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隆化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②但我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③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来,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败让他永无翻身之地,因此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满清,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它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④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⑤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他的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⑥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从而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⑦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为成功之母。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⑧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⑨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给我吃。

    ⑩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汉的开国皇帝。

    ⑪所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让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为了证明此论点,主要采取的论证方法,第③段的事例,其作用是
(2)、结合语境,解释加下划线词。

①致命:

②挡箭牌:

(3)、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需要哪些条件?
(4)、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据“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杀”、“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一分论点的。 B、第三自然段中拿破仑的例子显得多余,应该删去。 C、作者通过否定名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名言的道理。 D、“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格言被人们广泛认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另一个是在失败之后需要用它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5)、如果让你与作者辩论,你坚决捍卫“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点,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跟自己比》完成习题。
      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也就是 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听泥土说话
                                                                                                                                               查一路
        ①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画着,又觉得比画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②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③第二天,儿子走了,_____________。
        ④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⑤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鲜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⑥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画画,感觉到比画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⑦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⑧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xiū kuì。
        ⑨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⑩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⑩“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妹妹扮演的角色

      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短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

      ②“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③“因为我的角色!”

      ④短话剧中只有四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你的角色是什么?”

      ⑤“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

      ⑥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⑦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 ”。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⑧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⑨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妹妹) ”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沙发旁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惟妙惟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⑩接下来,剧中的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到“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⑪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使得台下的笑声此起彼伏。

      ⑫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⑬40年后,那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有可能变成主角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住进一粒粮食(有删改)

宋长征

    ①很多人住在粮食里,村子也住在粮食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连村子里说书的四爷也这么说呢,所以更让人坚信自己就住在一粒粮食里。春天,打开胚芽那扇窗,就听见春风来了,就听见春雨近了,就萌动了情思,想要长成一棵庄稼,沉醉在静美的乡村。

    ②村里人都认得粮食,哪个春分播种,哪个芒种收割,哪个喜水耐涝,哪个又可以和鸡鸭牛羊一起分享,无不烂熟于心。一粒粮食有多重,男人女人都知道。孩子们一大清早就爬起来背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子上路。很多人都说这歌子,唱得轻巧,可到底有多少人体会其中的甘苦,往往只有住在粮食里的人知道。

    ③曾经,粮食里都是秕子,日子也跟着秕。住在粮食里的人捧着一把粮食,哽咽着往前捱。说这话的是土生大伯,七几年因为偷掰了生产队的两穗子玉米,被打折了腿,一瘸一拐说着关于粮食的辛酸往事。开始我不懂,问娘,娘说人没粮食实诚,吃了大锅饭,蹲在田间地头东家长西家短。队长来了,抓起锄头挠两下,走了,屁股又沾在地上。粮食秕了,浮夸风,你敢亩产三千,我就亩产一万。最后只能在锅里照着影子吃饭。那时候的人想跳出粮食过日子,但真得出来了,再想进去才发现为时已晚。

    ④粮食有灵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给你怎么生活。

    ⑤我经历过无数次播种,譬如麦子。新翻的泥土散发着岁月的醇香,父亲领着牛拉着犁铧回家了,我抡起小小的镐头,专门对付那些巨大的土块。它们会挡住麦子生长的脚步,种子那么小,稚嫩的芽尖怎么可以突破这漫长的阻隔。所以,村里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往往说“打坷拉的”。我也是“打坷拉的”,祖祖辈辈从田野里走过,流淌着汗水,只为给粮食打开一扇生长之门。当然,粮食能懂,风雨里齐刷刷的拔节声就是向岁月发起的冲锋。

    ⑥粮食就是粮食,和草有着本质的区别。草只会牵绊着乡亲们的脚步,丰盈的粮食才是最实在的收成。这些,娘知道。从青春走到老迈,身负一只硕大的草筐,从这头到那头,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还不忘饱含深情地拂一下庄稼的叶片,将草背回家,给粮食牵来一个金黄的秋天。

    ⑦去年夏日,当我从一块田打了除草剂赶往另一块田的时候,草们躺倒一片,玉米叶子清凌凌地穿行在夏日的风里。喊娘,娘应,说还有最后一小片。我默然,喉咙哽咽将娘薅的草收拾在一起。娘趟着沙沙的玉米叶子出来了,头发散乱,汗水浸透了衣衫。娘说这庄稼好着呢,今年肯定多打粮食。粮食啊!再一次刺痛我的心房。一个人究竟为了什么对你如此倾心,走过了七十多个春秋,依然陶醉在一粒粮食的深处?

    ⑧每一粒粮食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用无尽的芳醇笼罩着简单的乡村。

    ⑨邻村的“二里歪”烧酒,筛选出质量上层的粮食,发酵,蒸馏,一滴一滴,滑落的是岁月的醇香。娘要做酱,西瓜酱,豆瓣酱,精选出一粒粒黄豆的金黄,让颜色沉淀,再沉淀,揭开用泥巴糊就的坛子,浓烈的香醇萦绕在每一个岁月必经的路口。回头望,娘已老去,暖暖的慈爱在心底发酵成感恩的洪流。手握一把麦穗,灶膛口飘溢的麦香风一样弥漫了一整个童年。因为粮食,我有了健硕的躯体,可以只身来去在人生的风雨之中,胸怀对一粒粮食的虔诚,执著地在乡间行走。

    ⑩这粮食,是生命必须的粮食。

    整个村庄为粮食而活,也因了粮食焕发着熠熠的光芒。有人在晒粮,烈日下赤脚在粮食里行走,一粒粒晶莹的粮食在大地上静躺。也许它们在思考,思考着生长的意义,破土于大地,昂扬走在简朴的乡村。这里没有太多的欲望和攫获,有的只是农人憨厚的脸庞,披一身霞光上路,踏一路月色归来,如至交,似生死与共的恋人,倾诉着彼此的忠诚。父亲在世时,常领着我走向自家的田地,告诉我哪块才是属于自己的田地。地界是一块青石或一跟铁钎子打出的灰橛,灌了生石灰,时过经年也不会让别人占去。粮食,要分清楚,自家有一瓢绝不贪恋他人一瓮。

    娘也很虔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粮食的深情。逢年过节,用五谷杂粮做成了面团,敬献神灵,祈风调雨顺,祈五谷丰登。有时我想这是多么简单的祈愿啊。风调雨顺,只为粮食从春到秋,又圆满了一个风雨轮回;五谷丰登,只为家道平安,围坐在粮食所营造的静谧时光,追忆往昔,憧憬着远方。

    粮食很小,每一粒粮食滚落在地,都很难找再觅到踪迹。除非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春天,等惊蛰的春雷一过,粮食便会顶着晶莹的露珠来看你。粮食很大,一粒粮食里住着整个村子和村子里所有的人,用爱的琼浆迷醉了淳朴的乡亲。

    秋来了,粮食又一次登上时光的颠峰。谷子 , 那些谷子在稻草人忠诚的守护下低垂着谦卑的头颅,它们不善于表白,流淌成村子里女人香甜的乳汁,繁衍着乡村的新生。亭亭的是玉米,队列整齐地等待着岁月的检阅,用金黄闪烁在村庄的门楣。还有那些豆类,大豆,小豆,黑豆,绿豆,匍匐在大地的胸膛,一遍遍亲吻,互诉衷肠。

    静穆的乡村在今夜无比安详,每一扇窗户都透出一种粮食的温暖。有的人故土难离,和粮食生死相依,共享着天地四时赐予的平凡岁月。有的人远离家园,今夜入梦,是否还能再回到那些住在一粒粮食时里的温暖。

    一粒粮食,囊括天地。住进去,温暖一生,辛苦一生,感恩一生,回味一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烟雨江南

佚名

    回到乌镇的那一天天气很冷,又开始一个雨季的纠葛,绵绵延延淅淅沥沥。看着灰色瓦沿上渐湿的流光,我突然想到了,这个儿时久居的江南小镇在漫长的时光中已经斑斑驳驳,一瞬间,我产生了将她重新在心里细细描摹一遍的想法。看看脑海中零零碎碎的记忆与而今的乌镇有多少已经渐远难寻。

    从车站走到东栅,我路过茶馆,最终驻足在乌镇戏台,纵然阴雨绵绵依旧阻挡不了游客高涨的兴致。现下已经是午后了,花旦青衣正上演着不知名的越剧,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桥清雨一伞开,那一场悲欢离合依稀是旧时的模样,却不知台上的老旦可还记得当年粘着听他低吟浅唱的小女孩。台上乱红飞溅相约三生情缘,台下人面不知时光流转多少年。戏台下方有乐师的耳房,有演员化妆的屋子,屋子外有棵银杏树,有人戏说是唐朝将军留下的传奇。前头最大的就是看客的广场,在这戏台下的广场上,南朝昭明太子驻足过,唐朝乌赞将军流连过,宋朝的陈与义、明朝的茅坤、清初理学家张杨园都顺着戏台边的车溪河走向天下,而我们所熟悉的茅盾先生沈雁冰也经久多年地在锣鼓短笛中走向震荡的中国。

    戏台边上沿着车溪河走进去的小巷深处就是茅盾故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的建筑,黑瓦白墙前后两进,幼时的我还不知茅盾先生何许人也时也曾到过这里,看到大片大片的人生轨迹刻画也只觉得索然无味,可再一次到达这里,却觉得这三间屋子是那么令人肃然起敬。茅盾先生将人生的少年晚年都留给了这沾着水滴的屋檐,林家铺子的传奇也在这现世中或多或少的上演。有道是,船过乌镇读茅盾,子夜红灯照天明。林家铺子今犹在,甩手当年掌柜人。‛虽然依稀是旧时风景,可多年来也渐染了甚嚣尘上。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而今明月在,往事不堪追。

    从东栅走到西栅也是一段挺长的距离,我挑着僻静的小巷走,有时是在人家后院,有时是在沿河低地,这一路每次在经过路口时终归还是喧闹的,而在走进小巷的深处便也就清净了。这条路,我以为我早已遗忘,再走一遍却发现原来已经深深地嵌入了脑海。渐渐地天色更加暗沉起来,有几户人家已经燃起了煤球拎到外面,一股熟悉感涌上心头,我看着炊烟渐起笼罩在雾色迷蒙中的这个小镇,那些旅客匆匆忙忙到来又无一例外急急离开的这个小镇,她依旧延续着多年多年以前祖祖辈辈留下的生活方式,迈着平静的步调看着人们上演一出出悲欢离合、世事浮沉,瞬间我明白了其实她始终没有忘却最初的江水如蓝,宁静悠远。

    到达西栅时天色已大晚,有车辆来来去去,我踌躇着是否应该再进去看看。看看我打着褐黄油纸伞奔走的青街小巷是否还是眉眼如初,看看两相对望的风雨石桥上是否留着青苔苍苍,看看那一间老房子的格子窗上是否还留着我贴下的窗花……不过,父亲的到来打断了这次仓促的旅程,他发梢上挂着雨,突然想到颇有些风雪侯归人的意味。

    乌镇作为而今少数仍有原住民生活的古镇,我们不可否认,旅游业的兴起打乱了她的宁静悠然,但是我们却不能苛责,毕竟走在小桥烟雨中,走在沉静古巷间,走在青石铺路上,我们确实还能够看到她淋湿的灵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或许并不能完全描摹她的眉眼,可我想说,时隔多年,我再次找到了,乌镇——我心目中的,烟雨江南。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