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的财产,把他们的财产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1)、以上文段选自《》作者是
(2)、“疲于奔命”在句子中的意思是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4)、请结合原著回答:

①文段中“大规模的转移指什么?

②千百万的农民为什么不再“害怕”红军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呜呼,未来的CEO

       ①CEO,一个时髦的名词,中文意思即为首席执行官。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在治理公司结构时出现了这一新名词。首席执行官为一种高级职务名称,是在一个企业中负责日常事务的最高执行官;所以,又可称为行政总监。随即,这个名称渐渐在全世界流行。终于,也来到了中国。CEO,多么神气、多么耀眼、多么气派,而且是英语的叫法,在我们周围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公司,那就意味着最顶级的上司和最有实权的人物了。

       ②不料,这么一个周身闪耀金光的名词,成为一些人诱惑儿童家长的钓饵。

       ③儿童CEO培养学校、少儿CEO培训中心……那可真是扑面而来、应接不暇。这些学校几乎都有一个耸人听闻的口号:您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将还给您一位未来的领袖!我很想知道这样的学校也罢中心也罢,究竟会怎样塑造一个未来的领袖未来的CEO呢?课程表上有马术、高尔夫、橄榄球,还有战略研究、战术研讨、管理学、厚黑学和三十六计。我有些明白了,所谓的CEO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玩国外贵族们玩的东西、学习各种进攻与守卫的手段或谋略。这种学习,真的适合中国孩子吗?

       ④那些体育运动,对孩子来说足够安全吗?在孩子心智还没发展成熟的时候就接触那些尔虞我诈的韬略,对孩子真的好吗?其实,社会上好多类似的学校,瞄准的就是家长的钱袋。各种语数外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的补习,那是第一步,张挂起“同步”的旗帜,扬言“成绩不进步退还学费”;其次,那就是种种兴趣班。不是说要素质培养么,那好,种种乐器种种美术种种体育全面开花。最新颖的,就是用未来作诱饵,让家长们的心不动也要动。

       ⑤面对儿童教育的这种乱象 , 我不由得想起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的一句名言:“人各有才,才各有小大。大者安其大而无意于小,小者乐其小而无慕于大。”苏大诗人还进一步指出,应“是以各适其用而不丧其所长”。通晓而明白的话语,我觉得仿佛就是针对我们今天所言,而且还一针见血。家长们都期望自己的孩子往大里去,而且是越大越好,但是这适合每一个孩子吗?

       ⑥那些胡乱开价、名称往大里起的所谓培训、教育、学校,说穿了就是迎合了一些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脆弱心理。

       ⑦中国传统教育从一开始就着手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要求有开阔的视野和处事能力。也许,这些才是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的根本。而那些花里胡哨、名目繁多的什么什么领袖、CEO教育,说到底,最后给予孩子的又有些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花园

汪曾祺

①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②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③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地纠在一起。

④“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 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 根须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⑤草被压倒了。有时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来。我静静的注视 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有 时,不在意,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这种性格呀!那些草有时会吓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 当我看天上的云。我的鞋底是滑的,草磨得它发了光。

⑥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⑦我觉得虎耳草有一种腥味。

⑧紫苏的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

⑨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 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 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 还有许多济颠和 尚说的话, 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 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 是瓦青还是朱砂, 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 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 瞿瞿瞿瞿, 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 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 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 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 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 一捉 蟋蟀, 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⑩有的蝉不会叫,我们称之为哑巴。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用两个马齿苋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 那是刚刚合适的,仿佛马齿 苋的瓣子天生就为了这种用处才长成那么个小口袋样子,一放手, 哑巴就一直向上飞,决不偏斜转弯。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 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 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 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 一 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 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 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 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 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 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⑫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马脚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

⑬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有删改)

阅读

钱塘观潮

①“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②钱塘潮最佳的观潮点,是在江北岸的海宁。农历每月初一至初六、十五至二十为观潮的佳日。今年十二月初三,家人相约去海宁观潮,预约了一位的哥陆师傅开车前往。陆师傅在海宁开车多年了,一边开车,一边介绍观潮的常识:钱塘江从入海口溯江而上沿岸百里都可观潮,但大潮是“一次过”的“行为艺术”,不能“回放”,不同地点大潮形态各异,各美其美。乘他的车,可以带我们“一日观四潮”,尽饱眼福。

③第一个观潮点是一个叫“斜桥”的地方。这一带的古海塘建于清雍正、乾隆年间,近年重修,用巨石堆砌,整齐坚固,从纵面看形似鱼鳞,被称为“鱼鳞石塘”“捍海长城”,足以抵御狂风海涛的吹打侵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

④登上江堤,未见潮影,先闻潮声。耳边传来轰隆隆的巨响,响声越来越大,犹如擂起万面战鼓,震耳欲聋。,遥望江面,隐隐约约显出一条白练,犹如“素练横江,漫漫平沙起白虹”。白练迅速西移,变成了一堵水墙,逐渐升高。转眼间,潮头已到眼前,有万马奔腾之势,雷霆万钧之力,锐不可当。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不待细看,潮头已呼啸而过,向上游奔去。,记得《水浒传》里花和尚鲁智深第一次听到钱塘潮;竟然从禅床上一跃而起,操起禅杖冲将出来,怕是又有叛军来犯,当僧人跟他解释这是钱塘江里潮水涌来,他直愣愣地呆住了…

⑤上车,沿着杭金公路西行片刻;下车,再次走上海塘。举目远望,只见东边远处江面又渐渐出现一条白练,传来隐隐雷声。啊,我们的车子开得快,已经赶到了潮头的前面。两次看到了同一个钱塘潮,犹如老友重逢,旧梦重温,此情此景,如梦如幻!不过这一次涌潮的形状却与上次不同,“一线”形的潮水弯曲和倾斜,状如过江蛟龙。【甲】北岸边的“龙头”走得快,昂首呼啸,喷珠溅玉,激起高高的浪花,龙身和龙尾走得慢,摇头摆尾,缓缓而行。此地的涌潮被称为“龙头潮”。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周密在《观潮》中写吴儿弄潮的场面:“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逆而上。”想想看,数百名披散着头发、身刺着花纹的弄潮高手排成数行,簇拥着十面彩旗逆潮而上。一面是排山倒海、铺天盖地而来的大潮,一面是逆潮鼓拥的弄潮儿;大潮的雷鸣,弄潮儿的呐喊,观众的鼓噪,这种勇敢者的搏击是一幅何等壮阔的画面!

⑥看完“龙头潮”,的哥陆师傅招呼我们再上车,一路西行,再次赶到“龙头潮”前面,与今日的钱塘潮“第三次相会”。忽然想起观潮亭题有“猛进如潮”的匾额,这是孙中山观潮后,为感谢海宁地方人士的热情招待应邀题写的。

⑦当年,孙中山先生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潮,触景生情,写下了振聋发聩的千古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用钱塘潮比喻革命潮流,短短十六个字,高瞻远瞩,铿锵有力,如晨钟暮鼓,催人奋起。如今,海宁市把“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确定为海宁的城市精神。

⑧一日三潮,意犹未尽,陆师傅又带我们来到盐官镇西12公里的老盐仓。老盐仓的河道上,有一道高9米、长65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大潮至此,我们与这位“老朋友”第四次相遇。【乙】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折回,在那里它猛烈撞击对面的堤坝,然后以泰山压顶之势翻卷回头,落到西进的急流上,形成一排“雪山”,风驰电掣地向东回奔,如万头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惊天动地,向塘顶观潮的人们扑来。观潮者躲避不及,失态惊逃,发出阵阵惊叫。这就是海宁最惊险的“回头潮”。

⑨据地方志记载,1957年9月11日来盐官七星庙观潮后,毛泽东回到刘庄宾馆写下了《观潮》七绝一首: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⑩既爱山又喜水的毛泽东,哪怕是在闲暇之中,也依然透露着他那灵动如水、庄重如山的情怀。仅仅在岸边观潮不是他的性格。就在海宁观潮的第二天,毛泽东又来到潮起潮落的钱塘江,畅游在钱塘江水中了。在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的气势里,一个人搏击其中,难道不也是一种可“观”之景吗?

⑩登高观潮,临海听涛,潮涨潮落这是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奥妙无穷无尽,它给我们的思考也是无穷无尽的。岁月变迁,如潮涨潮落,面对着“壮观天下无”的壮美江潮,我们怎能不心潮激荡?

    (取材于贾树枚、高伟俊、余良虎的相关文章)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