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2018年高考语文适应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 应用为重

    普通人如何感受人工智能?跟阿尔法狗对弈也许不太好实现,但跟自己手机“对话”就容易多了。拿起手机,屏幕自动点亮,放下就自动锁屏;在早高峰的地铁里打电话,不再需要扯着嗓门嚷嚷,手机能将说话人声与背景噪音分开并增强,轻声细语也能顺畅交流……这些功能,依靠人工智能芯片,在国产手机上已经能实现了!

    在手机上显神通,应用从B端(商家端)走向C端(客户端),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好现象,说明经过几起几落,人工智能的“虚火”在慢慢下降,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跨越商业化鸿沟,从实验室走到生产车间再走进寻常百姓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也正是在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诚然,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取得技术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人工智能提供动力,人工智能研究也需要更多地瞄准产业方向、消费需求。即使是代表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前沿的阿尔法狗项目,也在升级技术,瞄准新材料开发等更多重要的现实应用。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仍在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长远发展。今年出台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就将“市场主导”作为基本原则,人工智能发展要坚持应用导向,用市场需求不断牵引,刺激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将与互联网一样,融入各行各业中,它的发展潜力正是在于将来各行各业深度应用的前景,全球科技巨头对这一趋势的判断高度一致。我国虽然在部分技术与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进一步挖掘应用,提升人工智能的通用性,应该成为有市场优势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追赶的重要途径。

    从企业层面来说,要多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有大量行业和领域能够与现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但技术并不是生搬就能用好,要细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各个环节,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具体如何融入。同时,人工智能应当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不仅要拿得出硬技术,还要提升软实力,加强精益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先进了,各项管理能力也要跟得上、相匹配,才能让好技术真正发挥效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促进人工智能应用,扶持之余更要提供保障,加强标准建设和监管,为人工智能应用创造公平宽松的环境。比如加大数据开放和共享,为技术提供更多应用对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公平竞争,等等。此外,还须建立和逐步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不仅将今后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有序监管的视野,也要确保在更远的将来,当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那天来临,人类仍能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选自2017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有关人工智能开发、运用的阐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依靠人工智能的芯片,已经能让普通人全面感受到人工智能的便捷。 B、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已从B端(商家端)走向C端(客户端),跨越了商业化鸿沟。 C、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如要断取得突破,还需做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 D、我国的人工智能在技术与应用层面进展显著,但各方面与发达国家比仍有差距。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强调人工智能如互联网、大数据一样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的在于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让人工智能走入寻常百姓家。 B、全球科技巨头高度一致地判断人工智能未来能够融入各行各业之中,它有在将来的各行各业中深度应用的发展潜力。 C、如能提升人工智能的应用空间,当会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差距,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D、只有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精益化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并将人工智能应用纳入有序监管,才会使人类真正成为人工智能的主人。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促进人工智能应用”的措施。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2017年8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依据其《1974 年贸易法》第301条,宣布对中国发起“301调查”。2018年3月,USTR发布了调查结果,美国总统特朗普据此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3月23日,特朗普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对从中国进口的6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宣布美国对中国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技术、机械等产品加收25的关税。随后,中国商务部发布针对美国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中止减让产品清单,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这标志着新一一轮中美贸易战的开启。

    9月17日特朗普称,将对产自中国的2000亿产品加征10关税,1周后的9月24日生效。这一税率实行到年底,2019年1月1日起税率将提高到25。特朗普还称,如果中国采取报复行动伤害“美国农民和其他产业”,美国将对中国产2670亿商品加征关税。而征税原因则仍直指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比如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

针对美方新一轮关税,中国商务部早在8月3日已表示,对美国持续违反国际义务对中国造成的紧急情况,为捍卫中方自身合法权益,中国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对原产于美国的5207个税目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5不等的关税。最终措施及生效时间将另行公告。中美贸易战升级。

(摘自至诚财经网2018-9-18日讯,有删改)

材料二:中国经济迅猛崛起。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宇宙史无前例的巨额外汇储备,截至2018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428亿美元,史上最高达到4万亿;人民币于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人民币已成为世界贸易第二大货币,人民币国际化趋势正在逐步推进;中国开始成为全球经济、贸易、金融规则改革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或主导者,主要表现可以通过G20,“一带一路”以及亚投行的建立看出。美国近几年贸易赤字大幅上升,其中中国因素占比近7成,2017年中国对美货物贸易顺差为1.87万亿,比2016年增长13。中国对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可能是导致贸易战的直接原因。

    出于国际政治和地缘战略的考虑,特朗普上台以来,颁布了不少政策,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更多的是掀起了“革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修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将中国和俄罗斯列为全球战略对手,尤其强调中国是全球秩序的“修正主义者”。也就是说,中国   的崛起,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所以,中美贸易战是由中美贸易顺差导致的,本质上是美国为了维系其霸权主义(政治、经济霸权),遏制中国发展,削弱中国经济实力的小规模试探性战役。

(摘自:汤姆南瓜(中美贸易战背景及趋势分析》2018-04-08,有删改)

材料三:中美贸易冲突深层次根源一是现存经济金融秩序的“特里芬难题”,不得不需要不定期进行剪羊毛。后牙买加体系中,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输出货币和购买力,新兴经济体则作为全球制造中心,输出生产力,并与资源提供国一道将过剩的储备购买欧美货币资产。但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样,后牙买加体系仍然存在“特里芬难题”。解决的办法是不定期给新兴经济体剪羊毛,如伊拉克战争、亚洲金融危机、日本广场协定等。

    二是新兴国家产业链向上迁徙,全球化已经损害了发达国家利益。随着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不断增长、中产阶级壮大和快速的城市化,来自新市场的开放、贸易增长、高投资率、城市化以及技术创新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的超級周期。2014 年,新兴经济体贸易占全球比重为 52.59 (副除欧盟间贸易),而199年仅为19,预计到2030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 GDP 中的比重将从当前的38升至63。

三是美国资产负债比例提高,且资产中房地产与股票占比高,需要一个对外强势的美元,对内较低的利率。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1960 年,美国资产总额 49783 万亿美元, 负债 23268 亿美元,资产负债率为 46.74 ;2015 年资产上升至 2889828 亿美元,资产负债率提高至 65.69 ,其中资产结构中,金融资产由 55.6 升至 72.5 ,占比一半为股权和股票, 而非金融资产中四分之三为房地产。

(节选自:搜狐财经《中美贸易冲突的深层次分析: 原因与影响》2018-05-28)

注释①: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国际收支来说就会发生长期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形成悖论。这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提出,被称为 “特里芬难题”。

阅读小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民建筑师”齐康

    在南京,有一座被誉为“一部由石头垒成的史书”的建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全国第一座抗战史系列的纪念馆,其设计者是当今中国建筑界泰斗级人物齐康。

    齐康生于南京,虽没有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但当年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难民的事迹,给齐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0多年来,难耐的悲愤,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触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使他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设计出这座纪念馆,他说:“30万南京人的血肉生命,值得我呕心沥血去祭奠。”

    齐康对纪念性建筑情有独钟,他参与设计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等上百座纪念馆。他用建筑的形式留存和传承民族的历史,表达情感,期望美好未来,被称誉为“纪念馆意义”。

    其实,齐康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平民建筑师”。无论是他设计的高楼大厦、园林小景,还是各种各样的纪念馆,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走进去,去感受,去领会。他说建筑必须为人服务,以人为本。在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的设计中,他在图书馆内预留大量“交往空间”,国内有些图书馆专家对此很不认同,认为应该最大限度地设计阅读空间。而他认为图书馆的功能不只是阅读,还要有交往、交流不只是人与书,还有人与人。

    在福建武夷山庄的建筑设计中,齐康从传统中传承出新,在福建地区的乡土建筑里融入时代的气息,探索出一种新的地方主义风格,使福建武夷山庄成为全国风景建筑中第一个乡土建筑时代化的作品。他说:“要尊重一方土地,尊重一方水。在这个一方水土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作品来,让人看到这个建筑就像是从这个环境里长出来的。”

    齐康认为建筑师应当有一种情怀,一种责任心,担负起建设和梳理城市环境的重任。他说,建筑师必须研究城市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建设有情感的城市。他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是有记忆、爱坐标的,比如说游子回到故乡,他能依着某个建筑找到以前的记忆,而现在的城市建筑突飞猛进,人在其中感觉很孤独,如何听的见乡音,记得住乡愁?

    作为建筑设计大师,齐康信奉一句话:不下工地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好的建筑师。他认为真正的知识许多来自下层。他曾经问擦窗工人对窗台设计有什么看法,工人说:“站在花岗岩表面上太滑了,窗沿太窄,铝合金的窗轨不好站。”这让他深深体会到,建筑不仅为业主设计,还要为擦窗工人设计。

    面对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等种种荣誉,齐康很淡然,他说:“盖棺定论时,能被看作‘平民建筑师’,我就心满意足了。”

    (摘编自李伶伶《齐康传》)

    相关链接:

    ①齐康参与设计近200座建筑,其中纪念性建筑、学府建筑、文化建筑、人物建筑、风景建筑、办公建筑等多种类型。在这些建筑设计中,他运用中西方建筑的传统手法,融入丰富的哲学思想,重视空间的处理,探索中国现代建筑风格。

    (摘自《东南大学校友介绍》)

    ②中工程学院院士王建国读博士时,师从齐康。王建国说:“齐先生高瞻远瞩,将建筑学有限的设计领域扩展到城市和环境领域,扩大到社会和人文领域。”

    (摘自“中华新闻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月19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代表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2011年,共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张炜、刘醒龙、莫言、毕飞宇和刘震云。

    记者: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

    刘震云:当时我在菜市场买菜,然后出版人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评出来了,有你,然后我就买西红柿、鸡蛋,回家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当时新浪的主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的,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

    记者:但心情不一样。

    刘震云:没有大喜。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

    记者: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

    刘震云:那倒没有,那也很可能它评不上,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你比如讲《-句顶一万句》,没评土茅盾文学奖,它会减色很多吗?

    《一句顶一万句》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讲的是杨百顺从故乡“出走”的过程,下部“回延津记”讲的是牛爱国从异地“还乡”的过程。通过“出走”与“还乡”,《一句顶一万句》展现了杨百顺和牛爱国的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但这部作品的名字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记者: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

    刘震云: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我开始的,2000多年前有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一万天。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

    记者:会是什么?

    刘震云:《一天顶一万天》。

    记者:我不知道对您而言现在是否是你文学作品上的一个巅峰?

    刘震云:不是吧,我觉得我的写作刚刚开始。为什么说刚刚开始呢?是由写作者变成倾听者的刚刚的开始。

    从写作者到倾听者,是刘震云在创作《一句顶一万句》时的最大感悟。作为一个倾听者,刘震云在这部作品中将每一个人物的话都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他的另一部与说话有关的作品《手机》,《手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严守一,因为职业的关系,严守一每天都要说很多的话,但在这部书的封底,却写着这样一行字:“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

    记者:似乎说话的这个关键词还是在您的作品中延续?

    刘震云:当然,我觉得,说话是重要,说什么样的话,谁在说话,是作者在说话,还是书里的人物突然自己想说话,而这个话别人没说过。我觉得这个是靠作家的想象力抵达不了的,而是人物自己。我觉得,他突然觉得我应该有一个情绪和心灵的出口,所以当严守一的奶奶去世之后,他突然觉得他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了,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他应该怎么表述呢?严守一像他6、7岁一样,拿着一个手电,一个人又到村口的同样的土岗上往天上写了一个字,奶,想你。我突然觉着的话,往天上写字的这种状态,我特别地想跟严守一坐在一起聊天。可能他在说,我在倾听,够了。当你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一个倾听者的时候,你的写作也变得无比的自由,接着就有了《一句顶一万句》。

    记者:但很多人也会说,这些书中的人物也是你作家创造出来的。

    刘震云:你是创造出来了这么一个人物,但是这个创造是怎来的,过去的话,可能是刘震云让谁来的,现在的话是你们两个在一个十字路口相遇了。我曾经说过一个去我们河南汴梁的理论,我也出发了,我出发的同时,可能书里的人物也早就出发了,然后在一个黄河边上,大柳树下,我们遇到了,我说你去哪,去汴梁,你呢,也去汴梁,抽起烟来,特别对劲,说咱俩一块走吧。

    记者:只是个同路者。

    刘震云:是个同路者,是你的朋友。这样的写作状态是不是更水乳交融一些,情感上,当然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解放。

    记者:哪方面的解放?

    刘震云: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解放。

    记者:我现在就很解放,很自由。

    刘震云:好的主持人一定是一个最好的倾听者,而不是最好的提问者。

(摘编自《面对面·刘震云文学之路》,有删改)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 , 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 , 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言其史传之成就,“           ”,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           ”性质的加强,和“          ”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材料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

    战争离不开外交。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悬粱刺股”。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数字技术、网絡技术、移动技术、智能技术不断革新的大浪潮中,实体书店该如何作为,才能彰显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拥有历久弥新的时代意义呢?

    首先,要正确认识阅读,正确认识阅读人群。凡是用眼睛与耳朵去做的事情,都可以称之为阅读。承载知识与信息的各种纸质与非纸质媒介形态,都是人们赖以阅读的工具。因此,阅读人群应该是所有拥有视觉、听觉等能力的普罗大众。其次,我们要认识实体书店在人们阅读选择中的正确地位。原来人们几乎100%依靠报刊围书获取知识与信息,现在这一方式可能仅占比10%,甚至还会更低。再次,我们要正确认识实体书店的社会价值与人类价值,把它做成融通各种阅读社会心理的文化空间。

(摘编自刘建华《实体书店,通向文化空间》,《人民日报》2019 年07月18日)

材料二:

    自互联网进入围书行业以来,处于作者与读者中间环节的实体书店,逐渐被拥有同等功能的网络平台所取代。此外,由于图书行业的利润原本就较为稀薄,再加上阅读方式改变、经营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冲击,许多以卖书为主业的实体书店越发举步维艰。但是,在政策和资本的助力下,实体书店在销售服务、空间体验等方面转型升级,逐步摸索出“图书+餐饮+文创+休闲”的多元业态融合经营模式,实体书店的整体行业发展有了回暖趋势。

    目前,新型实体书店的经营产生了新一轮同质化倾向,小清新风格外观、咖啡茶饮、文化创意产品,似乎成为新开书店的“标配”,基本体现不出书店的个性以及与主打图书的联系。可想而知,时间的流逝会使“高颜值”带来的引流效果不断减弱。

    在大众产生审美疲劳之前,“高颜值”的新型实体书店必须紧密围绕书店的文化特色和图书的选品特点,开展多元混合业态经营,让图书售卖从边缘回到中心。此外,新型实体书店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对不同消费者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获取每一位客户的深度需求,从而为消费者画像。当前,一个书店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衡量其附加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新型实体书店还应通过业务交流和培训,构建起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书店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水平,让其深度认可书店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自觉成为书店文化特色的一部分。

    无论如何,政策及资本助力之下的实体书店“开店热”,无法让实体书店真正“脱 圈”,因为真正需要拯救的不是实体书店,而是国民阅读的氛国和环境。

(摘编自张华、刘满元《实体书店终究还是要把“顾客”变成“读者”》,《光明日报》2019年09月25日)

材料三:

    在电子商务和网络书店的挑战下,传统店铺和实体书店面临种种经营困境。但与此 同时,一批隐身街区巷弄、藏匿地库阁楼的独立书店,却由于坚持特色定住、多种经营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独立书店正作为一个微型文化综合体,通过特色的文化定位和环境打造,以书籍展售、主题展览、演讲座谈、读书沙龙等多元经营,在激烈竞争的商业实践中勇敢探索互联网时代“书店+”模式的生存法则。纸质阅读是网络阅读的有益补充,独立书店成为精英文明、经典文化守护者,是传统阅读文化和社区邻里文化的捍卫者。独立书店彰显的不仅是小众市场的精英目标和特立独行的文化定位,更是一种对独立的文化理念、精神信仰的坚定守卫。独立书店正是以这种价值观为核心依托,通过空间生产的多重场域建构,实现空间生产的多维拓展,展示独立书店的“书店+”模式的经营力量。

(摘编自向勇《独立书店的价值定位与营造策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