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甜甜的泥土》同步练习

                                                                                       父亲的信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平安而已。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很短,一般不超过一页纸,有时只有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是很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反面才载有几句嘱托。而且家中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用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有各色的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色笔写信,但父亲“顽固”依旧。战友们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很少有这样的感觉。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封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是平静地读父亲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词句,然后收起来,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父亲那些没有意义的信是不值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话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不禁一怔,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在我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看父亲的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好了邮票而且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流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线,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第3段写父亲来信“认真得很”,而第4段却说父亲的信“很随意和马虎”,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

(2)、第4段画线句子中的“像”字与下文哪句相照应?

(3)、“到部队后”,“我”会怎样做?请发挥想象,用一两句叙述性语言补写在上面的方格中。(不得超过5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丰收岭绿岛
                                                                                                       梁衡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染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
        ⑤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仲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
        ⑥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⑦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题目。
                                                                                                                    在北大“吃书”的日子
        ①第一次走进北大的那天晚上好像还是昨夜。那天,当大客车驶进校园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一大半。校园里弥漫着树叶的香味,那是我所陌生的北方的树叶。两个高年级的师兄蹬着板车来帮我运行李,可惜我没有能够记住他们的名字。尽管他们跟我同样瘦弱,蹬三轮车的时候是那样的吃力,但还是坚持着汗流浃背地把我的行李扛进了我的新宿舍。那是北大给我的第一份温暖。
        ②在北大的7年里,我几乎不参加班级活动,也不知道班上究竟有几个女生。呆在图书馆的时候比在宿舍还要多。那时,商品经济的大潮开始翻涌了,校园的静谧也受到了莫名的搅动。面对着各种诱惑和干扰,即便是在北大的校园里,爱读书的学生也日渐稀少。那时,图书馆的新馆还没有开始修建,旧馆的建筑呆板平庸、毫无特色,让我感叹世界上居然有如此愚昧的建筑师。但是,图书馆里的藏书却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藏。对于我来说,外观丑陋的图书馆比美丽的未名湖更加重要——未名湖是恋人们的世界,图书馆是单身者的天堂。我最喜欢到图书馆里的各类阅览室去,随心所欲地翻阅那些积满灰尘的书籍。通常在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落里,隐藏着最好的书。我穿梭在图书馆与宿舍之间,每隔两天就背回来一大摞砖头一样的书籍。牛仔书包洗得发白,却很结实,无论装多重的书都承受得住。
        ③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我。《鲁迅全集》是两本两本地借出来看的,然后便是《复活》《莎士比亚全集》《巴黎圣母院》《浮士德》……我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爱上了那些为文学、艺术、自由、民主和爱情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我似乎在与他们一起讨论、争吵、歌唱和哭泣。普希金的卷发和鲁迅的胡须同样让我着迷,哈姆莱特的脆弱和堂吉诃德的天真都溶入了我的血液里。这些高贵的灵魂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④在每一本书的后面,都贴着牛皮纸制作的借阅登记卡。有的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借阅的时间,有的则只有孤零零的一行,甚至还有的全部是空白(有时好书偏偏没有人光顾)。每个时间都对应着一个读书人,每个时间都对应着一段奇妙和青春。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人读过这些书,但他们跟我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类似于血缘的奇特关系——喜欢同一本书的人应该都是兄弟姐妹呵。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在茫茫人海中辨认出他们来,为着我们曾经共同拥有过某一本书。
        ⑤那些日子,连吃饭都如同在军校里那样迅捷。吃完饭又骑上自行车往图书馆里赶。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我挥汗如雨地在台港报刊阅览室翻完了十几册厚厚的《文星》合订本——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台湾最优秀的刊物,它聚集了一群天真而坚强的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文化人。在密密麻麻的书架与书架之间,我发现了整整一个格子的《文星》,就好像一个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文明遗址一样兴高采烈。我如饥似渴地翻阅着那些已经开始泛黄的期刊,也翻阅着李敖他们狂放不羁的青春。30多年前的刊物,装帧和印刷都显得无比简朴,但那些竖排的文字在我眼前像星光一样闪烁着。作者们当年少年轻狂,如今大概已经满头华发。他们在那么小的一个岛屿上,思考着关于大海的问题,我在文字间听到了潮水的声音,也闻到了潮水的腥气。我多么羡慕他们啊,他们的文字能够在像《文星》这样的刊物上发表,而我的文字却只能压在抽屉的最底层。
        ⑥笔记本很快就写完了一本,然后是下一本。后来等我离开北大的时候,居然积攒了整整一箱子的笔记本,足足有20多本。看着这些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写的笔记,我想,我真是一个卡内提所说的“吃书”的人啊。
        ⑦北大是一片肥大的桑叶,我是一只小小的蚕,我一辈子都啃不完这片桑叶。这片桑叶,不仅我啃过,我的老师以及老师的老师也啃过,将来我的儿女以及孙子孙女还会来啃。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对门送来绿豆糕
                                                                                       郭震海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白。  

                                                                                                                       (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快递与电子商务

    ①从山东来京打工的阴法勇2004年刚当上快递员那会儿,每天在丰台区的三个镇之间骑车跑上五六十公里,也只能揽来三四个快件。但如今,阴法勇每天只去一家企业收件。他说:“这家企业的网上购物生意,每天都能发七八十个快件。光这一家我就快忙不过来了。”

    ②最早,民营快递的发展速度并不快。从2005年起,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其对快递业的正面影响开始显现。当年,圆通、申通、中通和韵达速递工资先后和淘宝签约,成为淘宝推荐的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中的网购迅速成为这些大型快递企业的主要业务来源。最高峰时,圆通70%的业务量都来自淘宝。对一些小型快递企业而言,电子商务产生的业务量甚至占其业务总量的90%-100%。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形势下,近几年,快递业务收入每年都有20%只有的增长。

    ③然而,“成也电子商务,败也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给快递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

    ④首先,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使急于抢占这个市场的快递业打起了价格战。七八年前,北京同城快递起价为10元左右,后来一度降至5元,DDS快递公司甚至曾打出上海同城快递2.8元的超低价。这种情况导致导致快递企业利润积累缓慢,扩大再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抗风险能力渐弱。先是DDS公司在业务激增的冲击下,因入不敷出倒闭。之后是去年11月11日淘宝大促销,一天就产生了1000多万件快递量,让快递企业也招架不住。造成混乱局面。

    ⑤其次,近两年来的电子商务和快递业成为一根绳上的两只蚱蜢,电子商务跳得太快,而快递业被拽得踉踉跄跄。在管理上出现脱节情况。快递企业来不及兴建仓库,购置车辆和培训人员,往往采用特许加盟的方式扩大规模。这种方式虽然能快速扩大企业的派送范围,却难以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快件延误、损毁或丢失的现象时常发生。特别是电子商务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发货,导致中西部地区派送任务重,揽收收入低,派送不积极,设计快件丢失、损毁和延误的投诉居高不下。

    ⑥如今,快递服务质量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突破这一瓶颈,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将触角伸至快递业:有的入股快递企业,有的开始自建物流。今年初,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也宣称将通过“物流宝”平台大力推进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并投入上百亿元兴建全国性仓储网络平台。专家预计,该平台一旦建成,对快递业将产生深远影响。总的来讲是会缓解快递业的供需矛盾。大量跨省快递将转变为同城快递,租不到飞机、火车而影响寄递速度的情况,以及长距离运输造成的快件损毁情况或将相应减少,网购快递服务质量也有望因此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加盟企业或将纷纷宣布独立,产业集中度也可能因此降低,快递业将重新“洗牌”。

阅读老舍的《茶馆》(节选),完成小题。

茶馆(节选)

老舍

【作品简介】《茶馆》是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作品从1898年戊戌政变写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茶馆的兴衰描写了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鞭挞了旧社会三个不同时代的罪恶.同时也为新社会的到来透露出了信息。该剧人物语言质朴、简洁、生动、含蓄,极富于性格化和幽默性。

宋恩子:后面住着的都是什么人?

王利发:多半是大学生,还有几位熟人。我有登记簿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下”。我拿来,二位看看?

吴祥子:我们不看簿子,看人!

王利发: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宋恩子:你为什么爱租给学生们呢?学生不是什么老实家伙呀!

王利发:这年月,做官的今天上班,明天撤职,做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您看,是这么一笔账不是?①

宋恩子:都叫你咂摸透了!你想得对!现在,连我们也欠饷啊!

吴祥子:是呀,所以非天天拿人不可,好得点津贴!

宋恩子:就仗着有错拿,没错放的,拿住人就有津贴!走吧,到后边看看去!②

吴祥子:走!

王利发:二位,二位!您放心,准保没错儿!

宋恩子:不看,拿不到人,谁给我们津贴呢?

吴祥子:王掌柜不愿意给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个面子!对吧?王掌柜!

王利发:我……③

宋恩子:我出个不很高明的主意:干脆来个包月,每月一号,按阳历算,你把那点……④

吴祥子:那点意思!

宋恩子: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王利发:那点意思是多少呢?

吴祥子: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⑤

(有删改)

阅读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竞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泪泪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笑名的紧张,又紧张得念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

    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住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钻,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