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云南省曲靖市2019年中考历史试卷
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本息共计约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毁大沽口至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
材料一 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在此以前,中国是东方的庞然巨物,亚洲最大一个封建制度的堡垒。但是,英国兵船鼓浪而来,撞倒了堡垒的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94—1900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简表
时间项目 | 1894年前 | 1895—1900年 |
外国在华开设工厂 | 80家 | 933家 |
外国资本在华投资总额 | 2800万元 | 5.2亿元 |
——摘编自周一良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辛丑条约》是清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统治者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彻底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巨额赔款,按当时中国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摊1两白银,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赔款,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空前大规模的勒索。中国的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全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使馆界的设立,成为中国的“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干涉内政的反动据点,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大沽等炮台的拆除,京榆铁路驻扎外国军队,并可随时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清政府亦完全处于帝国主义军事控制之下了。
——摘编自周一良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材料一: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发展历程(部分)。
阶段 | 具体措施 |
起步(1840—1861年) | 1840年以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 |
发展与推进(1861—1901年) |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1901年,外务部设立,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 |
民国初年 | 政府主动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 |
——摘编自邓华《近代中国外交转型问题分析与复习策略》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奕䜣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迈出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第一步。洋务派开始以国际社会存在为前提,重新认识世界,重估中国世界地位,深刻反思传统对外关系,逐渐接受国际法作为国际关系准则,萌生出以国家间相互平等关系为原则的近代国际意识。维新派在对外主张方面,紧扣救亡图存主题,提出通过遵循公法原则与西方列强进行交涉,变盲目排外为“文明排外”,主张“学西方”与“战西方”并重。
——摘编自姜德琪《中国外交近代化内在成因分析》
材料三:同文馆是中国第一个新式学校,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外语、外交人才。1867年同文馆把《万国公法》列为学生的必修课。1869年起同文馆开设政治学、国际法等课程,并翻译相关书籍,如《公法便览》《公法会通》等,对晚清外交近代化起了一定促进作用。据统计,在晚清担任驻外大使的同文馆出身的外交官有12人,还有更多的同文馆的毕业生在国内中央和地方上从事外交活动。
——摘编自叶小青《京师同文馆与晚清外交近代化》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