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同步练习

本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先写中路军的渡江情况?请简要回答。

举一反三
非文学性作品阅读。

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材料一】

①近日,有网民建议“把《水浒》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该网民认为,《武松打虎》等两三篇课文确实好,但原书中武松、晁盖之流却是彻头彻尾的人渣。文笔好的小说多的是,不需要从毒小说中找课文素材。更要禁止任何学校向学生推荐水浒做课外读物。

②对此,2023年2月8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回复:《水浒》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水浒》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有善,有恶,有善与恶之间的种种不得已,幻想、隐忍、挣扎、妥协、反抗……一言一行背后都镌刻着人性的复杂。丰富且深刻的内核,是《水浒》被列入名著的理由,也是值得我们(包括中小学生)一读再读的根本原因。

③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这是对传统文化抱持“温情与敬意”,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这种动力无疑是积极的。

④今人读经典,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媸,相貌丑陋,与“妍”相对)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来,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⑤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味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品格,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材料二】

读经典是学习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但这些作品毕竟是封建社会和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中包含许多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尤其是欠缺现代科学的内容。建构现代精神家园,仅靠读经典是不行的,还应注重现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普及。

【材料三】

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王财贵说,经典是圣贤的著作,是从人性出发的智慧结晶,所以读经典是一种完整的人格教育,能实现开发人性的教育目的。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也表示,读经典还应注重解疑释惑,阅读与理解并重,否则会使孩子置身于僵化的教育下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非连续性阅读,完成各题

材料:人民日报时评:美育是一种刚需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些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材料二

未来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盈盈)“美术课不就是画画吗?我们学校差不多一周一次美术或者音乐课,有的音乐课都上自习或开班会了。”一位偏远乡镇的初中学生向记者讲述了她们的艺术课。她非常羡慕北京的中小学生每周都可以上艺术课,还有课后三点半的“城宫计划”活动。

面对艺术课常常被挤占的问题,开齐开足美育课成为乡村孩子的美好愿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中小学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舞蹈、戏刷、影视等艺术课程。

而且,要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并积极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介绍,目前全国已经有4个省开展美育中考计分,同时还有6个省、12个地市已经开始了中考美育的计分,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间。力争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

材料三

《意见》指出,美育要科学定位课程目标,不同学段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其中,学前教育阶段应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的品质。

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高中阶段则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

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部门倡导下,北京市各中小学努力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积极开展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有了很大进展。截至2019年12月,全市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社会大课堂”涉及的资源单位已有120余家,市级学工学农基地开发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已有200多门。例如,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作为北京市学农基地,以“农事教育,提升素养”为主线,开发了58门探究体验类课程,分为走进田间、走进智能化养殖中心、走进农产品实验室等八大系列,涉及“农林牧副渔”五大行业。中小学校与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紧密合作,校外资源校内共享,校本课程校外实施,课外校外的劳动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材料二:为了加强劳动教育,北京市中小学在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渗透劳动教育。例如,某校结合“种植”劳动特色课程,制订了学习方案(见表1),目的在于为学生真正“走进田间”提供必备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种植实践中利用学科专业知识解决种植实践问题。学科专业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新途径。

表1“学科专业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学习方案

学科

学科知识

“学科+劳动”实践活动

可解决的种植实践问题

化学

酸和碱

测量种植园土地的酸碱度

确定能够种植的作物类型

数学

不规则图形面积

计算种植园各区域的面积

统筹安排不同作物的种植区域

物理

测量

测量种植园的温度和湿度

为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生物学

植物分类植株的生长

了解作物的基本特征

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变化

选择适宜种植的品种制作植物标识牌授粉、剪枝、间苗、除草

语文

应用文写作

撰写种植日志编辑种植园宣传稿

总结种植经验宣传种植知识

材料三: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从2022年9月起,学校应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开设独立的劳动必修课程将成为推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面实施劳动教育,还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倡导学生向劳动榜样学习,引领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材料二】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摘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材料三】

A.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 , 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B . 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C . 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D . 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摘自刘湛秋《雨的四季》)

阅读

材料一

“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走了…

总台记者获悉,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叶嘉莹先生是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她的生命也一直都与诗词有关。

一生多难,独以诗词解心

叶嘉莹的诗很美,但与这种美极不相对的,是她命运多舛、苦厄交杂的一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开始跟随长辈吟诵古诗词。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父亲随国民政府南迁,失去了音信。同年9月,母亲在伤病中去世。叶嘉莹将悲痛与后悔写进八首《哭母诗》。后来,她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虽生活艰苦,但她从未中断读书。

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迁居台湾,在多所大学任教。她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人才,成长为著名专家、教授。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她,后成长为汉学专家。后来,她丈夫因“白色恐怖”被捕入狱,她只能带着年幼的孩子独自生活。《转蓬》一诗所写的,就是这段时间的漂泊: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年过半百,大女儿和女婿发生车祸与世长辞,她一口气写出十首《哭女诗》,字字泣血。

似乎叶嘉莹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与诗词紧密相连;她的每一段痛苦阴霾,也都是在诗词的支撑下走了出来。

【A】 ____。

教师,是叶嘉莹最珍视的身份。

20世纪60年代后,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4年,她第一次回到北京探亲,看到幼时常去的西长安街的灯火,不禁感动落泪。1978年,她从报纸上得知国内恢复高考的消息,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长信,表示不要任何报酬,只希望能回国教书。从1979年开始,她每年假期都会从加拿大回到国内,辗转各地数十所大学讲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叶嘉莹在南开大学授课,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场景:她的课被安排在南开主楼的阶梯教室里,没过两天,大家就闻风而来,不仅座位上,阶梯上、窗台上、窗户外面都是人,学生们“挂在那儿听”。2015年,南开大学为她新建了一栋古朴雅致的书院——迦陵学舍。这一年,她正式定居南开园。她说:“我的根是在中国。”

诗词养性,先生风骨明证

94岁寿诞之前,叶嘉莹宣布将个人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这些年,叶嘉莹已陆续捐赠3500多万元。

叶嘉莹说,她有一个愿望,“在有生之年,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后学者。”她坚持以传统声调读诵,为后人留下诗词原本动人的音韵。

若以此来观照叶嘉莹的一生,也许可以明白她是依靠何种力量――战胜人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苦难。“我不想从别人那里去争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并不是弱者。”

(选自“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有删改)

材料二

记者问:最近您个人的旧诗词创作集——《迦陵诗词稿》再次出版。与当今其他学者不同,诗词已经不只是您研究的客观对象,还是您抒情达意的途径。请谈谈您自己创作诗词的亲身感受。

答:我最早作诗大约是在十一岁时,记得伯父当时给了我很多奖勉,但这首诗没有能够具体完整地保留下来。《迦陵诗词稿》最早收录的是我15岁时所作的《秋蝶》。很奇怪的是,我自己以现在的阅历和年纪再来反观这些诗,发现其中即已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思致,你看当时我才十五岁,便在诗里说什么“三秋一觉庄生梦”,我想,一是我那时已认识到人生的空幻,再一个就是我从小就有种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为了什么事情而执着的一种懵懵懂懂的愿望,或者说本能。这真的是人的本性,我对于生死,对于盛衰,从小就有一种思考,一种达观。

我常常对学生说,人生百年,你会有多少得失利害!而当你的人生面临着选择时,在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你应该保持怎样的持守?!所以我要说,古典诗词能够使得一个人超越小我的生命的狭隘和无常,把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并且给予你坚强的力量和坚定的信仰。

记者问:您前面说您“真的是为教书而活的”。我觉得,说得具体一些就是:您是为教授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而活的。综观您的一生,我们会发现,您的确已经将您的整个生命融入到了这一伟大的事业之中。最后,请您谈谈这其中的动力源自哪里?

答:我之喜爱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要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的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积蓄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而我自己在从中受益的同时,也希望能用微薄的力量,去唤醒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使我们这些生活在物欲奔流的社会中的人,可以找到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和精神家园的钥匙。

(选自胡静《叶嘉莹教授访谈录》,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