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郁南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骐,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渔人甚

如外人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叙写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过程。 B、“黄发垂髫”指结着辫子的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C、“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桃花源的人们,不想让外人知道他们的情况,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D、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理想社会的追求。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来,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
     “别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的无辜。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了自己碗里藏卧着的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 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苏轼传》,有删改)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侪:同辈。③不沈:没有受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