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8观潮同步练习

【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

【乙】

昔伍子胥①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节选自《录异记•异水》)

【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


(1)、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线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昔伍子胥累谏吴王(  )

    A.重叠    B.同“垒”   C.堆集,积聚    D.连续,屡次

②戒其子曰(    )

A.防备    B.戒除    C.告戒,后作“诫”    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B、“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事出有因”中的两个“因”意思不同。 C、“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是非分明”中的两个“是”意思不同。 D、“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②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5)、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

A、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B、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C、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D、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
(6)、乙文用“怒”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被遗忘的稻草
        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但是这一垛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埂上了。或许是一板车拖不下了,那板车上的稻草已经装得像一座山。人们预备着过几日再来将这些稻草挑回去。
        ②但是那块田已耕好,油菜也栽上了,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垛稻草却仍然堆在田埂上。
        ③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垛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那颤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④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天地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草也长了出来。终于盼来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垛被遗忘的稻草。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稻草垫在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垛稻草!”稻草便会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适一些。然而人们留下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⑤那一垛稻草已为人所遗忘。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渐渐变得灰白。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⑥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如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却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⑦冰雪消融,堤土长出了如针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着稻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