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②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 , 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③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④“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⑤“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⑥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作者为什么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把日本职员的“操心”说是“好意难却”,联系下文看有什么作用?
(3)、“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中的“大概”对表达意思有什么作用?
(4)、⑤⑥两段表现出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石缝间绽放的生命
       ①夏天时,在大墙根下,从一块巨石下面便钻出一根嫩苗来。我发现它时,它刚刚横着伸展出来,分辨不出是一株什么植物。过了几日再去看,它已然粗壮了不少,并一个转折向上,叶片也抽出了不少,茎上一层细细的茸毛。我终于认出了它,它存在于我的少年记忆中,没想到在此时此地再度重逢。
       ②面对这样一株小小的秧苗,想起田野里无边的葱郁,很奇怪地,并没有心生孤独的感伤。似乎人们都在赞颂着陡崖之上的青松,同样从岩间生长而出,却似乎一个是顽强,一个是挣扎。想来,对于那棵小小的植株,那块石头亦如山般沉重,那些斜风细雨之于它,更不下于风刀霜剑。而它却很难惹人注目,甚至会遭攀折。或许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背负的压力也如巨石,却依然笑着生活,是顽强还是挣扎?
       ③记起儿时,将一只小甲虫压在石块下,就在南园墙根下的遮风避雨处。我很是残忍地将它的半个身子压住,使之挣脱不出,又不能将它压伤压死。待玩够后,就任它在石下,离开后就忘了此事。过了许多天,忽然想起,便去墙下看。小甲虫依然活着,在那里挣扎着,真不知它是怎样活下来的,吃什么维持生命。我将小石块移开,骤然获得自由的它似乎很是惊愕,在原地爬了几圈,最后围着石块爬了一会儿,才钻入墙角的缝隙里去。此时回想起来,真不知它当时看到那石块会想些什么,如果它有思想的话。可是当有朝一日,我们身上的压力忽然消失,会不会有一种失落感,会不会对那些曾经的压力生起一种特别的情绪?
       ④又过了一些日子,再路过大墙下,那株植物已经相当高大,任是谁都能认出它是一株向日葵了。它已将近一人高,顶上开出了一个小小的花盘。身躯除了底部有个极曲折的弯度,再向上都是笔直的。它隐藏在绿树之后墙影之中,不知不觉地将一朵花儿绽放。那一朵金黄的花就像一只巨眼,直接看到了我心中种种尘封的美好。真不知当初是谁无意间丢落在这里一粒葵花籽,便诞生了这样一个让我感动的生命。我知道,并不是所有岩石下的种子都能生根发芽,都能冲破那厚重的阻隔欣然生长,可是,只要它生长出来了,就值得我去为它动容。
       ⑤一如人们所说的,生即幸运,活即机遇。只要能生而活,只要不是单纯地为生而活,那么这个世界,便永远值得我们去热爱。就像那个一路磕磕绊绊走来的朋友,她受伤,她沉默,她拼搏,她微笑,她说她不是挣扎不是麻木不是忍耐,而是生活,自然地生活,快乐地生活。压力是什么,不是一种负荷,而是一种生活;学会了生活,再窄的缝隙也可以是天空,任生命恣意生长。
       ⑥只是说起来如此容易,若是万事临身,又是那样难以洒脱。或许真的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可是有时又的确很需要这样的自我安慰。秋天的时候,当我再次见到那株向日葵,已经粗如手臂,那花盘已经大如盆口,结满了整齐的葵花籽。这一刻,我很是舒了口气,心上仿佛放下了一份负荷。是啊,何必纠结于过程中的心绪如何,何必纠结于是顽强还是挣扎,只要有了自己的收获,一切就都有意义。
       ⑦快离开的时候,我又看了一眼向日葵下面的那块巨石,却立刻停下了脚步。向日葵就从石头下面横钻而出,由当初极细弱到现在的粗壮,历经了整整一个季节的时间。而让我震惊的,却是那一块巨石,向日葵生出的那一端,竟然已经离地而起,足有一拳的距离!很难想象,最初的那一茎纤柔,最终竟能将巨石抬起。
       ⑧于是心里完全释然,已经不需要再去谈什么理论了。不管是怎样的生长、怎样的生活,重压之下,扭曲的是身躯,而不是方向。所以,在石缝间,在重压下,绽放的,更是一种执着,一种热爱。

阅读《宜居城市》,完成小题。

宜居城市

       ①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一座适宜居住的城市,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近年来,为了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一些国际组织经常举办评选宜居城市的活动,评选出来的宜居城市各具特色。

       ②一般来说,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这样一些共同特点。

       ③首先,宜居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加拿大的重要港口城市多伦多,被人们认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春天花木欣欣向荣,夏季海滩阳光灿烂,深秋树木艳丽多彩,冬日冰雪充满神奇。法国南部的小镇普罗旺斯,蓝天澄澈,空气新鲜。每到七八月间,紫色的薰衣草装饰着翠绿的山谷,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整个小镇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一座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每时每刻都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温馨和惬意。

       ④其次,宜居城市具有合理的城市规划,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位于美丽的多瑙河畔,维也纳老城保存着大量巴洛克式、哥特式、罗马式建筑,这些建筑内部的卫生设备、供水、供暖、排污系统等都在不断地更新改建,但其外部却始终保持原样。虽然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那些被破坏的建筑也仍然按照原样进行修复或重建。维也纳的新建筑则集中在老城之外,现代气息浓厚。这样的原规划则,使这座城市兼具古典与现代气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是一个地少人稠的城市,但是,与其他一些大城市的喧嚣和拥挤不同,阿姆斯特丹的城市交通网覆盖面广,发达高效,人们出行方便快捷。,这样的城市,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⑤第三,宜居城市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工业重镇,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城市,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建筑宏伟,收藏着数量众多的艺术精品。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为人们提供了芭蕾舞、戏剧、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世界级演出。值得一提的是,墨尔本拥有全澳洲唯一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墨尔本皇家展览馆,它和著名的圣保罗教堂、弗林德斯街火车站等共同显示出这座城市辉煌的人文历史,令人驻足赞叹。墨尔本还以时装、美食、娱乐及体育活动著称。浓郁的文化气息,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⑥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以舒适、惬意的享受;合理的城市规划,给人以有序、便利的感觉;浓厚的艺术氛围、丰富的文化浸染,让人们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舒心、安心、放心。这样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废墟上绽放的花朵

       ①多年以前,我曾经被一张一个外国小孩坐在已成废墟的家园上读书的照片深深打动;今天,一个更令人震撼的镜头发生在身边的土地上:在汶川地震中,一个被压在废墟下的小女孩还在打着手电读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恐惧!”在灾难突如其来的时候,当人的生命悬于一线的时候,恐惧和惊骇是人的本能反应,而小女孩却能够在这样一种生死未卜的人生困境中静下心来读书。面对这样的画面,谁的心灵能不被深深震撼?谁能不为知识的力量所惊叹?是的,这就是书本的力量,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②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正如周国平所说的那样:“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为什么呢?因为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败,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个“可以被打倒,但是绝不可以被打败”的老人一样。

       ③朋友,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人类的承受力如此之大呢?灾难中的人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生的渴望,是因为他们热爱生命。

       ④这伟大而可贵的生命啊!为了对生命的热爱,我们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本身。向死而生,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热爱生命。汶川地震发生后,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时的情形,泣不成声:“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坍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个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面对灾难,我们没有眼泪,我们脸上写满的是坚毅;但是面对倒在地上的瞿老师,我们怎能不泪流满面,喉咙嘶哑。看着这一幅幅画面,听着这一段段声音,不由想起诗人艾青那首著名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⑤第一位进入汶川县城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徐壮志看到一个受伤的小女孩痛苦地咬牙坚持,当他攥住小女孩的手时,她竟然冲他笑了。看着女孩的微笑,徐壮志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可怕的灾难面前,一个本该撒娇使性的女孩竟会如此坚强。还有一张照片令人潸然泪下:救援人员正在从倒塌的水泥板下面抢救一位女生,她露着白白的牙齿,好像在对人们微笑。照片的说明文字这样写道:“难以相信那是你的笑容,或许那本来就是笑容,姑娘,你以笑容覆盖了灾难,你以乐观鼓励了世界。”

       ⑥难道孩子们这一张张笑脸,不正是一朵朵在废墟上绽放的顽强的生命之花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文学当与时代同行

张贺

    ①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多年历程。不久前发布的一项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指出,题材多元化,成为网络文学内容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年轻化也成为网络文学发展重要趋势,95后网文用户规模同比提升近20%,新生代的崛起促使行业产生内生式的升级和变革。

    ②报告的这一结论与读者的感受是一致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网络文学不断走向主流、走向成熟。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出现了向现实贴近、向经典靠拢、向传统文化取材的趋势,传播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表达文化自信的作品成批涌现,令人耳目一新。热门作品不再集中在玄幻、言情等传统题材上,现实主义、二次元等垂直细分题材越来越受欢迎。与此同时,贴近当下人群兴趣热点,接地气、有温度、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也更容易引发读者共鸣,相关作品的阅读量和评论量都很可观。

    ③今天,一些以往在网络文学中很少见到的题材,如扶贫、支教、足球发展、相声传承等,都有一批优秀作品深入反映;一些以往很少涉及的群体,如乡村教师、基层警察、农民、牧民等,都有作品在描写。即使是穿越等具有鲜明网络文学特色的作品,其中的优秀之作也不仅仅满足于横扫对手式的“爽文”,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巨大提高。如果说20年前网络文学刚刚诞生的时候,许多创作者只能称之为“写手”,那么今天的一些创作者已经可以称之为“作家”了。

    ④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网络文学诞生发展的20多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的20多年。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生机勃勃、精神状态昂扬向上。但早期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受制于年龄和阅历,对于现实生活缺乏把握能力,对于时代精神的感召缺乏足够的敏感,以致沉溺于虚无缥缈的幻想世界,娱乐性强而文学性弱,在许多作品中基本看不到生活与时代的痕迹。但是,正如人不可能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创作者也不可能永远脱离现实,生活与时代所发生的转变直接或间接都会对创作者产生影响。近年来,网络文学感受到了时代精神的召唤,人们对时代发展的自豪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网络文学中不再缺席,反而成为创作者创作的背景与出发点,转变由此发生。

    ⑤正是因为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网络文学才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近5年的作品来看,那些阅读量和评论量巨大的作品,有不少都是弘扬家国情怀、彰显奋斗精神、书写人间真情的,作品所体现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都是正确而为社会大众所认同的。网络文学创作者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向中华文化的回归、对时代精神的回应,正在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他们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更广泛的读者。“大浪淘沙始见金”,时代潮流滚滚向前,那些与时代同行的作品与创作者最终走向了无比广阔的大海。

《人民日报》(2019年03月18日)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中美科幻电影主要成本对比统计

(单位:万元)

   

   

    中美科幻电影主要成本对比统计

中国

类别

美国

类别

《战狼2》

战争

《阿凡达》

科幻

《流浪地球》

科幻

《复仇者联盟4》

科幻

《红海行动》

战争

《泰坦尼克号》

爱情

《唐人街探案》

侦探

《星球大战7》

科幻

《美人鱼》

科幻

《复仇者联盟3》

科幻

    材料二:

 

    材料三:

    《流浪地球》幕后花絮:参与人员有7000多人,光是后期制作人员就有3000多人。看得到的是2小时的电影,看不到的是4年多的筹备,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一个修改了153版的特效镜头,出现时间只有3秒。而为了让整个故事能“足够硬”,中科院的科学家,导演硬是请来了4位。演员们要穿上百斤的道具,每日的拍摄都挑战着极限。他们想要做的,是成为一级台阶,“中国科幻电影史的第一步台阶”。

    材料四: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评论:中国科幻电影的制作技术与欧美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但是《流浪地球》的优势在于融入了中国人将家作为情感载体的观念,因此影片中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选择带着整个地球一起在太空中流浪。这种创意不是西方的,而是中国文化给予我们的。中国科幻的文化内核应该就是这个东西。

    《人民日报》评论:《流浪地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始终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冰冷的地球和喧闹的地下城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未雨绸缪的现实意义;100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的是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祌:“集体式救援”不同于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体现的是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片中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