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录音新闻》同步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指挥所下达“一小时准备”命令的时候,在一阵阵轮机声中,一支威武的船队来到了试验海区。________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艘艘执行警戒任务的舰艇,它们所过之处,留下了一道道泛着浪花的航迹;________气象船、防护救生船驶来了,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________是一艘装有运载火箭的发射潜艇,它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________,一架直升机来到了海区上空,不停地在那里盘旋,运载火箭的发射时间已经临近。

    突 然,一个标志着火箭出水点的红色亮点,在海面上出现,这说明离发射时间还有两分钟。这时候, 分布在陆地、舰船和直升机上的许许多多跟踪测量设备,都一齐开机了,准备接收火箭出水以后,在飞向预定溅落点的过程中,每一瞬间所发来的各种信息。

    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潜艇的发射舱里充满着一片战斗气氛。操作手陆跃忠沉着冷静地站在操作台前,等待着发射命令。

    一声令下,陆跃忠果断地按下了发射按钮,随着闷雷般的响声,运载火箭射出了水面。

这时候,人们看到火箭尾部喷出的橘红色火焰,立刻使海水剧烈地翻腾起雪白的浪花,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火箭越飞越高,越飞越小,直到变成一个小亮点,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之中。

(1)、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 , 腾空而去。“扶摇直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这里的意思是什么?

(2)、认真 阅读下面三个句子,完成后面问题。

①气象船、防护救生船驶来了,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

②操作手陆跃忠沉着冷静地站在操作台前,等待着发射命令。

③陆跃忠果断地按下了发射按钮,随着闷雷船的响声,运载火箭射出了水面。

请将上述三句中的“从容不迫”、“沉着冷静”、“果断”联系起来考虑,谈谈你对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是这一次不同:永远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

    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港督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将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亲王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①孔子名丘, 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 贫寒失势, 才流落到鲁国去。 他自己做了一  个儒士, 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 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 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  的地方, 就是“有教无类”。 他大招学生, 不问身家, 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 收来的学生, 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 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 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  才能够享受的, 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②他又带着学生, 周游列国, 游说当世的君主; 这也是从前没有的。 他一个人开了讲学    和游说的风气, 是“ 士 ”阶级的老祖宗。 他是旧文化、 旧制度的辩护人, 以这种姿态创始了   所谓儒家。 所谓旧文化、 旧制度, 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 孔子相信是文王、 周公创造   的。 继续文王、 周公的事业, 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 他自己说,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所述的, 所信所好的, 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 ,  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 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 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 不讲   这些; 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 的儒家。 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   的专有品了。

③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 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 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 ”, 养成 为国家服务的人, 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他教学生读各种书, 学各种功课之外, 更注    重人格的修养。 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 要有同情心, 能够推己及人, 这所谓“直 ”“仁 ”“忠 ” “ 恕 ”; 一面还得合乎礼, 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 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 不必问有用无用;

只重义,, 不计利。 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 为国家服务。 孔子的政治学说, 是“正名主义”。 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 阶级的紊乱, 都是名不正的缘故。 君没有君道, 臣没有臣道, 父没   有父道, 子没有子道, 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 天下自然乱了。 救时之道, 便是“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正名定分, 社会的秩序, 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 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   理论的根据。 这个正名主义, 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 他所谓“述   而不作”, 其实是以述为作, 就是理论化旧文化、 旧制度, 要将那些维持下去。 他对于中国   文化的贡献, 便在这里。

④孔子以后, 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 孟子和荀子。 孟子名轲, 邹人; 荀子名况, 赵人 。   这两位大师代表儒家的两派。 他们也都拥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但更进一步的加以理论化和   理想化。 孟子说人性是善的。 人都有恻隐心, 羞恶心, 辞让心, 是非心; 这便是仁义礼智等   善端, 只要能够加以扩充, 便成善人。 这些善端, 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 圣王本于“不   忍人之心”, 发为“不忍人之政”, 便是“仁政”“ 王政”。 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   民设的, 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 和王政相对的是霸政。 霸主   的种种制作设施, 有时也似乎为民, 其实不过是达到好名好利好尊荣的手段罢了。 荀子说人   性是恶的。 性是生之本然, 里面不但没有善端, 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 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   力, 可以渐渐改善学好; 积久了, 习惯自然, 再加上专一的工夫, 可以到圣人的地步。 所以   善是人为的。 孟子反对功利, 他却注重它。 他论王霸的分别, 也从功利着眼。 孟子注重圣王   的道德, 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 他说生民之初, 纵欲相争, 乱得一团糟; 圣王建立社会国家, 是为明分息争的。 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作用便在明分; 乐是调和情感的, 作用便在息争。 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 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论的根据。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材料二】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 他是河南巩县人。 安禄山陷长安, 肃宗在灵武即位, 他从长安逃到灵武, 作了“左拾遗” 的官, 因为谏救房瑁, 被放了出去。 那时很乱, 又是荒  年, 他辗转流落到成都, 依靠故人严武, 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 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 。  他在蜀中住了很久。 严武死后, 他避难到湖南, 就死在那里。 他是儒家的信徒: “致君尧舜  上, 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 又身经乱离, 亲见了民间疾苦。 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 发抒自己的感想。

唐代以诗取士, 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 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 意儿。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 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 诗的领域扩大了, 价值也增高 了。 而杜甫写“ 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 国家的实在状况, 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 (胡适《白话文学史》), 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人们对“吃撑了”的第一反应大多是“又该长肉了”。摄入过多食物,多余的能量会转化成脂肪在体内沉积,久而久之肯定会造成肥胖。吃太饱带来的问题远不止体重的变化。肥胖已被太多的研究证实是引发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胆囊炎)的重要危险因素。经常吃饭过饱的人自控力会变得越来越差,人体对食欲的调控机制也会慢慢失灵,从而陷入越吃越胖、越胖越吃的恶性循环。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话告诉我们,吃得过饱的直接危害是胃肠道。人的消化系统需要定时休养,才能保持正常工作。如果上顿的食物还未消化,下顿的食物又填充进来,就会令消化系统负荷过重。现代人常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消化起来更加困难。人体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寿命很短,如果胃总是处于他肤状态,胃黏膜很难得到修复,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胃部炎症,容易引发胃糜烂、胃溃疡、胰腺炎、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增加胃癌、肠癌的患病风险。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说过“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英国伦敦大学健康与老龄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小鼠实验研究发现,小鼠的食量减少40%,其寿命可延长20%~30%。与此同时,在狗和与人类享有60%共同基因的果蝇等动物身上,科学家们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主导该研究的皮蓬博士表示:“按照该比例推算人类少吃40%,可延长20年的寿命。”

吃得少能延缓衰老。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血管衰老的研究,发现在食物摄入量较低时,人体可产生一种被称为B一羟丁酸的分子,是由肝脏产生的酮基分子,可以减缓血管系统的细胞老化。

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体胃部产生的胃饥饿激素能刺激脑细胞分裂和扩增,防止脑细胞老化。这意味着该激素或可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物。

德国研究人员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是,少食会使人体胰岛素水平下降、炎症减少,进而促进大脑细胞生长,改善记忆。

类似的实验还有很多,实验结果大都指向一个结论:适度饥饿不仅可以延缓衰老,而且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神经元退变等疾病相当有效。

(选自顾奎琴《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有删改)

材料三:

民间有“每餐七分饱,健康活到老”的说法。现代科学也证明吃七分饱就能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并且长期坚持七分饱,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怎样做到“七分饱”呢?

按时吃饭。想要控制饭量,一定要保证按时吃饭,一般两餐间隔4~6小时。如果饿得眼冒金星才吃饭,很容按时吃饭。想要控制饭量,易就吃超量了。

细细咀嚼。一口饭最好咀嚼20次以上,老年人则应咀嚼30到50次,给饮食中枢足够的兴奋时间,既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又可以保护胃部黏膜。

先素后荤。有肉有菜的情况下,先吃蔬菜,主食尽量多选一些粗粮杂豆,在胃部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些食物的热量低但是饱腹感却很强,你吃下去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饿了,但是又不会增加太多热量。

吃点粗粮。粗粮,能让人放慢进食速度,有利于感受饱腹感让人能够少吃一口。

(选自吴铭《七分饱究竟是什么感觉》,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4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近视已成为当下较为普遍的眼健康问题。

材料二

①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杜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些孩子在考学、选择专业时可能会因为近视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学校或者专业。而且,近视度数越高越容易发生一些致盲眼病。因此,近视对广大学生而言绝对不是一副眼镜的事,家长、学校都应该重视起来。”

②杜医生介绍,如果父母是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孩子容易发生近视。

③“后天的环境因素对近视发生的影响更大,包括用眼习惯、近距离用眼时间、睡眠、饮食、户外运动时间和方式等。”杜医生说,“以电子产品使用为例,现在,有些学习任务需要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工具,孩子较长时间处在近距离用眼状态,户外活动时间不够,远距离眺望时间很少,长此以往,眼睛很难得到充分放松,睫状肌紧张,晶状体处在调节状态,容易发生近视。”

④据介绍,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发生近视的重要原因,比如写字看书坐姿不端正,不能做到“一尺一拳一寸”。另外,躺在被窝里看书、趴在桌子上写字、喜欢熬夜等,都可诱发近视。同时,爱吃甜食的孩子,相对比较容易发生近视,所以均衡饮食也很重要。

(摘编自《陕西日报》2024年2月28日)

材料三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共同起草制定《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其中提到,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同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3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本次出台的征求意见稿与此前的规定相比,更加具体,更具可操作性,厘清了相关部门、学校、卫生机构的职责,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孩子眼睛和体质的导向非常正确。”赣东北某县教育局副局长刘华告诉记者,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设立达标数据,还须考虑这个目标可行性,如果超出可实现的范围,很容易导致数据造假。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3月14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