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西省孝义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语文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什么是“孝”?中国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 , 因为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1)、阅读上面材料,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语段中划线的“什么”是代词,“最”是副词,“的”与“从”是介词。 B、语段中“善行和美德”是由两个名词组合成的并列短语。 C、“善事父母为孝”中“善”的意思是“对待,侍候”。 D、画线句子开头的“因为”换成“因而”,上下文就自然连贯了。
(2)、好友宁宁向你倾诉烦恼,埋怨他妈妈管教太严,他还和妈妈吵了架,现在想离家出走。请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话对他进行劝说。(60字左右)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不出远门,要是出游,告知去处)

B.事父母几谏。(“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3)、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孝”字创意logo,请概述画面内容并分析其含义。

举一反三
文海拾贝,扬思想之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是一本“无字经书”

冯剑芳

①腊月里的一个早上,下了一场薄雪。母亲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左手腕骨折,住进了医院。由于什么活儿也做不成,还得花钱,母亲有些惆怅。

    ②出院后的第一天早上,等我听见声响,母亲已经持着胳膊在厨房里忙碌。看到母亲被绷带勒住的手指肿胀得发亮,我的心似油煎一般难受。

    ③打我记事起,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一年四率高高降起,手指头也比别人租上一两圆。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频裂,那些小口子扰张春,往外流着农血,直到夏天结痂

④春天,麦苗返青。我盒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我们站在田垄边,竖着耳朵听流水淙淙地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我们减声“到”,母亲麻利地脚上一蹬,双手一用力,三下两下,铁锹带起厚厚的土,落在垄沟上。“哗”,水流改变了方向,母亲还未痊愈的手背却崩出了几个口子,鲜红的血液泪泪地往外冒。

    ⑤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一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一定要把棉花摘干净,否则残留下来的“眼睫毛上就会飞到你的眼前,让你睡不着觉。”母亲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们。浙渐地,包袱里的棉花越来越多,我们都拖不动了,母亲也艰难地挪着步子。雪白的棉花倒在毛茸茸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幸亏有你们,我一个人得摘到什么时候啊!”母亲颇感欣慰,我们姐弟三个仰起自豪的笑脸。

    ⑥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 “嗒嘀嗒一一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白眉大侠》《窦娥冤》……我们在评书和舞台剧中成长,明是非,养浩然正气。

    ⑦“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    ”母亲文化不高,也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⑧冬天的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我们和母亲一起剥花桃。睡觉前,母亲用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不冻手的偏方,熬制成热汤。我们把温热的汤水捧在手心里,灯光打在她的手背上,氤氲的热气浸润着母亲的手背,裂开的口子疼得她不时吡一下嘴。可这时,分明又是母亲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⑨那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触着凉水,她怕,怕我们的手像她的手一样。

    ⑩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唱着歌,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我的偏襟小袄、妹妹的泡泡肩小褂、弟弟威武的军装、父亲笔挺的裤子。母亲带上她的大顶针,飞针走线,穿过厚厚的鞋底换来我们脚下的舒适。

    ⑪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手是一团火,为我们驱走严寒,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

    ⑫“造子黄金满箴,不如一经”,母亲身体力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