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实验高中初中部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课文《藤野先生》(节选)部分,完成各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文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答案】
    (2)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答案】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4)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括并评论。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2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学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  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美丽的徐闻珊瑚世界
    ①在我国大陆最南端,湛江雷州半岛徐闻县西海岸,有一个闻名全国,被誉为“水族大观园”的珊瑚自然保护区,区内的珊瑚礁绵延20多公里,面积达2000公顷。据专家研究,珊瑚礁已有近万年的发育史。
    ②徐闻西海岸一带岸礁众多,海水清澈,水温、盐度稳定,非常适合珊瑚虫的繁殖生长:多年来当地一直十分注重生态的保护,保护区内的珊瑚种类繁多,达五十多个品种。其中软体珊瑚有千年佛、白汽泡、鸡冠花,硬体珊瑚有角星、海脑、扇形,等等。
    ③当艳阳高照,风平浪静的日子,乘着小船在珊瑚丛上面缓缓滑行,犹如在一片美丽的丛林中漫游,那密密麻麻的鹿角、牛角、羊角几乎探出水面,触手可及。还有散落在“丛林”中的“翡翠”、“玛瑙”,形态各异;时隐时现的“鲜花”,橙黄蓝白红,煞是可爱,美不胜收。不时还可见五彩缤纷的鱼儿与游船一起穿梭漫游,构成一幅奇异的海底风景画。
    ④珊瑚礁群向来被海洋学家称为海上“热带雨林”。它占海洋面积不到0.2%,却栖息了1/4的海洋生物,供养着9万多种鱼类。我国的海南岛沿岸本来有中国最大的珊瑚礁群,历史在十万年以上,但因过度开发,仅10多年有的地方已成了海底废墟。而徐闻的珊瑚礁群作为目前祖国大陆保存最完好的珊瑚自然生长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为了永远给子孙后代保留这一片天赐的生态自然景观,当地政府已制订了以保护为前提,结合生态和环境旅游的利用计划,要让这一颗明珠永远闪亮在祖国大陆南端的西海岸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头卖不掉的牛

    文/布衣粗食

        继父正赶着牛一步一步朝集市走去,他是去卖牛的。说来你不信,牛卖过一次了,就卖到隔壁村子,但时隔不到一个月,牛就跑回来了,任凭继父抽打,它都不愿回买主家。无奈之下,继父只好把牛暂时留在家中,把卖牛的钱如数退给买主。

        前两个月,家里的一头母牛产下了一头牛犊,家里是再也没有多余的牛棚给牛住了;再说了,家里正缺钱用,必须卖掉牛。卖掉了又跑回来的牛,是一头年轻的小水牛,刚学会犁地,属于耕牛里的“抢手货”,价钱自然卖得高些,如果要卖牛,非它莫属。

        自从牛跑回来后,继父就纳闷了,难道牛不仅识途,还恋家?这样的结论,着实让继父吃惊不小。牛是继父一手养大的,还亲自教它耕地,其中的感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的。特别是牛出生两个月的时候,山里很多牲口闹瘟疫,方圆几十里不知死了多少只牛犊,牛的性命是继父用草药磨成的汁液一口一口喂养过才得以存活的。结果是牛活得好好的,继父却害了一个多月病。即便继父明白了牛对家的依恋,心里也舍不得让牛走,但为了全家的生计,他还是赶着牛去了集市。继父打算把牛卖得越远越好,那样,牛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一到集市,牛就感到了离别的气氛,眼里露出了一丝恐惧的光。这样的感觉让牛很痛苦,它不断用长长的脸蹭继父的腿,一下又一下。它想尽力讨好一下继父,想打消继父卖掉自己的想法。每有一个买主和继父讨价还价的时候,牛总是轻轻地晃着尾巴,然后用舌头去舔继父的脸和手。看到有同类被人从集市牵走,它就发出很大的“哞哞”声,直到继父对它训斥过才肯安静一会儿。不管怎样,牛还是被一个远道而来的买主买走了,价钱不是很高,但继父说那买主是个老实人,牛跟了他是不会吃亏的。关键是,买主的家和我们的家相隔两百里以上,也正合继父卖牛的初衷。

        牛走了,被一辆手扶拖拉机载走了。我们都以为,再也见不到牛了。然而,一年多以后的一个冬日,继父一开门就看到了牛,它就趴在家门口落光了叶子的枣树下……牛的身上布满了纵横交织的伤痕,有些伤还流出带腥味的脓血。

        “喂——是谁把你打成这模样啊!哪个没天良的!”继父大声地怒吼道,眼里分明淌着泪。

        第二天,继父就出门去了,把卖牛的钱退给了买主。就这样,牛再也没有离开过我们家,直到老死的那一刻。

    (选自2015年7月12日《青海日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禹贡图上有记。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一山名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迎风。偶有一两株树直挡路中,那是修路时不忍斫损,特意留下的,树皮已被游人摸得油光。环视四周,让人感到往日岁月的细密。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字,是书法的精品、极品,日本的书道专家还常渡海西来顶礼膜拜呢。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多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点画笔意。这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

        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丸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如同情人的信物,这井成了后人怀念范公的依托。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

        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时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千竿翠竹,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可知这祠的久远。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早起煮一小盆粥,粥凉后划为四块,这就是他一天的饭食。以后他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的改革,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周恩来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不是没有文才,是没有时间。

        皇佑三年(一〇五一)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刹大庙里的钟声浑厚沉远,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岳阳楼记》并不在岳阳楼上所作,洞庭湖之大观当时也不在先生眼前。可以说这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范公将他对人生、社会的理解,将他一生经历的政治波涛,将他胸中起伏的思潮,一起借洞庭湖的万千气象,倾泻而出,然而又顿然一收,总成这句名言,化为彩虹,横跨天际,光照千秋。

        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是这种进步的忧乐观使范仲淹得到了永恒。

        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这古祠在岁月长河中又迈入新的一年。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

    (选自《梁衡散文集》,有删节)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回家的花朵

    李雪峰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便绽开了,在春天湿漉漉的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地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纷乱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在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一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墙基或台阶缝隙里,或者那些泥土斑驳墙头生满了蓬草的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开了,它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当漫山遍野的野菊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

        ③蒲公英是春天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两个简陋的竹筐里,或是散乱地挤在一个个肮脏得已看不出颜色的蛇皮袋子里,在村庄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的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那一条一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④它们是到城市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城市的喧嚣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粘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一层乡间水气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⑥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经历秋霜变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湿漉漉的泥土,许多的蒲公英已经鼓了些米粒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有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朵竟然又开花了,那金黄色的花朵,在竹筛里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根叶间分外耀眼,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色的光泽。

        ⑦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微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一缕的风飞走了。

        ⑧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的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⑨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草或一棵树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新点亮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生育和养育我们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⑩灵魂或许是不会流落的,它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苍凉,不管脚步多么遥远,不管回家的路多么漫长,不管生命多么沉浮,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一粒熟悉温热的泥土上,回到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