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问答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不求甚解》同步练习

怎样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 , 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竞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志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竞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雏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阳光,是一种语言 (雷抒雁)
①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展开,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②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演讲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燥热的嘈杂。
③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前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④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而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使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郁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象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智慧,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⑤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波澜壮阔的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长留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⑥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   )鼓,即使是喁喁(   )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者的哀伤。
⑦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明亮清朗的心境。
⑧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上的《圣经》

朱成玉

    ①奶奶打过我之后,流露出深深的悔意。她揉着我的屁股,不停地问,疼吗?我摇头,心里却疼得厉害。其实我不过是弄脏了她的《圣经》而已,她便当着上帝的面惩罚我,这时的我是痛恨上帝的,因为他把奶奶的心全都占满了。

    ②村子里发生了火灾,唯一的一所小学在一夜之间变成废墟。我们32名学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那些日子,我们坚持在秋风中上课,整整齐齐地站立,大声朗读着课文,广阔的天地成了我们的课堂。

    ③可是天气一天天冷了,眼看冬天就要来临,但我们却没有一个人旷课,照常整整齐齐地站立,像一座山一样,挺起了村子的全部希望。

    ④那几天,天总是下雨,我们没办法上课。闲着无聊,我就把奶奶用红绸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圣经》搬出来,描摹插页上那些精美的长着翅膀的天使们,结果就弄脏了奶奶这本神圣的“心灵读物”。

    ⑤奶奶是个极其虔诚的基督教徒。她没念过书,可让我惊讶的是,为了看懂《圣经》,她总是整夜地翻弄着一本已经磨破了边的《新华字典》。回想起来,奶奶那股子学习的劲头就是我在高考的时候也难以望其项背。

    ⑥在奶奶的影响下,村子里加入基督教会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奶奶建议盖一个自己的教堂。果然,村里的教徒们你一砖我一瓦大张旗鼓地盖起了自己的教堂。奶奶是最卖力的一个,她把父亲准备盖猪圈的砖瓦都搬走了。她甚至说服了爷爷,将家里的一个小仓房拆掉用来盖教堂,直到父亲以为“奶奶疯了”,奶奶才有所收敛。她讪讪地向父亲赔笑说:“等教堂盖好了,俺天天给你祈祷,让你有好日子过,天天有酒喝,行不?”父亲立马精神了,说:“行。”

    ⑦即将完工的时候,奶奶病倒了,医生说是因为劳累过度导致奶奶肝病复发。

    ⑧教堂终于竣工了,可是奶奶却让人把学校的木牌挂到了门口。她用歉疚的口吻对教徒们说:“把这房子给孩子们当教室吧,总得让孩子们有地方读书写字啊,要不然都跟咱们一样,连个《圣经》都念不下来……”面对乡亲们疑惑的目光,奶奶接着说:“咱们哪,只要把《圣经》放心上,随便找个地儿,哪怕是个仓房也能当教堂,你们说是不?”

    ⑨就这样,奶奶的教堂成了我们的课堂。它很简陋,但一群叽叽喳喳的快乐的心却把它装点得异常美丽。

    ⑩其实即使到现在,我还一直认为奶奶和乡亲们对基督教不过是一种盲目的信从,他们很难懂得教义,更无法理解那些著名的典故,他们只是太缺少文化生活,用这种方式来活跃一下他们死气沉沉的日子罢了。但我真的没想到,就是这些大字不识几个的乡下人,竟然误打误撞地点破了一个真理:把《圣经》放心上,仓房也能当教堂!

    ⑪回乡过年的时候,父亲领我们走进一座约有二层楼那么高的房子,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告诉我这是一座教堂。我们惊讶地发现,雪白的墙壁上挂着奶奶的遗像!一个朴素的中国老太太竟然和圣母玛丽亚做了邻居,显得那么不伦不类。父亲说,那是乡亲们执意要挂上去的,就因为当初奶奶把盖猪圈的砖瓦都拿出来给孩子们盖教室。

    ⑫一个人奉献得越多,得到的尊敬也就越多。看来乡亲们已经理解了《圣经》的内涵,只不过是用他们最淳朴的思想和方式罢了。

    ⑬在你的心上建一座教堂,你就会放飞更多善良的鸽子。

    ⑭在你的心上放一本《圣经》,你就会撒出更多爱的花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月光汤

徐徐

    ①当乡下的夜空升起一轮明月时,月光便洒满了山林村舍,地面上也会凝起一层透亮的“薄霜”,此时,若有人侧耳去听,定可听得到孩童们的踏“霜”之声——三五成群的他们,在晒谷场上追逐打闹,做各种有趣的游戏,捕草屋下的鸟雀……玩得不亦乐乎。

    ②孩子喜欢有月光的夜晚,大人们也是。一天晚上,月光很亮,亮得连父亲也觉得待在屋内睡觉未免太过可惜。于是,他便带我去村外的湖边夜钓。

    ③月光如水,湖平如镜,豌豆般大小的浮漂飘在水面上粒粒可见。先是点点浮颤,继而微微下沉,当浮漂猛地一沉,父亲便迅速起竿,一条白花花的鱼便在水中扑腾翻转了起来,上钩了!

    ④用光清澈、白亮,想是鱼儿也不忍就此睡去,纷纷就着一盏月光灯,在湖中来回穿行。当鱼饵明晃晃地摇曳在水里,它们又怎会怀疑这份恬静背后的真相呢?就这样,父亲的鱼篓,很快便满了。

    ⑤我们有些饿了,父亲为我们煮一罐鱼汤。很快,鱼汤泛起了奶白色,像一捧捣碎的月光,皎洁地盛在罐子里。父亲让我先喝,喝剩下的再给他,好东西他总是让我先尝。

    ⑥父亲在一旁说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鱼汤,而是一罐月光汤,喝下这碗汤,心里就会安宁无比,少怨,无烦。”记忆中,这是父亲说过的最富诗意的话,让我终身难忘。

    ⑦那一刻,眼前皮肤黝黑,整日忙碌的农民父亲,俨然像个白面书生,中年文艺男,只是他把精力全给了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

    ⑧是的,为了家人,父亲不得不埋身田间地头。每遇旱季,我们都要用好几台水车,将山下的泉水往高处的梯田里翻送。白天轮不到我们翻,只有等晚上,月光下,父亲、我和妹妹,一人负责拉动一台水车一阶一阶地朝上翻送泉水。

    ⑨父亲的水车放得最陡,梯度也最大,拉起来格外费劲,他把平缓的梯度留给了我和妹妹。即便如此,他也总是快速地拉几十下自己的水车,随后便过来帮我和妹妹。一年年白花花的月光泉便是这样,从低处翻淌进我们的梯田里。常常一忙就是一整夜,累了,父亲便以堤埂为床,躺在月光里,小睡一会儿。有时,我会抱怨,觉得这活太累,收益小,可父亲却说,百滴水就能教活一棵稻,只要水到了,就不会颗粒无收。莫要怨了,月亮不都在陪着我们,给我们照明嘛!

    ⑩暑假里,父亲常去集市卖红著。凌晨2点便要担货出发,夜行山路,我打手电筒照路给他壮胆。倘有月光明道,父亲便会独自上路,不要我陪。月光,便是他的伴,他的明灯,他的保护神。

    ⑪父亲读过书,写一手好文章,本可以到城里谋个好差事,可他坚持留在乡下。我从未见过他因乡下的清苦而抱怨,他常对我说:“乡下很好呀,晚上还有很白净的月光,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你在城里,要是累了,烦了,就回来看看乡下的月光吧!”

    ⑫一罐月光汤,一车月光泉,一弯月光路,我终于读懂了父亲因为心中始终有月光,他才能在岁月的千沟万壑中岿然不动,且从不发一声怨言。在父亲看来,若是觉得人生苦,根源是心里有苦,不管遇到何种困难和不顺只要心田能常被月光滋润,不干涸,不开裂,人生便有希望和奔头,心也就不苦了。

(《思维与智慧》)2019年第5期  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父亲

    ①对儿时的我来说,父亲是个严肃而遥远的人。在印象中,父亲言语不多,也不爱逗孩子们笑。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中,母亲的爱像太阳,温暖、无私而透明,父亲的爱则像月亮,冷静、理性而朦胧。

    ②虽然来台湾多年,但是父亲一直不变的,是那满口的乡音。因此,我们的家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们跟爸爸讲四川话,跟妈妈和兄弟姐妹讲普通话。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可以讲出很多四川话。听到川音,还觉得分外熟悉亲切。

    ③我曾经一度以为父亲并不爱我。他很少表达他的感受,当我逐渐成年的时候,发现他也有他的“爱的语言”。比如他经常趁出门散步的时候,叫我一起出门上学,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走一小段路,这几乎是我们唯一的独处时间。现在想想,父亲总是把这种爱隐藏在沉默的行动里,以至于太阳的光芒总是使月亮的光辉失色。

    ④但是父亲总是说到做到,对孩子们的承诺从未食言。有一次,父亲突发奇想给我出了一道他自认为非常难的数学题,他觉得我肯定答不出来,说如果我做出来,他马上把他的派克金笔送给我。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一道摆火柴的数学题,需要用六根火柴摆出四个同样大的三角形,没想到年幼的我三下五除二,不到两分钟就摆好了。父亲“喜出望外”,立即把派克金笔交到我的手里,要知道,那时候,派克金笔是连大人也少有的贵重物品。

    ⑤父亲虽然沉默寡言,但是内心一直藏着对中国的大爱,这是我后来才了解到的,他当年为官一场,却又厌恶官场作风,到台湾之后,一直致力于写作。

    ⑥父亲最宠爱五姐。他过世以后,五姐非常悲痛,专门写文章追忆他。她说,“爸爸来台湾,祖母留在大陆,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从小,爸爸教她的第一首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小时候过年的对联,爸爸就写“时时勤秣马,年年望还乡”。

    ⑦父亲的中国情结像一条无声的溪流,注入了我的价值观。不知不觉中,当我的人生需要做一些选择时,这些理念影响了我。而这些都是我成年以后逐渐理解的。在父亲的书房里,父亲一直珍藏着钱穆先生赠送给他的书法,上面的字苍劲而从容:

    ⑧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

    ⑨我知道,这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现代文阅读

(一) 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节选)

[奥地利]茨威格

〔甲〕____

①八月初的某一天,旧大陆和新大陆几乎在同一时刻获悉这一事业成功的消息;它所产生的反响难以言表。在美国,消息刚刚传到那里,人们就陷入狂热的欢呼之中。商店随即暂停营业,大街小巷挤满了人,他们在打听、喧哗、谈论。

②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一夜之间成了国家的英雄。人们盼望着要一睹这位人物的风采,是他“通过自己的决断果敢使年轻的美洲和古老的欧洲结成了良缘”。

③八月十七日,报纸用特大号字的醒目标题欢呼这次胜利:“电缆传送成功”“人人欣喜若狂”“普天同庆的时刻”。这确实是史无前例的胜利,因为自从地球上开始有思想以来,还从未有过这种情况:一个想法能在一瞬间飞越过大洋。

④到了晚上,所有城市都被万家灯火照得通明,每扇窗户都透出亮光。此时此刻,即便是市政大厅的屋顶着了火,也几乎不能妨碍他们的欢乐,因为第二天又有新的庆祝活动。“尼亚加拉”号到达纽约,菲尔德———这位伟大的英雄出现了! 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剩下的电缆被拖着穿过纽约城,全体船员受到了款待。从太平洋到墨西哥湾的每一座城市,每天都在重复着这种欢庆的场面。一次又一次的欢呼把这个新的“哥伦布”弄得神魂颠倒,此时此刻他成了美国最光荣、最受崇拜的人物。

〔乙〕____

①但是就在这片欢庆之中,只有一个声音,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声音却沉默了,那就是海底传来的电报。说不定菲尔德在这一片欢呼声中就已经知道这个可怕的事实:大西洋的电缆恰恰就在这一天停止了工作;而前几天传送的讯号现在也早已混乱不清,好像一个临死之人的最后喘息,现在电报终于彻底断了气。菲尔德是唯一知道这一底细的人,想必他内心非常惊恐。

②从电缆传来的消息竟是如此稀少,不久后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恰恰就在欢庆胜利的狂热过后的第二天,从大洋彼岸再也没有传来纯正的电流振荡。

③如果说,人们仅仅从真诚的热情中清醒过来,对他们原来寄予厚望的这个人从背后绝望地冷眼相看,那倒好办了,但他们没有这么宽容。关于大肆赞美过的电报已经失灵的谣传几乎还没有被证实,欢呼的浪潮就像反冲回来似的,全都气势汹汹地扑向那个无辜的罪人,说他欺骗了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纽约城里的人说,菲尔德早就知道电报失灵,但是为了利用这段时间把属于他自己的股票以高价脱手,所以他闭口不说。甚至还有更恶毒的污蔑:越过大西洋海底的电报从来就没有真正传来过,所有收到的电讯都是伪造的,都是骗局,那份英国女王发来的电报是事先起草好的,而且根本不是通过大西洋海底电缆传过来的。恰恰是昨天欢呼得最响亮的人现在变得最慷慨激昂、怒不可遏。纽约全城的人、全美国的人都在为自己过分激烈、过分急躁的热情而感到羞愧。

④毫无疑问,菲尔德成了这种愤怒的牺牲品。这个昨天还被当作民族英雄的人,现在却不得不像一个罪犯似的躲避他的昔日朋友和崇拜者,真可谓成于一朝,毁于一夕,没有想到失败得这么惨,资金损失,名誉扫地。而这根没有用的电缆却像传说中的一条环绕地球的巨蟒躺在大洋底下见不到的深处。

〔丙〕____

①这条被人遗忘了的电缆在大洋底下毫无用处地躺了六年。在这六年期间,两大洲又恢复了原来的冷清沉寂,而在世界历史上,两大洲曾经有过一小时长的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一个脉搏跳动,呼吸彼此相闻。美洲和欧洲曾经肩并肩同时交谈过几百句话,而现在这两大洲重又像几千年以来一样被那难以克服的遥远距离所隔开。19世纪最大胆的计划昨天几乎就要成为现实,而现在又变成了传奇和神话。

②六年之内一切工作都处于完全停顿的状态,就像那条海底下被人遗忘的电缆一样,无人问津。但是,尽管六年时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匆匆一瞬间,而在像电这样一门如此年轻的学科领域里,六年却又好比一千年。人们越来越不去注意执着于这项计划的那个幻想家,不过,重新试验这项计划的时刻不可避免地必然会到来,只是缺少一个能把这项旧计划注入新生力量的男子汉。

③突然之间,那个男子汉出现了。看,他还是原来的他,仍旧是那个怀着同样信念、充满同样信心的菲尔德。他从默默无闻的自我放逐和幸灾乐祸的蔑视中又站了起来,他重新出现在伦敦,第三十次远渡大西洋。

④1865年 7月 23日,他带领着一艘装载着新电缆的巨型海轮离开泰晤士河。尽管第一次试验又失败了——在铺到目的地前两天由于电缆断裂而告吹,那永远填不饱的大西洋又吞下了六十万英镑,但是此时此刻的技术对完成这项事业是确有把握的,因而没有使人丧失信心。1866年7月13 日他第二次出航,终获成功。这一次,通过电缆传到欧洲的声音十分清晰。数天以后,那条失踪的旧电缆被重新找到。

⑤现在,这两条电缆终于把欧洲的古老世界和美洲的新世界连接为一个共同的世界。在昨天看来是奇迹的事今天已变成想当然的事。从此时此刻起,地球仿佛在用一个心脏跳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能从地球的这边同时听到、看到、了解到地球的另一边。

(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