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陕西省2019届九年级语文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全真预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桂花的手机

    ①桂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市实验中学,进新学校没多久,内心压力很大。

    ②那天,用学校小卖部的座机给家里打电话,她突然发现周围同学都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着她。

    ③时间久了,她更发现,这里读书的同学,不但学习好,而且大部分同学的家境都不错,人人都有手机,同桌刘丽丽特别喜欢把手机挂在胸前,走起路来手机在胸前一晃一晃的,透着一股子傲气,好不神气!桂花突然觉得很自卑。

    ④周末,为省路费,桂花没回家。做了一整天功课的桂花,傍晚时分独自上街散步,经过一家手机商店,她不由自主地走了进去。店里玻璃柜中摆满了各种款式的手机,在桂花的眼里,每一款都那么可爱诱人。桂花紧紧盯着其中一款黑色超薄型的摩托罗拉手机 , 这就是同桌刘丽丽胸前挂着的那款,桂花越看越是喜欢,想象着把它们桂在自己胸前的样子,真有些陶醉了。

    ⑤“美女,你的眼光真不错啊,这是今年最新的流行款式,在我们店里卖得可好了,要不要你先看看?”营业员一边介绍一边到玻璃柜里去拿手机。

    ⑥“不用,不用了,我只是看看。”桂花急了,涨红了脸朝营业员喊。

    ⑦“光看模具有什么用……”营业员善意地笑着说,“我还是给你看真品吧。”

    ⑧“模具?”桂花自言自语地说道,“看上去就和真的一样啊。”

    ⑨此时桂花的心里已经动起了念头:“阿姨,那这款模具手机多少钱?”

    ⑩“模具手机?你………你是来买手机还是买玩意儿的?”营业员很惊讶地间,“这种模具手机又不值钱的,最多20元了,给小孩玩玩还差不多。”

    ⑪“阿姨,那就把这个模具手机卖给我吧,我家里有个……有个小弟弟。”

    ⑫桂花咬牙买下模具手机,捏着模具手机,心里可高兴了。回到学校,她找出一根红丝带,像刘丽丽那样把模具手机穿好吊在胸前,啊,真的好神气呢!

    ⑬第二天桂花得意地对同桌刘丽丽说:“哼,我也有手机了,摩托罗拉的,只是现在还没买手机卡。”她拿出来在刘丽丽眼前晃一下,紧紧盯着惊得目瞪口呆的刘丽丽 , 桂花心里乐得只想笑:哈哈,蒙住你了吧,看你以后还嘲笑我不!

    ⑭后来,全班同学都知道桂花有了一部新手机,桂花心里越发得意了。

    ⑮元旦到了,学校组织大家去旅游,为了活动时全班同学便于联络,班长要每个同学报一下自己的手机号码。这下子桂花可慌神了,眼看模具手机的秘密要保不住了,她急得只想哭。

    ⑯不一会儿,轮到桂花报号码时,桂花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我……我的手机到现在还没买卡号呢。”

    ⑰坐在旁边的刘丽丽立刻大叫起来:“桂花,你骗谁呀,你的手机不是早就买卡号了吗?”说着便拿出自己的手机,“嘟嘟嘟”开始拨号,并且朝着全班同学嚷道,“桂花还保密呢,还以为我不知道!”

    ⑱“你……”桂花哀怨地瞥了刘丽丽一眼,脸色变得煞白,话音未落,她口袋里突然响起了美妙的音乐铃声来,桂花吓了一大跳。

    ⑲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起来:“这个桂花,你什么意思嘛?”

    ⑳此时的桂花是又气又羞,但刘丽丽还是把桂花的手机号码告诉了班长。同学们说笑着走出教室,只有桂花目瞪口呆,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㉑这时美妙的手机音乐铃声突然又响了起来,桂花一看,手机屏幕上面这么写着:“桂花,请原谅!我早就知道你拿的是模具手机,当时我心里很难过。昨天,零花钱终于攒够了,就给你买了一部和你模具手机同型号的手机,还给你买了手机卡号,又趁你不备把你的模具手机换了下来。你放心,我绝不会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的,就让它成为一个永远的秘密吧!喜欢你的同来。”

    ㉒桂花紧紧握住手机,眼眶里那两行忍了许久的泪水,此刻再也忍不住了“哗哗”地直往下流。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拔通了家里的电话……

(1)、有人说本文题目换成《手机》好,你认为用那个好,请说出理由。
(2)、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情节发展

羡慕手机

没手机号

拥有真手机

桂花的心情

神气、得意

(3)、下面句子中的“紧紧”一词,表达了桂花哪些复杂的情感?

桂花愣了一下,紧紧握住手机,眼眶里那两行忍了许久的泪水,此刻再也忍不住了,“哗哗”地直往下流。

(4)、分析下面句子中,划线“盯”字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桂花紧紧着其中一款黑色超薄型的摩托罗拉手机。

②紧紧着惊得目瞪口呆的刘丽丽。

(5)、分析刘丽丽和桂花的争执这一情节,有什么好处。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不灭的星辰
草地,迷蒙的草地,笼罩在一片阴沉沉的寒雾里。哪儿是路?一个古老的谜。这里,丛密的水草掩覆着吞噬生命的泥潭。据传说,惟有生长在草原上的老牦牛,才有指望辨出一条生存之路。
一支带着传奇色彩的钢铁般的队伍,正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行进着!
……
断炊了。
在他的干粮袋里,也只剩下几块青稞饼。那是平时吃野菜攒下的。此刻,他迈着艰难的步履走着。那匹红鬃小马,他让腿伤化脓的警卫员骑了。倏地,他那瘦削的脸上,浮现出严峻的神态:不远处,又有两名战士正倒在“路”旁。
“好同志,不能倒下……”他奔过去,弯下身子,拍拍一个战士的肩胛。“首长,走,走不动了。”那战士喘着气,望着眼前这位魁梧的中年人,轻声说:“两天没吃了。”
他听着,眉梢颤抖了一下,默默从干粮袋里掏出那几块青稞饼,分塞给战士,“吃吧,不吃,就走不出草地了。”
当他伟岸的身影渐渐消融在寒雾里,一个战士捧着青稞饼,眼窝里闪着泪的波光,问:“他是谁啊?”“不知道,有点儿面熟。”另一个战士啃了一口青稞饼,回答说:“反正是一位首长,不是师长就是政委,嗯!”
……
进入草地第七天了。
草地沉浸在瞑色里,部队准备宿营了。他喝了一大碗苦涩的野菜汤,点燃了一支烟卷,借着马灯微黄的光亮,摊开一幅军事地图。快走出草地了。嗯,快了,正义的事业从来是必胜的!他轻嘘了一口气,揉了揉网着红丝的双眼,感到一阵困意袭来。
“主席,”警卫员走近他的身边,递给他一个纸包,呜咽着,“一个烈士留下的,临终时说,一定要交给您。”
他用微微发颤的手,轻轻打开了纸包:呵,几小块青稞饼。他抑制着内心的悲恸,久久说不出话来。说什么好呢?中国革命在艰难中行进,中国共产党人无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这就是历史啊!他站起身来,遥望茫茫夜野,缓缓的,摘下了嵌着红星的军帽。夜的边陲,正闪烁着星辰,不灭的星辰……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①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光污染主要有:

       ②建筑物外墙反射的眩光造成的白亮污染。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

       ③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造成的白昼污染。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的广告灯、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扰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④                                。舞厅、夜总会都安装有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且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多种疾病,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它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污染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⑤当许多国人为美丽城市夜景感到骄傲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中国光污染的重灾区。改善城市形象的初衷或许可以理解,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中,照明规划仍然处于无序状态。

       ⑥看美国大片,我们曾误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城市。其实纽约市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像霓虹灯这种设施只允许集中建在时代广场周围,其他地方要么不允许出现,要么对面积和亮度进行限定。纽约并非每天都是一种表情,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站在帝国大厦俯瞰纽约全城,只见中心商业区有一大片亮光,四周很多地方是黑漆漆的一片。

       ⑦当国际上的城市开始摒弃“不夜城”思维的时候,国内大多数城市还在不惜重金打造一座座“不夜城”。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下面小题

在草木中

    滴水的声音贯穿生命。那些在风中奔走的事物来不及倾听。它们的脚步匆匆,若闪电,似雷鸣。

    植物有着明亮的眼眸,虔诚的凡心,匍匐在我的文字里,静静聆听生命中的滴水之音。

一阵雨,敲响天籁,草木复苏,侧身;一缕光,点亮原野,草木葳蕤。我在草木中,哪一片都沾满了我的爱怜,哪一丝风中都潜藏着我内心的秘密。

    我的秘密盛大、恢弘,在我的血液中奔突,常令我头晕目眩。带着它们,我寻找着一个安放的巢穴,让阴影、悲泣和眼泪入土,让明亮发芽,和快乐产生光合作用,开出幸福的花朵。

    草木茂盛。鱼儿在天空飞来飞去,小鸟在枝头倾心交谈,兔子在草木中尽情舞蹈。

    我从一片天空到另一片天空,从一座庭院到另一座庭院,从一个角落到另一个角落,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沉寂。似微尘。

    草木凋敝。万物都慢了下来。空旷的打谷场,荒凉的麦田,稻草人的梦想比天空要高远。退下来,退回到植物的根须,退回到大地的叶脉。侧耳倾听水滴的声音,美妙的仙乐。

    这声音,润泽、温暖、执著。有时是一段月光,有时是一缕魅影。而有时,就是我。

    我在草木中。我就是一株草、一棵树,一粒尘,一根藤----“叶叶心心,翻卷有余情”。草籽被大风裹挟着,草籽上下浮沉。渐渐远离故土。正如背井离乡的我,常在月亮的光华里泪光闪闪。那些咻咻鸣叫的小兽。躲在深林山涧,一生都在追寻着自己的家园。

    月亮啊,月月圆缺,生命择境而生。草籽是水质的,生命流动,曲折委婉,有着叮咚的鸣响;草籽是剑,有着尖锐而坚强的命运,探进石缝深处,也会劈开春天的神话。

    草籽是火种,被牛羊的蹄声点燃,照亮整个草原。火光渐暗,灰烬深入泥土。

    谁的身影在虔诚膜拜?十二颗佛珠在掌心里摩娑,一颗有一颗的尘缘,一珠有一珠的圆润通透。褐色的绳带,串起一句句偈语,在时光里口观鼻,鼻观心,静静打坐。

    草籽,比动物更自由,走到哪里,哪里就可以成为故乡。

    风继续吹,月继续圆缺。你看,草籽随风,浪迹:在河流中安身立命,在山岳上安营扎寨。在天空是飞翔的鹰。猎获大片大片的云朵,以雨的方式坠落,用灿烂的绝色喂饱大地。

    日光中,月色里,草籽不寂寞,不孤单。

    动荡的尘世,喧嚣的欲望,草籽有着绿色的理想,唱着绿色的歌谣,开着绿色的花朵。

阅读《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完成下列各题。

转基因食品该强制标识吗?

    2016年7月14日,美国众议院以306票对117票通过一部要求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法案。该法案规定,商家可自主选择标识形式,使用文字,符号或用智能手机读取二维码都可以,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将有权知道他们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根据该法案,也不将在两年时间内制定具体的标识方案,并出台相关执法程序等,美国政府此前并不要求强制标识,理由是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

    那么转基因食品该不该强制标识呢?

正方:

    转基因食品至少跟传统食品一样安全。科学家培养转基因作物时,能确切知道转过去的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这样就能知道转基因作物同传统作物在成分上是否有本质区别,有哪些不同的成分。而用传统育种方法将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我们对杂交出来的作物基因信息基本上是茫然无知的,无法预知其可能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有更大的把握。目前,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检验,在安全性上是不用担心的。由于检验成本所限,传统食品反而做不到这一点。转基因食品强制标示有何必要?

反方:

有两种亲本存在,大自然理论上也可以自行产生出他们的杂交品种,人工杂交只是加快了这一进程。但转基因可不一样,在自然演化下,一个物种的基因自行转移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上,概率接近于零。人类?这是人工制造出新的物种,本身就蕴含着新的风险,一个基因很可能有多个功能,再转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时科学家很可能只了解其部分功能,这意味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真的实质等同、一样安全吗?能给将来一切可能的转基因食品背书吗?对批准的转基因食品进行强制标识,恰是一种对科学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的体现。

正方:

    转基因食品当然有风险,就像传统作物有风险一样,关键在于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是否显著大于传统作物?如果不是,凭什么把转基因食品单独拉出来强制标识?由于一些人对转基因技术的妖魔化,部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没有根据的恐慌与负面评价。如果强制标识会强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因此必须反对强制标识,还应该把“转基因农业”改名为“精准农业”,以弱化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印象,增加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度。

反方:

    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有顾虑,不是很正常的吗?在某种意义上,转基因作物是新创造出来的物种,人们不随随便便接受一种新物种食物,恰恰是刻在基因上的自我保护本能在起作用,也是一种合适的慎重态度,以为改成“精准农业”就能消除这种疑虑,太天真了吧?在强制标识之后,认同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人,就可以选择吃;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有顾虑的人,现在可以选择不吃,将来观念改变了也可以选择吃。两不干扰,有何不可?

正方:

    强制标识会拍高转基因食品的价格,对穷人不利。强制标识不仅是标注一行字或一个符号,还需要检测,实施起来成本太大。因为一种食品往往包含多种成分,逐一检测是否转基因。一次检测,就是一大笔费用。如果消费者愿意对非转基因食品支付滥价,厂家会主动标识“非转基因”授其所好。

反方:

    如果你生产的食品某些成分的原料是转基因作物,你会不知道?标注一下有多大成本?至于检测也不是那回事。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抽样检测来确认商家有没有在标注上作假,检测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

(《南方周末·第一争议》2016﹣07﹣2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地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身体不大好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账。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在街头摆摊卖诗的年轻人

花瓣白

①在现代在街头摆摊卖诗,能作为一份职业吗? 

②2020年,福建女孩隔花人辞掉了上海的高薪工作,跑到西双版纳的一个夜市做“地摊诗人”。只要有人上前跟她聊天,并付上19.9元,她就可以即兴定制一首诗。 

③这在近年火爆的地摊经济中显得很特别——诗歌是世俗生活的奢侈品,因为它缥缈难寻;但它同时又是廉价品,有时候隔花人一晚上都未必能赚到一顿外卖钱。 

④因为写诗,隔花人在各大社交平台拥有一大批粉丝,被打上了“创作博主”等标签。但在现实中,这个女孩又过着普通的生活,绝非一个传统认知里的文艺青年:她的卧室乱糟糟,一张摇摇晃晃的床感觉随时都要坍塌。她最爱背的一只麻布包也是随手缝的,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不要枯萎”。她是一个理科生,学的是法律下面的冷门分支:知识产权。

⑤“隔花人”这个名字也取得随意,是她某天看到一段《红楼梦》的脂批,上面把宝玉隔花观美人的一幕比作“隔花人远天涯近”。她觉得这很符合当时的心境,就截取了前三个字“隔花人”作为笔名。她也不怎么爱给人生做规划,包括到西双版纳摆摊卖诗,也是一瞬间的突发奇想。这是她第一次尝试出摊,出乎意料地吸引了很多路人。 

⑥有一对即将举行婚礼的情侣,前来分享了自己的爱情故事,隔花人听到他们的名字里一个有“雪”,一个有“清”,就写了一首《雪是清澈的》作为贺礼。

⑦因为诗歌,隔花人意外收获到许多陌生的善意。青年旅舍的老板听说她是摆摊卖诗的,就对她说:“你给我们写一首诗,我给你免半个月的房费。厨师也招呼她一起吃饭,不收她的钱,并像家人一样嘱咐她:“我们吃什么你就吃什么,不要点外卖。”

⑧于是在西双版纳的2个月里,隔花人卖出了近50首诗,在那个物欲极低的城市里足以活下去。

⑨一直以来,隔花人都觉得家人对她厚爱有加。像很多小时候有文学梦的人一样,隔花人初中时也有过给杂志社投稿的失败经历。有一次,她的稿件被退回到家里,碰巧被爷爷看见了。爷爷非但没有责怪她不好好学习,反而很开心地鼓励说:“写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母亲则常常是她的第一个读者。“如果说我现在算是有一点点才华,一定是妈妈给我的。”隔花人说。

⑩在现代教育中,重理轻文是常态,诗歌更鲜有立足之地。我们背诵诗、剖析诗,但从没学会运用,考卷上的作文题目下也常常标着“诗歌除外”。如果长大后要做一个诗人,好像更是一件羞于启齿之事。但隔花人觉得,诗歌没那么宏大和遥远,它也可以是接地气、说人话的。从西双版纳回北京后,隔花人一边工作,一边抽空做诗。

⑪隔花人甚至觉得看爸妈争吵也是诗意的。“我不知道是不是相爱的人走到最后都是要吵架的,就得吆喝着对方才能听得见。这很真实,诗意不一定是美好的,诗意有非常多的情绪。”

⑫她也常常在一些旁人觉得很糟糕的时刻萌生灵感,比如她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就是在摔碎了一只心爱的杯子后写的《宿命》。

宿命

摔碎的杯子说:

碰上岛屿

我怀中的海就洒了

⑬隔花人觉得,如果说杯子的水是它的海,那地面就是一个岛。杯子碎了很不幸,但它的一生也许就只能碰见一次岛屿,只能拥有一次翻涌的海浪,所以它要把“海”留在岛屿上。

⑭这是杯子的宿命,也是隔花人的宿命:面对一切坏的事物,总是能找出最美好的那一面。

(选自《读者》2023.08,有删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