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部编版四上语文第六单元20《陀螺》第二课时 练习

课外阅读。

我的童年

    我的父亲是个海军将领,身体很好,我从不记得他在病榻上躺着过。我的祖父身体也很好,八十六岁无疾而终。我的母亲却很瘦弱;常常头痛,吐血——这吐血的症候,我也得到,不是肺结核,而是肺气支涨大,过劳或操心,都会发作——因此我童年时代记忆所及的母亲,是个极温柔、极安静的女人,不是做活计,就是看书,她的生活是非常恬淡的。

    因母亲的病弱,和家里的冷静,使得我整天跟在父亲的身边,参加了他的种种工作与活动,得到了连一般男子都得不到的经验。为一切方便起见,我总是男装,常着军服。父母叫我“阿哥”,弟弟们称呼我“哥哥”,弄得后来我自己也忘其所以了。父亲办公的时候,也常常有人带我出去,我的游踪所及,是旗台,炮台,海军码头,火药库,龙王庙。我的谈伴是修理论炮的工人,看守火药库的残废兵士,水手,军官,他们多半是山东人,和范而质朴,他们告诉我以许多海上新奇悲壮的故事。有时也遇见农夫和渔人,谈些山中海上的家常。那时除了我的母亲和父亲同事的太太们外,几乎轻易见不到一个女性。

    四岁以后,开始认字。六七岁就和我的堂兄表兄们同在家里读书。他们比我大了四五岁,仍旧是玩不到一处,我常常一个人走到山上海边去。那是极其熟识的环境,一草一石,一沙一沫,我都是无限的亲切。我常常独步在沙岸上,看潮来的时候,仿佛天地都漂浮了起来!潮退的时候,仿佛海岸和我都被吸卷了去!童稚的心,对着这亲切的“伟大”,常常感到怔忡。黄昏时,休息的军号吹起,四山回响,声音凄壮而悠长,那熟识的调子,也使我莫名其妙的要下泪,我不觉得自己的“闷”,只觉得自己的“小”。

    因着没有游伴,我很小就学习看书,得了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惯。我的老师很爱我,常常教我背些诗句,我似懂似不懂的有时很能欣赏。比如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独立山头的时候,就常常默诵它。

    离我们最近的城市,就是烟台,父亲有时带我下去,赴宴会 , 逛天后富,或是听戏。父亲并不喜欢听戏,只因那时我正看《三国》,父亲就到戏园里点戏给我听,如《草船借箭》、《群英别、《华容道》等。看见书上的人物,走上舞台,虽然不懂得戏词,我也觉得很高兴。所以我至今还不讨厌京戏,而且我喜欢项生、花脸、黑头的戏。

    再大一点,学会了些精致的淘气,我的玩具已从铲子和沙桶,进步到蟋蟀罐同风筝,我收集美丽的小石子,在瓷缸里养着,我学作诗,写章回小说,但都不能终篇,因为我的兴趣,仍在户外,低头伏案的时候很少。
    父亲喜欢种花养狗,公余之暇 , 这是他唯一的消遣。因此我从小不怕动物,对于花木,更有普遍的爱好。母亲不喜欢构,却也爱花,夏夜我们常常在豆棚花架下,饮啤酒、汽水,乘凉。母亲很早就进去休息,父亲便带我到旗台上去看星,他指点给我各个星座的名称和位置。他常常说:“你看星星是不是很多很小,而且高我们很远么?但是我们海上的人一时都离不了它。在海上速路的时候看见星星就如同看见家人一样。”因此我至今爱星甚于爱月。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稚:小孩子。 B、不求甚解:读书时了解一个大概,不作深入的理解。 C、赴宴会:参加集体吃饭、唱歌、跳舞等活动。 D、公余之暇:下班休息的时间。
(2)、文中下划线的“经验”这个词有什么特定的意义?
(3)、不属于对“经验”的说明的一项是(    )。
A、穿男装,着军服。 B、父亲母亲叫我“阿哥”,弟弟们称呼我“哥哥”。 C、听军人们讲海上新奇悲壮的故事。 D、轻易见不到一个女性。
(4)、对“我不觉得自己的‘闷’,只觉得自己的‘小”’的理解,不一正确的一项是(   )。
A、“闷”在这里含有孤独、寂寞、无聊的意思。 B、不觉得闷是因为有山上、水边等玩耍的地方。 C、“小”是指年龄太小,还没有长大 D、与潮涨潮退的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对比,感到自己的渺小。
(5)、“我”为什么很欣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
(6)、“再大一点,学会了些精致的淘气”,这“精致的淘气”是什么意思?
(7)、综合这几段的文字,作者的童年留下印象最深,并能影响成年后的性格和爱好的有哪些事?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手术成功了

     一天放学,我回到家,打开鸡窝,高兴得叫起来:“成功了!成功了⋯⋯”爸爸听了连声问:“什么成功了?”“试验成功了。”我一边说一边拉着爸爸来到鸡窝前,指着那只吃了塑料管的小鸡说:“鸡嗉里的塑料管‘消化’了。”“哪有这种事?”“不信你摸摸看。”爸爸一摸鸡嗉,更惊奇了,问我是怎么回事,我高兴地向爸爸讲起了事情的经过。‖

     自从发现小鸡误吃了不能消化的塑料管后,我一直在想:能不能把小鸡嗉里的管子取出来呢?我左思右想,突然眼睛一亮:有了?医生能给病人剖腹取出瘤块,使病人康复,难道鸡嗉就不能剖开吗?我就借它做个试验吧。于是我第一次当了外科医生,我想好了动手术的步骤后,拿来消毒药水、剪刀、镊子、针线⋯⋯并请小表弟做我的助手。

     手术台就是小椅子。我让小表弟把鸡仰在椅子上,按住小鸡的脚和头部,不让它乱动。我先用剪子剪去鸡脖子下的毛,然后用棉花蘸上消毒药水擦洗要开刀的部位,又用一只手捏着鸡嗉上的皮,先划破鸡皮再刺破鸡嗉,这时,鸡“叽叽”地乱叫起来。看来小鸡痛苦的样子,我的手不知不觉地停了下来,但是为了小鸡的生命,为了试验,我还是硬起头皮,继续将口子划大,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镊子伸进鸡嗉,夹住管子的一端,慢慢拔了出来。这时从刀口处冒出许多红色的血和气泡,小鸡发出无力的叫声,我心里一阵紧张,连忙用针线将伤口缝好。‖

     手术后,我把“小病号”放在温暖的窝里。小鸡两眼眯着,缩着脖子,蹲在角落里,一动也不动。我既希望着又担心着。今天,我回来,看到小鸡不但没死,反而能找食吃了,这不是说明手术成功了吗?爸爸听到了我的介绍,忍不住哈哈地笑起来,夸我敢想敢干,将来可以当医生。‖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哥白尼和老师较真

沃德卡是哥白尼少年时期最敬重的一位老师,但是,只要和真理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他一样会较真,直到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一天,哥白尼去沃德卡家做客,老师不在。他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打开一看,老师在折了角的地方写了一条批注:圣诞节晚上,火星和土星排成一种特殊的角度,预示着匈牙利的皇上卡尔温有很大的灾难。

正在这时,沃德卡推门走进来。他见哥白尼在家里看书,高兴地问:“孩子,又看什么书了?”

哥白尼毕恭毕敬地把书递过去,老师边接书边关切地问:“能看懂吗?哥白尼认真地回答说:“老师,我看不懂。火星也好,土星也罢,都是天上的星星,他们与卡尔温毫无关系,怎么能预示他的祸福呢?

“怎么不能呢?”沃德卡反问道,“命星决定一切!

哥白尼当仁不让,大声反驳说:“如果是这样,那人还有没有意志?如果有,人的意志和天上的星星又有什么关系?”对于哥白尼尖刻的反驳,沃德卡并没有生气,他明白,信不信天命是关系到天文学命运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他对传统的偏见有过怀疑,但又说不出道理。他踌躇再三,深情地对哥白尼说:“你提的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但我没有能力回答你,你如果有毅力的话,以后研究吧!”

几十年后,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的伟大理论,宣告了“天命论”的彻底破产。

(选自《永远的坚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

以前,德国一家电视台推出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鹜(wù),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

    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其他参赛选手多是一些在圈内很有名气的大家。所以,这个10秒钟的镜头一时引起轰动。对于这个作品,每个人都渴望一睹为快。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机前看了这组镜头,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10分钟。

    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开来的火车扳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时,他无意中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

    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一一火车轰鸣着驶过的铁轨边上,丝毫未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

    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许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惟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从不迟到、矿工或误工过一分钟。

    这个消息几乎震住了每一个人,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告诉记者,他曾一遍又一遍地告诚儿子说:“你长大以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生命攸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惟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