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石拱桥》同步训练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删去后不影响句子表意的一项是(    )。


A、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B、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C、这些桥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D、《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举一反三
阅读《书的征服》(节选),回答问题。

书的征服(节选)

蒋子龙

假若这个世界上没有书,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精神失去了阳光,思想无法传播,知识不能保存,语言失去意义,人们的生活残缺不全,生命将变得无法忍受……

书有说不尽的好处。正因为如此,书才有强大的征服性和侵略性。我怕搬家就是怕搬书,所谓搬家主要就是搬书。每次搬家在家人和帮忙者的一再怂恿下都不得不扔掉一些书。逢年过节,把屋子收拾利索,长了能维持几个月,短了不消几天,屋子里又乱了,主要是书在捣乱,到处是书堆。外出总忍不住要逛书店,逛书店就不可能不买书。新书、准备要看的书、看了一半的书、写作正用得着的书、有保存价值的书,占据了我的房子的绝大部分空间;而且还不断扩展,每时每刻都在蚕食供我存身的那块空间。这不是侵略是什么?我舒舒服服、自得其乐地接受这种侵略和征服。

书不仅征服时间和空间,更征服人的大脑。但是,倘若一个人只是被书征服,而没有征服书,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书虫子。正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较易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其魅力和价值。

会读书的人都懂得征服书。

学生们有这样的体会:一册很厚的新书,会愈读愈薄,到期末考试的时候就剩下那么几道题了。这叫吃透了,掌握了,征服了知识。

读其他的书也一样。即便先被书征服,最后还是要反过来把书征服。

书能够给人提供多种选择:生命的选择,思想的选择,生活的选择。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生,使我们生活在自己选择的时代里。在自己的生命之外,还可以再补充别的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可以拥有多种人生经历。每看一本书就是进入那个作家的头脑之中,了解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智慧。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不善选择,一生什么事都不干,光读别人的书也读不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读,失去了意义;书,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的办法是,翻遍所有能接触到的书,因为不亲自翻一翻就不知好坏,难以取舍;然后把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扔掉——这种价值的评定是没有什么统一的惟一的标准的,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本书就像一根绳子,只有当它跟系着或捆着的东西发生关系时,它才有意义。同是一本书,对有的人毫无价值,对另外一个人说不定就有点用处。

读书的功夫要下在需要认真阅读、仔细品味的一类书上。这类书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激发你的才智,帮助你完善自己。你要征服的也是这样的书多好的书也不是供香客朝拜的祀奉物。

还有一些是供你消遣、娱乐的书,可在沉闷的旅途上,在紧张疲劳之后,在工作之余,以及在睡不着觉的时候去读,而不必用正规的时间。我现在真感到时间宝贵,浪费不起,好像一天不再有24小时,只剩下20小时或18小时,其余的时间被电视和其他一些不用动脑子的活动占去了。我的窗台上和写字台周围书刊堆得过高了,就反省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时间减少了,于是拼上几个晚上,把功课补齐。

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精读粗读苦读喜读,它就是生活这部活书。读它不能代替读印刷的书;同样,读印刷的书也不能代替读它。

                                                                                                 到海底安居
       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及陆地表面的拥挤,人类向海洋空间和海底发展是必然趋势。一般而言,海洋开发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资源、能源开发(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海底矿物、海浪发电、水产养殖等)、海洋空间利用(包括建海上机场、海上城市、海洋公园等)、海底利用(包括建海底电缆、海底基地等)。
       ②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的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随着对海底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将自由地出入海洋,甚至到海洋旅游、疗养和海底考古。到那里,海底、海面和陆地将有机地连通在一起,人们可以方便地自由往来。
       ③然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人类能不能在海底居住,并且像在陆地上那样建起一座座海底城市。其实,在这方面,人类已经有过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④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名叫库司桃的法国人,组织了一项名为“大陆架”的海底生活实验活动。他们把一个直径 5米的圆球形水下“房屋”,送到距离海平面100米深的海底,6名实验人员在水下房屋内进行了21天的观察工作。这项实验当时惊动了世界,它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人类首次在海底生活了21天,二是征服了100米深的海底。
       ⑤继法国人之后,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进行了水下实验室的实验。他们设计和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房屋——两个长21米、直径2.7米的浮筒,重达700多吨。其中一个为实验舱,另一个是生活舱。这项实验由5名潜水员参加,在距离海平面159米的深处进行。5名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5天,然后跟水下实验室一起返回海面。这项实验的成功,表明人类能够在100米以下的海底生活,也说明人类有能力占领整个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并向深层海底进军。
       ⑥供人居住的水下房屋,除了要坚固耐用以外,还要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比如,人生活在水里,呼吸供给是个大问题。在水下房屋里,一般的压缩空气是不能供人呼吸的,必须采用经过配制的氮氧混合气体。
       ⑦此外还有食品供应问题。一个潜水员每天需要3500卡的热量,因此,食品应该是高蛋白的。但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肉、蛋类食品,是不能带到水下房屋里储存的,否则会污染空气。
       ⑧另外,在水下房屋里绝对不能使用明火加工食品。短时间内,潜水员可以吃一些罐头食品,时间长了,就得另想办法。淡水的供应也很重要。在海底房屋里生活,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是分开的,饮用水质量要高,其他生活用水量要大。
       ⑨海底房屋的取暖、照明包括仪器设备和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电。如何保证供电?目前,主要通过从岸上拉电缆供电、水面发电船供电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海底房屋应备有蓄电池。专家们认为,未来的海底城市,采取海浪发电是最理想的。
       ⑩在海底居住,有时要远离海底房屋去进行水下作业,因此,只凭体力游来游去是不现实的,如果在水下搬运工具和器材,就更需要运输工具。最理想的运输工具是“水下摩托”,这种运输工具的外形很像鱼雷,有一个流线型的前罩和外壳,推进器是尾部的螺旋桨,前段还装有水声定位仪、探照灯以及摄影器材等。
       ⑪为了防止在水下迷路,还要随身携带信号接收机。可是电磁波不能在水里传播,尤其无线电短波在水里会被吸收掉。为此,人们发明了一种“语言修正器”,它利用水能很好地传播声波的特点,采用水下超声波来传递信号,这样就能够在水下自由通话联络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游戏的功用

      ①人生真正的活动是从游戏开始的。有学者认为,个体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在重复人类的演化过程。游戏是生物遗传的结果,是一种复演祖先进化的过程。

      ②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愉悦。这种愉悦情绪,能激发和调动他们大脑神经的高度活动能力。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孩子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演,是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径,是他们今后生活、工作的必修课。游戏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探索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③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将491名小孩分成几个组,对他们进行了一种名为“托伦斯测试”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检测。这种测试的基本原理是借助一系列根据图形进行的拓展绘画来判断创造力程度高低。孩子们被要求以某个特定图形为基础进行自由创作,然后给自己的作品命名并描述出故事背景。侧试结果显示,有游戏经验的孩子的思维更发散也更灵活,比不玩游戏的孩子能发挥出更高的创造力。

      ④部分孩子因为玩游戏影响了学习。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游戏本身,而是这些孩子的现实生活出了问题。来自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适量地玩计算机游戏时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反之,对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来自美国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喜欢玩计算机游戏的孩子更“聪明、有活力和易于成功”。

      ⑤年轻人往往喜欢一些高难度游戏,以获得新异的刺激和求真的乐趣。在玩精彩的游戏时,也即在克服障碍时,年轻人主动让自己朝着情感的积极一端前进。他们紧张地投入其中,而这恰恰是产生各类积极情绪和体验的正确心态和身体状况。这是因为人在能力极限下进行工作时所达到的投入状态,是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这种态度就是游戏设计师和心理学家所谓的“心流”。一旦进入了心流状态,人们就想长久地停留在那里,不管是放弃还是获胜,两种结果都同样无法让你心满意足。如果游戏的目标真正具有吸引力、反馈又足以激励人心,年轻人会在相当长的时间满怀热情不断挑战游戏设置的重重障碍。在游戏中,他们积极乐观地做着一件自己擅长并享受的事情,这给他们带来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

      ⑥当今,本应是年轻人喜爱的一些游戏也成为银发老人的“宠儿”。它们不仅可以为老人晚年的生活增添乐趣,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游戏还有减轻老人精神压力的功用,可以使老人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通过调查,研究人员发现“边玩电子游戏边活动身体的参试者的大脑功能变得活跃,同等运动量下,他们的收获也更多。定期通过游戏机来进行体育锻炼,可能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症”

                                                                                                                                                                         (根据相关材料改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

张莹

    ①六月,花红柳绿。小城的清晨,异常清爽。

    ②今天,太阳还没起床,街上却比往日热闹了许多,陆陆续续的人啊、车啊,都奔向一个个写着“高考考点”的地方。

    ③“哈,都穿上我们的新衣服啦!”一群穿着一模一样红T恤的少年,在轻声地交谈着。彼此看着T恤上五个可爱的字——明天会更好,他们相互举拳示意“加油”。

    ④“老师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地说了一句,底下红色的一片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⑤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朝他们走来,同样身着一件红色T恤。

    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去,老师的T恤后面竟然也有五个字——我们在一起。“老师……”微弱的,却又是清清楚楚的哽咽,在红色的人群中蔓延开来。

    ⑦那拄拐杖的男子微笑着,轻轻拍拍紧挨着他的孩子:“没事儿, 老师这不是来了吗?放心去吧,老师等着你们!记着哦,我们是风火少年!”

    ⑧“是,我们一起去追风……”孩子们相继笑了,响亮地和老师应和着。

    ⑨原来,考试前夕,老师在送生病的学生去医院的路上不小心扭伤了腿。同学们原本想去探望他,可他不但阻止了,还托同事带给孩子们每人一件火红的T恤。

    ⑩此刻,这片红,艳艳的,像一团火,无畏无惧地热烈着,给孩子们蓬勃的希望,无穷的力量!

    ⑪出考场,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孩子们正一筹莫展。“看,那里!”一位同学兴奋地叫道。

    ⑫考点外,几顶黄色遮阳棚内,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花伞——灿灿然,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欣欣然,似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⑬孩子们跑过去,一个接一个地拿着伞,欢呼雀跃。片刻之间,马路两边翠绿的梧桐树下,一朵朵花儿,飘动着,四散开去。

    ⑭翌日,那些青春少年又来了,他们走到黄色的遮阳棚下,放下一把把花伞,冲着遮阳棚里的人清脆地说了声:“谢谢。”之后,便你说我笑着,再次走向考场,那么洒脱,那么自然。

    ⑮121把伞,是小城二十名爱心志愿者为孩子们买的,他们不过是想给孩子们一点点的鼓励,一点点的方便。现在,盛开过的伞全部返航了,带着一股青春特有的芬芳,带着无人而设突然出现的特殊“考题”的满分答案,带着青春里实实在在的正能量。

    ⑯121把伞啊,一把不少!这金灿灿的遮阳伞,在青春少年里,熠熠生辉啦!

    ⑰终于,完成了自己12年奋斗的答卷。走出考场时,天是蓝的,地是绿的,就连心情,也是明晃晃地透亮着。

    ⑱人群中,分外惹眼的是一位瘦高的“绿色男孩”,他戴着太阳帽,穿着绿色T恤,抱着一台单反相机,穿梭在来往的人群中。他身后有着这样的标示牌:给青春留下高考的印记(免费拍照)。

    ⑲原来,他是去年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如今就读于某大学的编导专业。大学里的他,回首自己的高考,愈加觉得,应该为那青春里最庄严的时刻留下一些什么。于是,他就想利用自己的所学,在高考时为更多的考生和家长留下美好的回忆,而最后一场考试之后的离开,也许是最能触动心灵的时刻吧。于是,小伙子抱着相机来了。他不停地忙碌着,在他的单反相机里,一幅幅画面在定格……

    ⑳都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是,翩翩少年们才不是呢,他们不惆怅,不多忧,一任前行,只把韶光变锦绣。再回眸,却是品了樱桃,甜;雨打芭蕉,美。这声色,饱满而生动,斑斓而多彩,孜孜不倦地温暖了整个青春。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5期,有删改)

阅读《鸡汤的营养在哪里?》,回答下列小题。

鸡汤的营养在哪里?

    ①其实,这句话的正确与否,要看用在什么人身上,什么情况下。的确,无论鸡汤、肉汤还是鱼汤,汤的部白质含是流不及肉块本身。肉类是肌肉纤维构成的,其中有可溶性的肌浆蛋白和氨基酸、肤兴等,它们容易进入汤中,但大部分肌纤维成分很难溶出来。一般来说,肉汤、鸡汤中的蛋白质含量仅有1%一2%,和15%-20%的肉块相比,显然蛋白质含量是低多了。而骨头中的钙、铁元素,属于不溶性的成分,所以煲汤是不可能把很多钙和失溶出来的,只有钾元素这样易溶的成分才能进入汤中。

    ②对于绝大多数消化吸收能力正常的健康人来说,每天只喝点鸡汤肉汤,而不吃成块的鱼和肉,所得到的蛋白质总量就太少了,也起不到补钙补铁的作用。

    ③不过,仅用蛋白质含量来比较汤与肉的价值,对其些情况来说也不够准确。鸡汤肉汤中还是有很多好东西,比如溶出来的游离氨基酸、小肽、谷氨酸、谷氨酰胺、肌酸、B族维生素等物质,病后虚弱消化不良者可快速利用,起到改善食欲、提高消化能力的作用。对病弱者来说,虽然完整肉块的蛋白质含量更高,但因为消化吸收能力和肝肾处理功能低下,他们无法充分消化吸收其中的蛋白质,甚至可能造成消化系统和肝肾的负担。从这个角度说,喝鸡汤、肉汤,让体弱者快速吸收一些含氮物,短时间内觉得精神好一些,古人始认为是“滋补”作用,也不能说完全错误。再说鸡汤的美味确实会让人情绪愉快,只要没有高尿酸血症,不放过多的盐,人们乐于享用鲜汤也完全无可厚非。

    ④只是,在喝汤的同时,还要注意撤去上面的油,并尽量少放盐,越淡越好。否则,养生效果没看出来,肥肉倒是贴了不少,成汤喝多了血压也升上去,那就与“养生”的目标南辙北微了。至于补钙,直接喝牛奶酸奶,吃豆制品,吃绿叶菜,或者服用钙片都可以,就不要指望骨头汤肉汤了。补铁的话,也要直接吃红因、动物血或动物内脏,喝汤是没多大用的。

    ⑤只是,煮过汤的肉块鱼块怎么办呢?当然也不能浪费,再做成另一个菜就好了。比如鸡胸肉,虽然鲜味大打折扣了,完全可以把它撕成细丝然后加点笋丝、黄瓜丝之类,用麻酱汁,海鲜汁,椒麻汁等调味料拌一下,味道非常不错。

(选白《百科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朋友姓骆,叫其父为骆父吧。骆父瘦,腿长,更显瘦,杆子似的。

    ②骆父不爱说话,爱运动,日日带着干粮上路,奔波在漫山遍野,把力气和脂肪全通过汗水洒在路上。

    ③骆父年轻时在石灰厂做工,双肺吸足尘灰,年纪轻轻便落下慢性支气管炎,未及中年,已同老人一样虚弱,气力不足。生产队劳动,评工分,别人十分,他要打八折,因为身子虚弱嘛。都以为他寿数长不了,老早就病怏怏的,一副阎罗王随时要叫走的样子。他却一路蹒跚,踉踉跄跄,挺到八十四,全村人当稀奇事讲,编织出各种故事。

    ④故事的配角是朋友,讲他手眼通天,花钱收买了阎王爷。在乡下,阳世阴府是打通的,有钱能使鬼推磨。

    ⑤朋友实是普通人,理工男,嘴笨性平,通人的功夫都不及格,谈何通天?只是做事钻,下海早,挣到了钱。

    ⑥朋友就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摇身变为一个做八辈子梦都想不到的大款。他却从不款待自己,生活节俭,不嫖不賭,不抽不喝,不养小三,不慕虚荣,不贪享受,不显山露水,甘于平常,标准的五好男人。他唯一款待的是病父,细心地呵护着,真不愧是大孝子!

    ⑦骆父持之以恒,不论严寒酷暑,只要出得了门,绝不待在家里。他从不懈怠,也得到好报。生命在于运动,骆父是顶好的例子。但病肺终归不饶他,不时向他报警,2016年,他终因肺衰竭撒手人寰。

    ⑧医生说老人家的肺像老透的丝瓜瓤,只剩网状的筋络,凭这样一对肺却能活到这个年纪,是奇迹。奇迹是儿子的孝心和父亲的双脚联袂创造的。

    ⑨骆父还创下另一个奇迹。

    ⑩整理遗物时,朋友发现父亲房间里,那张他小时候曾做过作业的小书桌,有一只抽屉牢牢锁着:一把明锁,一把暗锁,双保险。

    ⑪父亲是突然跌倒,然后在多家医院辗转、深度昏迷半年之久才走的,没有临终交代,没有遗嘱,朋友不知道“重兵把守”的抽屉里到底藏着什么宝贝。当然要打开,兴许里面就有遗嘱。

⑫朋友到处找,找不到钥匙,只好找刀钳帮忙。撬开看,小小的抽屉里塞满五花八门的存折,有黄的,有红的,有蓝的;有的新,有的旧,有的破;有的只是一页纸,是最老式的存单。数一数,总共七十二本(张),存款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大多是一万整数,累计八十三万多。

    ⑬朋友讲,当他看到这些存折时——这么多,摞起来,要排成两列,否则就要坍倒——完全傻掉了。他瘫坐在父亲的床上,足足一个下午,都在流泪、心痛,好像每一本存折都是一本令人心碎的书。

    ⑭存折有的已经存放二十多年了,变色、发霉,房间也已经空落半年之久,四处积满灰尘,在夏天的高温天气里,不可避免地散发着一种酸腐味。但朋友讲,这是他闻过的最好闻的一种味道。一年多来,他坚持每周末回去,到父亲房间坐一会儿,重温这个味道,好像是上了瘾。

    ⑮我曾陪朋友去他父亲日日行走的路线走过一趟,走得饥肠辘辘,看见一家野菜馆,便去就餐。菜端上桌,热腾腾的,我们举杯。朋友举起又放下,流下泪水,捂着脸出门,不回头,一意孤行地走。我付完账,追上去,什么都不讲,忍着饥饿,默默陪他走。我知道,他一定是想起父亲每天带着干粮在这条路上走。

    ⑯我纳闷,难道他不知道你有钱?朋友讲,其实他是知道的,只是出身苦,舍不得花钱。

    ⑰我想也是,我母亲也是这样。据说我给她的钱大多存在银行里,密码是我儿子的生日。我让她花掉,她总是讲,她少花一块,我就可以少挣一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逻辑,只知道,天下父母都这样,宁愿自己苦着、累着、熬着,啼着血,也要对子女道一声岁月静好。

(选自《读者》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