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隆化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各题。

一个小偷和1000个圣诞老人

卡洛林·李

    家住彭萨科拉的莱波里诺和他的儿子相依为命,他的妻子一年前患重病离开了人世。为了给妻子治疗,家里用去了不少钱,如今他们根本没有任何积蓄,只能靠领救济金度日。

    圣诞节快到了,5岁的儿子盼望着圣诞那天,爸爸可以用自行车带着他到游乐园玩,所以他希望圣诞老人给他们送来一辆自行车。儿子歪歪斜斜地给圣诞老人写了封信,委托爸爸到邮局代发。信发走后,儿子每天都会满眼期待地问莱波里诺:“爸爸,圣诞老人会收到我的信吗?”

    面对儿子清澈的眼神,莱波里诺喉咙哽咽了,他点点头,安慰儿子说:“当然会的,圣诞老人最喜欢懂事的孩子了,你耐心地等着吧。”

    眼看圣诞节就到了,可是到哪里弄一辆自行车啊?莱波里诺一筹莫展。圣诞节前夜,莱波里诺从外面心事重重地空手而归,无奈之下只好欺骗望眼欲穿的儿子说:“圣诞老人给你送来圣诞礼物了。”

    儿子兴高采烈地问:“在哪儿?”

他告诉儿子:“不过,我把那辆崭新的自行车放在公园草坪上,进了趟厕所的工夫,它就不翼而飞了。” 儿子信以为真,喃喃地说:“或许是哪个人借去用了吧,爸爸,你写张告示吧,也许还能把圣诞老人给我的礼物找回来呢!”为了安慰儿子,莱波里诺果真写了一张告示,希望小偷大发善心将自行车送回。平安夜,父子俩围坐在桌前,忽然传来一阵敲门声,开门一看,没有人,只有一个信封放在门口,里面装了200美元。信封里还有一张便条,上面写着:“每有1个小偷,就有1000个圣诞老人。”

    这件事让莱波里诺感动极了。但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接下来的几天,他又收到了好心人送来的10辆自行车。其中,有一辆正是小偷送回的,小偷还附了封愧疚的信。最后,莱波里只留了一辆,其他车子都送给需要它的人了。因为他的儿子永远也不会骑车——他是个残疾人,在一次车祸中,他失去了一条腿

    这事莱波里诺没有对任何人透露,包括他的儿子,这个秘密一直是他心中的痛。为了抵消内疚,莱波里诺发誓:总有一天,他会扮演圣诞老人百倍千倍地给那些像他的儿子当年一样期待自行车的孩子送去圣诞礼物。这个誓言,让莱波里诺自强不息,奋斗了一生,终于在40年后得以实现。至2006年,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献出的爱心是1000辆自行车。

(1)、阅读全文,概括主要情节。

答:→父亲骗儿子说自行车丢了→→父子收到钱和自行车→

(2)、文章开头交代莱波里诺的家境,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秘密一直是他心中的痛”一句含义的理解。
(4)、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的父亲相比,莱波里诺和朱父(林父)的异同分别是什么?
(5)、有人认为文章中画线部分可以去掉,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牵牛花

叶圣陶

      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水门汀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盆里。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

      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

      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功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有时认着墙上斑剥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原载《北斗》创刊号,1931年9月20日)

课外阅读 ,回答相关问题
家书
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车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 
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撰住笔杆裂开的圆珠 笔。延叔叹了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去,“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儿。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上个月,那只黑老毋鸡被隔壁伢子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叫你哥在学校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枝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枝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 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样式还挺流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纸,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郑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 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钱就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 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人民日报》(2014年04月21日24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为梦想拼尽全力

骊尘

       ①从小到大我栽过的第一个跟头应该是中考。在那个燥热的夏天,我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却在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时忘了带准考证,等我返回住处拿到准考证重新进入考场,时间已经过了20分钟。成绩出来,满分120分的英语我只考了89分。老天跟我开的这个致命玩笑,致使我以一分之差与日思夜想的高中实验班失之交臂。

       ②那种感觉就像你跋山涉水终于赶到了心心念念的城堡,却发现那扇门关上了。那个假期,我把自己关在房里,嘴里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脸上没有丝毫笑意,整天都在埋怨:我的运气怎么这么差?A偶尔打开窗户,看看窗外的那片天,也总是阴郁灰暗,完全没有了夏日的晴朗高远。

       ③进入高中后,我像变了一个人,不似初中那般神采飞扬,整个人内敛沉默了很多。尖子生们组建的实验班,在很多人心里都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有老师开玩笑说,进了实验班就是踏进了重点院校的大门。论正常实力,我就应该属于那里,然而因为中考那个意外,我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心底的不甘和委屈只有自己知道。每次从实验班门前经过,我都会特意从门口假装不经意地往里面瞟一眼,偷偷对那些埋头苦读的身影流露出羡慕之情。

       ④我的好朋友林悦就在实验班。在食堂吃饭遇上时,她会主动跟我说起一些班里的事情,这些事情让我那颗心变得越发躁动不安。“我要冲进实验班”这个念头不时冒出来拉扯着我,曾经的遗憾与不甘,都化作内心的春雨,那里草木葱茏,一片繁盛。

       ⑤高一那段时间,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去操场跑完圈到教学楼,我总是最早到的那个人。时间长了,楼管爷爷认识了我,每天早上都会准时跟我打招呼:“闺女,今天早上又是第一个,好好加油!”

       ⑥每天清晨,我坐在靠窗的位置上,一边争分夺秒地大声晨读,一边看天空渐渐亮起来……

       ⑦一个学期后,我的势头越来越猛,不仅稳居年级第一,而且与第二名的差距越来越大。班主任很器重我,好朋友林悦也向我投来了佩服的目光。那几年,我不仅在考试的红榜上始终排名第一,课余时间写的文章也陆续在各杂志发表,拿了好几个作文比赛和学科竞赛的奖项,生活好像将之前亏欠我的一一做了补偿。随着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摆在我的面前,一直蒙尘在我脸上的阴云,如被利剑割开 , 久违的笑容绽放了出来。

       ⑧即便如此,我依旧不敢掉以轻心,坚持与时间赛跑,继续脚踏实地努力。高考那年,我考取了一个不错的分数,更重要的是,我的英语成绩是142分。手里紧紧攥着成绩单的我,B整颗心一下子透亮起来,一种想在夏风里大声欢叫的冲动,让我有说不出的畅快!放眼远望,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周边的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

       ⑨中考时那种被命运一拳打倒在地的感觉,经过三年的隐忍与蜕变,终于成为我身后迈过的一道坎儿。现在想起来,甚至会有些感激自己在人生最顺遂的时候跌过一跤。正因为这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才更加懂得努力的意义。

       ⑩在拼尽全力之前,永远别说自己运气不好。因为,最努力的时候运气才最好。

(选自《文苑·破茧成蝶》有删改)

阅读以下文学作品,完成各题。

回望历史,我们能记住的总是那些伟大或高光的时刻,光辉或悲壮的场景,英雄或传奇的人物,可歌或可泣的故事,却往往很难记住普普通通的平凡人。

五十方知母恩深王健

2022 年,母亲永远地和我们离别了,走得那么从容安详,但也走得干脆决绝。

我少时在家乡村小学读书,自 10 岁之后就到镇上、县上和省城读书。其实在村落里居留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是寒暑假呆在家里,后来就到深圳工作。回头想来,给我最深的支撑,就是母亲给我的一种富足感。

从儿时起,记忆中母亲就是让我觉得最安全的人,我觉得母亲就是一片蓝天。有一次和母亲聊天,她说我那时大概有一岁多吧,我发高烧,外面又下着瓢泼大雨,父亲用竹编的箩筐挑着我到离家 20 多公里的镇医院治疗,担子的另一头装着一些杂物。小河的水已经漫过了桥面上的石墩,淹过了膝盖,急速流淌的浑黄洪水把他们冲得摇摇晃晃,倾盆的大雨模糊了视线,他们相互搀扶着踉踉跄跄渡过了河,把我送到镇上医院医治才让高烧的我缓过劲来,否则我就被烧残废了。母亲狠狠地说:“当时过河时就想,要么一起被冲到河里淹死,要么就和你父亲一起把你救过来!”

母亲总是会想着给孩子们找些“磨嘴的”(零食)。干农活时,她也会和父亲有意地多开些荒地,或在田间地头多种一些甜杆(类似甘蔗)、蚕豆、黄豆、土豆、红薯等,自留山上也种上杏、桃、李、拐枣等。父母亲每年还都种西瓜、香瓜、羊角瓜等,让我们一年四季都有各种瓜果吃。在自家的瓜棚里睡觉,然后去地里摘瓜,放在大腿上砸开来吃,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母亲还专门和我一起到外婆家的后山上去摘各种野果、野柿子、野葡萄,印象最深的是她陪着我到一个叫石盘寺的山上,摘了各种白的、红的、圆的、扁的等各种野山楂,然后用担子挑回来,熟的马上给我们吃,把不熟的放在坛子里沤起来,等熟了再拿给我们吃。母亲还用山上的金缨子(老家叫蜂糖罐)来熬糖。熬糖时,我们如一群小虾米,紧紧地围着灶台,盯着那冒着泡的大锅,甜蜜蔓延在心间。过年前,母亲也用小麦芽熬糖,把爆米花、芝麻、枣子揉在一块捏成团子或是切成酥片,是最受客人们欢迎的。

母亲不怕麻烦,她说:懒是过一天,勤快也是过一天,嘴巴都不糊弄好,人过着有什么意思。她一定让她的孩子们“总是有吃头”。那时候虽然家里很穷,没有钱,但我们姐弟总觉得家什么都有,从来不羡慕别人,反倒永远是别人家孩子羡慕的对象。

那时候邻居间经常互相借米借油,母亲向别人家借米,从来把升子(一种木制容器)抹平,而还米的时候总是把升子堆得尖尖的直到装不下为止。她说别人帮过忙,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母亲喜欢招待客人,说多来客人无非是多拿一双筷子。那个时候从外地来讨饭的多,母亲每次都会把我们吃的热汤热饭端到院子外轻手轻脚地倒进别人钵子里。也有的人只讨米,不要饭,其实他们就是用讨的方式来赚钱。即使是这样的人,母亲也愿意送一些米给他们,而不把他们揭穿。她说:“别人能放下脸皮来讨要,肯定是有说不出的难处,我们也不缺这一点米。”

母亲也常常告诫我们当正当人做正当事。她说“白天不做亏心事,晚上不怕鬼敲门”;她告诫我们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因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保持清醒,不能被人利用,因为“吃别人的嘴软,拿别人的手短”;要做到“饿死不偷盗,气死不告状”,平时生活中要“莫论人非,莫传小话”;穿着要干净整洁,即使穿补丁衣服也要洗得干干净净,因为“人穷水不穷”;她还要求我们小家庭做到“家和万事兴”。

今年自己已过知天命之年,经历了一些事情,回头想来,心中满满充盈的都是对母亲的爱和无限的感恩。我写的《烟火乡村》散文集和那些关于家乡的文章,素材都来源于她出色的讲述,其实她才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我更多是一个记录者而已。

(节选自《红棉》2024 年第 1 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

①2008年11月2日,贾平凹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秦腔》。授奖词中说:“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

②我得知《秦腔》获奖的消息是在一个中午,就打电话给贾平凹,没头没尾地问了一句:“知道了吗?”他也没头没尾地答了一句:“刚知道。”我说:“我去你家里?”他说:“好。”我们两个人坐了很长时间,东拉西扯,雅俚并雕,却是谁也不提获奖的事。告辞的时候我问他听到获奖消息的心情,他想了一会儿,说:“就是天空晴朗,没啥。”

③《秦腔》全书40万字,2003年春天开始动笔,到2004年9月写出初稿。初稿35万字,第二稿又增加了5万字,已接近了现在成书的规模,之后又经过了三稿和四稿的修改。二、三稿全部重写过,第四稿又做了细处修订。细算来,这部40万字的书,他共计手写了115万字。贾平凹手拙,不会用电脑,他是彻头彻尾的手艺人,这些字是他一个一个写出来的。这部书他写得苦,构思过程苦,写作过程也苦。整整一年零九个月,除了一次因感冒住院,他没有连续地休息过三天,而且住院的那三天,也是医院强迫着不让回家的。我读的是这部书的第三稿,2004年11月29日,他给我书稿的同时还附了一封信,结尾的一段是这样写的:“此书稿耗尽了我的精力,写得这么久,改得这么多,从来没有。我对农村十分痛苦,为我的父老乡亲悲凉。书中故事,差不多是我的长辈和同族人的事。我相信此书稿是好的,我对得起我亡去的父亲和伯父。”

④我去过他老家两次,一次是给他老父亲迁坟,另一次是他的伯父病逝,陪他回乡奔丧。他的父亲做了一辈子的山区教师,后来中年早逝,贾平凹曾写过一篇散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父亲贾彦春,一生于乡间教书,退休在丹凤县棣花,年初胃癌复发,七个月后便卧床不起,饥饿疼痛,疼痛饥饿,受罪至第二十七天的傍晚,突然一个微笑而去世了。中秋将近,天降大雨,我还远在四百里之外,正预备着翌日赶回。”

⑤父亲的去世,给贾平凹的打击很大,至少有几个月的时间他没有从悲痛中脱身出来,他悲哀的是父亲劳碌了一生,受的苦太多,享的福太少。

⑥贾平凹在家族大排行中是老八,他是孝子,对待伯父母如对待自己的父母。接到伯父去世的电话,他甚至顾不上回家换衣服,直接从单位叫了车就走。西安到棣花,一路秦岭,不足400里的路程,我们却走了近6个小时。进到伯父家,他一头便跪到灵前,泣不成声。

⑦贾平凹的写作,以土地和农民为主要观测目标。他瞄准的是中国土地上正在发生着的一系列根本变化。他创作的一系列小说,比如《浮躁》(1986年出版)、《高老庄》(1998年出版)、《秦腔》(2005年出版)等,构成了乡土中国之变,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中国农村问题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⑧1982年至1985年,贾平凹曾专注于散文写作,此间其标志性散文作品就是《商州三录》。他从西安回到老家,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商洛地区的七个县用脚丈量了一遍,创作出《商州初录》《商州再录》和《商州三录》三部关注当下现实的长篇写实散文,笔触深入商洛地区的现实生活。这三部作品在当年引来了一片喝彩,也奠定了他在国内散文界的地位。他的这三部作品发表后,家乡商洛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后来商洛地区由地改市,名称也便叫了“商州”。他是爱家乡的,家乡的人也以他为荣。有一年正月十五,我看过一台来自他家乡的“社火”。这种民俗表演一般是以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人物为主的,一支几百人的队伍举着塑像,闹然过市。在这支队伍的最中间,我突然见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扮成他的样子,穿着风衣,戴着鸭舌帽,站在一根几米高的铁芯子上,孩子身后背着厚厚的一本模型书,书上写着三个大字——贾平凹。一位朋友用照相机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当把照片送给贾平凹的时候,他立即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出话,过了好久才低声说了一句:“我还没给家乡做过什么呢!”

⑨1978年,年仅26岁的贾平凹创作出以热爱农业科研的乡村姑娘为主人公、反映时代新风貌的小说《满月儿》,该作品斩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那时算起,到2008年获茅盾文学奖,30年间里获奖近百次,他脚踏实地且步伐矫健地一路走了过来。

⑩始终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这便是质朴而深情的贾平凹30多年文学创作一直“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吧。

(取材于穆涛《先前的风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