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江村小景》同步练习

根据下列人物台词,说说当时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

①什么话?你听,这样的世界谁晓得我们明天还活不活啊。

②也好。你快去,快回,现在外面世风不好,要当心啊。

③孩子,我们穷人逃到哪儿去?啊,宗佑啊,宗成啊!你们把娘带去吧,孩子!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柏丽姑妈的花园

[美国]卡罗尔·麦卡杜·雷米

    当听到隔壁的门打开的时候,麦格透过窗户望了一下。她看到柏丽正朝她那芬芳四溢、绚烂夺目的花圃走去。“柏丽姑妈”,每一个新搬来的邻居都这么称呼她——尤其是那些孩子们,他们非常敬重她。

    提起孩子,麦格不由得叹了口气。因为她必须为孩子的调皮向柏丽姑妈道歉。“第一次向邻居自我介绍就要道歉,真是太尴尬了。”麦格心想。她走出屋子,心中祈祷着道歉能够被人家接受。“你家的花圃每年都这么丰饶吗?”麦格上前搭话,同时皱着眉头看着小路上零零落落的花瓣。

     “是的。”柏丽姑妈一边回答,一边清理花圃中的野草,“它们是我的骄傲和快乐。”

     “能看出来在它们身上你花费了很多时间,这些漂亮的花就是证明,我的孩子也这么认为。”麦格补充道,“但非常对不起,我的女儿摘了你新栽种的牵牛花,我保证下一次不会再发生了。”

     “亲爱的,不要着急,没关系的。孩子永远比花更重要,牵牛花还会再来的。”柏丽姑妈转了一下头上的那顶旧草帽说。但这的确让麦格很着急。

    几个星期过去了,她的孩子很快认识了附近的小朋友,一群孩子在麦格屋子和院子周围肆无忌惮地追逐玩耍。无论麦格如何嘱咐、警告甚至是威胁,他们还是闯进了隔壁柏丽姑妈的花圃。麦格再一次去拜访柏丽姑妈。

     “我家的篮球砸到了你珍爱的牡丹,真是对不起。”

    看上去柏丽姑妈并没有生气,“孩子们永远比花更重要。”她还是那句话,“牡丹还会再来的。”

    几个星期过去了,柏丽姑妈的院子成了孩子们常来的地方。实际上,她也很喜欢这些孩子们,她常常因孩子们滑稽的举止而乐得前仰后合,还送给他们自己培育的鲜花,招待他们吃自己做的美食。

    一个月接着一个月过去了,麦格的道歉越来越长:“对不起,柏丽姑妈。我看到在你的紫罗兰花丛中,纵横交织着自行车的印记。我想这真是我的过错,我会提醒孩子们自行车要到人行道上骑。”

     “你真是一个圣人,怎么能容忍这些孩子在你的院子里嬉戏耍闹。他们的小狗在院子里打滚儿,还刨出你的万寿菊,漂亮的花圃被他们破坏了。”

    无论怎样,柏丽姑妈总是现出天使般的微笑说:“没关系,孩子们永远比花更重要,这些花还会再来的。”

    夏天过去了,接着许多个夏天也过去了。似乎一切没有改变,柏丽姑妈从容地照护着屡屡受伤的花丛。麦格一次又一次地请求柏丽姑妈原谅更多的“过失”。不同的是孩子们长大了。

    今天,当走进四季庄园第33号寓所时,麦格咧着嘴笑了起来。那里坐着一个老朋友——轮椅上柏丽姑妈正摆弄着一排排鲜花。她的院子里有很多瓶瓶罐罐,里面装满了玫瑰、牡丹、万寿菊、紫罗兰等。头发斑白的柏丽姑妈正用瘦弱的手给一盆耷拉脑袋的紫罗兰添加肥沃、湿润的新土。

     “它们是不是很可爱?”柏丽姑妈高兴地说。“最近老邻居家的孩子们经常来看我,他们都长这么大啦,每个都带来我最喜欢的花。”说着她的眼睛就湿润了,“真是太让人感到欣喜和意外了。”

    麦格的手轻轻地滑到柏丽姑妈消瘦的肩膀上。“柏丽姑妈,你为什么会感到惊讶?你不记得你总是说他们还会回来的,他们果然回来了。”

(选自《外国最好的小小说》)

阅读

前情提要:吝啬鬼阿巴贡在钱财上苛待儿子克莱昂特,克莱昂特不得已让仆人阿箭探听消息,请西蒙老板做中间人向旁人借钱。

吝啬鬼(节选)

莫里哀

第二幕 第一场

阿   箭 少爷,人倒了霉,才借债;像您这样走投无路,非跨债主的门槛儿不可,有些怪事,就得受着。

克莱昂特 我要的一万五千法郎借不到吗?

阿   箭 借得到,不过您想事情成功,有几个小条件,可得接受。

克莱昂特 西蒙老板有没有让你和借钱的人谈谈?

阿   箭 哎呀!您可真不在行啦,哪儿会有这事啊。他藏起来,比您藏自己小心多了;有些秘密事,您说什么也料想不到。人家根本不肯说出他的名姓来,打算今天在一家借来的房子里,让他和您谈谈,从您嘴里问出您的产业和您的家庭。我相信,单老太爷这个姓,就会做成这笔交易。

克莱昂特 尤其是我母亲已经死了,她留给我的财产,旁人是夺不去的。

阿   箭 这是放债人拟的条款,要您在进行交易之前先看看:

“兹假设放债、借债双方订立契约,放债人为求良心上没有丝毫负担,情愿只取五厘多利息出借他的财产。”

克莱昂特 五厘多?行!公平合理,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阿   箭 这倒是真的。 “但放债人手边并无此款,为满足借债人需要起见,本人不得不以二分利向人借入,因而此项利息应由借债人担负。”

克莱昂特 怎么?活见鬼!他是放高利贷的,还是野蛮人?比二分五厘利还高。

阿   箭 我就这么说来着。您要仔细核计核计看。

克莱昂特 你要我核计什么?我急着等钱用,什么条件我都得接受。还有别的条件吗?

阿   箭 也就只是一个小条款了。 “所需一万五千法郎,放债人仅有一万二千现金,下余三千法郎,以旧衣、杂物与首饰折付。附清单如下:”

克莱昂特 这是什么意思?

阿   箭 听听这张清单吧: “一:四脚床一张、床帐一顶。”

克莱昂特 他要我拿这些东西干什么用?

阿   箭 还有: “又:壁毯一幅、胡桃木大桌一张。”

克莱昂特 我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阿   箭 您听我念: “又: 大型火枪三支、砖炉一只。”

克莱昂特 气死我啦。

阿   箭 别急: “又:七弦琴一把、球桌一张、棋盘一只、戏鹅图一张、蜥蜴皮一张。以上实值四千五百法郎尚多,放债人格外克己,削价为三千法郎。”

克莱昂特 “格外克己”,见他的鬼!利息已经高到不能再高了,他还不知足,要我把他的破铜烂铁,照三千法郎收下来?我拿到手,连六百法郎也变卖不出。可是有什么办法?我还非接受他的条件不可,因为他晓得我急于要钱。

阿   箭 少爷,不是我说,预支钱用,寅吃卯粮。

克莱昂特 你要我怎么着?这就是父亲一毛不拔,年轻人被逼铤而走险的下场。清单给我,我再过过目。

第二幕 第二场

西   蒙 是啊,先生,是一个年轻人等钱用,他找钱找得很急,您写的条款他全部接受。阿巴贡   不过西蒙老板,这事绝对没有风险?你说起的这个人,你晓得他的姓名、财产和家庭吗?

西   蒙 不知道,他是人家在偶然场合介绍给我的,所以有些情形,我还不能详细讲给您听,不过他本人会对您交代明白的。接头的人告诉我,您见到他以后,一定满意。我所能告诉您的,就是他的家境非常富裕,母亲已经死了,而且有必要的话,他保证他父亲不到八个月就死。

阿巴贡   值得考虑。西蒙老板,只要我们有力量,就该大发慈悲,与人方便才对。

西   蒙 当然。

阿   箭 (认出西蒙老板,向克莱昂特)这是怎么回事?那位老板,在和老太爷讲话。

西   蒙 (向阿箭)你们真是急啊!谁告诉你们是这儿来的? (向阿巴贡)先生,您的姓名和住宅,并不是我透露给他们的。依我看来,你们可以趁此一块儿谈清楚。 (指着克莱昂特)我对您说起的一万五千法郎,就是这位先生想跟您借。

阿巴贡   怎么,死鬼?不务正业,走短命路的,原来是你啊?

克莱昂特怎么,爸爸?伤天害理,干欺心事的,原来是您啊?

(西蒙溜掉,阿箭也躲开了。 )

阿巴贡   死活不管,胡乱借钱的,原来是你啊?

克莱昂特 放高利贷,非法致富的,原来是您啊?

阿巴贡   你干这种事,还敢见我?

克莱昂特 您干这种事,还敢见人?

阿巴贡   你倒说,你这样胡作非为,害不害臊?

克莱昂特 您做这种生意,一个钱又一个钱往里抠,没有知足的一天,丢尽了体面,坏尽了名声。就连古来声名最狼籍的放高利贷的,和您重利盘剥的手段一比,也不如您苛细:您倒是羞也不羞?

阿巴贡   混账东西,滚开,我不要看见你!

克莱昂特 就您看来,谁顶有罪?是需要钱用而张罗钱的人,还是根本不需要钱用而偷盗钱的人?

阿巴贡我说过了,走开,别招我生气。我对这事,并不难过;这对我倒是一个警告:他的一举一动,以后我要格外注意。                                                        (有删改)

随着“天宫课堂”的热播,校园里兴起了一股“迷科星”热。校园电视台摄影组拟把

科学家于敏的故事拍成微电影,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于敏: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于敏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他曾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惨痛的印象”。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1年1月的某一天,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的第一反应是不解,因为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自认为不适宜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的脑海里很快就回想起了那段“亡国奴的屈生活”.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国际上的战略核式器都是氩弹,氢弹的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而且核大国对氢弹技术绝对保密。对于于敏而言,不能指望有任何依靠。

    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 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西方科学家评论。

当于敏的工作解密后,他的妻子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氢弹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数十年默默无闻,于敏却怡然自得。他喜欢诸葛亮,喜欢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将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奉为圭臬"。

与于敏深交并共事30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因此,遇到争论,邓稼先常会说:“我相信老于的。”

这份“宁静”,让于敏的身影显得更伟岸。当国家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时,于敏说这是集体的功劳。当人们把“氢弹之父”的称号送给他时,他直言这种称呼不科学:    “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选自《光明日报》(节选)(2019年1月17日08版)作者:陈海波齐芳

【注释】①圭臬(guinie):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