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阅读《柿子红了》,回答问题。

①小时候,我特别爱吃柿子。老家有个不小的院子,为了能让孩子经常吃上些水果,父亲特地在院中间栽了棵柿子树,盼望柿子红也就成了我每年的念想。

②大学毕业后,我走进了军营。转眼,在部队服役十几年,恰逢改革,我便转业到地方。分配到单位不久,国家进入脱贫攻坚关键阶段,身处这浩荡的历史大潮之中,我主动请缨,成了驻村工作队的一员,来到遍地柿树的河北省涞源县南沟村。南沟村土地贫瘠,三面环山,距银坊镇2公里,村南的一条小路是村民出入的唯一通道。已经习惯行伍工作的我,对农村工作有些茫然。

③我们工作队来南沟时,正是柿子成熟的季节,村党支部书记郭大山带着媳妇柿红嫂子开车接我们。郭书记快60岁的人了,身板却依旧壮实,肩膀和手臂上的肌肉棱角分明,脸盘黑黑的像块刚挖出来的煤,发着亮光。柿红嫂子就爱跟着郭书记,她身子有点单薄,但脸蛋红红的,像个熟透的柿子,总挂着笑。

④安顿好住处后,郭书记响亮而热情地说:“尝尝咱村的柿子吧。”柿红嫂子连忙麻利地拿出一筐柿子。“这柿子不仅皮儿红,心儿也红。抗战的时候,村里的柿子还给过部队吃呢!”郭书记自豪地给我们讲起柿子的红色历史,得知我是部队转业干部后,他说他也曾当过兵。我俩说番号,聊驻地,越说越近。按部队的说法,他还是我的老班长呢。

⑤“这柿子真大得要赶上磨盘了!”本来就爱吃柿子,听郭书记这一说,它还有这么一段光荣的革命史。我又情不自禁地拿起一个,真是丰润饱满!

⑥“你可说对了,这是我家独有的‘磨盘’柿子。”柿红嫂子自豪地说。

⑦“你嫂子可是种柿子的好手,这大‘磨盘’就是她一茬一茬给嫁接出来的。”

⑧“个儿大,色儿红,味儿甜,是山里的味道。”大家也都拿起柿子吃起来,边吃边不住地夸奖。

⑨“柿子是好,卖不出好价钱,可惜了!要是能把咱村柿子的销路盘活就好了。”郭大山拿着个柿子左右地摩挲着。

⑩“你们瞧!俺家老郭又魔怔了,他净想着挣钱。”柿红嫂子讲起往事。她刚进门时家里很穷,只能看天吃饭,后来为了挣钱,老郭下过煤窑,贩过牲口,包过食堂,没少吃苦。前几年承包工程,挣了点钱,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老郭就把挣钱的工程托给朋友,跑回村里竞选村支书,还说要跟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⑪“跟了他后,我就没享过福。”柿红嫂子抱怨道。郭书记也没说话,只是看着手里的柿子,眼神里仿佛流露出些许内疚。

⑫不久后,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不断深入,全国的村镇沸腾了。“春风”来了,南沟村里的人也不“安生”了。有时候一个想法就是一条出路。一个脑子活的小伙子——柱子,在工作队帮助下,开了个瓜果网店。带着“山味儿”的瓜果很受市场欢迎,网店开得红红火火。村里的老百姓乘凉唠嗑的“阵地”都转移到柱子的网店上。郭书记把自家的“磨盘”柿子也挂到柱子的网店上。有一年,瓜果价格一路飙升,“磨盘”柿子绿色有机、个大口感好,都卖爆了。柿红嫂子一合计,同样的一片地,比往年多挣了上万块钱。

⑬打出了品牌,找到了渠道。村支书郭大山让柿红嫂子把“磨盘”柿子的树苗散给村民们,自己作为致富带头人,领着几名村干部,在南山上承包了一片荒山坡,没日没夜地种柿子苗。他身上军人的那股子韧劲儿,让我由衷佩服。

⑭一家公司来南沟承包山地,当场就给了40万预付款,说是要建造果木园,还要发展旅游采摘,并计划着要加资兴建水果加工厂。

⑮日子就这样过着,柿子树是越长越大,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然而柿红嫂子却因病离世了。郭书记难忍悲恸,人垮了一大半,嘴里总念叨着:“欠你一个好日子……”

⑯一眨眼,几年过去了。偶尔回到南沟村,看着满山的“磨盘”柿子,我又想起了郭书记和柿红嫂子。

(有删改)

(1)、结合文章,补全与郭书记有关的内容。

内容

安顿好“我”的住处,请“我”吃柿子

下过煤窑,贩过牲口,包过食堂,承包过工程,回村竞选村支书,想跟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B

对柿红嫂子充满愧疚,柿红嫂子离开后悲恸难忍,人垮了一大半

人物形象

淳朴热情

A

无私奉献、踏实肯干、坚韧、以身作则

C

(2)、结合上下文,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

“柿子是好,卖不出好价钱,可惜了!要是能把咱村柿子的销路盘活就好了。”郭大山拿着个柿子左右地摩挲着。

(3)、本文被报刊编辑选中,安排在“振兴乡村”栏目中发表,请结合本文内容,揣摩编辑这样安排的原因。
(4)、①郭书记和柿红嫂子带领南沟村村民种柿子树,使村民脱贫致富,符合“振兴乡村”的主题。②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深入,南沟村村民积极探索出一条振兴乡村的道路,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被报刊编辑选中,安排在“振兴乡村”栏目中发表。(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自己童年时候爱吃柿子和对柿子红的盼望,既开篇点题,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刻画了柿红嫂子热情淳朴、勤劳能干的形象特点。 C、第⑩段运用了倒叙,丰富了郭书记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郭书记积极谋出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做铺垫。 D、从第⑪段“跟了他后,我就没享过福”这句话中可以读出柿红嫂子对丈夫的怨恨和对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 E、红红的柿子象征着郭书记夫妻二人的美好品质。文末借满山的“磨盘”柿子,表达了对柿红嫂子的怀念和对郭书记的崇敬之情。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题目。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阅读

几生修得到梅花

李榕桦

    ①在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梅花是最特立独行的一种。

    ②江南的冬天还未过去,寒风肆虐,雪花纷飞,万木都在沉睡之中,而梅花却在这时,绽开一树树的花朵,向人们报告着春之将至的讯息。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③怒号的狂风不是不想吹灭她的火焰,漫天的大雪不是不想掩息她的娇媚,而她却在凌霜斗雪中更加灼灼有神。那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的雪花,似乎成了他玉洁冰清的知音,心魂相印的伴侣。

    ④在无锡梅园观赏过梅花,走进梅花,你会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眉,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正是冰肌玉骨。你若拿俗常的桃花、杏花和她们对照,越发显得梅花的脱俗。置身花下,你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的芳馨环绕,使你立刻想到“暗香浮动”。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观赏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⑤最喜欢看那棵古梅,虬曲盘错,势如游龙。铁骨嶙峋、古朴苍劲的枝头,绽放着朵朵温润率真的红梅,那种强烈的对比给你以心灵的撞击,无法用语言描述。仿佛眼前的梅花是从悠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她曾与宋代林和靖①相伴相守,在西湖孤山朦胧的月色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她曾和画家王冕相交,是王冕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的范本,在王冕精心经营的梅园里度过许多春夏秋冬。她是陆游一生痴迷的梅花,她是王维、苏轼、杨万里、范大成他们曾经反复歌咏的梅花,她是被鲁迅识为“只有梅花是知己”的那一树,她是历代有道的君子仰慕钦敬,视为修养的典范,感叹“几生修得到梅花”那一树。

    ⑥特立独行的梅花从历史深处走来,那冰肌玉骨的韵致,高标清雅的圣洁,横斜疏美的仙姿,傲岸坚贞的风骨,凌霜斗雪的意志,独步早春的气魄,铸成了华夏民族的心魂,成为了中华民族代代相袭的品格和精神。站在梅花前,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境,还是陆游说的好啊,“何方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选自《青海湖》2014年第2期,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968-1028)。字君复,谥号和靖先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边疼着,一边美好

    ①遇到他们,是在去南方的火车上。彼时,他们剥好橘子正要往女儿口里送时,小女孩突然调皮一笑,像个小精灵般,腰肢一扭便滑开了。

    ②对面的我,被这温暖的一幕打动,眼见旅程无聊,便和他们搭讪了起来。听他们口音,应是北方人,我便问:“年关将近,你们怎么往南方去?在南方定居?”

    ③男人摇头。他们在南方小城打工,上周好不容易买好车票,准备回北方老家过年,这刚到家第二天,便又急着返回南方。到南方后把事情处理好,然后再回家过年。

    ④什么事这么慌张?这年头买张火车票容易吗,短短两三日就要来回奔波?

    ⑤男人看我疑惑,刚要说话,却被他的妻子给打断了。女人指着孩子说,因为她骗了人家,他们才不得不来往匆匆。

    ⑥在他们的话匣子中,我才得知前后的原委:

    ⑦他们在南方小城打工,九岁的女儿,就在他们工地旁的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男人干的是模板活,很累很苦;女人的活儿比较简单,在工地上做做饭,烧烧汤,支持家用。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棚户区,来这里的都是农民工。大家的日子过得虽然都是清苦,但相处得也是极为融洽。

    ⑧本来,棚户区的日子虽然平淡,但也不失幸福地继续着。但在这一年的十二月里,一个民工兄弟的女儿却得了病,医院下的诊断触目惊心:癌。孩子在医院住了短暂的日子后,便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而回。当然,医生也曾暗示过,说这种病发现时已是晚期,不是花钱的事了。他们听出医生的弦外之音,才不得不抹着大把眼泪把孩子接回了“家”。

    ⑨据说,这种病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谁也没敢去看她。只有男人在网上查阅过,这种病根本就没有传染性。但是,没人信他。

    ⑩他和妻子,几次去过那个女孩的家。尽管比较拮据,但每次去都买水果,送上几百元钱。他们能表心意的,也只能如此了。

    ⑪几个月后的一天,星期一。被折磨得不成样的女孩正躺在椅子上休养,对着门,对着阳光。他们的女儿上学时,正好经过女孩家门口,看到屋内的她。女儿隔院子喊,等放假了,我来看你。那个女孩反问,你来看我干吗?女儿揉揉鼻子,略微想了想,便答道,我来给你讲讲外面的世界:这几天,花开了,冰融了,水在欢快地唱歌。还有,童话书里的小熊掉进陷阱后,又被猎人救了起来。还有可恨的灰太狼,被喜羊羊捉弄得好惨呀……

    ⑫女儿一口气将她心中所认为的美好说了出来。躺椅上的女孩苍白的面容上飞来了一抹嫣红。女孩稍微挣扎了一下,眨巴着大眼睛,说,你真的会来吗?女儿重重点了点头,做出了承诺:我说话算话的,否则让我鼻子长到天上。下周四上午我们放寒假,中午我就来看你。我讲一天,你听一天,好吗?里面的女孩点点头,脸上笑靥如花;外面的女儿也点点头,面颊上阳光朵朵。

    ⑬约定,本是不会落空的。只是女儿没想到,为了返途顺利,父母提前买好了火车票,且在第二天就出发了。她只好把心事压在心底,不敢跟父母言语。她也知道,现在的火车票是多么难买。

    ⑭回家后,她才把心事告知于父母。爸妈丝毫没耽误,决定次日就返程。

    ⑮我听完,鼻端酸酸,感动的同时却也问他们:“值得吗?”我知道,对于经济拮据的他们,不说来回上千公里的颠簸,光是车费怕是也不少。

    ⑯“值得!”男人郑重点点头,“女儿答应过她,我们不能磨灭了那个女孩心中期待的那份美好。”

    ⑰这时,女人也指着女儿说:“同时,我们也希望她以后也能珍惜别人对她的美好,更不希望她从小就视承诺为儿戏。”

    ⑱在遇到他们之前,我很难想象,世间居然有美好得诸如他们这样的人,为了孩子对别人的承诺,不惜颠簸千里之遥来兑现诺言。现在我知道,说是为了生命即将陨落前的悲悯也好,还是为了捍卫并践行承诺也罢,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这份承诺,在美好得令人心疼的同时,却也熠熠闪动着人性的光辉和彰显着生命的尊严。

(有删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枕边的夜莺

迟子建

    ①我喜欢躺着读书,这个习惯已养成二十多年了,从枕边掠过的书,自然是少不了的。

    ②十七八岁,我读师专的时候,开始了真正的读书。每到寒暑假,最惬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乡的炕上看书。至于读了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但读书的场景却历历在目。夏天时,闻够了墨香,我会敞开窗子,嗅花圃搅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气;冬天时,窗外的北风吹得窗纸唰啦啦响,我便把书页也翻得唰啦啦响。疲倦的时候,我会撇下书,趴在窗台看风景。窗外的田园被雪花装点得一片洁白,像是老天铺下来的一张纸。

    ③如果说枕头是花托的话,那么书籍就是花瓣。花托只有一个,花瓣却是层层叠叠的。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当作标本,作为永久的珍藏;有的则因为庸常,随着风雨化作泥了。

    ④这二十多年来,不管我的读书趣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类书始终横在我的枕畔,就像一个永不破碎的梦,那就是古诗词。夜晚,读几首喜欢的诗词,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时心里暖暖的。

    ⑤我最喜欢的词人,是辛弃疾。一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让我对他的词永生爱意,《稼轩集》便是百读不厌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李煌、纳兰性德、温庭药、黄庭坚、范仲淹,也都令我喜爱。有的时候,读到动心处,我会忍不住低声吟诵出来,好像不经过如此“咀嚼”,就愧对了这甘美至极的“食粮”似的。

    ⑥我父亲最推崇的诗人,就是曹植了。因为爱极了他的《洛神赋》,我一出生,父亲就把“子建”的名字给了我。长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读过《洛神赋》,总觉得它的辞藻过于华丽,浓艳得有点让人眼晕。直到前几年,我的个人生活遭遇变故,再读《洛神赋》,却读出了一种朴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惊鸿一现,顷刻间就化作烟波了。“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恨人神之道殊兮”,这才是曹植最想表达的。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赋》,写出了爱情的短暂、圣洁、美好,写出了世事的无常。我真的没有想到,曹植在诗中所描述的一切,正是我此刻的感悟,原来父亲早就知道,幻影才是永恒的啊!所以现在读《洛神赋》,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⑦中国的古典诗词,意境优美,禅意深厚,能够开启心智。当你愤慨于生活中种种的不公,却又无可奈何时,读一读黄庭坚的“贤恩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你就会获得解脱。而当你意志消沉、黯然神伤时,读一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不快都是过眼云烟。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古诗词就是我枕畔的心灵慰籍。

    ⑧这些伟大的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词句,在于他们有着对黑暗永不妥协的精神。他们高洁的灵魂,使个人的不幸得到了升华。杜甫评价李白时,曾满怀怜惜和愤懑地写道:“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而这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个人的生死,在他们眼里,不过草芥,所以他们的诗词才有着大悲悯、大哀愁 , 这也是我深深喜爱他们的原因。

    ⑨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我们都在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喧嚣时刻。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在读书中去伪求真,去芜存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枕畔,也曾有过名声显赫却难以卒读的书,但它们很快就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能够留下的,是鲁迅,是《红楼梦》,是《牡丹亭》《聊斋志异》,是雨果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等等,这些人的作品可以一读再读。它们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旧,它们是日出,每一次出现都是夺目的。

    ⑩我常想,我枕边的一册册古诗词,就是一只只夜莺,它们栖息在书林中,婉转地歌唱。它们清新、湿润,宛如上天撒向尘世的一场宜人的夜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____

暖暖的阳光照在门前的树梢上,我突然想起了屋后小道旁那几棵木槿树。于是,便从家里欣喜地跑了过去。木槿树在风中微微摇摆着枝叶,还开着淡紫色喇叭状的花。

木槿在我老家叫“木佳叶”,祖祖辈辈这么叫,字典中都难查到。儿时,因受父辈的影响,每每见到它,也常跟着长辈们一样念着。久而久之,“木佳叶”便深深地烙进心里,没再纠正。在往后的生活中,我总以为北方的木槿与儿时所见的树木不一样,不属同一个物种,还曾凭空臆断木槿不是家乡的木佳叶。

我的老家在大别山地区,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特别适宜木槿生长。不时见它在沟沟坎坎边安静地生长着,旺盛地冒出叶子,开着粉紫的花瓣。但我多数只是瞟上几眼,就匆匆离开了。

那时,木槿花是不能摘下来拿在手里玩的。母亲说:“那花有毒,闻着鼻子长疮。”是不是真的长疮,我没有闻过,也在母亲的提示后不敢再碰木槿花。有时偶尔见到满树花开,粉粉的、紫紫的,在树上无忧无虑地敞开着喇叭口,很想凑近看一看,却怕花粉钻进鼻子里,长出母亲说的那种疮。

事实上,木槿花并没有毒性。许是父辈们将它误认作有毒的夹竹桃,才告诫我莫要捡拾它的花瓣。

然而,就是这个被人们视为“杂树”的木槿,在我贫瘠的童年却成了“香饽饽”。

它会在开春冒出细小的嫩叶。湾里人见到,总要提着菜篓子到田边地头、河坎沟坡旁,把嫩叶采摘下来,拿回家与事先磨好的米粉一起蒸着吃。

米粉是用村头的石磨磨出来的,不像白面那么细腻,抓在手里感觉有些粗糙。母亲把它和洗净的木槿叶掺在一起,放进灶锅里蒸着。蒸熟的木槿叶沾上一层厚厚的米粉,每次揭起锅盖,一股清香味儿瞬间便钻进了心里

那时,每到春天我们家就常去山边采回木槿叶,蒸着当饭吃。母亲说:“忆苦思甜,家里没饭时就吃它。”我望着母亲,想着她的话,端着香喷喷的木槿饭,心里觉得母亲说的不一定是真的。那么香的木槿饭,不像是苦日子的饭菜。

没吃完的木槿饭,会被母亲小心翼翼地装进竹篓子里,高高挂在厨屋门边。我与弟弟总趁着她下地干活,偷偷地搬着板凳站上去,伸手去够。母亲发现时,竹篓子里的木槿饭已所剩无几。

每次我们望着放工回来的母亲伸手提下竹篓子时,心里总是怦怦乱跳,害怕母亲责备。

母亲脸上却露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一次,清晨太阳刚出来,我瞧见她一瘸一拐地挎着篓子跨进门坎,心里一惊,便跑了过去。

母亲放下篓子,满不在意地说:“不碍事,脚踩空崴了一下。”

说完,她径直去了厨屋,从水缸里舀起水洗着木槿叶,依然把蒸好的木槿饭盛在竹篓里,挂在厨屋门边。那天,我们兄弟没再搬起板凳倚着门边伸手去够。直到母亲从地里忙完回家,竹篓子里的木槿饭仍挂在那里。

母亲平静地将饭盛进碗里。打那之后,我们兄弟再没闹着抢竹篓子,也再没偷吃厨屋里剩下的饭菜。

随着年岁渐长,采“木佳叶”蒸竹篓饭的日子也渐渐远去。偶尔在外地见着木槿树,望着那树上淡紫色的花朵,便想起那喷香喷香的木槿饭。这么多年,再没能吃上一次。每次回到家乡,那田埂沟边的木槿树嫩叶依旧,却没什么人采来吃了,但那股“忆苦思甜”的味儿,如乡愁,似母爱,时时从记忆深处飘起,萦绕在心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