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成都市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读书与快乐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考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选自《青年文摘》2017年11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从下面(A)和(B)中选出最适合第③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A)武亦姝平时就喜爱背诵古诗文,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她凭借着丰富的诗词积累和“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的心态,过关斩将,一举夺魁,尽显王者风范。

(B)邴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著名学者。他小小年纪便成了孤儿,家境清苦没钱上学,蹲在学馆的窗下哭泣,先生深受感动,破例让他免费就读。他矢志读书,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方名家。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平视
        ①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好焦距,让我们的目光平视。颐指气使的喝令不能让你弯腰,惠予弱者的善举不会让你倨傲。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平视!
        ②面对权贵、富翁、名人,如果我们仰起脸,眯着眼,媚笑着,等待垂青,等待恩赐,等待布施,那是仰视。仰视是形象的贬损,是尊严的丧失,是灵魂的削价。
        ③面对弱者、贫民、凡夫,如果我们虎起脸,瞪着眼,哂笑着,或对其不屑一顾,或对其呼来喝去,或对其任意裁决,那是俯视。俯视是缺乏自知的嚣张跋扈,是丧失理性的恣意妄为,是践踏尊严的恃强凌弱。
        ④因此,我们要平视!
        ⑤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他的语气说道:“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苏联著名的小姑娘卡嘉。”小姑娘单纯的世界里没有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下,于是她很轻松地做到了平视。
        ⑥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发展不同才造成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不能成为不平等待人的理由。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一个衣衫破旧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一丝不苟地脱帽向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歧视别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即使身居高位,名噪一时,仍然不可忘记平视。
        ⑦但做到平视并不容易,它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⑧面对世界,我们要平视,国与国之间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面对他人,我们要平视,人与人之间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面对自我,我们要平视,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发展不应抛弃老地名

苗向东

    ①在城市建设中,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为此人们呼吁:“要赶紧保护和抢救!”

    ②如北京市旧城区的胡同,在1980年至2003年旧城改造中消失了40%。广州已有三四千个老地名在城市变迁中流失。泰州民俗专家估算,解放以来已有过半老地名从城市地图上消失。近17年来,六朝古都南京有180多个深含历史意义的路、街、巷名被从地图上抹掉。

    ③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血脉”,是城市的重要名片之一。比如北京西四附近,有一条赵登禹路,那是纪念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赵登禹;宣武门内有一条佟麟阁路,也是为了纪念抗日将领佟麟阁。苏州现存不少唐代以前的地名,有些地名根据历史人物命名,比如以官衔、荣誉命名的文丞相弄、周武状元弄;有些以民间故事命名,如以神话命名的铁瓶巷、张果老巷……这些地名无不彰显着苏州无可比拟的丰厚“家底”。

    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大拆大建,在城市地名的命名中出现了盲目崇洋和照搬外国文化模式的倾向。有的城市嫌老地名土气,与城市的高贵、洋气“不匹配”,故要起一个所谓富丽堂皇的洋名;有的城市把公交站点、道路命名权当作商品拍卖,地名、路名、站名染上了浓厚的商业味,历史文化气息则丧失殆尽。打开一些城市地图,光从很多新的地名看去,根本无从想象其历史和沿革。

    ⑤老地名是城市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一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传统地名经历过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民风民俗、百姓心理紧密相连。一个地名的湮没,意味着一段历史的割裂,让人失落无根。地名洋化、西化,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漠视和伤害。保护老地名,呵护历史,“功在当今,利在后代”。新一轮城镇化建设正在推进,将老地名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刻不容缓。同时对已改的地名,通过原址恢复、移址恢复、树碑立传等方式保护和复活,让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也很有必要。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学习精美笔记背后的宝贵品质

卢瑞霞

①近日,浙江大学晒出了一批精美的学习笔记。这是浙江大学团委推出的“第五届最美学习笔记大赛”的参赛作品。很多网友感叹,看完这些笔记,才明白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欣赏艳羡之外,我们更要关注精美笔记背后的学习品质。

②重视自律品格的塑造和养成。能写出精美学习笔记的学生不一定成绩遥遥领先,但一定极为自律。唯有自律,方能数年如一日,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认真研究、条分缕析,最终形成一本本如同艺术品一般的学习笔记。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有自控力的学生更愿意延迟满足感,无论是考试成绩、身体健康程度还是后来的工作成绩,都会更加优秀。

③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面对晒出的精美笔记,有人自愧弗如,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对知识的照搬照抄,不能活学活用。殊不知,所有活学活用的前提是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笔记上那些认真梳理的概念、定理、公式、知识精要,都是灵活运用知识的基本功。

④重视学术习惯的训练和养成。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本科生的学术训练及学术养成。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为学术研究作积累。如何有效地整理及利用所读书籍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读书笔记的撰写。养成认真做笔记的习惯,学会在笔记中梳理知识、搭建框架、整理要点,这既是学术训练,也是较好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

⑤重视学习规律的运用。成绩优秀的学生未必就比别人聪明,但是他们一定掌握了学习知识的规律。例如,曾有学者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那就是“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后来这种方法也被称之为感官协同原理。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尤其在课堂上,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实则是眼耳口手并用,是对感官协同原理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⑥常怀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优秀学习笔记的背后有一颗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学生只有敬畏知识、敬畏课堂,知不足而后进,望山远而力行,才能严谨治学、求真求实,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

⑦重视学习方法的养成。高校晒出的精美学习笔记,一笔一画皆是手写,体现的不只是学习态度上的返璞归真,还有宝贵的学习方法。苏东坡曾用抄书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并且每一遍都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同时,他还注重实践,勤于研究问题,大胆提出见解,谢绝闭门造车。所以,抄书也好,做学习笔记也好,都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规划学习,不断总结与提炼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选自2023年12月13日《中国教育报》)

现代文阅读。

蓬勃青春要向下扎根

周燕虎 旦增达旦

①蓬勃青春向下扎根,既是党和人民对新时代青年的深切期望,也是新时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的必然选择。

②只有坚持向下扎根,敢与困苦做伴,善和磨难同行,用风霜雪雨淬炼蓬勃青春,才能积累破土而出的底气,迸发出绚丽多姿的青春光芒。青春如果不向下扎根,不愿担苦担重担难担险,青春活力就很难转化为攻坚克难、攀登高峰的过硬能力,青春气质就难以转化为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优秀品质。向下扎根,才能更好地褪去浮华、洗尽铅华、绽放芳华,步履稳健地走好人生之路。

③扎根祖国大地,追求强国有我,方能奋斗无悔,让青春之光更加闪亮。祖国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脉所在,国强则无惧一切风吹浪打,国强需要人人追求强国有我。无数事实证明,一颗爱国心,一腔报国志,是当代青年赢得精彩青春的动力源泉。新时代青年只有对脚下这片广袤土地爱得真挚、爱得深沉、爱得热烈,厚植家国情怀,胸怀报国之志,激情挥洒青春汗水,毫不计较名利得失,无怨无悔为祖国为人民奉献,才能走出小我、实现大我,以赤子之心书写最亮眼的青春答卷。

④扎根平凡岗位,坚持脚踏实地,方能厚积薄发,让青春之路更加宽广。平凡是生活的本色,不凡是生命的追求。平凡与不凡的关系在于,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业。贵州大学农药学专业博士生张建参加“博士村长”计划,深入到贫困地区,奋战在田间地头,成为茶农口中的“茶医生”。他创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并推广示范应用,帮助农户增收上千万元。这说明,把蓬勃青春扎根在平凡岗位,锚定在基层一线,俯下身子、甩开膀子,心无旁骛专注做事,就能在充分汲取事业养分中让青春根基更加牢固,让人生价值得以最好实现。如果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只想向上成长,不愿向下扎根,远大的理想抱负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新征程上,广大青年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拼搏奋进,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平凡的生命一定能升腾起炽热的火焰。

⑤扎根艰苦地方,直面困难挑战,方能百炼成钢,让青春之我更加坚韧。越是艰苦条件,越是艰难环境,越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彰显一个人的价值追求,展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与物流学院专科生戴正勤,参军后前往黎巴嫩任务区执行扫雷任务,把最美青春绽放在国际维和行动中;东北师范大学学生阿卜拉江•伊马木选择携笔从戎、卫国戍边,毅然走进西藏阿里军分区某边防连,在祖国边防线上巡逻执勤,在喀昆仑留下深深的青春印记。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一个个“最美大学生”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选择“自找苦吃”、迎难而上,才能“曾益其所不能”。奔跑在新时代的青春赛道上,广大青年要坚持把青春热血融入时代洪流,敢于直面艰难困苦,坦然面对荆棘坎坷,有苦不言苦,遇难不怕难,知险不畏险,至韧至坚、无私无畏,必能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先锋。

⑥欲有破竹之威,更需扎根之力。广大青年当坚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与强军事业“同频共振”,深扎事业之根,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一同唱响更加扣人心弦、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歌。

(选自《解放军报》2023.6.1,有删改)

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材料二

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 , 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琨觉,曰:“此非恶声也!”起舞。

——《晋书•祖逖传》

范仲淹断

(范仲淹)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备数十茎,醋汁半盂,入少盐,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彭乘《墨客挥犀》卷三

【注释】

①绸缪(chóu móu):交情深切。②断:断开。③齑: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④画:同“划”,划分,计划。⑤啖:吃。

材料三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

张岱年

 ①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

②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应该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

③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与《易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

④《易传》虽非孔子所著,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教”。《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弟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千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⑤“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半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而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⑥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在封建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充满了史册。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⑦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选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