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现代文阅读,回答1-5题

                                                                                           讲    话

                                                                                             莫言

①接到入伍通知书后,村里一个复员兵便登门来教导我:“到了部队,第一件事就是给新兵连首长写一份决心书,这对你的分配至关重要。如果你写得好,新兵训练结束后,就有可能让你去当文书或是给首长去当警卫员,而这两个职务是天生的干部苗子。”他还传授给我很多宝贵经验,高级的有如何取得首长的好感,低级的有怎么样抢吃热汤面

②我遵循着他的教导,到新兵连的第二天,就写了一份决心书交给班长,让他帮我交给连首长。班长是个老兵,狐疑地看看我,问:“你家里有人当过兵吧?”我说没有。他摇摇头,好像不相信我的话。

③也许真是那份决心书起了作用,团里举行大会欢迎新战友,要选一个新兵代表讲话,这事儿就光荣地落在了我的头上。我兴奋得一宿没睡着,大睁着两眼梦想自己的光明前途。大概是由文书而指导员,穿上了四个兜的军装,回家探亲挽着袖子,手腕子上套着手表,上海牌的,全钢防震,十九个钻

④欢迎大会那晚上,几百个新兵和团直的几百个老兵把团部礼堂坐满了。那是我第一次进入人间的礼堂,看着舞台上那猩红的天鹅绒大幕,还有那些华灯,心里激动得很严重。老兵和新兵拉着歌子,此起彼伏,声震屋顶。我想当兵真好,当兵实在是太好了呀!看到那些精神焕发的小军官,我的心中充满了希望。

⑤大幕终于拉开了。一个老军官上台讲了几句开幕词儿,就请副团长讲话。副团长上来坐下,对着包着红布的麦克风念讲稿。那稿子的内容跟我写的差不多。副团长讲完了,我们使劲鼓掌。下面指导员讲话。指导员也是坐在麦克风前念讲稿,稿子的内容跟我写的差不多。指导员讲完了,我们使劲鼓掌。指导员下去后,主持会议的老军官说:“下边请新兵代表讲话。”

⑥在一片掌声里,我不知怎么样地上了台。我头晕,心跳。谁见过这样的大场面了。但这是光荣,是前途,是四个兜的军装,是上海牌手表,全钢防震,十九个钻。

⑦我一屁股坐在那把坐过曹副团长、坐过新兵连指导员的椅子上。我望了一眼台下那一片眼睛就低头念稿子。我感到嘴唇不好使唤,喉咙紧张,发出的声音都是颤抖的。念了几句,便放了胆,嘴唇活泼了,嗓子松弛了,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像春雷一样在礼堂里滚动。刚刚找到感觉,还没过瘾,稿子就念完了。我站起来,立正,给台下人敬礼。然后转身,立正,给台后那些坐成一排的首长敬礼。然后又转身,找到台阶 , 在众目睽暌下,回到座位上坐下。我刚落座,就被班长狠狠地踩了一脚。我听到班长压低声音,恶狠狠地说:“你这个混蛋,彻底完了!”

⑧我当时就蒙了。带着沉重的思想负担回到宿舍,我问:“班长,怎么回事?”

⑨班长骂道:“混蛋,那凳子,你也配坐?那是首长坐的!你一个新兵蛋子,不站着讲话,竟敢像首长一样坐着讲,太不像话了!”

⑩我请教班长,还有没有办法补救。班长说:“印象太坏了,没什么戏了。”

⑾我的眼泪刷的就流下来了。我费了千辛万苦才当上兵,原本想在部队好好干,提成军官,为父母争气,谁知道这样完了。我给新兵连党支部写了一份沉痛的检查,检查我坐了不该坐的椅子的错误。我求班长把我的检查上交给连首长。班长说:“要说起来,新兵嘛……行,我帮你递上去。”

(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文章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八个字)。

“我”①交决心书→② →③ →④写检讨书

(2)、根据①⑤段画线的句子,可以看出那个时代  与 极度匮乏。

(3)、第⑦段中“我”讲完以后,“找到台阶”才下了台,“找”写出了“我” 的心情。

(4)、第⑨段中班长说:“那凳子,你也配坐?”写出了“我”的不当之处,但班长的话也有不当之处,即                 

(5)、文中的“我”具有   的优点(答出一点即可),但从第⑤段划线句可以看出,“我”也有 的缺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梦是夜的花朵
      ①最近孩子睡觉特别早,而且总是说梦话,像是在和一个人聊天的样子。
      ②自从孩子的妈妈去世后,我明显的感觉到她变得不愿说话了,从前那个好动的女孩子一下子变得文文静静。我多么希望她还像以前那么淘气啊,到处翻弄她收藏的“破烂”,自己玩“过家家”,把自己的屋子弄得像个猪窝。现在,她的屋子干干净净的,却少了一份孩子该有的活泼。
      ③在妻子离去的日子里,我的心常常被思念撕咬着。但我尽力不让女儿看到我的悲伤,总是趁洗脸的时候,把泪水偷偷地运送出去。但孩子似乎一下子懂事了,她怕我伤感,很少和我提起她的妈妈,甚至,连书桌上那张她妈妈的照片也被她放到了相框背面,正面依然是阳光灿烂的她自己,在花丛中翩然如一只欲飞的蝴蝶。
      ④我给她租各种动画片光碟,在电脑上下载游戏,想尽办法让她玩。可她好像突然对这些都没了兴趣,每天回来就埋头写作业,然后就嚷嚷着要睡觉。
      ⑤对于女儿的这些变化,我有些不安,担心长此以往孩子会生病。周末,我领她去吃肯德基,她一个劲的问我几点了。我对她说,今天是周末,作业可以明天写,今天多玩一会儿。她却用不容商量的口气对我说,八点半必须到家。到家后,她看了看表,连澡都没洗就迫不及待地钻进了被窝。我有些疑惑,女儿小小的心里似乎藏着什么秘密。
      ⑥我想孩子的心理一定出了问题。我带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说这是典型的忧郁症,是失去了最亲近的人导致的。医生建议我多陪陪孩子。那样有利于她早日从伤心的泥沼中爬上岸来。
      ⑦她生日那天,我领她去滑旱冰,难得看到她那样高兴。看着女儿像一只羽翼渐丰的雏燕,学着飞翔,我的眼里蓄满了泪。孩子,这才是你应该过的生活。那些生活的苦难,不应是你这样一颗幼小的心灵该承受的啊!
      ⑧可是她并没有忘记她的睡觉时间,滑了一会儿,她就问我几点了。我故意骗她说刚刚七点。她玩得很开心,笑容灿烂,如圣诞的烟花。
      ⑨回到家的时候,她看到闹钟显示已经十点多了,马上问我是不是她的闹钟出了毛病。我点着她的小脑袋.笑着说:“小傻瓜,爸爸骗你的。今天是你的生日,又是周末,就是想让你多玩一会儿……”没想到还没等我说完,她就“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令我手足无措。
      ⑩“今天是我的生日,妈妈看不到我。会很伤心的……”她伤心的哭着说,“在医院最后一次看妈妈的时候,妈妈对我说,每天晚上九点都会到我梦里来看我,我们还拉了钩呢。”
      ⑪原来,这就是孩子的秘密!
      ⑫我眼前浮现出妻子临终前那张苍白虚弱的脸上尽力露出的微笑,看到她艰难的伸出她的小指,和女儿拉钩,许下她们相约的诺言:每天晚上九点,在梦中,不见不散。
      ⑬为了这个约定,女儿始终坚持晚上九点之前睡觉。
      ⑭我为女儿铺床的时候,一眼便看到了她的妈妈。原来,女儿把妈妈的照片放到了相框的背面,是为了能在睡觉的时候更近地看到她啊!梦真是一件神奇的宝贝!白天丢掉的,可以在梦里捡回来;现实中没有的,可以用梦补上。
      ⑮夜里,我蹑手蹑脚地去女儿的小屋,小心翼翼的给她盖被子。我怕惊动她,她现在一定在和她妈妈玩耍,或者赖在妈妈的怀里缠着妈妈给她讲故事。我看着她甜甜的微笑着的脸,在那个梦里,慢慢绽放成花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文豪们的茶缘

    ①茶,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饮品,而文人与茶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②鲁迅先生爱喝茶,有一次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不料郑重其事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鲁迅在《喝茶》中写道:“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但鲁迅最后还是回归他的本色,说:“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是谁活得下去。”

    ③林语堂先生是茶中高手,熟知茶性,深知茶道。他常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他在《谈茶与友谊》中写到,茶有一种本性,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境界里去。在婴孩啼哭的时候喝茶,或与高谈阔论的男女喝茶,是和在雨天或阴天摘采茶叶一样的糟糕。林先生还说,茶叶在晴天的清晨采摘,那时的山上晨气清稀,露香犹在,所以茶的享受还是与露的芬芳发生联系的。

    ④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就是喝茶。他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老舍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难怪能创作出《茶馆》那样不朽的名篇。

    ⑤杨绛先生曾居英国多年,虽然她不推崇牛奶加红茶,但在《我们仨》中她又承认,一早起来一壶牛奶红茶,已经成为习惯了。她在《喝茶》中说,曾听人讲,西洋人喝茶,把茶叶加水煮沸,滤去茶汁,单吃茶叶,吃了咂舌道:“好是好,可惜苦些。”洋人的喝法,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杨先生说,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⑥在这些大文豪笔下,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浮沉;他们的嬉笑怒骂,也在一杯清茶之中化作永恒。这种气味相投的缘分,为品茶增添了不少的文人雅趣。

(选自《时代发现》,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人的加油站

蔡崇达

    父亲中风回家后,总觉得自己还能恢复过来。

    每天,母亲严格按照父亲列的时间表,为他准备好三餐;并且按照他希望的,每餐要有蛋和肉。这是长力气的。父亲常常说,以前当海员扛一两百斤货物没力气的时候,吃肉和蛋就马上扛得起了。现在,他想扛起自己。

    每天晚上,所有人回到家,都会陪他一起做抬左脚的运动。这运动经常以在庭四人比赛的方式进行。我们都有意无意地让他赢,然后大家在庆祝声中,疲倦而甜美地睡去。

    我们享受这种快乐,因为这是唯一的快乐。父亲心脏手术一次,中风两次,住院四次,即使有亲戚的帮助,再殷实的家底也空了。

    父亲留下来一个加油站,错过了归顺中石油的良好时机。父亲生病前,对方提出合作,最终因父亲的病情搁置。这样,也错过进一步扩建和升级,竞争力明显不行。小镇的人,从内心里更喜欢入海口那个面积很大,设备很好,还有口香糖和饮料送的大加油站。

    为生计,加油站还是必须开张。母亲唯一依靠的,是她的好人缘。她有种力量,不卑不亢却和蔼可亲。这让许多乡邻愿意找她聊聊天,顺便加油。

    街坊约定着,无论入海口那加油站有多好,一定要到我家小站来加油,虽然这里加油还是全人工。而且,母亲算术实在太差,算不好一百扣去六十二要找多少钱。她还常常不在,经常要赶回家为父亲准备各种药物、食物,洗衣服,但是,街坊宁愿在那儿等着。

    姐姐和我后来也去加油站帮忙,每天母亲做饭,我和姐姐先去抽油。就是把一些油装在大可乐瓶里,摩托车来加油,一瓶就够。抽完油,我们把需要挪的油桶挪好,尽量帮母亲处理好一些重活。

    然而,重活还是有的,比如那种大机板车,每次加油都要整整一小桶。这对我家来说是大生意,但是,对母亲来说是过重的负担,有一次,她提那油桶,提到一半坐到地上偷偷哭起来。车主看不过去,也来帮忙,搞得全身都是油污。后来,机板车慢慢把时间调到五点半过后来加油,那意味着。我和姐姐可以帮忙。

    傍晚,母亲、姐姐和我一起扛油桶,回家和父亲做抬左腿运动,每晚睡觉几乎都是昏睡过去的。但是,嘴角还留有笑容。

    这样的日子慢慢过下来,家里竟然有点积蓄了。

    有一天,我进门,看到母亲恐慌地躲在家里。她不安地对我说刚才有个男的开着小汽车来加油,一下车就问我父亲好不好。她说很好。他嘿嘿笑了一声,说他以前曾在我父亲手底下混,时移世易,人生难料。他指着自己的车,说:“你看,一个这样,一个那样。”母亲气急,把油桶往地上一扔,说:“这油不加了。”

    那男的也被激怒,大声吼道:“我是帮你们,还这么不知好歹。”

    愤怒的母亲,从路旁拾起一块石头,想都没想就往那车上扔。哐当,石头在车上砸出一条痕迹。那男人气急败坏地追上来,母亲转身就跑,跑到一个地方,泪已经糊了脸。她又拾起一块石头朝那男人一扔,竟然扔到那男人的头上,血顺着他的脸流下来。

    母亲听到身后一片喧哗声,怕极了,往家里死命跑。到家里,她关上铁门、木门,又跑进卧室关上房门,自己一个人呜呜地哭,直到我回家。

    “我当时气急了。”她不断解释,像个犯错的孩子。

    到了晚上,我陪母亲回加油站。我们做好心理准备:被砸了?油被抢了?甚至,被烧了?我们也知道,无论哪种结果,脆弱的家庭肯定都很难承受。母亲一路上边捂着眼睛,边往店里走。

    油桶没乱,油没丢,甚至桌椅都被整齐摆好。桌子上放了一张百元钞票和一个空的小油桶。

    母亲和我静静坐在那油味呛人的加油站里,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6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亲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患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稍有犹豫。10岁的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病床上的妹妹微笑。手术完毕后,男孩用颤抖声音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耐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人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 , 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做到呢?

阅读理解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 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 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 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 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 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 如今,鹞爷却攥 紧风筝, 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 这辈子, 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 多少只风筝。 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 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 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 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 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 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 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 风筝世家的传人。 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 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 他 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 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 突然,一声嫩 生生的童音传来, 老爷爷, 放风筝好玩吗?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爷远远地望着, 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 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 起来, 紧追了几步, 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 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 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 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 学校放假, 父亲开车 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 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 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 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 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 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 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 他揉了揉眼睛, 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小小说月刊》 2018 年第 4 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