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闵行区2018年中考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中那一缕光

    ①关于我“隔窗偷光”的故事,在母校流传了很多年。

    ②我们那一年先预选10%的人参加高考,意味着90%的同学连高考的门票都拿不到。预选考后,我心里很忐忑,心想这下又输了,彻底输了,前面已经输过两回。我在校园的路上遇到王老师,说:“作文的题目忘记写了。”王老师说:“不要紧。”我这才知道,试卷不是拿到外面批的,命运掌握在自己老师手里。

    ③预选名单公布,我赫然在榜,我的大部分同学则被迫提前毕业了。

    ④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我自然非常珍惜这段时间。我是理改文,对于文科的地理、历史,我除了来自初中的那点知识,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此,我把几乎所有学习时间都用在了史地上。同学李本红把他白皮的一本地理复习资料送给了我,结果高考有两道大题目出自该书,在全国大多数考生地理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下,我却考了70分。沈为宏把他房间的钥匙交给了我,因为他的姑妈在学校做老师,所以使用这间房是他能享受到的特别待遇。他俩预选落选,这样做,等于是合力助推我走向成功。

    ⑤拥有可以单独使用的房间,有了安心复习的环境,可学校却很快把这房间的电给停了,因为知道我不是沈为宏。教室9点钟熄灯,我回到黑灯瞎火的房间无法复习。这一个多月里我必须把6册历史书课后的练习都重做一遍,没了晚上的时间,显然是来不及的。我灵机一动,把桌子移到邻近沈为宏房间的魏老师家厨房的窗户前,就着15瓦的灯光看书、做习题。一开始,魏老师没有发现他窗户外面有个贫寒学子在用功,10点钟一到,“啪”地把灯关了。我只好悻悻地回到自己黑咕隆咚的房间里,像阿Q回到土谷祠,眼巴巴望着空虚的黑暗到天明。后来,魏老师发现了我。老师把灯系在离我书桌较近的窗栏上,等到了晚上11点钟的时候,过来问:“李新,可以了吗?天不早了,早点休息吧。”我这才谢过老师,缩回自己的小屋休息。

    ⑥我房间的门外有一口井,井边草特别茂盛,齐腰深,蚊子异常兴奋,逮到一个大活人便爱不释口,坐在附近复习,我的双腿常常被咬得麻木,直到像假腿一样失去感觉。老师们都到这里挑水吃,顺便关心我一下,说:“李新,加油,争取今年一定走掉!”中学在乡下,能有一个学生考上大学都相当不易。

    ⑦我感激老师们投给我的微弱的那缕光。

    ⑧这一年,我以超重点大学分数线一个分数段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忘不了之前的第二次高考失败后,我自认没有上大学的命,家里祖坟没冒烟,便放弃了。一天,我和母亲在河堤种蒜,当我去河边挑水时,看见有人戴草帽钓鱼,那是王老师。我和母亲央王老师喝水。喝过一碗水后,王老师对母亲说:“这孩子还是让他再复习一年吧,今年只差1分,不复习可惜了!不过——”王老师转向我,“马老师说过李新适合学文科,不适合学理科。你语文好,可以把历史、地理、政治带动起来。”我还是心里没底,但听老师的话,第二天我又去报到,插在了王老师的班级里。

    ⑨事实证明,马老师的判断、王老师的提醒都不错。后来我做老师,在指导每一届学生选科的时候,都告诉他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去选,不能跟着潮流走。

    ⑩没有我人生中的光的指引,我是无法走到今天的。

    ⑪以后我又遇到了很多光,在人生中每一个坎到来时都遇到过,他们给我以温暖和热量,让我充分相信这个世界,也让我始终觉得自己从别人身上获取的多,而给予人的太少。王老师退休不久即患肝癌去世,生前仅托我办一件事——让他的女儿上我当时所在学校的地方中专,可因为户jí问题,我无力办到,心存惭愧。

    ⑫我想对我的学生好点,再好点。可我能像当年我的乡村老师那样吗?他们的生活是那样清贫,却把身上仅有的光,投射在他们的学生身上。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第⑦段中“老师们投给我的微弱的那缕光”在文中具体表现为:

②老师们鼓励“我”争取考上大学。

由此可以看出,老师们是的人。

(4)、对文章题目含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表现了老师给予我的温暖与鼓励。 B、象征了人间的温暖、帮助与光明。 C、表达了我对老师同学的感激之情。 D、体现了世世代代相传的薪火精神。
(5)、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⑫段在文中的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什么蜂蜜能千年不腐?

       ①2014年,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发现了一个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坟墓,出土文物中,最特别的是一罐野果子竟然保存完好,当研究人员将这些至少有4000年历史的野果子切开时,果子还散发出了新鲜水果的香气。这些果子为什么能保存如此完好呢?答案就在于它们保存在蜂蜜中。蜂蜜非常特别,因为它是考古学家发现的唯一过了几千年仍然可直接食用的食物。

       ②尔食物的变质通常与微生物有关,细菌分解食物中的多糖、蛋白质,然后产生一些低分子的物质如氨、硫化氢、酮等,使食品变质。蜂蜜是一种饱和的高渗高糖溶液。细菌和其他生物身体体液是低渗的,在高渗透压的蜂蜜中,微生物会被吸走细胞体内的水分,最后脱水而死。

③同时,蜂蜜也非常酸。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繁殖的适宜pH值在7.2~7.4之间,而蜂蜜的pH值大约介于3~4.5之间,蜂蜜这种酸度将杀死任何想要在蜂蜜内部生长的细菌。

       ④此外,蜂蜜的酿造者——蜜蜂,它有着特殊的“炼金术”。

       ⑤在蜜蜂酿蜜前,需要采集植物蜜腺的花蜜,花蜜的主要成分为蔗糖与水,水分非常多,大概占到60%~80%。但是通过酿蜜,蜜蜂可以去除花蜜大部分的水分。当采集蜂采蜜时,会将花蜜一滴滴吸入囊中,然后返回蜂巢,吐给内勤蜂继续加工。内勤蜂在加工中,先把蜜汁吸到自己的胃里和转化酶进行混合,然后再吐出去,再吸进来,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多次,同时其他蜜蜂还会用翅膀不断扇风,排出巢内湿气。这也就使得蜂蜜的水分非常少。

⑥另一方面,蜜蜂胃中有一种叫做葡萄糖氧化酶的酶,当蜜蜂从嘴里反刍花蜜到蜂巢酿蜜,这种酶会和花蜜发生化学反应,把花蜜分解成两个副产品: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是一种氢的氧化物,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但说到它的水溶液——双氧水,可能大家都会非常熟悉。过氧化氢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具弱酸性,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杀死可能在蜂蜜里生长的所有细菌。

⑦在古代,人们就发现蜂蜜是细菌“绝缘体”,有防止伤口感染等治疗功效。闪米特人的粘土板最早记录了蜂蜜的医疗用途,上面详细记载了蜂蜜是如何治疗烫伤和割伤的。古埃及人还经常使用药用蜂蜜,制成药膏治疗皮肤和眼睛疾病。而在中国,迄今蜜丸仍然是制药业最常用的制剂之一。现在,世界各地的医院还在使用一种涂满了蜂蜜的绷带,用于防止病人伤口感染

       ⑧当然了,虽然蜂蜜堪称是不朽的食物,但如果没有密封好,在潮湿的环境下还是会变质的,而如果密封良好,蜂蜜真能做到永不变质。

(选自《大科技》2017年第4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①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诚规劝的话听起来虽不顺耳,可对我们立身处世却是有好处的。从犯错误者来看,逆耳的忠言固然利于行,但是若从劝诫者来说,顺耳的忠言岂不更利于行吗?

    ②邹忌和伍子胥进谏,目的都是希望君主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富国强兵。他们二人进谏的都是忠言,按理说都利于行,但效果却迥然不同,原因何在?在我看来,主要在于忠言顺耳与否。邹忌用类比、暗示的方法,委婉规劝,锋芒含而不露。齐威王听起来顺耳、舒服,采纳了邹忌的意见。而刚愎自用的吴王正陶醉于胜利,沉迷于酒色,听伍子胥的逆耳忠言便觉刺耳、反感;加上奸佞进谗,伍子胥不丢命才怪!同是忠臣进忠言,却有两种不同的结局。这就证明,忠言顺耳更利于行。

    ③顺耳的忠言有时所起的作用是逆耳忠言所不能相比的。大家知道,对那些“二进宫”、“三进宫”的人来说,法律尚且不怕,逆耳的忠言恐怕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相反还可能触发恶性事件。对于这些人,我们若能用顺耳之言去诱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爱,明白社会并未抛弃他们,也许效果会更好些。晋人周处在陆云的劝导下“遂改励,终为忠臣”,不就是证明吗?不要因为他们是犯过错误的人,便恶言相讥,甚至责骂。你虽然用心良苦,想用逆耳之言使他们改正错误,踏上新路,但要知道他们也是人,同样需要别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你若责骂,就好比在他们受伤的心上再加把盐或又捅上一刀,他们会更加瞧不起自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④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来说,老师、父母也不应责怪他们。诚然,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孩子取得好成绩?恨铁不成钢,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责骂只会使他们由害怕到厌弃,成绩会进一步下降。此时,他们需要的是安慰鼓励,逆耳之言对他们来说无异于砒霜了。

    ⑤我们的领导干部,用顺耳的忠言去教育犯错误的同志,尤为重要,不能因为你是领导,就居高临下,架起机关枪,横加扫射,以恶语伤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被人尊重、理解。若是你犯了错误,你还愿听到逆耳、伤心的话吗?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小题。

卖猪肠粉的女人

蔡澜

    家父喜欢吃猪肠粉,没有馅的那种,加甜酱、油、老抽和芝麻。年事渐高,生活变得简单,佣人为方便,每天只做烤面包、牛奶和阿华田,猪肠粉少吃。

    我回家陪伴他老人家时,一早必到菜市场,光顾做得最好的那一档。哪一档最好?自然是客人最多的。

    卖猪肠粉的太太,四五十岁人吧,面孔很熟,以为从前在哪里见过,你遇到她也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所有的弱智人士,长得都很相像。

    已经有六七个家庭主妇在等,她慢条斯理的,打开蒸笼盖子,一条条地拿出来之后用把大剪刀剪断,淋上酱汁。我乘空档,向她说“要三条,打包,回头来拿。”

    “哦。”她应了一声。

    动作那么慢,轮到我那份,至少要十五分钟吧。看着表,我走到其他档口看海鲜蔬菜。

    今天的蚶子又肥又大,已很少人敢吃了,怕生肝病。有种像鲥鱼的“市壳”,骨多,但脂肪更多,非常鲜甜。菜摊上看见香兰叶,这种植物,放在刚炊好的饭上,香喷喷的,米再粗糙,也觉可口。的士司机更喜欢将一扎香兰叶放在后座的架上,愈枯香味愈浓,比用化学品做的香精健康很多。

    时间差不多了吧,打回头到猪肠粉摊。

    “好了没有?”问那小贩。

    她又“哦”的一声,根本不是什么答案,知道刚才下的订单,没被理会,只有耐心地重新轮候,现在又多了四五个客人,我排在最后。

    好歹等到。

    “要多少?”她面无表情地问。

    显然的,她把我说过的话当耳边风。

    “三条,打包。”我重复。

    付钱时说声谢谢,这句话对我来说已成为习惯,失去原意。

    她向我点了点头。

    回到家里,父亲一试,说好吃,我已心满意足。刚才所受的闷气,完全消除。

    翌日买猪肠粉,已不敢通街乱走,乖乖地排在那四五个家庭主妇的后面,才不会浪费时间。

    还有一名就轮到我了。

    “一块钱猪肠粉。等一下来拿。”身后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喊着。“哦。”卖猪肠粉的女人应了一声。

    我知道那个女的说了等于没说,一定会像我上次那样重新等起,不禁微笑。

    “要多少?”

    我抬头看那卖猪肠粉的,这次她也带了笑容,好像明白我心中想些什么。

    “三条,打包。”

    做好了我又说声谢谢,拿回家去。

    同样的过程发生了几次。

    又轮到我。

    这回卖猪肠粉的女人先开口了。

    “我不是没有听到那个人的话。”她解释,“你知道啦,我们这种人记性不好,也试过搞错,人家要四条。我包了三条,让他们骂得好凶。”

    我点点头,表示同情。收了我的钱,这次由她说了声谢谢。

    再去过数次,开始交谈。“买回去给太太吃的?”她问。“给父亲吃。”

    卖猪肠粉的女人听了添多一条,我推让说多了老人家也吃不下,别浪费。

    A“不要紧,不要紧”,她还是塞了过来。

    “我们这种人都是没有用的,他们说。但是我不相信自己没有用。”有一次,她向我投诉。

    “别一直讲我们这种人好不好?”我抗议。

    “难道你要我用弱智吗?这种人就是这种人嘛。”她一点自卑也没有,“我出来卖东西,靠自己,一条条做的。一条条卖。卖得愈多,我觉得我的样子愈不像我们这种人,你说是不是?”

    我看看她,眼中除了自信,还带着调皮。

    “是。”我肯定。

    “喂,我已经来过几次,怎么还没有做好?”身后的一个三十几岁的女人大声泼辣道,“那个人比我后来,你怎么先卖给他?”

    B“卖给你!卖给你!卖给你!卖给你!”

    卖猪肠粉的女人抓着一条肠粉,大力地剪,剪个几十刀。不停地剪不停地说卖给你,扮成十足的白痴,把那个女人吓得脸都发青,落荒而逃。

    我再也忍不住地大笑,她也开朗地笑。从眼泪漫湿的视线中,她长得很美。

(节选自《蔡澜品女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现代文阅读

(一) 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节选)

[奥地利]茨威格

〔甲〕____

①八月初的某一天,旧大陆和新大陆几乎在同一时刻获悉这一事业成功的消息;它所产生的反响难以言表。在美国,消息刚刚传到那里,人们就陷入狂热的欢呼之中。商店随即暂停营业,大街小巷挤满了人,他们在打听、喧哗、谈论。

②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一夜之间成了国家的英雄。人们盼望着要一睹这位人物的风采,是他“通过自己的决断果敢使年轻的美洲和古老的欧洲结成了良缘”。

③八月十七日,报纸用特大号字的醒目标题欢呼这次胜利:“电缆传送成功”“人人欣喜若狂”“普天同庆的时刻”。这确实是史无前例的胜利,因为自从地球上开始有思想以来,还从未有过这种情况:一个想法能在一瞬间飞越过大洋。

④到了晚上,所有城市都被万家灯火照得通明,每扇窗户都透出亮光。此时此刻,即便是市政大厅的屋顶着了火,也几乎不能妨碍他们的欢乐,因为第二天又有新的庆祝活动。“尼亚加拉”号到达纽约,菲尔德———这位伟大的英雄出现了! 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剩下的电缆被拖着穿过纽约城,全体船员受到了款待。从太平洋到墨西哥湾的每一座城市,每天都在重复着这种欢庆的场面。一次又一次的欢呼把这个新的“哥伦布”弄得神魂颠倒,此时此刻他成了美国最光荣、最受崇拜的人物。

〔乙〕____

①但是就在这片欢庆之中,只有一个声音,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声音却沉默了,那就是海底传来的电报。说不定菲尔德在这一片欢呼声中就已经知道这个可怕的事实:大西洋的电缆恰恰就在这一天停止了工作;而前几天传送的讯号现在也早已混乱不清,好像一个临死之人的最后喘息,现在电报终于彻底断了气。菲尔德是唯一知道这一底细的人,想必他内心非常惊恐。

②从电缆传来的消息竟是如此稀少,不久后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恰恰就在欢庆胜利的狂热过后的第二天,从大洋彼岸再也没有传来纯正的电流振荡。

③如果说,人们仅仅从真诚的热情中清醒过来,对他们原来寄予厚望的这个人从背后绝望地冷眼相看,那倒好办了,但他们没有这么宽容。关于大肆赞美过的电报已经失灵的谣传几乎还没有被证实,欢呼的浪潮就像反冲回来似的,全都气势汹汹地扑向那个无辜的罪人,说他欺骗了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纽约城里的人说,菲尔德早就知道电报失灵,但是为了利用这段时间把属于他自己的股票以高价脱手,所以他闭口不说。甚至还有更恶毒的污蔑:越过大西洋海底的电报从来就没有真正传来过,所有收到的电讯都是伪造的,都是骗局,那份英国女王发来的电报是事先起草好的,而且根本不是通过大西洋海底电缆传过来的。恰恰是昨天欢呼得最响亮的人现在变得最慷慨激昂、怒不可遏。纽约全城的人、全美国的人都在为自己过分激烈、过分急躁的热情而感到羞愧。

④毫无疑问,菲尔德成了这种愤怒的牺牲品。这个昨天还被当作民族英雄的人,现在却不得不像一个罪犯似的躲避他的昔日朋友和崇拜者,真可谓成于一朝,毁于一夕,没有想到失败得这么惨,资金损失,名誉扫地。而这根没有用的电缆却像传说中的一条环绕地球的巨蟒躺在大洋底下见不到的深处。

〔丙〕____

①这条被人遗忘了的电缆在大洋底下毫无用处地躺了六年。在这六年期间,两大洲又恢复了原来的冷清沉寂,而在世界历史上,两大洲曾经有过一小时长的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一个脉搏跳动,呼吸彼此相闻。美洲和欧洲曾经肩并肩同时交谈过几百句话,而现在这两大洲重又像几千年以来一样被那难以克服的遥远距离所隔开。19世纪最大胆的计划昨天几乎就要成为现实,而现在又变成了传奇和神话。

②六年之内一切工作都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就像那条海底下被人遗忘的电缆一样,无人问津。但是,尽管六年时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匆匆一瞬间,而在像电这样一门如此年轻的学科领域里,六年却又好比一千年。人们越来越不去注意执着于这项计划的那个幻想家,不过,重新试验这项计划的时刻不可避免地必然会到来,只是缺少一个能把这项旧计划注入新生力量的男子汉。

③突然之间,那个男子汉出现了。看,他还是原来的他,仍旧是那个怀着同样信念、充满同样信心的菲尔德。他从默默无闻的自我放逐和幸灾乐祸的蔑视中又站了起来,他重新出现在伦敦,第三十次远渡大西洋。

④1865年 7月 23日,他带领着一艘装载着新电缆的巨型海轮离开泰晤士河。尽管第一次试验又失败了——在铺到目的地前两天由于电缆断裂而告吹,那永远填不饱的大西洋又吞下了六十万英镑,但是此时此刻的技术对完成这项事业是确有把握的,因而没有使人丧失信心。1866年7月13 日他第二次出航,终获成功。这一次,通过电缆传到欧洲的声音十分清晰。数天以后,那条失踪的旧电缆被重新找到。

⑤现在,这两条电缆终于把欧洲的古老世界和美洲的新世界连接为一个共同的世界。在昨天看来是奇迹的事今天已变成想当然的事。从此时此刻起,地球仿佛在用一个心脏跳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能从地球的这边同时听到、看到、了解到地球的另一边。

(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坐 雪

舒维秀

进入小雪大雪天气,就更离不开火了。一家人挤坐在火铺上,围着火炉家长里短。如果脚后跟仍感到冷,祖父会嘀咕一句:“明朝怕要落雪结冰咯。”

我心里盼望着落雪。第二天一早,起来烧灶火煮猪潲的母亲推开木门,说了一声:“好大的雪啊!”我就晓得,对面坡上千树披银,这边寨里家家素妆,白雪铺在木屋青瓦上,好似盖了一张银色的晒席。窗格子外偶尔传来几声小山雀的叽喳——我也晓得,当它们从这梢飞到那桠时,准会抖落下几丝积雪。

“小孩盼过年,懒子想落雪。”落雪了,特别是连续落了几天大铺雪后,湘西侗寨人家一年到头难得地守在屋里,进入满寨坐雪时间。

同样是落雪,情形却不同。

有时落沙雪,就像细沙子落下,虽然持续不了多久,但落地后同泥水沾和在一起结成冰,要好几天才能融化,正应了“沙雪打底,够得(时间久)晴不起”这句话。

有时落铺雪,飘飘洒洒,无声无息。远山传来枞树枝条的折断声,那是森林在悄悄告诉人们大铺雪来了。落了铺雪,一般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天气就会放晴出太阳,阳光没什么暖意,只是给没有融化的雪白上加白罢了。

有时落完雪结“桐油冰”,瓦片上、树干上、地面上结一层硬硬滑滑的冰,颜色白偏暗,有些像桐油铺地,锄头尖角在冰上拉过,犁起白盐似的粉末,划出一条浅浅的线沟。“桐油冰”又硬又滑,人们不敢轻易出门,连去井边挑水,也要在胶鞋上缠绕几圈山藤,再用锄头刨出一个个小坑,脚踩进去才牢实。狗也怕在“桐油冰”上行走,觉察到有人在屋外活动,也只是在屋边汪汪叫几声。有好强的狗要去追行人,还没在冰上跑几脚,就东滑西拐,赶紧灰溜溜地转回来

“今年雪大,安心坐几天雪”,母亲嘴里这么说,手上却不闲着,她有一句口头禅——“雨天有雨天的活路,雪天有雪天的活路”。于是,找来针线盒,坐在火边一锥一针再一线地纳鞋底:先用锥子把千层底锥通,手捏针在头发上顺抹几下,再穿过鞋底,然后一手一手地拉扯麻索,任那均匀的“唰唰”声响满火铺间……

如果厢房里传来“乒乒乓乓”的木匠行头声,那准是父亲在做木匠活。家里的木屋架子是请木匠师傅做的,剩下的架楼板、装板壁和格子,则是父亲利用空闲时间完成的。每年的坐雪时间,正是他木匠行头响得勤的时候。“弯木头,直木匠。”那些歪歪扭扭的木板,在他闭一只眼、弹一线墨以及一斧一刨之间,很快就变成一张张平整、漂亮的壁头。

坐雪天,祖父坐在火塘边的大板凳上抽旱烟,吧嗒几嘴后,就在布棉鞋上磕磕烟杆头,随手反挂在板壁上,然后转到牛圈或猪圈边,取出木犁、锄头、单耙、踩耙和镰刀等农具,察看哪里有损坏或松动,细心打整一番再放回原处。经过一冬的坐雪,这些农具也有了崭新的精气神,静等开春耕作的日子。

坐雪天,最好玩的要数滑雪板了。滑得最快的是旧圆桶板,两头翘、中间鼓,小屁股坐在中间凹处,从屋旁的土坡滑下,总是中途翻车或到头刹不住车,滑下路坎也是常事。不过,这可吓不倒我们,翻身爬起来,拍拍屁股,抖落身上的雪,扛起雪板又往上走。

“今年这大雪,落金落银啊!”乡人们不讲“瑞雪兆丰年”这样文绉绉的话,但他们也晓得,大雪一来,要冻死田地里几多害虫。今年一场雪,明年一场雨,喊得应(说完应验)的,风调雨顺也是可期。

这些都是小时候的事情。如今入冬,不管雪大雪小,乡人们照例骑着摩托或开着大小车辆,该外出务工的务工,该去跑运输的跑运输,该赶集做生意的赶集做生意,似乎忘记曾有坐雪这一回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