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多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山地回忆》同步练习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女主人公是一个脾气火暴、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子。 B、选文以女主人公妞儿和八路军战士“我”之间关于“卫生”的讨论为线索,重点是为了描写抗战时期普通百姓对胜利的渴望和八路军战士的必胜信念。 C、女主人公关于刷牙的一番“宏论”表明她从小生长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对外界缺乏了解。 D、女主人公对战士不穿袜子“也是卫生吗”的责问,将剑拔弩张的气氛消解成融融暖流。 E、选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妥协是一种艺术
        ①“妥协”一词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用到,而且在很多场合都是以贬义的形式出现的。通常人们把其当作软弱可欺、无立场、无原则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它的误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就将其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②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解决繁琐细微的家之小事,还是处理错综复杂的国之大事,如果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妥协手段,不仅能收获成功、分享快乐,还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处世态度。
        ③妥协是一种生活艺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相互之间的联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正确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能够缓解紧张气氛,避免无端消耗,而错误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则可能导致矛盾升级,关系恶化。可见,成功地运用妥协的手段不失为解决矛盾的一条佳径。家庭生活中繁杂琐事很多,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磕磕碰碰、争争吵吵在所难免,以相互体谅的方式看待之、处理之,则心情和畅、家庭和睦、生活和美;而矛盾双方针锋相对、互不妥协,则心情不畅、家庭不睦、生活不美。妥协其实是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润滑剂。如:                           。
        ④妥协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在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中,难免会有分歧或摩擦。一味地锱铢必较、睚眦必报,只会造成相互的隔阂与矛盾;科学巧妙地运用妥协是使己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招妙棋。一则广为流传的美谈是:在中美就中国加入WTO双边谈判几乎再次面临破裂的最困难时刻,朱镕基总理亲自出马,力挽狂澜,一举促成中美最终达成协议。朱总理把最棘手的七个问题找了出来亲自与美方谈。谈判刚开始,朱总理就把七个问题的第一个问题作了让步。接着把七个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拿出来,又作了让步。然后,总理对美方谈判代表说,涉及的七个问题我已经有两个作了让步了,这是我们最大的让步!美国代表对总理亲自出面参与谈判感到愕然,他们经过商量,终于同意与中方达成加入世贸组织谈判协议。最后,大家回头思考整个谈判过程才发觉,相对而言,最后五个问题才是关键,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妥协使中国成为这次谈判的最大赢家。
        ⑤妥协还是一种处世哲学。与积极介入、强势主导相比,妥协超然于局外,脱俗于世风,它讲求“和而不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之美。它放弃的是部分物质上的享受,收获的却是精神上的满足。与畏强惧霸、步步退缩相较,妥协展现的是一种柔性的坚持,追求的是一种坚韧、无畏之美,它的美在于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坚持,是一种对基本道德规范的坚守。
        ⑥善待恩怨,学会尊重你不喜欢的人,我们会发现不仅少了一份怨恨,多了一份快乐,甚至还会赢得更多的尊重,收获更多的友谊。
        ⑦当然,妥协不是不讲原则。一味无原则地让步,不是妥协,是懦弱、是倒退。妥协不是“只栽花不栽刺”,不是做“好好先生”,以放弃原则、牺牲大局来换取表面的一团和气、肤浅的人际和谐。如若如此,妥协最终将失去其原先的意义,甚至走向事情的反面。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风是很重很重的             
                                                                                                      陈亦权
       ①夏末秋初是山林探险的好季节,我和几位驴友一起,来到了贵川交界处的一个偏僻深山里探险旅游。
       ②走进山林后的第三天,我们发现了一个小村子,在村外的空地上,几只羊儿正在吃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一块石头上,翻看着一本破旧的数学书,他的衣服沾满灰尘和污屑,却长得圆头圆脑,非常可爱机灵。他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     
       ③经过交谈得知,小男孩开学读二年级。我给他出了几道简单的算术题,还有几个拼音测试和组词造句的语文题,小男孩全都回答了出来,看来学习成绩还不错。
       ④见这些都没法难住他,我就给了他几道比较玄的问题:“你知道什么东西最轻吗?”
       ⑤“鸡毛!不,羊毛!”小男孩歪着头说,“还有蒲公英!”
       ⑥我笑笑告诉他,这些东西的确很轻,但却并不是最轻的,例如空气、烟雾,还有风,这些东西才是最轻的。
       ⑦小男孩睁着一双大眼想了想后,有些不赞同地说:“空气很轻,但风却很重很重的!”
       ⑧“风只是流动的空气,和空气是一样的!”
       ⑨小男孩显然对我的话非常不屑,他用极不信任的眼光看了我一眼,然后站起来坐到了另一边的大石头上,再不理睬我,嘴巴里还轻轻地重复了两遍那句话:“风是很重很重的!”
       ⑩休息够了,我就和驴友们接着赶路。离开村口三四里路之后,我们突然发现身上已经没有水了,最要命的是,我们走进了一片干燥的秃岩山,别说山涧泉眼了,就连一棵小树都看不到。我们决定往回走,到那座小村里去取水。
       ⑪翻过一座小坡,终于看见有一座泥房子还开着门,门口有一间矮草棚,关着十来只羊,而在大门里侧的地上,则铺着一张竹席,上面躺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位小男孩,竟然就是我们之前在村口遇见的那位小男孩,他睡得很香甜,老人用一把麦秆扇为他扇着风。
       ⑫见有陌生人到来,老人连忙站了起来。我们说明来意以后,他非常热心地把我们带到厨房,给我们的水壶灌水,灌到第三只的时候,水壶突然从他的手中滑落到了地上,老人连忙弯腰捡起来,面带愧色地接着灌水。
       ⑬老人则回到竹席上,一边轻轻地对我们介绍附近的地形山势,一边继续用麦秆扇给小男孩扇着风。没多久,他手中的扇子又突然滑落了下来,掉在小男孩的肚子上,小男孩被惊醒了,他先是惊讶地看了我们一眼,然后心疼地对老人说:“爷爷,我说了我不热,你不要为我扇扇子了!”
       ⑭“好,好,爷爷不扇了,你接着睡吧!”老人慈祥地微笑着说。
       ⑮小男孩逐渐睡去,虽然他说自己不热,但睡去后,额头就冒出了细微的汗珠,老人又拿起麦秆扇,轻轻地给他扇着风。老人边搧着风边对我说起了自己的孙子:孩子命苦,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滚落的山石砸中,双双离开了人世,留下他们祖孙俩相依为命。家里穷,买不起电风扇,所以热天里都要给孩子扇扇子,可从今年开始,老人的双手有些不对劲,经常莫名其妙地抖动,握不牢东西,以前一只手可以拎起50斤稻谷,现在连给孩子扇点风都觉得特别费力,使不上劲。不过小孙子特别懂事,再热的天也不让爷爷给他扇扇子,怕累着了爷爷。
       ⑯老人说到这里,眼眶变得潮湿起来,但脸上却浮现出一种欣慰的微笑!他的脸黝黑黝黑的,爬满皱纹,他那双粗糙而且布满青筋老茧的大手,因为怕扇子掉落而使劲地攥着扇柄。此情此景,我不禁再次回想起了小男孩的话:“空气很轻,风却很重很重的!”我猛然间意识到,他说的是对的,风确实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还要重,重得连他的爷爷都不太拿得动!
       ⑰在起身离开的时候,老人走到门口替我们指路,我趁这时间从口袋里掏出三百元钱,悄悄地塞到了小男孩睡觉的那张竹席下——这足够他们买一把电风扇了!
       ⑱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在做慈善,我只是觉得,风不应该有那么重,而我所做的,只是力所能及地让风轻一点,再轻一点……             

                                                                                                                                        (选自《读者》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

    ①他又一次坐上了这趟回家的夜行列车。

    ②他的座位对面坐着父子俩,从上车起,少年就和父亲闹着别扭。那父亲脾气极好,也不急躁,极有耐心地哄劝。少年嘟着嘴不理,脸上是厌烦。列车快停靠站时,父亲又急步向外走去,准备下车给儿子买吃的东西。他对少年说:“你父亲真好。”

    ③少年看了一眼他,不说话。 他忍不住继续说:“小伙子,别欺负爱你的那个人。”本来是随口说的一句话,说完,他的心却倏地疼了起来。

    ④别欺负最爱你的那个人——他忽然觉着这句话其实是对多年前的自己说的!在他过往的青春岁月里,他曾翻来覆去地伤害最疼爱他的人,而那人即使伤心到心碎,也停不下爱他的脚步。那人,就是他的父亲。

    ⑤他幼年丧母,父亲在电器厂做工,每天夜里12点多才下班。但每天刚蒙蒙亮,小巷深处一响起卖牛奶的敲梆声,父亲就会立即拿起缸子,轻手轻脚下楼,为他打上半斤新鲜的牛奶。每当他捧起碗把牛奶喝完,父亲总会拿毛巾为他擦净嘴角的奶渍,喜滋滋地说:“俺小嘉肯定能长高个儿。”

    ⑥那淳香的牛奶滋养了他的生命,贯穿了他整个童年、少年的快乐时光,可是他从没有用心注意过父亲困倦的双眼,疲累的身体和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外套。

    ⑦读初中后,他的身高果然向上猛蹿了很多,只是处在青春期的他,极度叛逆,尤其是迷上网络游戏后,学习一落千丈,和父亲的话也少了许多。看他荒废学业痴迷游戏,父亲打过骂过也求过他,但他不为所动。高考前,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上网。父亲找到他,拉着他回家。他愤怒地冲父亲喊:“回家我也不学!” 父亲的脚步趔趄了两下,站在昏黄的路灯下回头看他,嘴唇气得发抖,眼中满是无助和绝望。

    ⑧高考,他毫无悬念地落榜了。父亲送他到省城高中复读。但他的心思仍不在学习上,常找借口向亲戚要钱上网。在穿着打扮上,他留最酷的发型,非名牌不穿;省城到家只三个小时的车程,每次也是必坐动车。一次他和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动起手来,老师斥责他,他和老师吵。那天下午,父亲被通知来到学校时,一脸的惶恐不安,额头上沾满细密的汗珠,不停地跟在老师身后赔笑脸,说好话。

    ⑨看他毫不在乎,父亲气得颤声问:“小嘉,如果将来你的孩子这样气你,你会怎样?会不会像我一样难受?!”他像个胜利者,头发一甩,没心没肺地说:“我不结婚,不要孩子,他气不着我!”父亲怒不可遏地拿起身边的扫帚要打他,他脖子一伸:“给,你打!”父亲举起的手在空中晃了晃,最终又无奈地放下。

    ⑩他哪里知道,父亲的心在滴血。他把父亲的心伤成一片片的。

    ⑪他复读了两年,也让父亲失望了两年。看他不思进取,父亲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送他到国外读大学。父亲花了毕生的积蓄,卖了还没有住进的新房,才凑够他去韩国读书的费用。

    ⑫有一天晚上,姑姑陪父亲一起回家。他在卧室睡觉没有开灯,他们以为他没有在家。“天这么晚了,你坐在楼下干啥?”姑姑问。“没啥,就是想静一静。”父亲说。“是不是后悔送小嘉上学了?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别让这钱打了水漂。”“没后悔,兴许……出去锻炼锻炼,他能学好。只要他有学好的可能,我就不怕这钱打水漂。”

    ⑬那晚,他很久没有睡着,第一次认真思考父亲的话。

    ⑭异国4年,离开了父亲温暖的怀抱,他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对生活,对父亲,对爱,他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感悟。毕业后,他在北京一家韩资企业工作,每天就像一只旋转的陀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跟上快节奏的生活。不知什么时候,他变得越来越像父亲,处处精打细算,每次回家,为了节省80元的路费,他宁愿坐夜班车回家。

    ⑮人生的经历让他成长。当他尝过生活百味,才终于明白父亲的爱。他们曾有过8年的战役,最终父亲用不离不弃的爱挽救了他。他深深地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他要做的就是成为最疼父亲的那个人,就像父亲当年爱他一样。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