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哎呦哎呦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于,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着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

【注释】①格色:北方方言中指特殊,与众不同,多含贬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情节曲折,作者运用伏笔和照应,先写车夫求医无钱,再写华大夫暗中相助,最后写苏七块赠药退钱,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B、小说使用了具有天津卫特色的方言,如“嘛”“赛”,将人物表现得有板有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C、小说采用欧·亨利式的结尾,令读者在对苏七块的性格、人品感到惊疑、怪异之际,又萌生了敬佩之情。 D、小说中有许多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很好的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2)、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请从文中举出三个细节描写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苏七块是《俗世奇人》中的一个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苏七块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张海迪:榜样的新力量

    2008年11月13日,北京,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全体会议,宣布了中国残联第五届名誉主席、主席团和执行理事名单。此次会议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目光,不仅仅因为邓朴方卸任,更多的关注则是张海迪接任。曾经淡出公众视野许久的张海迪再次重回舆论中心。

    在张海迪的个人博客上,一篇《我的留恋》即论及离开作协赴任残联,短短几天,其下留言回复已有30多页,1000多条,大多数是祝福和希望。这个从2005年便开始写博客,经常凌晨还在更新日志的女人,因何引发了公众如此之大的热情?

    张海迪的成长,是一种典型。从一个"自强不息"的普通残疾女青年,到后来的哲学硕士和作协副主席,再到今天残疾人联合会"一把手",她似乎永远充满了激情和动力,又以之自觉影响身边的人,天生为"榜样"这个词而活。

    1983年初。时任团中央书记的王兆国正在寻找合适的榜样典型。在各地报上来的名单里,团中央宣传部相中了张海迪:5岁起即因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自学完中学课程,"文革"时随父母下放农村,却给孩子当起了教书匠,并自学针灸为乡亲们免费治疗,此后自学多门外语,还干过无线电修理工。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人先后为张海迪题词。报纸上争论过"海迪应不应该结婚",还有人指责张海迪"为什么非要留长发",定价4角的张海迪事迹手册《闪光的生活道路》印数突破了500万册。她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青年人们的偶像。

    在关于张海迪的大事记中,1984--1991这几年,似乎是一个空白期。转折发生在1983年3月11日,当天,她在人民在会堂作完报告,回到招待所,突然陷入昏迷,停止呼吸,经紧急抢救才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此后,张海迪回到济南疗养,父母也调回省城。1991年,医生告诉张海迪,她得了黑色素癌,此后确诊为基底细胞癌。不管保守治疗还是动手术,都只有"半年",也就是说,半年以后就"没有海迪了"。张海迪听了之后猛地一惊:"真的吗?"但很快就又平静下来,觉得没什么,"该做的我已经都做了。"

她人生中的第六次大手术,是在不打麻药的状态下进行的。镇静剂无法掩盖剧烈的疼痛,

    张海迪说当时希望有人用枪口对着她,在这一瞬间把她打死,"那该多好"。出来的时候,丈夫王佐良在外面等着,两个人的手一碰,他比她还凉。

    两年之后,1993年,张海迪依靠自己的努力读完了吉林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拿到了哲学硕士学位。同年3月,共青团中央举行了表彰大会,授予她"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并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

    此后,张海迪所获得的各类奖项,大多和文学有关。比如1997年的"五个一工程"图书奖,1999年的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以及2003年的第二届女性文学奖。在文学道路以外,她也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和出访任务,继续发挥自己作为一个榜样的作用。

    张海迪曾经拒绝过残联主席这项职务,理由是"残疾人工作者可以选出来,作家不是选出来,而是磨砺出来的"。因为此次当选,她辞去了山东省作协的行政职务,但在博客里,又在凌晨1点半感叹:"我留恋每一页纸,留恋第一个句子……我深深地留恋,毕竟我写了二十多年。"

    一个艺术细胞丰富、个人感情充沛的女作家,是否能做好残联主席这份工作,对此人们有着自己的疑虑。张海迪在博客中解释道:"现在我从一个作家成为残疾人工作者,在新的岗位,开始新的学习,我会一始既往地努力,淡泊名利,勤奋工作。"

    张海迪始终作为一个英雄和榜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但同时她又作为一个人们印象中美丽、开朗而乐观的女性存在。

    对她自己来说,在肢体的巨大痛苦中,做一个"会寻找快乐"的人,比其他什么都重要。

    这种励志色彩浓厚的人生观通过博客及其著作传播开去,使得25年来她所树立起来的道德力量,并未随着时代的巨变而出现任何不适应和削弱,也将在她的残联主席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发现了最早的“中国”

——记何驽博士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连续发掘出土了陶寺早、中期城址,宫殿区核心建筑,墓葬区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彩绘陶器等随葬品,以及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观象台。文物考古专家进一步考证,证实襄汾县陶寺遗址极可能就是4000多年前尧时代的“唐尧帝都”。完成这一艰巨而神圣任务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队长、陶寺城址发掘领队何驽博士和他的队员们。

何驽博士上中学时就喜欢语文、英语和历史,特别是对文物考古一直很感兴趣。1981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考古专业,考入了北京大学考古系。2001年7月提前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业的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但他更愿意到考古一线。后来,他主动要求下基层。在湖北荆州工作期间,他撰写了《中国文明起源考古研究思考点滴》等50余篇有价值的论文。他常给同事们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印证较大和深奥的理论,就必须到考古实践中去,掌握大量的考古实证,只有到都城遗址去考古,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

野外工作条件一般都是比较艰苦的,但这些对何驽来说似乎已经习惯了。他说:“在野外工作,我不奢求什么,只要晚上有个住的地方,白天有个一日三餐就足够了。”他在陶寺一住就是四个春秋。作为领队,他经常带着队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总是白天在田野里搞发掘,晚上在灯下读书、思考、写论文,经常熬到夜里十一二点。四年中,他撰写了40多篇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何驽的发现,为唐尧时代在天文历法上的贡献进一步提供了佐证。因为没有这一发掘,尧舜禹时代只能是神话传说,而何驽所做的一切,等于为印证陶寺遗址成为“唐尧帝都”提供了确凿的历史证据,这就让神话传说与考古结论相吻合,使“文明始祖”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具有了更加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何驽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也是令人叹服的。但谈起四年多的陶寺考古历程,他总是感慨万千。2002年,陶寺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研究项目,而他就是这个项目重点——陶寺遗址的牵头人,具体挖掘工作从哪里下手,大家都在看领队。他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但工作能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他心里当时几乎没有谱。他知道应该相信文献,但也绝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东西而裹足不前。他认为,考古工作既要有大胆的设想,又要有科学的态度。他从小就养成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性格,遇到事情总爱刨根问底。何驽和队员们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个建筑遗址,猜测该建筑可能用于观测日出。冬至时,考古队员冯九生专门来到建筑遗址现场进行观测,结果发现日出时,太阳并不在观测缝中,于是陷入茫然。何驽认为很可能是观测点位置有偏差,该建筑应该是有观测冬至功能的。何驽的观点一时在考古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各种说法不一,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何驽所提到的观测缝,是不是有意识做出来的?”“目前学术界很浮躁,想搞点轰动效应的人太多,何驽莫非是想制造爆炸性新闻贪图出名?”……不管周围的人怎么想,怎么讲,何驽并没有因此懈怠和放弃。之后何驽又邀请15名国内著名天文学专家亲临现场进行论证,基本确认该遗迹是天文观测遗址。而这前前后后的两年中,何驽的付出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因为他的工作已经超出了考古专业的范围,涉足了天文学等领域,可想而知,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注重学习、研究、设想、推断,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2005年11月10日,世界顶级刊物《自然》杂志第438期刊登了陶寺发现古观象台的消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波兰的学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予以赞赏。

(有删改)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作别三峡纤夫

韩永强

    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名叫A·K的外国人,在一本英文版《长江三峡》的画册里,为古老的长江三峡留下了极为精彩的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文字。

    书中最叩击我心弦的,是关于峡江纤夫的描述。“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一条蜿蜒的小路,那是供纤夫拉纤时通过的栈道。狭窄的地方仅供一人通过,远望就如绝壁间的一段凹槽。纤夫们就光着脚行进在尖利的岩石上。夏天他们顶着炎热的骄阳,冬天他们必须跃入刺骨的冰水中游到岸上。当行走在高高的栈道上的时候,一旦有人不慎打滑跌入悬崖,另一个人就必须迅速补位,从而不让船下滑……这就是纤夫的生活。”

    读着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条结实的竹缆,竹缆一头连着在险滩上挣扎的柏木船,一头连着悬崖峭壁上的纤夫。那条紧绷绷的竹缆绳上,悬挂着我祖辈的灵魂。

    每一个纤夫都有自己或妻子或老母亲或情人细心缝制的“扯扯儿”(即拉纤的搭肩)。这些“扯扯儿”,长六尺宽半尺,一律用上好的“白官布”制作,对折成三尺长,另一头则固定着一个一寸见方的厚竹板。拉滩的时候,纤夫把竹板向纤缆上一别,把宽的一头斜挎到肩头,就开始艰难的跋涉了。搭在肩上的白官布上不能有任何装饰,否则拉纤时哪怕一个细小的线头或者折痕,都会让纤夫的肩膀磨破流血。而别在纤缆上的一端则可做些文章,纫得越密实,就越牢固安全。

    船到滩头,领纤的一路如风一般旋去,纤夫们没有一个敢怠慢,都会一边以极快的速度

    奔跑,一边迅捷地把扯扯儿别到纤缆上。这时,纤夫的腰就马上绷成了一张弯弓,而纤缆就如弦上的箭。

    险滩喧哗着咆哮着猛烈撞击柏木船的船头,激起高高的水浪。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

    长江三峡中,自古“西陵滩如竹节稠”。纤夫们战胜了一个险滩,而下一个、下下一个以及每一个险滩,都是夺命的关口。所以,长江三峡的两岸边,总有望郎的妇人化作奇峰异石苦守崖顶。在漫长的岁月中,她们把山崖上的竹叶都撕成了丝丝缕缕的心事,把自己的血肉之躯都望成了冰凉的望夫石!于是,七百里峡江中,总有“望郎滩,望郎滩,我望郎君早回还”的呼唤。

    但真正的纤夫从不恐惧。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回家,回家,回家同妻儿团聚。在这个目标的导引下,纤夫们有时会十分快活。在拉纤时含泪而唱的“拉纤小调”,他们在顺风顺水时唱得有滋有味——

    三尺白布四两麻啦,做个扯扯儿把滩拉啊!

    大坪大蹚各顾各啊,石旮浪里脚蹬脚啊!

    一声号子一声汗啊,幺儿连三都使力啊!

    一声号子一声胆啊,一声号子过险滩啊!

    喊声号子加把力啊,船过滩头把家还……

    A·K先生作为一名外国人,毕竟只是三峡的匆匆过客。假如他进一步走进纤夫中去,他会在对长江三峡纤夫的同情悲悯中增添更深的敬意,写出更为深情的文字,让世人更清楚地知道在中国,在长江三峡,有一群人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当年的长江三峡是外国人看中国最好的“看本”,今天的长江三峡,更是世人看中国的必到之地。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们,已经看不到《长江三峡》中记录的栈道、纤夫和柏木船了。但是,新的长江三峡提供给人们的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和豪气。在巍然矗立的三峡大坝之上,昔日“滩滩都是鬼见愁”的一百多道险滩杳如黄鹤,今日三峡只有碧波荡漾的浩瀚!

    桀骜不驯了千万年的长江三峡,在如水月光的映照下,同我一起在梦幻中迤逦而行,去作别永远的三峡纤夫。我要告诉巫峡的神女和遍布三峡两岸望郎的山峰,她们的悲剧会永远谢幕,他们的子子孙孙因为有了新三峡的滋润,会永远幸福而甜蜜。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1日,有删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品质

约翰·高尔斯华绥

    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的哥哥合开一家店,店房有两间打通的铺面,开设在一条横街上——这条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店铺的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当然,我在后来才有这种想法。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作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惨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东西。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疼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原本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了。再后来,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那几双靴子。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不在,先生”,他说,“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据沈长钺译本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歪 毛 儿

老 舍

    小的时候,我和白仁禄一下了学总到小茶馆去听评书。我俩每天的点心钱不完全花在点心上,留下一部分给书钱。其实,我俩真不够听书的派儿:我那时脑后梳着个小坠根,结着红绳儿;仁禄梳俩大歪毛。孙二大爷用小笸箩打钱的时候,一到我俩面前便低声地说,“歪毛子!”把钱接过去,他马上笑着给我们抓一大把煮毛豆角,或是花生米来。“吃吧,歪毛子!”他不大爱叫我小坠根,我未免有点不高兴。可是说真的,仁禄是比我体面的多。他的脸正像年画上的白娃娃的,虽然没有那么胖。单眼皮,小圆鼻子,清秀好看。

    他不淘气,可是也有背不上书来的时候。歪毛仁禄背不过书来本可以不挨打,师娘不准老师打他。他是师娘的歪毛宝贝:上街给她买一缕白棉花线,或是打俩小钱的醋,都是仁禄的事儿。可是他自己找打。每逢背不上书来,他比老师的脾气还大。他把小脸憋红,鼻子皱起一块儿,对先生说:“不背!不背!”不等老师发作,他又添上:“就是不背,看你怎样!”老师磨不开脸了,只好拿板子打他。

    奇怪,这么清秀的小孩,脾气这么硬。

    一直有十几年的工夫,我们俩没见面。听说,他大学毕了业,到外边去做事。

    去年旧历年前的末一次集,天很冷。我转了一圈,没看见什么对我的路子的东西,本想不再绕,可是集南边有个地摊,摆着几本书,看书的时候,我看见卖书人的脚,一双极旧的棉鞋,袜子还是夏季的单线袜。别人都跺着脚,天是真冷;这双脚好像冻在地上,不动。把书合上我便走开了。

    走了几步,我不由地回了头。他穿着件旧灰色棉袍,很单薄,头上戴着顶没人要的老式帽头。

    我好似被他吸引住了,决定回去。他身上有那么一股高傲劲儿,像破庙似的,虽然破烂而仍令人心中起敬。无论怎说吧,我又立在他面前。

    “是不是仁禄哥?”我大着胆问。

    他又扫了我一眼,又去看山,可是极快的又转回来。他的瘦脸上没有任何表示,只是腮上微微的动了动,傲气使他不愿与我过话,可是“仁禄哥”三个字打动了他的心。他没说一个字,拉住我的手。

    “走吧,我住的离这儿不远。”我一手拉着他,一手拾起那几本书。

    没有五分钟便到了家。他坐在屋中了,我才放心,仿佛一件宝贝确实落在手中。可是我没法说话了。问他什么呢?我改变了战略,开始告诉他我这些年的经过,费了许多周折,我才用上了这个公式———“我说完了,该听你的了。”“还不都在乎脾气,”他微微摇着头。“那时候咱俩还都是小孩子,所以我没对你说过;说真的那时节我自己也还没觉出来是怎回事。后来我才明白了,是我这两只眼睛作怪。”

    “不是一双好好的眼睛吗?”我说。

    “平日是好好的一对眼;不过,有时候犯病。”

    你不用看人脸的全部,而单看他的眼,鼻子,或是嘴,你就看出点可恶来。特别是眼与嘴,有时一个人正和你讲道德说仁义,你能看见他的眼中有张活的春画正在动。那嘴,露着牙喷粪的时节单要笑一笑!越是上等人越可恶,上等人会遮掩。假如我没有这么一对眼,生命岂不是个大骗局?还举个例说吧,有一回我去看戏,旁边来了个三十多岁的人,很体面,穿得也讲究。我的眼一斜,看出来,他可恶。正在这么个当儿,查票了。这位先生没有票,瞪圆了眼向查票员说:“我姓王,没买过票,就是日本人查票,我姓王的还是不买!”我没法管束自己了。我并不是要惩罚他,是要把他的原形真面目打出来。我给了他一个顶有力的嘴巴。你猜他怎样?他嘴里嚷着,走了。要不怎说他可恶呢。这不是弱点,是故意的找打———只可惜没人常打他。

    “那么你很愿意犯病!”我故意的问。

    他似乎没听见,我又重了一句,他又微笑了笑。“我不能说我以这个为一种享受;不过,不犯病的时候更难堪———明知人们可恶而看不出,明知是梦而醒不了。”

    “以前,我见着可恶的便打,至少是瞪他那么一眼,使他哆嗦半天。我虽不因此得意,可是非常的自信,自信我比别人强。及至一想结婚,与世界共同敷衍,坏了;我原来不比别人强,不过只多着双病眼罢了。很希望别人指着脸子说我可恶,可是没人肯那么办。”他又愣了一会儿。“生命的真文章比人作的文章更周到?耶稣为仇人、为土匪祷告:他是个人物。他的眼或者就和我这对一样,能始终是硬的,因为他始终是软的。普通人只能软,不能硬,所以世界没有骨气。我只能硬,不能软,现在没法安置我自己。人生真不是个好玩艺。”

    他把酒喝净,立起来。

    空中飞着些雪片,天已遮满了黑云。我送他出去,谁也没说什么,一个阴惨的世界,好像只有我们俩的脚步声儿。到了门口,他连头也没回,探着点身在雪花中走去。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