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段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统编版2019-2020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后面的题目。

儿童细丝牙刷

你知道吗?儿童和大人在选择牙刷的时候是不一样的。请阅读下面的牙刷说明书吧。

适宜人群:6~12岁儿童

产品功效:

①6~12岁的儿童会陆续长出恒牙来替换乳牙,在此阶段牙齿需要细致的护理。细丝儿童牙刷正是根据该年龄段儿童的口腔特点来设计的,刷毛柔软纤细,刷头小巧。

②灵活、充分保护孩子稚嫩的牙龈和牙齿,是爱心妈妈的首选。

③特殊PBT材质的细毛牙刷呵护儿童稚嫩的牙龈和牙齿。

(1)、根据说明书,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牙刷是牙齿的清洁工具,勤刷牙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

②儿童细丝牙刷成年人也可以使用。

③儿童细丝牙刷的刷头非常大,可以刷到很大的范围。

(2)、填空。

PBT材质的刷毛比普通材质的刷毛更

儿童细丝牙刷充分保护孩子稚嫩的

(3)、从这款牙刷的说明书里,你认为小孩子的牙刷最好具备哪些特点呢?
(4)、你能给这款牙刷设计一条精彩的广告语吗?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筷子

    ①说起中国的筷子,话可就长了。

    ②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筷子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到了商代,筷子称为“箸”(zhù),大约过了上百年后改为“筷”。从读音和字形上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

    ③使用筷子不只是能吃饭那么简单,还有很多好处呢!通过实验发现,用筷子时要牵动手指、手腕、手臂,甚至肩膀等30多个关节和50多处肌肉。由此可见,用筷子吃饭(         )进食方便,(         )可以锻炼手指的协调性,增强脑力,十分有益身心健康,真是一举多得啊!

    ④中国的筷子原料各异、做工精细。杭州天竺筷,是由佛教名山天竺山的细白竹做成。花纹清晰、浓淡相映,令人爱不释手的福州漆筷选用上等毛竹或优质楠木做原料,以国内特产的生漆打底、附面。漆筷头上印有寓意吉祥的鸟兽花草和各地名胜图案。[ A ] 陕西省商洛地区生产的商洛冬青木烙花筷,是陕西省一项著名特产。它利用当地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多年生“崖冬青木”为原料。制作时,烙花艺人用300~500℃的电热钢火笔,在细细的筷子上绘出明快雅致的花纹。[ B ]

    ⑤中国筷子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C ]现在,在国外凡吃中餐者,几乎都用筷子。大家以学习使用筷子为乐趣。许多来中国旅游观光的外国客人总愿带回几双中国筷子作为纪念。小小的筷子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递了浓浓的友谊之情。

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风向袋的制作

    风无影无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呢?可以借助一些容易随风飘动的物体,比如风向袋,根据它飘动的方向判断风向。

    制作风向袋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步骤:

    第一,准备竹竿、细铁丝、粗铁丝、尖嘴钳、尼龙纱巾或其他较轻的纺织品、塑料绳、针线等材料和工具。

    第二,缝制口袋。用尼龙纱巾缝一个圆锥形口袋,袋口直径约10厘米,袋长40~50厘米。用细铁丝做一个和袋口一样大小的圆圈,用针线把细铁丝固定在袋口处,把袋口撑开。

    第三,剪下4根长约10厘米的塑料绳,在袋口边缘分别扎4个小洞。将4根塑料绳的一头分别穿过4个小洞,绑在铁丝圈上,另一头绑在一起,打一个结实的绳结。

    第四,拿一根细铁丝,在离竹竿顶端10厘米处缠2~3圈,不要缠太紧,做一个可以在竹竿上自由滑动的细铁丝圈。离细铁丝圈上下各1~2厘米处,用尖嘴钳把粗铁丝在竹竿上紧紧缠绕3~4圈,这样细铁丝圈就只能在缠紧的粗铁丝圈之间上下滑动。再剪下一根15厘米长的塑料绳,一头绑在之前打好的绳结上,另一头绑在竹竿的细铁丝圈上,把口袋系在竹竿上。

    将竹竿固定在空旷的场地上,在观察前确认东西南北的准确方位。当风向袋随风飘动时,观察它飘动的方向。风向袋飘动的反方向就是风向。

课外阅读

汉字与中国心

    1998年春在纽约时,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讲中文,用汉字。”

    汉字,的确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语又整齐灵动,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和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例如“中华”“神州”“大地”“海内”“天涯”。

    “芳草”“眷眷”“依依”……都能使受到过中华文化教育的人浮想联翩,心潮难已,这是从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特点的应该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一个中国孩子,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能背诵许多古典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

    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我曾经对于文字改革持激烈的反对态度。现在,人们渐渐明白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的了。以我国古典诗词为例,全部改成拼音文字以后,还能设想原汁原味的诗词的存在吗?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眼镜的“进化史”

佚 名

眼镜是玻璃国的“公民”。公元1世纪,世界上第一片眼镜镜片——单片镜是用绿宝石制作而成的。那时,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价格昂贵,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13世纪,真正的眼镜才出现,它主要是用玻璃水晶制作而成的。有了眼镜,人们却不知道怎样戴它,有人把它缝在布帽子上,有人把它装在铁圈里,还有人把它镶在皮带上。

又过了两三百年的时光,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 , 到了16世纪,出现了安上手柄的长柄眼镜和夹在鼻子上的夹鼻眼镜。那时,人们购买眼镜是到眼镜店里自由挑选,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太精准。

现在有一种隐形眼镜,没有镜框,也不用架在鼻梁上,它是紧贴着眼球的一种镜片,方便美观,但这种眼镜戴的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症。尤其是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不适合戴隐形眼镜。

眼镜“进化”至今,始终为人类的视力服务。出现近视以后,是否需要马上戴眼镜呢?医生建议,在早期度数比较小的时候,如100度以内,可以不戴,平时保持合理的用眼习惯即可。但是,如果近视的度数达到200度以上,就需要及早看医生。

科技日新月异,眼镜将逐渐变为多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如现在已推出的“智能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别方向等。未来还可能出现“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智能眼镜”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拭目以待!

(根据高士其《谈眼镜》及其他材料编写)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霾”藏危机

潘 婧

①自然界存在许许多多的微粒,比如花粉、细沙,它们的直径在10~100微米,我们称之为PM 10~PM 100。这些颗粒物进入空气后,有的会迅速沉淀下来,有的聚集成更大的颗粒物。不过不必担心,人体已经进化出阻止较大颗粒进入肺部和血液的机制。

②人体中有好几道“防线”,当异物刺激鼻腔时,我们本能地打喷嚏将异物排出,同时鼻腔内膜支气管表面覆盖着一层黏液,能捕获 PM10以及不能随喷嚏排出的更大颗粒,上呼吸道表面的黏膜层有一层纤毛细胞,可以在24~48小时内将黏液沿着呼吸道不断扫向口腔。黏液中的颗粒物随着我们的吞咽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的第一道屏障是胃酸,它能让许多物质的毒素失活。若毒素成功熬过胃酸,它们将会进入肠道。肠道的屏障由许多层膜构成,它们会阻挡毒素进入血液。最终这些有毒颗粒物的宿命是混入粪便,然后被排出体外,结束人体旅行。//

③研究表明,相较于PM2.5~PM 10微粒而言,环境中的 PM2.5 和更小的微粒可在空气中悬浮更长的时间。当PM2.5来袭,气管、支气管等防线全部被攻破,因为它们只能抵御比PM2.5大的颗粒攻击。

④英国科学家把一项最新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文章称:雾霾等空气污染不仅会损伤我们的肺,还会损害大脑。那么PM2.5微粒是怎么进入大脑的呢?PM2.5可以有效抵挡鼻腔黏液的捕获,通过支气管进入肺部,最终抵达肺泡。肺泡是实现气体交换的场所,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吸收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肺泡内部裹着肥皂泡状的液体,可以捕获并分解颗粒物。肺的深处没有像消化道那样的纤毛和黏液来阻挡颗粒物,肺的深处除了一层薄薄的肺泡壁,就是血管壁,颗粒物到了这里便可随心所欲游走。于是颗粒物中隐藏的毒素便穿过肺泡壁以及毛细血管壁,最终进入血液,然后血液会带着毒素进入人体的其他器官。

⑤它还可以通过呼吸道直达我们的大脑。人在呼吸时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粒子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鼻腔,鼻神经后面负责嗅觉的区域直接暴露在微粒中,一些微粒会被神经细胞吸入,然后通过轴突进入大脑。//

⑥当人类长期暴露于被污染的空气中,大脑的反应速度会变慢或将永久受损,人不但会变傻,还会感到孤独、抑郁,甚至提前痴呆。雾霾中的金属纳米粒子并非人体所需,它来源于高温下熔化的金属、燃料燃烧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这些粒子会“推波助澜”加速老年痴呆的发生。长期暴露在被污染的空气中的青少年,通过鼻腔将金属纳米粒子吸入,这些金属纳米粒子通过呼吸道进入大脑,会造成不可逆的永久伤害。//(选自《科学大众》,有删改)

环保“新兵”——玉米

傅少松

①塑料曾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能源的日渐紧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这一杰出的发明也暴露出“杰出”的缺点:第一,制造塑料要耗费大量宝贵的石油资源;第二,塑料需要千百年才能降解,大量塑料垃圾加重了地球的负担;第三,就算千百年后塑料降解了,也会污染土壤,影响地下水质和农作物生长。

②谁来代替“劣迹斑斑”的塑料呢?经过不懈的研究,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位很好的“替身”。科学家从饱含淀粉质的玉米中,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取出乳酸,再经过特殊的聚合反应,生产出颗粒状高分子材料——聚乳酸。它可以替代化工塑料,因此,被称为“玉米塑料”。

③它能做很多日用品,还可以制造矿泉水瓶子!英国的一家公司进行了一场“瓶子革命”。他们用“玉米塑料”制造的矿泉水瓶,通体透明,和化工塑料制成的瓶子一模一样。而且,短短3到9个月,便能完全降解,降解后还能充当肥料。一举多得,难怪有人说这是瓶子的“革命”!

④除此之外,“玉米塑料”的本领还有好多哩!

⑤日本的几家电器厂商,就用“玉米塑料”制成了 DVD光盘。这种光盘价格虽然贵了些,但非常环保。随着电脑的大量普及,废弃的、不可降解的光盘也成了一大“公害”。“玉米光盘”却不一样,埋进土里,一年后,便可消失得“无影无踪”,绝对环保。

⑥手机,居然也可以用玉米制造!国外推出的“玉米手机”,除了电子器件,其他材料都是“玉米塑料”。只需把机芯等少数零部件拆下,报废的手机就可以往花坛中一埋,用不了多久,花花草草就更鲜艳亮丽了。手机成了花草的“补品”。“玉米手机”为手机找到了一条不错的“后路”,真是妙呀!

⑦美国的一家公司别出心裁,推出了“玉米袜子”。许多袜子都是化纤材料制成的,不可生物降解。研究人员从玉米身上提取纤维,织成袜子,既时髦又环保,外观漂亮,穿着舒适,透气性、牢固度和普通袜子一样好。

⑧玉米,新型的环保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制作成农用薄膜,为瓜果蔬菜出力,薄膜老化了,又可作肥料,功劳真不小呀!玉米还能制成各种器具,连狗狗爱啃的“狗咬骨”都用上了它,味道挺不错哩!许多玩具的制造也让“玉米塑料”出场,宝宝们玩得更安全,大人们更放心。

⑨玉米,是传统粮食,现在,它又变成瓶子、手机和袜子,多神奇的科技啊!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