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长春市第八十九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风起

张艳霞

    四月,快要高考了,一个双休日,儿子在读书。母亲进了屋,开门关门时,那扇破旧的门,发出吱吱地声音。有点刺耳。儿子皱了眉,说,妈,你干嘛呢?母亲做错了事一般,说,没事,没事,你继续看书吧。

    家里穷。儿子的父亲,常年都在外地干活,给儿子赚未来上大学的学费,回来的次数极少。母亲在家里,干些零活,兼顾着照料儿子。儿子成绩好,是爸妈的希望。

    儿子看了会书,饿了,喊,妈,我饿了,有吃的吗?母亲在屋外,听到儿子的喊声,忙跑了进来,说,有,儿子,你等等啊。一会,母亲端来几根玉米晶莹剔透地放在碗里。儿子摇摇头,有些嗔怪地说,妈,你不是不知道,我不喜欢吃玉米。母亲说,这玉米可好吃了,是……看儿子阴沉着的脸,母亲噤了声,说,儿子,那你想吃什么,妈给你去买。儿子想了想说,我要吃蛋糕,那种提拉米苏的。

    母亲愣了愣,有些犹豫。这个叫提拉米苏的蛋糕,母亲给儿子买过。那是在儿子生日的时候,是儿子硬拉着她去买的。特别贵。贵得让母亲心疼。

    儿子看母亲犹豫的神情,说,妈,你到底给不给我买啊?母亲说,行,行,我去买。母亲手里攥着几张钱,匆匆地出了门。提拉米苏买回来了,儿子高兴地从母亲手中抢过。儿子没有注意到母亲脸上的表情,母亲心里在想着,这么贵,这么贵的蛋糕,孩子他爸可得干一天的活才能赚回来啊。

    临下午时,儿子看着书,又有了其他的想法。儿子说,妈,回头等考完试,我想到外面去走走。母亲说,行,你走吧,现在不也没把你关住吗?儿子苦笑,说,妈,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说,等我考试考完了,我想到外地去旅游,旅游知道吗?母亲摇摇头,她还真不知道什么是叫旅游,到外地去就算是旅游吗?那儿子他爸,也算旅游吗?儿子只好给母亲解释,说,妈,旅游呢就是去玩,不是去打工,坐火车,坐飞机去玩,到了那里,还住宾馆,上饭店吃大餐……母亲有些懂又有些不懂,母亲又想,那这可是要多少钱啊?是不是会要很多钱呢?母亲想着,心头莫名地沉了沉。

    晚上,父亲的电话来了。母亲喊儿子,说,你爸来电话了,让你听。儿子说,妈,我正忙着呢,还是不听了吧。母亲说,你这孩子,你爸是想和你说两句啊。折腾了半天,儿子还是不肯听电话,母亲只好解释,说,儿子正认真看书呢。父亲笑了,说,没事,没事,让儿子好好学习吧。父亲还说,也就这个把月了,儿子想吃什么,想干什么,你就尽量满足他。母亲就说了买提拉米苏的事儿,好贵。母亲还说了儿子想去旅游的事儿,旅游要坐火车,坐飞机,要住宾馆,上饭店吃大餐。这要好多钱呢。父亲听着,说,没事,没事,我多加几个班,争取把钱赚出来吧。母亲说,别,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是要多注意休息啊。父亲说,我没问题的,身体可棒着呢。

    后来的一段日子,儿子还是从早到晚的抓紧读书,周一至周五是在学校,周六周日是在家里。有一天儿子回家,看到母亲的眼圈有点红,看到自己回来,母亲又似乎在极力掩饰着什么。儿子说,妈,出什么事了吗?母亲摇摇头,说,没,没什么事儿。儿子哦了一声,就没再问了,儿子又钻进了房间,随手摊开了书。

    六月初。结束高考。儿子一脸轻松地从考场走出来时,很意外地在校门口看到了母亲。母亲说过的,这几天因为忙,就没送儿子进考场,更别说来接儿子了。

    儿子还没开口呢。母亲说,儿子,妈带你去一个地方。第一次,母亲的口气是那么的不容置疑,儿子的心头莫名地闪过一丝不安。

    在那块墓碑前,儿子站定了。儿子看到了墓碑上的照片,竟是父亲。儿子顿时就愣住了,母亲似乎看出了儿子心头的疑惑,说,你爸其实半个月前就离开了我们,你爸是加班加点赚钱累的,才不慎从二十多层的楼上跌落的,你爸临走前交代,他不想影响你的高考,嘱咐我等你考完再告诉你……

    儿子一时哽咽,重重地跪倒在父亲墓前。

    起风了!

(1)、请你联系全文,说说小说标题“风起”有什么含义?
(2)、说说下面的句子都对人物采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心理?

母亲愣了愣,有些犹豫。

(3)、“行,你走吧,现在不也没把你关住吗?儿子苦笑”,请你说说“儿子苦笑”的内容是什么?
(4)、你认为文中儿子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如果你是他,你应该怎样做?
(5)、有人说,就是因为小说中的母亲对孩子一味的爱、一味的付出才培养出对家庭对亲人“冷漠”的儿子。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真正的慷慨》一文,完成小题。
      ①当飓风在附近的小镇登陆时,不少家庭遭受了灭顶之灾。随后,当地所有的报纸都刊登了很多人道主义的报道,专访了一些受灾最严重的家庭。
      ②那个星期天,报纸上一幅引人注目的照片格外打动我。一位少妇站在被彻底摧毁的活动房前,面容因痛苦而扭曲。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站在她身旁,目光低垂。紧紧拽着她的裙子的,是一个很小的女孩儿,大大的眼睛直视着镜头,饱含着迷惑和恐惧。配文中提供了每位家庭成员的衣服尺码。我注意到他们的尺码和家人的很接近,不由兴趣渐增。这是个好机会,能教育孩子们帮助比自己不幸的人。
      ③我把这家人的照片贴在冰箱上,向孩子们解释他们的困境。我有3个孩子——两个7岁的双胞胎男孩布莱德和布雷特,还有一个3岁的女儿梅甘。“我们拥有那么多,而这些可怜的人现在一无所有,”我说,“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们分享。”
      ④我从阁楼上搬下三个大盒子,放在客厅的地板上。小女儿梅甘表情严肃地注视着我和男孩子把罐头、肥皂和各种化妆品装满第一个盒子。我一边挑拣衣物,一边鼓励儿子把自己的玩具筛选一遍,把不太喜欢的捐献出来。梅甘静静地望着哥哥们把淘汰的玩具堆在一起。“等我忙完这些,”我说,“就帮你找点东西送给那个小姑娘。”
      ⑤男孩子们把选出来捐献的玩具装进第二个盒子,而我则往第三个盒子里填衣物。梅甘走了过来,胸前紧紧地抱着露西——一个褪色磨损的她极为心爱的碎布娃娃。她在装玩具的盒子前停住脚步,把圆圆的小脸埋进露西扁扁的娃娃脸里,给了它最后一个亲吻,然后把它轻轻摆在其他玩具上面。“哦,宝贝儿,”我开口道,“你不必把露西给出去,你那么喜欢它。”
      ⑥梅甘庄重地点点头,忍住眼里闪烁的泪花。“露西让我快乐,妈咪。也许它也能让那个小女孩快乐。”
      ⑦我的喉咙哽咽了,久久凝视着小女儿,我不知道该怎样使男孩子明白她刚刚教给我的道理。因为我猛然意识到,任何人都可以把穿旧的淘汰的衣服送人,而真正的慷慨是把最珍爱之物奉献出来。一个3岁小孩把虽然破旧却最珍爱的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希望娃娃能把带给自己的快乐同样带给她。这才是真正的慈善。本想教育孩子的我,被孩子教育了。
       ⑧男孩子们目睹小妹妹把最喜欢的娃娃放进盒子时,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布莱德二话没说,起身走向自己的房间,带回了他特别喜欢的可动人偶。他迟疑了一下,攥紧玩具,瞄了妹妹一眼,随即把它放进盒子里娃娃的旁边。布雷特的脸上慢慢泛起了微笑,他跳起来,眼睛亮闪闪地跑开了,他取回几个珍藏的火柴盒汽车。我惊讶不已,没想到男孩子们也领会了小妹妹此举的含义。我强忍泪水,把三个孩子搂进怀里。
      ⑨受小家伙的启发,我把自己那件袖口磨破的茶色旧夹克从盒子里取出,代之以上周精心选购的猎人绿的新夹克。我希望照片中的年轻女人能像我一样喜爱它。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寻找不回来的炊烟

    ①徐翔是个诗人。

    ②最近,他应一家文学杂志社的约稿,正在构思一首描写炊烟的诗。

    ③不知为何,他苦思冥想了多日,始终没有找到以往那种得心应手的感觉。无奈之下,他找来一些有关炊烟的图片和视频,反复播放。

    ④只是,观看了整整一天,累得两眼发花,脑子里依旧空荡荡的。徐翔显得十分焦躁和烦闷。难道,深藏在记忆深处的那缕缕炊烟,已被都市的雾霾和沙尘所吞没,变得荡然无存了?

    ⑤记忆中,他的童年是跟母亲在老家度过的。

    ⑥那时的炊烟,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是那么充满诱惑力,他远远地凭着嗅觉,就能品味出家中母亲做出的饭菜是啥。有多少回啊,当他一步迈进家门,喊一声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忙碌。

    ⑦闲着没事,他时常一个人独坐在村外西侧的土坡,遥望炊烟。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烟里还有饭菜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⑧徐翔决定回老家一趟,去重新体验一下炊烟。

    ⑨自从母亲去世后,约有二十年没回老家了。老家早已面目全非,早没了记忆中的样子。往昔杂乱无序的农舍早已变成了整齐划一的红瓦房。一眼望去,整个村庄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徐翔顿感几分失望。

    ⑩他住进堂叔家后,期待堂婶快些燃起灶火,好尽快看到朝思暮想的炊烟。可是,厨房早都改用沼气做饭了。

    ⑪徐翔恳求堂婶,能不能再用柴火为我做顿饭?堂婶有些不解,说为啥要用柴火,难道俺烧的饭菜不香吗?徐翔连忙解释,说他就是想看看烟筒里冒出的炊烟。堂婶无奈地叹气,家里早就不用柴火烧饭,连灶台也拆了,哪能有炊烟冒出来啊。

    ⑫果然,徐翔整个村庄转了几圈,家家户户都没有冒出炊烟。他不死心,又到四周邻村寻找一番,也是如此。最后,在堂叔家小住了几天,就怏怏地离开老家。

    ⑬无奈之下,徐翔想出一个办法,在城里自家的别墅,按照老家灶台的样子,依葫芦画瓢雇民工垒造了一个。他又买来木柴,在灶膛里燃起。整得屋里烟熏火燎,他跑到屋外,仰头一看,却见别墅烟筒里冒出来的是一股浓烟,直直往上冒。他不明白,城里的柴火怎么就冒不出老家样袅袅的炊烟呢?

    ⑭一次偶然,苦闷的徐翔被一个文友约去参加了农家乐一日游。

    ⑮那是一个偏僻的小村,还保留着农家原始的样子。虽然无人居住,却被开发成了农家乐旅游区,游客们可随意游览观光。

    ⑯徐翔兴趣大增。很快,他在一间老石屋内意外地看到了儿时的灶台。兴奋之下,他恍若回到了童年,急忙跑到附近的路沟旁。柴草是现成的,随手可拾。片刻,就抱回一捆。他燃起柴草塞进了炉灶,拉起风箱。

    ⑰很快,炊烟透过老石屋的烟筒在屋顶袅袅升起,徐翔手忙脚乱地摆弄着相机,不停地变换着角度,拍摄着炊烟袅袅飘起的样子。看着越升越高的炊烟,他脑海里的那些闭塞的思路瞬间灵动起来。他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他手舞足蹈,诗兴大发,脱口而吟:

炊烟是故乡平缓的呼吸

飘曳在一个个游子的心房

如今,早已触手不及……

    ⑱见此,游人们纷纷驻足,围在老石屋旁看起热闹。突然,几个保安匆匆赶来,挤开人群,手里拎着灭火器,冲进屋内,厉声呵斥徐翔赶紧将炉火灭掉,并根据旅游区的安全条例,处以他200元的罚款。

    ⑲徐翔连忙灰头土脸地解释,对不起,我只想看看炊烟。

    ⑳这时,徐翔隐隐听到人群中有个小男孩在问,炊烟是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家书橱

陆其国

    ①四十多年前我刚工作时,单位在汉口路上,出大门穿过对面弄堂就是福州路,抬头可见上海旧书店、古籍书店;出后门则是九江路,穿过弄堂一拐弯,没走几步就是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如此优越的购书环境,于我真可用“老鼠跌进米缸里”来形容。尽管当时我工资少,但毕竟有了零花钱买书淘书。这对我来说便也是一种幸福。

    ②随着工龄增长,用来买书淘书的钱越来越多,我的书也就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每次看到我喜滋滋买书回家,母亲总要提醒我:“儿子,你不能把钱都用来买书,你要存些钱,以后总要结婚成家。”眼见书越买越多,母亲又开始告诫我:“家里摊得到处都是书,这样下去可怎么办?”

    ③母亲的告诫对于我们家来说,确实是一个严峻问题。当时我们家居住面积才19平方米,奶奶还在世,加上父母弟妹和我共7人,平均每人不到3平方米;再徒添我那些只进不出,不断叠加的书,真可说是书满为患。正是在那种窘迫的境况下,邻居汪阿姨及时向我施予援手,将他们家那只大碗橱,妙变成“书橱”来到我家。

    ④我们家那一带是上海老式里弄,我家住二楼,最高四楼,汪阿姨家就住四楼。汪阿姨有一儿一女,他们小我几岁,他们觉得我们家热闹,经常下楼来我家玩;我和弟妹也会去他们家玩。汪阿姨家那只碗橱上端玻璃移拉门,常常被我们拉来拉去玩耍,比谁用手拨得轻,门却滑得远,当然,这样玩肯定是趁大人不在的时候。

    ⑤我们渐渐长大,自然不会再这样顽皮,各自的兴趣也早已换了内容,比如我开始酷爱读书。书越买越多,但藏书却成了大问题。有一天,我对汪阿姨的儿子开玩笑道:“你们家那只碗橱卖给我做书橱就好了,贴墙放,容量大,又不占地方。”我当时兴之所至随口一说,过后也就忘了。不料几天后,汪阿姨在楼梯口看到我,把我叫住了。汪阿姨说:“你想要我们家那只碗橱用来当书橱”?我一时不知汪阿姨问这话是什么意思,赶紧纠正道:“我是说——买。”汪阿姨噗哧一下笑了,接着说道:“买什么呀买,一只旧碗橱,你真觉得可以当书橱,搬去就是了。”汪阿姨是认真说这话的,我当天就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我母亲觉得这只碗橱确实不怎么占地方,而且可以放不少书。不过从来不爱占人便宜的母亲说:“不能白拿人家汪阿姨的东西,你要的话也要付钱。”汪阿姨平时和我们家关系不错,她本不想要钱,但见我母亲态度坚决,只好同意。她说,随便给就行了。

    ⑥汪阿姨可以说“随便给”,我母亲可不会让我“随便给”。结果还是请了旧货商店(那时也叫寄卖商店)的一位估价师上门估价,我记得那位估价师一会戴上眼镜,一会摘下眼镜,围着那只碗橱上下里外仔细地瞧,仿佛在鉴别文物的真假,他还真以为只要他估出合适的价,我们就会把它送去寄卖商店。

    ⑦我感激汪阿姨一家对我的成全,也感激母亲让我从她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后来随着岁月流逝,社会发展,尤其是我成家后几经搬迁,书橱早已鸟枪换炮,原先那只书橱也早就送人。但那只“书橱”对我的润泽,却一直留在我的美好记忆中。

(2019年05月18日《新民晚报》,略有改动)

阅读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梅之冷 , 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 , 雅欲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 , 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时也。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实久矣。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选自钟惺《夏梅说》,有删改)

注:①冷:此处指梅花冬天开放,冰清冷艳。②热:指热闹,受追捧。③粲粲:鲜明、灿烂的样子。④冷:此处指受冷遇。⑤维:语气助词,用在时间之前,无实义。⑥朱夏:古时称夏季为朱明或朱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