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1课《贾芸谋差》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

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一路思量,想出一个主意来,便一径往他舅舅卜世仁家来。原来卜世仁现开香料铺,方才从铺子里回来,一见贾芸,便问:“你做什么来了?”贾芸道:“有件事求舅舅帮衬:要用冰片、麝香,好歹舅舅每样赊四两给我,八月节按数送了银子来。”卜世仁冷笑道:“再休提赊欠一事!前日也是我们铺子里一个伙计,替他的亲戚赊了几两银子的货,至今总没还,因此我们大家赔上,立了合同,再不许替亲友赊欠,谁要犯了,就罚他二十两银子的东道。况且如今这个货也短,你就拿现银子到我们这小铺子里来买,也还没有这些,只好倒扁儿去,这是一件。二则你那里有正经事?不过赊了去又是胡闹。你只说舅舅见你一遭儿就派你一遭儿不是,你小人儿家很不知好歹,也要立个主意,赚几个钱,弄弄穿的吃的,我看着也喜欢。”

贾芸笑道:“舅舅说的有理。但我父亲没的时候儿,我又小,不知事体。后来听见母亲说,都还亏了舅舅替我们出主意料理的丧事。难道舅舅是不知道的:还是有一亩地,两间房子,在我手里花了不成?‘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来’,叫我怎么样呢?——还亏是我呢!要是别的,死皮赖脸的三日两头儿来缠舅舅,要三升米二升豆子,舅舅也就没有法儿呢。”

卜世仁道:“我的儿,舅舅要有,还不是该当的?我天天和你舅母说,只愁你没个算计儿。你但凡立的起来,到你们大屋里,就是他们爷儿们见不着,下个气儿和他们的管事的爷们嬉和嬉和,也弄个事儿管管。前儿我出城去,碰见你们三屋里的老四,坐着好体面车,又带着四五辆车,有四五十小和尚道士儿,往家庙里去了。他那不亏能干,就有这个事到他身上了?”贾芸听了唠叨的不堪,便起身告辞。卜世仁道:“怎么这么忙?你吃了饭去罢——”一句尚未说完,只见他娘子说道:“你又糊涂了!说着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这会子还装胖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卜世仁道:“再买半斤来添上就是了。”他娘子便叫女儿:“银姐,往对门王奶奶家去问:有钱借几十个,明儿就送了来的。”夫妻两个说话,那贾芸早说了几个“不用费事”,去的无影无踪了。

(1)、选文最后一句话中“无影无踪”的含义是什么?

(2)、选文第三段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二十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儿,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四十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知道他有多疼爱儿子。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儿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他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开起了一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儿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儿,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桑伯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桑伯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屏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儿,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家。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儿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家具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经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已有点儿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把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把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阅读《简•爱》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她(圣约翰家的管家汉娜)又用惊异的目光端详着我。“我相信,”她说,“我是把你看错了。不过现在骗子那么多,你千万莫怪我。”

“话虽这么说,”我口气有点严厉地继续说,“你在那么一个连条狗也不该关在门外的雨夜里,却一心想把我从门口赶走。”

“呃,这是有点狠心。可叫人怎么办呢?我倒不是为我自己,更多地是想着孩子们,可怜的人儿!他们除了我简直没人照料。我总得多留神着点。”

我继续严肃地沉默了好几分钟。

“你可别把我想得太坏。”她又说了一句。

“可我确实把你想得很坏,”我说,“我告诉你为什么,倒不光是因为你不肯收留我,或者把我看成了骗子,更主要的是因为你刚刚把我既没‘铜子儿’也没家看成了一种罪状。世上有一些最好的人跟我一样一无所有,只要是个基督徒,就不应该把贫苦看成是一种罪恶。”

“我也一样不应该。”她说,“圣约翰先生也跟我这样说过。我明白我是做错了,可我现在对你有了跟以前完全不同的看法。你看起来地地道道是个体面的小人儿。”

“这就行啦,我现在不怪你了。握握手吧。”

她把一只长着老茧、沾满面粉的手伸给了我,粗糙的脸上豁然开朗地露出了又一个更加真诚的笑容,从这一刻起我们就成了朋友。

阅读《柿子红了》,回答问题。

①小时候,我特别爱吃柿子。老家有个不小的院子,为了能让孩子经常吃上些水果,父亲特地在院中间栽了棵柿子树,盼望柿子红也就成了我每年的念想。

②大学毕业后,我走进了军营。转眼,在部队服役十几年,恰逢改革,我便转业到地方。分配到单位不久,国家进入脱贫攻坚关键阶段,身处这浩荡的历史大潮之中,我主动请缨,成了驻村工作队的一员,来到遍地柿树的河北省涞源县南沟村。南沟村土地贫瘠,三面环山,距银坊镇2公里,村南的一条小路是村民出入的唯一通道。已经习惯行伍工作的我,对农村工作有些茫然。

③我们工作队来南沟时,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村党支部书记郭大山带着媳妇柿红嫂子开车接我们。郭书记快60岁的人了,身板却依旧壮实,肩膀和手臂上的肌肉棱角分明,脸盘黑黑的像块刚挖出来的煤,发着亮光。柿红嫂子就爱跟着郭书记,她身子有点单薄,但脸蛋红红的,像个熟透的柿子,总挂着笑。

④安顿好住处后,郭书记响亮而热情地说:“尝尝咱村的柿子吧。”柿红嫂子连忙麻利地拿出一筐柿子。“这柿子不仅皮儿红,心儿也红。抗战的时候,村里的柿子还给过部队吃呢!”郭书记自豪地给我们讲起柿子的红色历史,得知我是部队转业干部后,他说他也曾当过兵。我俩说番号,聊驻地,越说越近。按部队的说法,他还是我的老班长呢。

⑤“这柿子真大得要赶上磨盘了!”本来就爱吃柿子,听郭书记这一说,它还有这么一段光荣的革命史。我又情不自禁地拿起一个,真是丰润饱满!

⑥“你可说对了,这是我家独有的‘磨盘’柿子。”柿红嫂子自豪地说。

⑦“你嫂子可是种柿子的好手,这大‘磨盘’就是她一茬一茬给嫁接出来的。”

⑧“个儿大,色儿红,味儿甜,是山里的味道。”大家也都拿起柿子吃起来,边吃边不住地夸奖。

⑨“柿子是好,卖不出好价钱,可惜了!要是能把咱村柿子的销路盘活就好了。”郭大山拿着个柿子左右地摩挲着。

⑩“你们瞧!俺家老郭又魔怔了,他净想着挣钱。”柿红嫂子讲起往事。她刚进门时家里很穷,只能看天吃饭,后来为了挣钱,老郭下过煤窑,贩过牲口,包过食堂,没少吃苦。前几年承包工程,挣了点钱,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老郭就把挣钱的工程托给朋友,跑回村里竞选村支书,还说要跟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⑪“跟了他后,我就没享过福。”柿红嫂子抱怨道。郭书记也没说话,只是看着手里的柿子,眼神里仿佛流露出些许内疚。

⑫不久后,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不断深入,全国的村镇沸腾了。“春风”来了,南沟村里的人也不“安生”了。有时候一个想法就是一条出路。一个脑子活的小伙子——柱子,在工作队帮助下,开了个瓜果网店。带着“山味儿”的瓜果很受市场欢迎,网店开得红红火火。村里的老百姓乘凉唠嗑的“阵地”都转移到柱子的网店上。郭书记把自家的“磨盘”柿子也挂到柱子的网店上。有一年,瓜果价格一路飙升,“磨盘”柿子绿色有机、个大口感好,都卖爆了。柿红嫂子一合计,同样的一片地,比往年多挣了上万块钱。

⑬打出了品牌,找到了渠道。村支书郭大山让柿红嫂子把“磨盘”柿子的树苗散给村民们,自己作为致富带头人,领着几名村干部,在南山上承包了一片荒山坡,没日没夜地种柿子苗。他身上军人的那股子韧劲儿,让我由衷佩服。

⑭一家公司来南沟承包山地,当场就给了40万预付款,说是要建造果木园,还要发展旅游采摘,并计划着要加资兴建水果加工厂。

⑮日子就这样过着,柿子树是越长越大,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然而柿红嫂子却因病离世了。郭书记难忍悲恸,人垮了一大半,嘴里总念叨着:“欠你一个好日子……”

⑯一眨眼,几年过去了。偶尔回到南沟村,看着满山的“磨盘”柿子,我又想起了郭书记和柿红嫂子。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①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②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③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弓着腰,奔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④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⑤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⑥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拒绝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⑦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 , 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⑧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⑨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⑩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蕾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蕾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⑪是啊,如果我们对大自然没有怀抱一颗“惊奇之心”,我们身体里埋藏的“灯”,就不会闪亮。对大自然的“惊奇之心”,能持久地生发心灵的彩虹,驱散我们人生的灰暗。

⑫蓄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湖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⑬蕾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迟子建散文集》,文章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