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类文本阅读【材料一】
1991年,新昌学者竺岳兵提出了“唐诗之路”的概念。经过多次考证,1993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使用“浙东唐诗之路”这一名称。从此, “浙东唐诗之路”便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被确定下来。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寄情之路。这条路自钱塘江经绍兴,在绍兴境内经浙东运河、曹娥江、剡溪,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整体上看,此地南边是巍巍会稽,北边是滔滔东海,中间是汤汤鉴湖,山水风光奇秀。另一方面,浙东山水还被“古人的古人”增添了一层文化韵味。这条无限风光的山水之路闻名于去唐未远的水晋, “南渡”的中原士族定居浙东,酒情于此间山光水色,不仅有谢公在此翠登险峰、纵情山水,还有墨遗兰亭、笑仳东山、雪夜荆溪……种种风流雅韵,为此地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诗歌创作之路。追随谢灵运的脚步,既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仙”李白,也有青年时即入台越,壮游忘归达四年之久的“诗圣”杜甫,还有“初唐四杰”“中唐三俊”等名家。可以说,唐朝家喻户晓、名垂诗史的大诗人几乎都在这里留下足迹和诗篇。
浙东唐诗之路,____。在无数璀璨诗文的唱和间,它如同一条文化纽带,沟通了大江大河、思想人心。南北文化在此交汇,中外文化在此交流,儒释道在此交融。这条文化纽带超越了地域、乡土、民族、宗教,体现出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创造力。
浙东唐诗之路,始于晋,盛于唐,流播于宋明,亦不绝于今。从2019年起,浙江开始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四条诗路”文化带。文物保护的历史价值、文化传承的社会价值、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交流的时代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彰显。
而今,重新踏上诗路,现代人也能与古人相对,将浩荡情怀寄予这片山水诗画,阔步长歌、欣然忘归,仿佛时间未曾经过,诗和远方都不再遥远。
(摘编自绍轩《浙东唐诗之路是条什么路》)
【材料二】
唐代浙东诗中,占最大篇幅的是两类作品,一是记游之作,其所记之游,又表现得十分多彩,其中有隐游、方外游、宦游、壮游、漫游、神游、梦游。二是寄赠之作,其中又以送人观览山水、寻仙访道或皈依佛门者为最多。
从以上两类诗歌作品中,我们大致可窥见浙东诗共同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
一是崇尚自然。因为“山水含清晖”,所以生于斯、长于斯的诗歌也必然烙上清新自然的特征。而且,游憩于这一方山水的文人墨客大多物质条件比较优裕,他们有条件在明山秀水中怡养其性情,高尚其事业,磨砺其诗艺,因而他们笔下的自然较少幽冷孤寂之状。这里的自然美更多地包容着诗人的心灵感受,是经过艺术升华的自然美。
二是宗教情趣。浙东是盛产仙话的地方,剡中是东晋大乘般若学的荟萃之地,天台山是我国第一处将印度佛教本土化、宗派化(天台宗)的所在,又是道教南宗的祖庭。以此为中心,周边集中了几处道家的洞天福地。在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成了具宗教情调的“有意味的形式”。唐代创作浙东诗的许多诗人本就是来追问这“形式”的深长“意味”——寻仙访道,净土求禅和在山水中寻找那率真、袒露的本我。
浙东诗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这两个特征的关系可归纳为:诗中的自然景观为其表,宗教情趣为其里,超自然的宗教情趣、宗教理念常通过表面的对自然的讴歌传达出来,在这里,自然景物成了经过宗教精神净化的艺术。而诗歌本身,也已产生超越功利实用之上的审美愉悦之情。
(摘编自俞志慧《唐代浙东诗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