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建瓯市芝华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垃圾都去哪了?说说垃圾填埋的那些事儿

    ①在所有垃圾处理方式中,垃圾填埋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垃圾处理的最终程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流程处理垃圾,填埋都被作为最终处理手段。

    ②垃圾可以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处理,之所以说填埋是垃圾的最终处理手段,是因为焚烧、堆肥两种方式并不能处理掉所有的垃圾。例如:被焚烧的垃圾中可能包含无法燃烧的成分,如少量玻璃、金属,最终会产生灰渣;堆肥这种方式仅可以用来处理能被生物分解的有机物,骨骼等难以分解的部分也会形成残渣;另外还有很多垃圾本身就不可燃也难以被生物分解,如建筑垃圾。以上这些废物,最终都要用填埋来解决。

    ③自然衰减型填埋是垃圾填埋的方式之一,但因为不设防渗衬层和渗滤液收集管道系统,会对地下水造成极大污染。中科院通过监测北京垃圾填埋场得出结论:垃圾填埋场渗漏会污染地下水,导致水的硬度及氨氮、硝氮、铬和汞等元素含量超标,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例如,氮污染可以导致缺铁性血红蛋白症、婴儿畸形和癌症。因其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自然衰减型填埋已逐渐不被采用。

    ④垃圾填埋并不是简单的填埋固体垃圾,而是需要用一整套复杂的系统来综合处理,因此,封闭型填埋已成为目前通行的填埋方式。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包括下列主要设施:防渗衬层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渗滤液处理设施、雨污分流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地下水检测设施、填埋气体导排系统、覆盖和封场系统。生活垃圾填埋场通过设置防渗衬层渗漏检测系统,以保证能及时发现防渗衬层发生渗滤液渗漏的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污染控制措施。

    ⑤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垃圾渗滤液处理方面,除了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外,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技术、新工艺也被用于渗滤液处理,如膜生化反应器、纳滤和树脂吸附等工艺。这些新工艺构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由膜分离单元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即MBR+NF组合技术)。与传统的生化水处理技术相比,这种新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易实现自动控制、运行管理简单等特点。

    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人们将会找到更适合的垃圾处理办法。

(1)、本文围绕“垃圾填埋”讲了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文章第⑤自然段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3)、“因此,封闭型填埋已成为目前通行的填埋方式”一句中“目前”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4)、“垃圾分类处理”是体现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志。假如你是学校“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学生宣传进社区”活动宣传小组成员,请你为社区群众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写一条宣传语。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黏土,生态建材

    ①人类用黏土造房已有9000多年的历史,黏土是最古老的建筑材料。甚至在建造著名的世界遗产中国长城时,有部分地方也用到了黏土。非洲人至今仍在建造黏土茅舍。

    ②中国古代称黏土为“埴”(音zhí),“《考工记》用土为瓦,谓之塼埴之工,是埴为黏土,故土黏曰埴。”(唐·孔颖达疏)。

    ③我国西北地区、陕西、山西等地多黏土,那些地方干旱少雨,农村长期以来流行黏土房(主要是四面房墙和院墙部分用黏土),这种黏土房称为“干打垒”,在墙泥外面通常还要抹一层草泥,条件好的人家则在墙外糊一层砖,粗看好像是砖房。

    ④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该都记得“干打垒”是中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代名词,也是大庆人“六个传家宝”之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依靠“洋油”过日子的状态,几万建设大军在国务院前副总理和中国石油工业创建人余秋里的直接领导下,在松嫩平原战天斗地,本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为了确保油田开发的起始时间和进度,大庆人在120天时间内,建成10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住房,解决了职工在创业初期的住房问题,切实完成了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创议的“人进屋、机进房、车进库、菜进窖”的目标,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建设中的一个奇迹。

    ⑤建造干打垒房子可就地取材、节省木料,最大的优点是冬暖夏凉。

    ⑥当年的中国工人阶级是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不得不采用黏土造房,而今天的欧洲人看上了黏土房却是出于环保和生态的原因。尽管材料是原始的,然而意念、风格和技术是先进和前卫的。

    ⑦关于黏土,倘若要认真讲究概念的话,还是有说法的。首先要说的是黏性土(具有粒间联结性能的细土粒),根据所含黏粒(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少,黏性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叫黏土,黏粒含量大于30%;第二类叫粉质粘土(旧称亚黏土),黏粒含量10%至30%;第三类为粉土,黏粒含量3%至10%。通常用来造房的所谓“黏土”,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物,其黏粒总含量应大于25%,此外尚含有细沙、陶土等。其中,黏土(即第一类黏性土)含量高的俗称“肥黏土”,反之就叫“瘦黏土”。

    ⑧黏土有很多优点,在欧洲被建筑生物学家确定为生态建筑材料,用这种材料营造的居住空间特别健康,不仅因为黏土本身不含有害物质,而且还能吸收和改造有害物质,起到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黏土中的气泡能吸收讨厌的气味和潮气,很少形成让人过敏的灰尘。黏土砌成的墙能储存热量,具有室内调温作用,故冬暖夏凉,且可节省能源,有利于环境。一些欧洲国家十分看好黏土这一生态建材,城市的建材商店可以买到(因掺有不同的矿物质而形成)不同色彩的黏土。

    ⑨今天,曾经激励过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大庆油田干打垒建筑群在大庆市博物馆的保护和管理下,已成为那段历史生动的实体教科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超越时空的量子通信

    ①一种被称为量子通信的新的通信方式初露端倪。它是一种不受通信双方空间距离限制、不存在任何传输时延的真正意义上的实时通信,因此,它可望承担起未来宇宙通信的使命。那么,什么是量子通信呢?

    ②简单地说,量子通信就是根据量子力学关于相互耦合的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等)之间存在的超光速关联来实现信息的传递。量子力学指出,如果我们对相互耦合的一对粒子中的一个粒子进行测量,另一个粒子将会瞬时“感应”到这种影响,并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不管这两个粒子间相隔多远。上述这种微观粒子间的超光速关联和影响叫做“缠结”,它是一种具有交互作用的粒子之间通过“感应”而建立的神奇连接。这种连接是实现超光速通信的主要依据。量子通信的优点很多,首先便是它的零时延,正是由于这个特性,它可望应用于未来的星际通信;其次是它可以不通过双方之间的空间进行,这就避免了环境对通信的干扰;第三,是保密性强,因为信息载体可以只保存在收发信息的双方,使与此项通信无关的第三者无法干扰和窃听。此外,它还是一种环保型通信,不会产生电磁污染。

    ③量子通信系统由量子态发生器、量子通道和量子测量装置组成。按其所传送的信息是经典还是量子而分为两类。前者主要用于量子密钥的传输,后者则可用于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的分发。隐形传态是一种脱离实物的信息传送,它的过程是光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接收地点,接收者再根据这些信息选取与构成原物相同的基本单元,制造出原物完美的复制品。但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不允许精确地提取原物的全部信息,这个复制品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隐形传态”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

    ④1993年,6位科学家提出了利用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案:将某个粒子的未知量子态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把另一个粒子制备到该量子态上,而原来的粒子仍留在原处。其基本思想是:将原物的信息分成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经由经典通道和量子测量而获得,量子信息是发送者在测量中未提取的其余信息;接收者在获得这两种信息后,就可以制备出原物量子态的完全复制品。

    ⑤量子通信的最终实现,需要将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另外,通过对人脑意识过程的深入研究,还有可能使量子通信的速率大大提高。以至有一天,可以将生物芯片植入人的大脑,实现人脑间的超光速通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    (1)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2)    年迟十天左右,比    (3)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李韵 苏晓彤

①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均收获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它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用年轻化的表达解码传统文化之美。

②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年轻观众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双重误区:一方面认为年轻人喜欢的都是“无脑剧”“傻白甜”“雷人风”;另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都是“高冷范”“夫子腔”“古董货”。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无法创造出有效触达当下年轻人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方式。久而久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渐渐失去兴趣,转而在“二次元”等潮文化中寻找精神慰藉甚至价值坐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缺少一个连接彼此的桥梁。

③然而,搭建这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非易事。都说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距今动辄几百年、几千年。要寻得宝物并为我所用,必须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若干过程。就像矿石一样,只有被加工成饰品并戴在人身上,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只是一块无人问津的石头。由于深埋于历史的泥土中太久,传统文化有的已变成坚硬的化石,有的身上布满了尘埃,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泽,除了要拂拭掉尘埃,还要为其穿上亮丽的外衣。比如,《国家宝藏》第三季开篇随着国宝盒子的无限延伸,无数文物在国宝盒子的屏幕内奇幻变化,讲解员张国立走进通道,舞台瞬间变成充满文物的“宇宙星河”。舞台前后的18道旋转屏,左右两道为开合屏,通过裸眼3D技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节目在每期的场景设计中,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惊喜。此外,经由动画片《九色鹿》原配音演员丁建华时隔40年的再次配音,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敦煌虚拟守护者“九色鹿”仿佛活了起来,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让观众大呼“我们的青春回来了”。

④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对严肃话题产生兴趣,进而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最终给人以震撼和自豪感,这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同经验,但传统文化的传播若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利用大众传媒为公众多上一些厚重又鲜活的传统文化课,更要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逐渐培养起国人的文化自信。

⑤近几年,一些综艺节目用年轻化的表达解码传统文化之美,为年轻人架起了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迈出了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

(摘编自《光明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