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生物入侵者》同步练习

“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这句话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拟人    B、举例子  C、打比方    D、引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
      ①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②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③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低下头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当下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③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④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了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⑤因专注于手机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43%。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2010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6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⑥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2015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带着孩子去父亲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一直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⑦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一再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⑧手机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找回人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必然会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退化。有人说,“低头族”所凸现的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⑨或许,“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始终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有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如何降低一条牛仔裤的伤害

①每一天,全世界都有无数牛仔裤被制造出来并被穿上,也有无数条牛仔裤被扔掉。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的服装消费比2000年增长60%。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1-5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319亿元,同比增长25.7%,两年平均增长4.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累计4058亿元,同比增长43.2%,两年平均增长3.2%。

②目前看来,服装对环境的污染是巨大的。例如:智利作为一个二手服装回收大国,每年都有5.9万吨被扔掉的衣服,漂洋过海,抵达这里。其中的2万吨经过新一轮的洗涤熨烫加工并排放出二氧化碳之后,再被送到其他拉美国家的夜市地摊上。剩下的3.9万吨,智利的商家没法消化了,税收太高,产能不足,于是它们的归宿,终究还是垃圾场。

③这些衣服没法降解,市政部门管辖的垃圾填埋场拒绝接收它。它只能继续坐上垃圾车,又是一番长途跋涉,最终,抵达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在这个被称为“世界干极”的地方,与盐碱地和仙人掌作伴,出现在沙漠里的垃圾场。这些二手衣服从流通到消失都给环境造成了污染。

④那么,为什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呢?以牛仔裤为例,制作牛仔裤的过程复杂得多。当棉花种子被洒进地里开始,就需要灌溉大量的水,施大量的肥,喷洒大量的农药,才能让棉花完成整个生长周期。等棉花被做成牛仔布,缝制完成,人们在几年内平均每星期至少穿1次,清洗、熨烫它,最终丢弃它。一条牛仔裤的一生,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30公斤。在整个时尚行业中,牛仔裤被公认为对环境最不友好。

⑤不过,其他的衣服也不见得友好,一件棉质T恤的制作过程,会用超过5公斤的二氧化碳,追平一辆汽车开出去20公里所产生的排放量。

⑥过去对温室气体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能源生产、运输和农业方面,并没有与时尚产业挂钩。有数据显示,全球服装和鞋类行业,产生了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8.1%,几乎与欧盟的碳排放总量相当。服装业自个儿就占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7%,其中一半以上来自生产工序——纤维生产、纱线准备、染色等。

⑦《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称,洗涤人造纤维衣物后,一些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塑料碎片,会随着污水排放,最终流入大海,进入食物链。全球18个海岸提取的海水样本证明了这件事。核污染和石油泄漏听起来更吓人,但生活垃圾,其实才是更加无孔不入的家伙。碎屑进入了食物链,而被完整丢弃的衣物,坐着垃圾车,前往各地的垃圾场。

⑧那么怎样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保持对时尚的追求?

⑨2021年1月28日,艾伦•麦克阿瑟基金发布了一套《通用的循环经济政策目标》,一个名为“让时尚循环起来”的项目也在推进。这份报告建议各国政府和各大企业,“鼓励为循环经济而设计”“充分利用并保存资源价值”,最终,推动全社会向循环经济转型。

⑩阿塔卡马沙漠的“快时尚垃圾场”也寻找自己真正的终点。沙漠周边的贫困居民已经围着这个垃圾场,添加了新的生活方式。拾荒者在这里挑挑拣拣,淘换出还能穿的衣服,当地人在附近开起了二手服装店。就连环保企业也慕名赶来了,扒拉出废旧衣服的布料,拖回去做建筑材料——它们或许会在某一个新家装修时,出现在环保隔音板和隔热材料中。

⑪而以一条牛仔裤为例,研究者们一直在试图让它的一生更环保,从改进天然纤维棉花的种植方式,优化生产工艺、改进设备,到试图引导消费者改变观念和习惯。废旧牛仔裤的归宿也不只是垃圾场,若是能将废弃牛仔布的可再生纤维提取出来,可以用来制造汽车的阻尼和绝缘材质。

⑫关于如何降低一条牛仔裤对地球的伤害,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或许还有一个更日常、更容易做到的环保方式——尽量别洗。这不是开玩笑,真的有专家这样建议。

(2022《青年文摘》第3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筷子趣谈

李贤武

①筷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用餐工具。筷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那时,中国的劳动人民吃饭时偶尔用两根树枝夹着吃,发现树枝比用手方便了许多,于是,这种夹食物的工具——筷子就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起来,上自君王,下至农夫,无一不会使用筷子。筷子的种类很多,有金筷、银筷、铜筷、象牙筷、竹筷等,其装潢之多样,更是不胜枚举。

②古时筷子称“箸”,闽南话至今仍用此音。后来,吴人为了避忌“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汉代筷子又称为“夹提”,意思是夹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筷子的使用功能。

③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为止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牛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境一双“金箸”,说: “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属筷子名贵,做工简便,易于就地取材。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于广西平乐府一带, “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实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④中国人做事一向是很讲究的,就拿筷子来说。一头圆一头方,代表天圆地方。长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使用时一般是两根,代表好事成双。所有的这些设计都很人性化。开宴前,筷子总是被整齐地摆放桌面上,显得温馨而从容。无论长的面,圆的丸子,大到腿骨,小到蚕豆,凉拌黄瓜,精细发菜,还有入口即化的藕粉,甚至连羊脚巴里的骨髓,它都可以手到擒来。

⑤筷子简单易制,温润柔美,体现了东方人的性情。它发明于中国,流行于东南亚,逐渐向全世界传播开来。现在使用筷子的人占全球一半以上,这就是它简易好用的最有力证明。

⑥现在有的人聚餐时,“公款”改成了“公筷”,既环保又卫生。但这只限于小宴。婚丧嫁娶的大宴,一般均在午餐时进行。宾客满座,菜品满桌。繁文缛节之后,大家早已腹鸣如鼓,一双公筷便显得力不从心了,须给每位配备“双枪”方可满足。

(选自《河西文艺》2020年第233期, 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市疾控中心的11位专家,专门去餐厅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就近选择了一家餐馆,一共点了6道菜,他们把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使用公筷;另外,还特意点了一道菜,作为空白对照。吃前,采集了饭菜样本。饭后,又进行了一次取样。餐前餐后一共取了19份食物样本。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如下:

餐前

结果(cfu/g)

餐后结果(cfu/g)

公筷

非公筷

未食用

凉拌黄瓜

14000

16000

45000

-

盐水虾

160

150

220

干锅茶树菇

1100

4600

79000

炒芦笋

30

30

530

咸菜八爪鱼

60

20

5000

-

香辣牛蛙

60

150

560

130

注:cfu/g表示每公克样品中含有的细菌菌落总数。

【材料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