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话说“雾”和“霾”
①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现象增多,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其实,准确地讲,雾和霾从气象角度看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②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品,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的天气现象。雾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而词典对“霾”的解释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能见度小于10公里。
③霾与雾、云不一样,与睛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霾粒子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约1-2微米,它是肉眼看不到的飘浮在空中的颗粒物。由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所以也称“灰霾”,雾的颜色则是乳白色或青白色。
④从视觉上,雾和霾都会让能见度变差。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浮游在空中形成的,形成雾需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度和较低的温度。雾的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雾会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会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大雾天气多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各月均可能有较多霾天气出现。
⑤从污染角度来看,雾和霾差别很大,霾约等于空气污染,雾不等于空气污染。雾的微观成分为水,当夜间气温低,空气湿度大,水汽饱和时出现的雾一般都是干净的。而霾中飘浮的颗粒物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据调研,PM2.5超标后,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死亡要增加1%-6%,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5%。如果雾是在霾的基础上出现,这个雾往往是“脏雾”,也就是以的颗粒物为凝结核,小水滴包裹在外面形成的雾。
⑥由于阴霾、轻雾、沙尘暴、扬沙等天气现象,都是受浮游在空中的大量极微细的尘粒或烟粒等影响,因此容易混同,而且雾和霾的天气现象有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例如,目前华北地区多是雾和霾混合出现,夜间以雾为主,白天以霾为主。在雾和霾混合的情况下,空气中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又会转化为硫酸盐,形成新的PM2.5粒子,既加重了霾,又提供了更多雾的凝结核,这种“二次转化”使雾和霾源源不断地产生。
【权威发布】
“世界读书日”刚刚过去。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报告数据还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所上升。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
||||
年份 |
网络在线阅读 |
手机阅读 |
电子阅读器阅读 |
平板电脑阅读 |
2016年 |
55.3% |
66.1% |
7.8% |
10.6% |
2017年 |
59.7% |
71.0% |
14.3% |
12.8% |
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数字化媒介阅读的时间也在增长。报告发现,虽然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期刊的阅读时长有所增加,但纸质媒介的阅读时间整体较短,人均每天读书、读报和读期刊的时间总和不及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的一半。
我国成年国民各类媒介人均阅读时长(单位:分钟/每天) |
||||||||
年份 |
纸质媒介 |
数字化媒介 |
||||||
图书 |
报纸 |
期刊 |
互联网 |
手机 |
平板电脑 |
电子阅读器 |
||
2016年 |
20.2 |
13.2 |
6.6 |
57.2 |
74.4 |
13. 9 |
5.5 |
|
2017年 |
20.4 |
12.0 |
6.9 |
60.7 |
80.4 |
12.6 |
8.1 |
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49周岁以下中青年群体是主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4.6%,30—39周岁人群占26.1%,40—49周岁人群占24.2%。50—59周岁人群仅占10.6%。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24日)
【广州调查】
《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度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广州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未成年人以纸质阅读为主,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9.48分钟,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38.80分钟。而成年人在数字阅读上花费了更多时间,日均数字阅读时长为56.27分钟,日均纸质阅读时长为42.62分钟。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率达到94.11%,其中成年人达到95.73%,未成年人相对较低(86%),而市民日均数字阅读时长达到53.41分钟。另一方面,尽管广州市民的数字阅读已经相当普遍,但数据显示,部分广州市民仍然偏好纸质阅读,如就广州成年人的纸质报纸(89.2%)、杂志(78.8%)的阅读率而言,这一数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资料来源:广州文明网)
【各抒己见】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陈力:有人说,数字阅读是“碎片化阅读”,因而对此忧心忡忡。我以为,“碎片化阅读”也是一种有益的阅读方式。倘若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知识与信息,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更何况,有谁听说《诗经》三百篇、《唐诗三百首》是一口气读完的?我们在读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时候难道不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重要的不是阅读的形式和工具,而是阅读与否和阅读的内容。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数字阅读基本以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为主体,阅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电子图书,而是一些相对轻松娱乐、篇幅较短的文章等。这跟数字阅读主要载体——手机自身限制有关,屏幕小,相对而言很难进行深度、长篇的阅读。综合起来看,纸质书能提供系统的、体系化深度阅读,目前并没有好的数字阅读载体可以实现替代。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数字阅读时代后,所有过去阅读不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现在都被阅读抢占过来,所以整体来看,人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的,只是媒介变了。电子阅读不仅在量上迅速扩展,在质上同样是提高的,它走出了过去传统、封闭的阅读空间,人更容易接触到关于书的推荐信息,专家荐书、社交媒体荐书也都开始成为日常。电子阅读使得人在不同阅读材料、对象间穿梭跳跃,完全打破了书的物理形态的局限。
人民大学新授郭英剑:我想表述的一个观点是,以电子阅读、手机阅读为特征的数字化阅读,更多改变的是人们的阅读方式而不是阅读内容,所以,我认为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划分传统阅读方式与数化阅读方式是不准确的;而且,我也并不认为数字化阅读一定会导致肤浅化。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愿意)思考以及思考的深度,也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能够引人深思,即作品本身是否肤浅。换句话说,不能用媒介载体的不同而只能根据作品的内容去界定阅读的“深”和“浅”。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