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困难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2018-2019年小升初语文期末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听民歌

    听过民歌。

    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放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翁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翁走在牛群的后面,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翁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翁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翁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至今我闭上眼睛,脑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一群牛,一个老翁,耳边似乎还响起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一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来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

    时间继续往后推移,我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模糊——     简单——

(2)、作者写听民歌是按顺序写的
(3)、文中写了作者四次听民歌的经历,请分别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4)、第3自然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翁唱的山歌”,那为什么“至今我闭上眼睛,脑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一群牛,一个老翁,耳边似乎还响起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5)、第5自然段说“想来并非没有道理”,请你想想看,有什么道理?
(6)、你喜欢听的歌是什么?请描述一下你听歌的感受。
举一反三
现代文阅读

投降的绝不能是我

    父亲是一名老战士。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进军大西南的伟大战役。

    在一次剿匪中,父亲和战士们走散了。黄昏,父亲从一块巨石背后拐出来,迎面撞上了一个残匪。父亲和匪徒几乎同时端起步枪指向了对方。

    双方对峙着,目光对着目光,枪口对着枪口,意志对着意志,一直对峙着。

    当时,父亲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加上连日的疲惫奔波,他明白自己渐渐力不从心了。

    看上去匪徒的精神______并不比父亲强多少:破烂的黄皮军装快要辨认不出颜色了,双目无光,惊恐的面部蜡黄蜡黄的,十足的惊弓之鸟。

    父亲端起枪,山一般的身躯矗立着,威严而______的目光直逼匪徒。父亲不知道他已经咬破了自己的下嘴唇,两条血流濡湿了下巴。他的大脑中一片空白,但仍然有一个念头支撑着他:

    必须有一方投降,但投降的绝不能是我!

    半个小时慢慢过去,匪徒渐渐支撑不住了,端起的枪在颤抖,手在颤抖,双腿也在颤抖。______,匪徒摔掉步枪,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父亲连连求饶。

    父亲露出了微笑。他竭力控制自己,才没有晕厥。接着,父亲顺手扯来一根葛藤将匪徒双手反捆起来。他拿过匪徒的枪,才发现没有子弹。

    这时,父亲再也______不住了,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其实,父亲的枪里也没有子弹!

    八十年代初,父亲写回忆录时给我讲起了这个故事。后来,我慢慢咀嚼那段历史,才越来越明白: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侦察员(节选)

峻青

    下午,信子和一帮小孩子蹦蹦跳跳地上了后大庙,一进门就看见一些乱哄哄的鬼子,院子里放着很多的枪。他忽然想起,在儿童团里听说儿童团员当侦察,配合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于是,他笑着,跳着,却暗暗地数着枪的数目。当他数到五十几支的时候,过来了一个汉奸,拍着他的肩:“小孩子,你几岁啦!”

    “七岁。”这一答话,却忘了枪数;他走开,重新另数,最后他终于数完了,牢牢地记在心里,121,还有4个有腿的。

    “小孩,来!”一个穿黑色便衣的汉奸,拿了一盘猪肉在招呼着。“告诉我你村哪里有洞,我给你们肉吃!”

    “俺不知道!”孩子们嘈杂着。

    “你该知道,哪里有洞?”汉奸抚摸着信子的头。

    “我知道很多的洞!”信子回答得很干脆。

    “在哪里?你领我去看看吧。”汉奸高兴了。

    “好,不远,村南海滩上可多着呢。你要拿着铁桶,挖出来,把它扔在铁桶里,它就爬不出来啦。”

    “什么爬不出来?”汉奸有些迷惘。

    “螃蟹!”

    “奶奶的!谁问你螃蟹,我是问你村里藏东西的洞。”汉奸发火了。

    “这个咱不知道!”信子摇摇头。

    孩子们嘻嘻哈哈的一阵笑,走开了。

    傍晚,信子悄悄地溜出了村子,找到了我们的队伍。其中有一个正是以前常到他家去教歌的张同志,他像见了自己的亲哥哥一样,亲热地扯着同志们的手,一五一十地把据点里探得的情况告诉了同志们:

    “……大庙里住着真鬼子,有121支枪,还有4支有螺丝带腿的枪……”

    同志们忍不住地笑起来,他也________地笑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