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      ,        ,        。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 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版,有删改) 

(1)、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1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

(2)、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3)、结合第4段内容,说说加点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

(4)、找出文中两处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略作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钉子

厉周吉

①午后,狂风裹挟着乌云从西北方向飞奔而来,天地几乎全黑了下来,转眼间风雨交加,仿佛不把小小的营房掀翻就不肯罢休似的。

②地上积水越来越多,很快汇成了一条条小河。“等他们回来,还不知要等多久,我现在必须出发!”丁梓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拿起铁锨,一头扎进风雨里。

③河水暴涨,水流湍急。丁梓肌肉紧绷,心跳加速,顺着河岸,顶着风雨,一边查看水情一边艰难地朝下游走去。

④这条河从两座高山形成的山谷中流出,平日里,河水清浅,极其温顺。最可怕的是河水暴涨时,河流改道。努力避免河流改道是这个小小边境哨点的任务之一。

⑤然而,约束一条河流比管控其他突发情况难多了。边境干旱少雨,战士们像盼望新年一样盼望雨水的到来,可是,等大雨降临,他们又害怕河水改道,于是对雨水的感情格外复杂。

⑥河流太调皮,尤其是到了丰水季节。从山谷进入荒漠地带的小河,由于地势、土质等原因,段河流更容易改道,这可把哨所的官兵为难坏了。

⑦河水不停地冲击着河岸,准备随时冲出河岸的束缚。

⑧不好!前面河流拐弯处,河水已经冲出河岸。一股不大不小的水流径直朝前冲去。现在这股水越来越大,倘若不能阻止,河流很可能会改道!

⑨他用铁锨快速挖掘着河边的沙土,不停地向决口处丢去。两边水流较浅的地方慢慢被堵住,中间水流湍急,丢下去的沙土很快就被冲走了。

⑩难办的是,由于挖得太久,他身边的沙土已经不能继续挖了,否则这地方又会形成一个大坑,进而吸引更多流水冲来。这可如何是好?情急之下,他跳进了水里,用身体和手中的铁锨阻挡着水流。受到阻挡的湍急水流,不停地冲击着两边的河岸与丁梓脚底的河沙,丁梓感觉脚底的河沙渐渐被掏空,身体一点点往下陷。虽然是夏季,河水依旧冰凉刺骨,身上的热量渐渐被带走,身体逐渐麻木。

⑪如不迅速离开,很可能就再也出不去了。可是,如果离开,河水势必会改道。孰轻孰重,丁梓心中明白。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即便自己陷进去,也无法阻挡河水改道。好在一团团风滚草随着水流漂下来,丁梓急忙用僵硬的胳膊将草拦了下来。借助草的阻挡,水流慢了下来。

⑫终于,风小了,雨也小了,河水温顺了。河流不可能改道了!

⑬丁梓长得高高瘦瘦,但是脑袋特别大,平日里战友们都喜欢叫他“钉子”。

⑭“既然叫我钉子,那就让我当枚守护祖国边疆的钉子吧!”丁梓边说边努力地挺直身体,伸长脖子,咬紧牙。当冰冷的水流没过他的脑袋,他依旧仰头望天,脸上带着不屈的笑意。

⑮风停雨住,河水渐渐消退,当其他战友发现丁梓时,他只剩两只手还露在沙土外面,身体已经像枚钉子,深深地钉进了祖国的边疆。

⑯二十三年后,一名年近五十的妇女执意从内地来到这里定居下来。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位小伙子,送来一些生活必需品。这名妇女是丁梓的妻子兰兰,他们的老家远在上海。丁梓本想在那年冬天回家探亲,看看已经两岁却从未见过面的儿子,可是在那个夏天他永远钉在了边疆。

⑰那名小伙是他们的儿子丁石。高考后,他执意报考新疆的一所普通高校,并在毕业后留在了新疆工作。就这样,他们相依相伴,无怨无悔,共同维护着可贵的人间真情,一起守护着祖国的辽远边疆。

(选自《202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