,汗与指甲和头发都是皮肤的子孙,但汗又有别于头发和指甲,绝不啃老,生于斯却不赖于斯。

⑦关于汗,爸爸说的话在他自己的身上得到了印证。他说,当一个人身上搓不来泥,出不了汗,就离大限不远了。我清楚地记得,他卧床不起的日子里,确实没有汗,身上当然也搓不出泥来。我们扶他活动一下,他喘得地动山摇,却无一丝汗迹。我常常奇怪,他过去没有经历过死亡,怎么会如此通透明了?小时候我是一定要找他问个究竟的。但成年后,他说过许多话,我多选择了忽略,或沉默,或听而不问。现在已经没有机会问了,好后悔!

⑧爸爸说,不光是人出汗,牲畜也出汗。小时候我曾观察过我家养的两种动物,很特别,出汗均从鼻子处体现。一是牛,一是狗,它们如果是健康的,鼻子就一直是汗津津的,如果干巴巴的,则是生病了。这两种人类最好的朋友,一种耐劳,一种忠诚,连出汗也是提醒。

⑨我还观察到,大地也出汗,在暴雨来临之前,地面湿晶晶的。小草也出汗,在迎接日出的清晨。汗生的地方生机无限。

⑩汗从来就是个好词,比如汗流泱背、汗牛充栋、汗马功劳,甚至汗颜也是个谦辞。汗血宝马则是无价之宝。

⑪人人都知道汗是成的,小时候偷偷尝过,现在经常被动尝到。就像妈妈说眼泪是成的一样,当它流到嘴巴里的时候,真的是的,而且比汗更成一些,咸得苦涩。

⑫据说汗和泪的化学成分差不多。妈妈说,舍得流汗的人就不会流更多的泪,这个话爸爸似乎也说过!

⑬我纳闷曾经读过的书已经记不起来多少了,但没有读过一天书的爸妈的话却时时萦绕于心。

    ⑭望着妈妈蹒跚渐去的背影和她透过衣衫的汗渍,我似乎消化了一些东西!

——选自2023-11-23《随州文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