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填空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同步练习

读课文《台阶》,当父亲坐在新屋的台阶上时,反而觉得不自在的原因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穿旗袍的女人
①六年前,我在一个小镇住。小镇上有个女人,三十多岁的模样,无职业,平时就在街头摆个小摊,卖卖小杂物,如塑料篮子瓷钵子什么的。女人家境不是很好,住两间平房,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还要伺奉一瘫痪的婆婆。家里的男人也不是很能干,忠厚木讷,在一工地上做杂工。这样的女人,照理说应该是很落魄的,可她给人的感觉却明艳得很。女人有如瀑的长发,她喜欢梳理得纹丝不乱,用发夹盘在头顶上。女人有颀长的身材,她喜欢穿旗袍,虽然只是廉价衣料,却显得款款有致。她哪里像守着地摊赚生活啊,简直就是把整条街当成她的舞台,活得从容而优雅。
②一段时期,小街人茶余饭后,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女人。男人们的话语里带了欣赏,觉得这样的女人真是不简单。女人们的言语里却带了怨怼,说一个摆地摊的,还穿什么旗袍!隔天,却一个一个跑到裁缝店里去,做一身旗袍来穿。
③那女人不介意人们的议论,照旧盘发,穿旗袍,优雅地守着她的地摊,周身散发出明亮的色彩。这样的明亮,让人没有办法拒绝,所以大家有事没事都爱到她的摊子前去转转。男人们爱跟她闲聊两句,女人们更喜欢跟她讨论她的旗袍、发型。临了,都会买一两件小商品。
④几年后,女人攒了钱,贷了一部分款,买了一辆中巴车跑短途。她把男人送去考了驾照,做了自家中巴车的司机。她则随着车子来回跑,热情地招徕顾客。在来来去去的风尘之中,她照例是盘了发,穿着旗袍,清清丽丽的一个人。她的车也跟别家的车不同,车里被她收拾得异常整洁,湖蓝色的坐垫,淡紫色的帘,给人的感觉就是雅。所以小镇人外出,都喜欢乘她的车。
⑤她的日子渐渐红火起来,却不料,竟很意外地出了一起车祸。所赚的钱全部赔进去了,还搭上一辆车和十几万的债务。她的腿部也受了很重的伤,躺在医院里,几个月下不了床。小镇人都说,这个穿旗袍的女人,这下子倒下去是爬不起来的了。可是半年后,她却在街头出现了,干着从前的老本行——摆地摊儿。她照旧盘发,穿旗袍。腿部虽落下小残疾,但却不妨碍她把脊背挺得笔直,也不妨碍她脸上挂上明亮的笑容。
⑥我离开小镇那年,女人已不再摆地摊,而是买了一辆出租车。过两年,小镇有人来,问及那个女人。小镇人说,她现在发达了,家里有两辆车子,一辆跑出租,一辆跑长途。最近又听小镇人说,女人新盖了三层楼房。我问,她还盘发、还穿旗袍吗?小镇人就笑了,说,如果不盘发,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真的呢,她还跟从前一样漂亮,一点没见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洗手间里的晚宴
周海亮
(1)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旧平房中的二间。她是单身母亲,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每天她都早早帮主人收拾完毕,然后返回自己的家.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却是被她拒绝。因为她是女佣,她非常自卑。
(2)那天主人要请很多客人吃饭。主人对女佣说:“今天您能不能辛苦一点儿。晚一些回家。”女佣说:“当然可以,不过我儿子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那您把他也带过来吧,不好意思今天情况有些特殊。”那时已是黄昏.客人们马上就到,女佣急匆匆回家,拉了自己的儿子往主人家赶。儿子问要去哪里,女佣说带他参加一个晚宴。
(3)四岁的儿子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一位佣人。
(4)女佣把儿子关进主人家的书房,她让儿子先呆在那里。然后女佣进了厨房,做菜、切水果、煮咖啡,忙个不停 不断有客人拉响门铃,主人或者女佣跑过去开门。有时女佣进书房看看,她的儿子正安静地坐在那里。儿子问晚宴什么时候开始,女佣说:“不急,你悄悄在这里呆着,别出声。”
(5)可是,不断有客人光临主人的书房。或许他们知道男孩是女佣的儿子,或许并不知道。他们亲切地拍拍小男孩的头,然后自顾翻看着主人书架上的书,并对墙上的挂画赞不绝口。男孩始终安静地坐在一旁,他在急切地等待着晚宴的开始。
(6)女佣有些不安,到处都是客人,她的儿子无处可藏。她不想让儿子破坏聚会的快乐气氛,更不想让年幼的儿子知道主人和女佣的区别,富有和贫穷的区别。后来她把儿子叫出书房,并将他关进主人的洗手间。主人的豪宅有两个洗手间,一个主人用,一个客人用。她看看儿子,指指洗手间里的马桶。“这是单独给你准备的房间,”她说,“这是一个凳子。”然后她再指指大理石的洗漱台,“这是一张桌子。”她从怀里掏出两根香肠,放进一个盘子里。“这是属于你的,”母亲说,“现在晚宴开始了。”
(7)盘子是从主人的厨房里拿来的。香肠是她在回家的路上买的,她已经很久没给儿子买过香肠了。女佣说这些时,努力地抑制泪水。没办法,主人的洗手间是房子里唯一安静的地方。
(8)男孩在贫困中长大,他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见过洗手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他闻着洗涤液和香皂的淡淡香气,幸福得不能自拔。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盖上。他盯着盘子里的香肠,为自己唱起快乐的歌。
(9)晚宴开始的时候,主人突然想起女佣的儿子。他去厨房问女佣,女佣说她也不知道,也许是跑出去玩了吧.主人看女佣躲闪着的目光,就在房子里静静地寻找。终于他顺着歌声找到了洗手间里的男孩。那时男孩正将一根香肠放进嘴里。他愣住了。
(10)他问:“你躲在这里干什么?”男孩说:“我是来这里参加晚宴的,现在我正在吃晚餐。”他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男孩说:“我当然知道,这是晚宴的主人单独为我准备的房间。”他说:“是你妈妈这样告诉你的吧?”男孩说:”是的,其实不用妈妈说,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会为我准备最好的房间。”
(11)不过,男孩指了指盘子里的香肠,“我希望能有个人陪我吃这些东西。”
(12)主人的鼻子有些发酸,用不着再问,他已经明白眼前的一切。他默默走回餐桌前,对所有的客人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共进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然后,他从餐桌上端走两个盘子。他来到洗手间的门口,礼貌地敲门,得到男孩的允许后,他推开门,把两个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他说:“这么好的房间,当然不能让你一个人享用,我们将共进晚餐。”
(13)那天他和男孩聊了许多。他让男孩坚信,洗手间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他们在洗手间里吃了很多东西,唱了很多歌。不断有客人敲门进来,他们向主人和男孩问好,他们递给男孩美味的苹果汁和烤成金黄的鸡超.他们露出夸张和羡慕的表情,后来他们干脆一起挤到小小的洗手间里,给男孩唱起了歌。每个人都很认真,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一场闹剧。

现代文阅读

爸爸爸

①陈小海原来不姓陈,他姓孙,叫孙小海。

②这天,孙小海放了学就朝派出所跑去。他在教导员跟前停下来,喘着粗气说,我要找陈留夏叔叔。

③教导员抬头看了一眼铅灰色的天空,盯着孙小海的眼睛说,小海你看,这风还没有歇,浪又那么大,已经停航了。就算陈留夏休完假了,这会儿也回不来。你找他做什么?

④孙小海听了没回答,拧着眉头,学着教导员的样子抬头看天,然后风一样地跑远了。⑤第二天傍晚,孙小海又来到派出所门口。教导员告诉他,陈留夏回来了,可他现在不在所里。孙小海问,那他去哪儿了?

⑥教导员说,他啊,背个工作包,拎了肉,说是要去看郑老太。

⑦孙小海听了,转身就往郑老太家跑。郑老太独居在半山腰上,等他满头大汗地跑进郑老太家时,看到郑老太系着围裙在厨房里炖肉。孙小海问,陈留夏叔叔呢?郑老太笑呵呵地说,刚走,他到后山头的李老头家帮着修家具去了。

⑧孙小海听了一跺脚,转身朝后山头跑去。

⑨到了李老头家,李老头正坐在一把修过的椅子上,美滋滋地喝着烧酒。孙小海问,陈留夏叔叔呢?李老头说,刚走,他去郑小满家里给她家生病的孩子喂药去了。

⑩孙小海咬咬牙,又穿过一片小树林,路边青绿色的苍耳挂到他的衣服上,缠进他的头发里。孙小海远远地看到,郑小满正在给儿子大壮按着肩膀。大壮生病了,又不肯吃药,只有民警来了,他才肯吃药。孙小海上气不接下气地问,陈留夏叔叔呢?郑小满说,陈警官啊,刚刚回所里去了。

⑪孙小海累得说不出话了,他绝望得差点哭出声来。天已经完全黑了,海岛像一只黑跋的怪物,大半个身体都潜伏在潮湿的海水里。

⑫孙小海拖着书包,十分沮丧地走在树林里,一双双闪着荧光的小眼睛在黑暗中窥视着他。孙小海又累又怕,跌了一跤,两个膝盖重重地磕进泥土里,他大哭起来。

⑬迷迷糊糊间,孙小海听到有人在喊他的名字。他振作了精神,努力撑开眼皮,一束笔直的光柱照了过来。是陈留夏叔叔!陈留夏摸摸孙小海的头,说,可算找到你了,你奶奶都快急疯了!

⑭孙小海是被陈留夏背回家的,孙小海一路沉默着趴在陈留夏的背上。他记起第一次认识陈留夏也是在一个夏夜里,他在大街上打架,一个人与好几个人对打,被巡逻的陈留夏带到了派出所。后来,孙小海在办公椅上睡着了,醒来的时候,面前有一碗热面。孙小海吃得泪流满面,但他固执地认为,是那碗面太烫的缘故。陈留夏问,以后还打架吗?孙小海说,不打了。

⑮陈留夏说,有本事好好读书。孙小海说,我一定好好读书。陈留夏说,有本事考清华北大。孙小海说,不,我要考警校!

⑯孙小海到家了,拉住陈留夏的衣角不肯放。陈留夏蹲下身子说,听说你在找我?孙小海说,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要拍一张和爸爸的合影。我没有爸爸,你能和我拍张照片吗?陈留夏听了,愣了一下说,好啊。那天,陈留夏帮孙小海理好衣服,理好头发,和他头挨着头,对着手机微笑着拍了照片。

⑰就这样,孙小海有了一个警察爸爸。陈留夏和所里的民警带着米和油,轮流上门探望他们祖孙俩,陈留夏还会监督孙小海做功课,孙小海也从捣蛋大王变成了三好学生。

⑱五年后,陈留夏从所里调走了,他离开了海岛,孙小海常常一个人来到海边向远处眺望。陈留夏在信里鼓励孙小海好好学习,孙小海把陈爸爸的信读了一遍又一遍。

⑲派出所来家里走访的民警换了好几个,孙小海也在慢慢长大。

㉑那年夏天,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孙小海,决定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去看望陈留夏。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陌生的女人接待了他。她是陈留夏的妻子。她告诉孙小海,陈留夏得了渐冻症。那天,孙小海看到了坐在轮椅上的陈留夏。孙小海抱起陈留夏,给他擦身子、剪指甲。陈留夏被抱起来的时候,头垂在孙小海的肩膀上,孙小海的嘴就在他的耳边。陈留夏清晰地听到孙小海说道,爸爸爸,我考上警校了。从这一天起,孙小海改名为陈小海了。

㉑四年后的一天,陈小海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告诉陈小海,陈留夏走了。

㉒这时候的陈小海像当年的陈留夏一样,穿梭在树林山间,给孤寡老人送菜送肉,帮村民修理家电,给生病的孩子喂药……做完了这些,陈小海一个人来到海边,久久地凝望着远方。他轻轻地叫了一声,爸。他又叫,爸爸。后来,他对着大海喊道,爸爸爸,爸爸爸……一直喊到嗓子沙哑。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扁担那头的父亲

卞毓方

①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可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脸则近似于圆;五官也不像,父亲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刚的,更准确地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

②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的,冠高而圆,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我偶见父亲戴过一次,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纸盒搁在竹棚上。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可我的脑瓜太小,往头上一套,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兴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伟岸的父亲。

③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玩得兴起,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找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 也没有打过弟弟。四弟生性顽皮,走路总是乱跑乱撞,一不小心,不是把墙角的暖瓶踢倒了,就是把桌上的酱油瓶碰翻了……然而父亲对四弟的“劣行”没有呵斥,只是温和劝诫。他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④父亲在家里,从来不发脾气;对外人,更是笑颜相对,真诚相待。父亲对邻里关系是看得很重的,“行要好伴,住要好邻”“恼个邻居瞎只眼”是他的口头禅。因此,远近邻居都非常敬重父亲。

⑤为人处世,父亲常讲,____。他跟我讲过一个故事, 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

⑥这个故事叫“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派负责养马的官员去找。官员回报: “马儿已经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我把这帮不知好歹的家伙统统抓了来,国君您看如何处治!”秦穆公说:“别,别,哪儿能因为几匹马,就把这么多百姓都抓起来呢?我听说马肉不是寻常食物,吃它时必须喝点儿酒,否则会伤肠胃。赶紧给每人都喝点儿酒吧,然后放他们回家。”三年后,秦国与晋国爆发战争。秦穆公被围,身负重伤。节骨眼上,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⑦这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祖上传下来的还有诸多。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父亲说,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接过。

⑧父亲还说,自己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⑨后来,我去北京念大学,因事陷入困境,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捆起来经住打,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挺一挺就过去了。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⑩“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⑪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 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总归是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⑫岁月是一根长长的扁担,父亲在那头,我在这头。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沐猴而冠: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阅读

芭蕉和父亲

潘云贵

       ①小时候,我吃过芭蕉。

②芭蕉不同于香蕉,果皮青涩时是不能吃的,需要在白花花的米缸内挖出一个坑,将芭蕉埋入,再用白米覆盖,堆了一层又一层,像藏起一个又一个苦涩的秘密。过了三四天,芭蕉就有些熟了,若是嘴馋,也能尝尝了,虽仍有些涩味,但舌尖多半品到的已是甜了。

③那时常和我抢芭蕉吃的是父亲。父亲吃芭蕉的速度非常快,只见他喉咙一滚,一根芭蕉顿时不见踪影。接着,父亲眼瞅着我面前余下的芭蕉,我立即用手护住。父亲便学着《西游记》中猪八戒偷吃人参果时说的话,跟我说:“刚刚吞得急,忘了是什么味道了,再吃一根,好吗?”我吸着嘴巴,不理他。他又央求,我便扯下一根最小的给他。

④父亲耍赖皮,故意一把夺走我手里所有的芭蕉,我哇哇大哭起来。母亲听到哭声,急忙进屋,将父亲责骂一通,父亲像小孩一般挨着批评,顺道递了个眼神过来,示意都是我害的。我擦干泪花被他逗笑了。

⑤父亲那时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爸爸,却仍像个男孩,少年心性还未泯灭。

⑥再长大些,我们家如一艘搁浅的船,泊于生活的泥沼,父亲似乎一夜之间成熟起来。村里众多石匠都失业了,父亲也是其中一个。在那个微凉的黄昏里,他一直蹲在家门口,鸽群盘旋,他没忍住哭了出来,直到见我们放学回来,随即擦掉泪花,站了起来。那天过后,父亲脸上的笑容,像一条条的鱼被日子渐渐捕光。

⑦为了减轻负担,身体瘦弱的母亲开始到街上摆摊卖食杂,整日起早贪黑,面容愈发憔悴,而父亲也因暂时找不到工作,便跟着母亲一道早出晚归做这小本生意,搁浅的船暂时又驶进了生活的海洋。

    ⑧高考那年,我的情绪反复无常,整个人像一匹陷入荒漠找不到方向的骆驼。深夜,我埋头于无止境的作业里,窗外的枷布被敲击得噗噗直响,我的情绪糟糕透顶。如将自己囚禁于笼中,那种压抑感使我挣扎起来,奔到阳台上淋着大雨,似乎才舒服些。

父亲见状,如一只老鹰扑过来,将我护在他的翅膀下。用那双布满茧子、粗糙的手帮我擦眼泪,说:“有爸爸在,坚强点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现实境况将人逼至死角,我束手无策,幸好有父亲在,给我温暖和力量,使我足以在那年六月一一还击。

    ⑩在之后的人生路上,我渐渐离开父亲,独自奔波。时常被这世界欺凌,碰过壁,受过伤,只能一个人熬过四季的诸多时辰。

⑪读大学时,让我难以忍受的是室友们经常玩闹到深夜和每晚此起彼伏的呼噜声,这如山压在我胸口,想到拖着行李箱离开家那天,在心里对自己说的话:“19岁了,不许再依赖父母,必须一个人去面对这个世界!”不久后,我搬出了学校寝室,一个人来回折腾,处理好所有事情。在简陋的出租屋里,我将一株绿梦摆放好后,看着屋内的布置和镜子中的自己,感慨万分。

⑫工作后,有天带着学生们外出采风,却在陌生的城市迷路了。无助的我一抬头就看到高楼如巨人般屹立在面前,心里想着:所有的过往都已回不去了,多希望父亲能来拉我一下……那个夜里,支撑我带着学生们匆匆赶往返程车站的,是想到父亲身上对他的孩子的爱与责任感。我看着学生们的瞳孔里那一道自己的身影,像望见了父亲曾经的样子。

⑬回忆起幼时被放入米缸的芭蕉,为了成熟,进入黑暗,经过温度的起伏、压力的考验,最终抵达我们舌尖。它们用最后的香甜表达着对自己这一路成长的感谢。

⑭一想到这世间所有的草木都在岁月的园中瓜熟蒂落,总觉得父亲会站在某一棵芭蕉树下,等我前来,把这些在风雨中长好的果实一一放到我手里。

⑮现在,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跟我抢夺这些芭蕉,也不会再把我弄哭,而是认真挑出表皮已显金黄的几根芭蕉给我,并轻轻说道:“吃吧。”

父亲嘴角微微上扬,笑容里种满了阳光和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