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向一棵树鞠躬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少,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阅读第④段,请说出这棵榆树是如何“小心地经营着自己”的?
(2)、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下面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4)、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生命的声音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辐射:食品防腐新利器
有一种用银箔包装的袋装肉食,是专门为宇航员准备的,食品袋里有鸡肉、牛肉和瘦猪肉。你可能想不到,这些食物是宇航员在跟随宇宙飞船升空之前的6个月,由航天食品专家为他们量身定制的。
实际上,这种袋装肉食是近年来对食品辐射处理的研究成果。食品辐射处理利用射线照射食物,通过调节辐射线剂量和照射时间,可使造成食品变质的微生物和害虫部分或全部死亡,以增加食品的贮存时间,达到长期保存食物的目的。
专家估计,一旦辐射处理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就能避免成千上万吨的食物毁坏,减少每年因食物损坏造成的几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辐射处理食物,将成为人类同饥饿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武器。
有关辐射处理食物的研究现已有近70年的历史,其研究目的始终不变:借助外界能量减少肉类、水果和蔬菜等食物的损坏。鸡肉、鱼类和其他肉类在受到剂量达2000格雷的辐射能量后,就足以使隐匿其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死亡,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使其货架寿命从几天延长到几星期。草莓和其他的酸莓在采摘后的一星期就开始霉烂变质,但经过辐射处理后,它们能在3~4星期内仍保持新鲜。
在超市的食品柜台上,你会发现金枪鱼、鲑鱼等鱼罐头以及各种水果罐头,但由于它们经过高温处理,其味不佳,问津者不多。而经过辐射处理的肉食,能保持原有的色泽,并有可口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价值。
消费者和食品品尝专家认为,辐射肉食确实能和新鲜肉食相媲美。在一些缺乏冰冻和现代化交通运输手段不发达的国家,肉类的辐射处理已成为潜力很大的食物辐射处理工业了。
辐射处理还能解决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消毒水果和谷物。在美国,有些州通过一种致癌物质――二溴次乙基来烟熏水果和谷物,以达到消毒的效果。美国环保局发现,经过烟熏的水果和谷物在运往市场时,其二溴次乙基的含量大大超过规定的最大值。为此,环保局宣布禁用这种药物来处理水果和谷物,但是这次禁令却引起了大批水果和谷物的损坏,现在辐射处理正在解决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采用辐射处理还能减少使用一些有争议的化学物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常用来增加咸肉、火腿和其他盐渍肉食的色泽、香味和杀死肉毒杆菌,这两种化学物质均被怀疑是致癌物质。由于辐射处理也能杀死肉毒杆菌,所以辐射处理的盐渍肉食只含少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使盐渍肉类的致癌危险大大减小。
但对辐射处理持反对态度的人认为,经过辐射处理的食物中将留下某些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还有一些人认为辐射处理能诱发食物的放射性,辐射处理过的食物真像他们所认为的那样不安全吗?
各种试验已经证明,辐射处理带来的残余放射物质甚至比高温处理更少,且目前已有117个国家得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辐射处理食物的安全认可鉴定。
至于诱发性的放射问题,有的专家断言道:“辐射处理过的食物绝不会诱发丝毫的放射性。正如一台×光照射台不会因多次使用而带上放射性一样,任何食物都不会在辐射处理后带放射性。”射线照射食物正如电筒照射物体一样,一旦电筒移开,物体上不会再发出什么。
当然,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能诱发放射性,但目前使用的钴60,其辐射能级为130万电子伏特,而任何低于1600万电子伏特的钻60辐射引起的诱发性放射性都可忽略不计。为尽可能最小地诱发放射性,一些国家规定电子束辐射的能级不得超过1000万电子伏特,而Y射线的能级则不得超过500万电子伏特。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题。

搭桥

    市幼儿园举办搭积木比赛,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当然,既然是比赛,就得隆重点不是。

    怎样才能隆重呢,请领导讲话?那些严肃的空话孩子们不喜欢。真正能让孩子们起劲的事儿,莫过于上电视了。

    好在不难,园长和台长一商量,就直播,园长曾经是台长的同桌,是台长想把她头发盘起的同桌。

    摄像机镜头下忙碌的孩子们,像炸了窝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有板有眼地忙碌着,没人望着镜头傻笑。他们都想搭出最漂亮的图案,最后能定格在大家心目中的图案。

    这些积木作品中,有豪华的宫殿,有漂亮的四合院,有欧式的教堂。还有……还有什么呢,主持人走到一组作品前,不知道该如何解说了。

    主持人眼前出现了三道积木搭成的圆拱。

    一个小男孩正怯生生地望着她

    主持人愣了片刻,还是把话筒递了过去:“能告诉阿姨你搭的是什么吗?”

    “桥,”小男孩不假思索地一指地面,“三座桥!”

    主持人笑了笑,如果说两座桥的话她还可以理解,那第三座能算桥吗,有那么微型的桥吗,它还没有两指长呢。

    “这是一个从乡下来的孩子。”园长说,“他爸爸是建筑工人。”

    “哦,”主持人来了兴趣,“能告诉阿姨为什么要搭三座桥吗?”小男孩看了看镜头,脸红得不行 , 他指着那个中号的桥说:“我家住在山坡上,四面环沟,一有雨下来,就不能出门。我想在沟上架座桥,把妈妈背出家门,让她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妈妈的腿不能动,一辈子没下过山。”

    主持人鼻子一酸,眼光移向另一座桥。男孩指着那座大号的桥自顾自说下去;“这座桥我想搭在山脚下的小河边,我们山里人出门都得靠一条渡船。那次我跟爸爸进城,渡船坏了,十几个过河的人等了两天两夜船才修好,大家又冷又饿,有几个小朋友还哭了……”小男孩顿了顿,冲主持人一笑。“不过,阿姨我没哭,真的没哭。”

    主持人点点头:“阿姨相信你没哭,那这个干什么用呢?”她用手指指那个不到两指长的微型小桥。

    “这个吗?”小男孩沉吟片刻,“我们对门邻居家的小妹妹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跟我下山玩,听爸爸说要做心脏搭桥手术,我想把这座桥搭在她心脏上。”

    主持人不说话了,只是使劲将小男孩搂在怀里。小男孩给弄得莫名其妙,说:“阿姨,我对门的小妹妹太瘦小,这座桥搭在胸口会不会让她心里更疼呀?”

    “不,不会的。”主持人再也忍不住了,泪花溅落开来。

    当天的电视直播画面就定格在这三座桥上,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小男孩年底回家时,意外发现了两座桥架起来了,一座在山脚下的小河边,一座在自家门口。并且,小男孩还发现对门的小妹妹居然推着躺在轮椅上的妈妈一起在桥上等他。

    小男孩还小,他当时没听见主持人阿姨在直播结束前的一句话:“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搭建这样一座桥!”小男孩只记得在场的大人们都哭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向匠人致敬

    ①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就占了较大的比例,无论走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他都有记录。正是凭借了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计算机时代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竟是同一个方向。

    ②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为应对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琢磨出了这样一个“笨办法”: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等写完后,前面的纸也干了,再折四格写;最后用此纸写行草。如此,他苦练了两年才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又续练各种碑帖。苦练了20多年,沈尹默终成一代大家。

    ③从表面上看,无论是竺可桢还是沈尹默,确乎够“笨”够“拙”,他们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投入于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中。虽然,他们最后成功了,但是从投入产出的绩效比看,似乎太差劲了。如果他们能够走点捷径,再玩些诸如自我包装之类的花样,不也能够早早成名吗?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殊不知,缺少了时间的积淀,缺少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证气象研究和书法创作的质量?

    ④由此观之,所谓“笨人”,那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事实上,只有下过“笨功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

    ⑤“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更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作品《异类》中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为量的积累,可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了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儿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那注定走投无路。

    ⑥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人,说到底,就是要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①我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

②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对阅读小说因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③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说我和二姐有一个得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我们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

④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让我们去吃饭,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⑤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⑥他答着去了。

⑦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⑧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⑨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⑩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⑪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⑫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了。

⑬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⑭二姐说:“你没睡?”

⑮我以“嗯”做了回答。

⑯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⑰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⑱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⑲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⑳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文章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