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1课《贾芸谋差》同步练习

根据下列语言描写分析所表现的人物及其形象。

①——只从我父亲死了,这几年也没人照管,宝叔要不嫌侄儿蠢,认做儿子,就是侄儿的造化了。

②不妨。有什么不平的事,告诉我,我替你出气。

③你们要拣远道儿走么!早告诉我一声儿,多大点子事,还值的耽误到这会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一个馒头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 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作者:黄斌,原文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打印一个妈妈

       迈克的3D打印店开在学校旁边,每天都有很多孩子来他的店里,他们请迈克打印吃的和玩的。这些奇形怪状的东西,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

       这天,一个叫露西的孩子走进了店里,迈克认得她,便和她打招呼:“露西,今天你要打印什么,吃的还是玩的?”

       “我要打印一个妈妈!”露西掏出一张相片,“这就是我妈妈,你给我打印她!”迈克笑着说:“没问题。请问,你是打印来吃,还是打印来玩?”

       露西认真地说:“我不是吃,也不是玩,我要你打印一个活生生的妈妈!”露西的妈妈前几天去世了,所以,她想打印一个妈妈,那样她就有妈妈了。

       “这个……”迈克顿时难住了,迄今为止,好像还没有谁打印过活生生的人。就算真的能打印出活生生的人,法律也绝对不允许这样的打印,否则,人类就乱套了。

       “怎么啦?你办不到吗?”露西抬起头,看着迈克。迈克不敢直视她那双眼睛,他低着头说:“当然可以,问题是,给你打印一个妈妈,需要一点时间,你明白吗?”

       露西笑了:“需要一点时间?没问题,我可以等!那么,今天,麻烦你给我打印一个面包妈妈吧,我要吃下她,那样我就拥有妈妈了!”“好,你稍等一下,我马上给你打印一个面包妈妈!”迈克接过了露西手中的相片,开始忙碌。

       扫描,打印,只几分钟时间,一个面包妈妈就打印出来了。她有金色的头发,有碧蓝的眼球,甚至还穿着衣服,当然,她是假的,她只是一个面包。露西拿着面包妈妈笑了,接着就流出了眼泪,她看到面包妈妈,就想妈妈了。

       两天后,露西又来到了迈克的打印店,她一进门就说:“迈克叔叔,你打印好妈妈了吗?”迈克抬头一看是露西,朝她一笑:“宝贝,对不起,这些天我很忙,还没有设计好你的妈妈……”露西说:“还需要设计吗?不是扫描一下就可以了吗?”

       看着露西急切而又疑惑的样子,迈克双手一摆,说道:“当然需要设计。我必须保证她不能缺胳膊少腿,还必须保证她的眼睛会动,嘴巴会说话,我要给你一个最好的妈妈!”

       “对,我需要一个最好的妈妈,她要跟原来的一模一样!”露西笑了,突然,她眼睛一转,声音低了,“迈克叔叔,我知道,打印一个妈妈很难,那是不是需要很多钱啊?我可没多少钱,不过我会想办法!”

       迈克笑着说:“我很乐意尝试打印一个妈妈,至于钱嘛,你不用担心,你妈妈会付钱给我……”露西打断了迈克的话:“是我要求你打印妈妈的,还是让我来付吧!再说,妈妈打印出来,还没有干活,她没有钱的!”

      “对对对,我差点忘了这事!”迈克点点头,“现在,就让我先给你打印一个玩具妈妈吧,你有了她就不用想妈妈了!”说完,迈克就从电脑里找出了露西的妈妈,然后点了打印。几分钟后,一个玩具妈妈就打印出来了,她还散发着清香。

       露西捧着玩具妈妈笑逐颜开,她递过来一张钞票,迈克却摆摆手:“露西,我现在不收你的钱,等以后一起收!”露西道了谢,然后拿着玩具妈妈蹦蹦跳跳着走了。迈克站在店门口,看着露西欢快的身影,心想,我一定要给露西一个活生生的妈妈。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几天,露西的询问声就会在店里响起:“迈克叔叔,你打印好妈妈了吗?”迈克每次都有理由应付露西:“露西,我正在设计她的心脏!”“露西,我正在设计她的脑袋!”“露西,你耐心一点,过些日子妈妈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这一天,露西又来到了店里,她着急地问:“迈克叔叔,你打印好妈妈了吗?”迈克笑着说:“露西,你的妈妈我已经给你打印好了,不过有一点点问题,就是以前的许多事,她可能记不得了……”

       露西微笑着说:“哦,这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她是活生生的妈妈就行!”

       “好,下面,有请露西的妈妈出场!”迈克微笑着说道,顿时,只见从店后面走出一个女人来,露西只看了一眼,就兴奋地扑了上去:“妈妈,你真的是我的妈妈!”

       女人笑着说:“露西,我是迈克叔叔打印出来的,我有许多地方都跟原来不同,你不会讨厌我吧?

       露西拉着女人的手说:“妈妈,我不会讨厌你,我爱你还来不及呢!”迈克笑着说:“露西,跟妈妈回家去吧,我只花了一些时间而已,就不收你的钱了!”

       露西笑着拉着妈妈,出了打印店,迈克望着她们的背影笑了。

       打印一个妈妈,这是迄今为止,世上最难的打印,但迈克做到了。他只是花了一些时间而已,当然,他的成功,离不开那千千万万有爱心的人士。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一尊露西妈妈的雕像,那是每一个地方的爱心人士打印的。在雕像的手里,还拿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

       “这是露西的妈妈,可是她离开了这个世界。露西很爱妈妈,她需要一个妈妈。如果您长得像这个妈妈,如果您愿意做露西的妈妈,那么,请您跟我联系。”

       下面是迈克的署名、地址和电话……

阅读《最美的月亮》,完成下面小题。

最美的月亮

    ①那个中秋节他和母亲是在医院度过的。

    ②母亲的手术是临近中秋节做的。母亲感到身体不适,本来以为是老毛病,但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是癌症。在他小的时候,家境贫寒,母亲总是忍受着饥饿和痛苦,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年幼的他,独自支撑了这个家。他觉得不能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不是害怕母亲经受不住打击,而是害怕母亲拒绝治疗。他的孩子刚满2岁,妻子下岗了,他的收入是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没有工作的母亲知道家里艰辛,很早以前就说过,如果患上癌症,就不治疗,因为她认为那样既浪费了钱也救不了命。

    ③他很孝顺,便和妻子哄着母亲说是小病能治好,但需要做手术,这样才把母亲骗进了医院。从手术室出来,经过他三天三夜的细心护理,母亲逐渐清醒过来,那天正是中秋节。母亲住院一个星期时间,他每天只吃一顿饭,即便这样,仍然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现在他身上已经没钱了,只盼着妻子快点借到钱送来。

    ④夜晚,病房里冷冷清清,他守在母亲身边,同房的病人都回家团圆了。细心的他怕母亲触伤情,就问母亲想吃点什么,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的母亲只是说:“扶我下床,我想看一下月亮,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看到。”他听得眼眶一阵发酸,流下了泪,然而他知道,母亲这个时候是万万不能移动的。思索了片刻之后,他有了一个决定。继而叮嘱母亲不要乱动,就转身离开了。

    ⑤街上华灯初上,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的气氛,唯独他行色匆匆,孤单而焦急。饭店、小卖店、电子游戏室,他一个店铺接一个店铺地问:“有一个小时50元的工作吗?”但是店主们的回答都令他大失所望。终于,在一家搬运站里找到了10吨待搬的水泥。一袋水泥100斤,搬1吨6元。他挽起衣袖开始玩命地把一袋又一袋水泥从小山似的堆上扒到肩上,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半个小时就把那10吨水泥搬到了车上。等到接过60元工钱的时候,才感到双腿如铅、头昏眼花,仿佛随时都可能晕倒,但他坚强地忍受着。

    ⑥他将挣来的钱买了一个深颜色的脸盆,剩下的钱全部买了月饼。他抱着脸盆和月饼回到了医院。路上他抱得紧紧的,生怕磕碰到怀里的月饼和脸盆,仿佛那是抱着母亲的命,回到病房,他把月饼摆在桌子上,然后掰开一个月饼,把最柔软的一块月饼馅递到母亲嘴边。看着脸色憔悴、满头大汗的儿子,母亲含着泪说:“我不吃,这病咱也不治了。”他笑着说:“你看看今年的月亮多圆多亮啊,您肯定会好的!”他端过盛满清水的脸盆放到母亲床前,月光展开透明的翅膀跃进盆里,圆圆的月亮随着盆里的波纹在水里行走,上下翻腾

    ⑦看着水中晶莹而富有生命的月亮,望着眼前的儿子,母亲心情好了许多:“真好看呢,比往年都好看。”他拉着母亲的手说:“明年您还要陪我看月亮!”母亲郑重地点点头。

    ⑧那一夜,母亲睡得非常安详,似乎已经远离了病痛。窗外,月亮静静地悬挂着,虽然光芒依旧纤弱,但却仿佛迸射出了一种足以撕破无边黑暗的光明,一种足以融化天山冰雪的温暖

    ⑨母亲开始配合每项治疗,出院时医生告诉他说:“这次手术做得很成功,你母亲能够再活10年甚至康复。”

    ⑩又是一年中秋,天上的月亮又圆了。母亲对儿子说:“去年在医院里看到的月亮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美丽的月亮。”

阅读理解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铁  凝

①2007年1月29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先生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②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笑得很乐”——这是杨绛先生在散文里喜欢用的一个句子。

③那一晚,杨绛先生朴素的客厅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辞典。沿墙有两只罩着米色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这沙发上,杨绛先生则坐上旁边一张更旧的软椅。

④我仰头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目。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她的手印。七十多岁时她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面换灯管。那些手印就是换灯管时手扶天花板留下的。杨绛先生说,她是家里的修理工,并不像从前有些人认为的,是“涂脂抹粉的人”。后来我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描述过那几枚黑手印,杨绛先生读了那篇文章说:“铁凝,你只有一个地方讲得不对,那不是黑手印,是白手印。”我赶紧仰头再看,果然是白手印啊。岁月已为天花板蒙上一层薄灰,手印嵌上去便成白的了。而我却想当然地认定人在劳动时留下的手印必是黑的,尽管在那晚,我明明仰望过客厅的天花板。

⑤我喜欢听杨绛先生说话,她思路清晰,语气沉稳,虽然形容自己“坐在人生的边上”,但情感和视野从未离开现实。她读《美国国家地理》,也看电视剧《还珠格格》,知道前几年走俏日本的玩偶蒙奇奇,还会告诉我保姆小吴从河南老家带给她的五谷杂粮,这些新鲜粮食保证着杨绛饮食的健康。

⑥跟随钱家近二十年的小吴,悉心照料杨绛先生如家人。这位来自乡村的健康、勤勉的中年女性,家里有人在小企业就职,有人在南方打工,亦有人在大学读书,常有各种社会情状自然而然传递到杨绛先生这里。我跟杨绛先生开玩笑说:“您才是接地气呢,这地气就来自小吴。”杨绛先生指着小吴说:“在她面前我很乖。”小吴则说:“奶奶(小吴对杨绛先生的称呼)有时候也不乖,读书经常超时,我说也不听。”

⑦除了有时读书超时,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 , 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

⑧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健身。那更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想念,是爱的宗教。从“我们仨”的失散到最后相聚,杨绛先生独自一人又明澄勇敢、神清气定地走过近二十年。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也是一个爱的奇迹。(有删改)

【注释】①八段锦:一套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古人把这套动作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②我们仨:指杨绛和先生钱锺书、女儿钱瑗三人。钱瑗和钱锺书分别于1997年、1998年去世。杨绛先生逝世于2016年,终年105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传承不断的家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简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三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途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一副副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像花瓣围绕着花蕊一样,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庞原》的六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办婚丧大事,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过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有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五十余里路程步行,我十三岁。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误读俄语,补习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每到周日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五十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得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会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三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也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爷的地位和经济,而且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和牲畜的创造权利,而且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却绝非书香门第之类。

⑪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