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凉山州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街头三女人

木心

    是这样。都市街景情趣盎然?是这样。我常注意这些人的脸,与我所思相符,都是良善的——又是觉得这些都是耶稣同情而上帝却不理睬的人。耶稣说富人要进天国,比骆驼穿针孔还难。上帝说穷人要进天国,比两匹骆驼并排穿针孔还难。上帝是在富人这一边的,否则富人怎能富起来?

    一个青春已去的女人,常在较宽阔的人行道上伏地作粉笔画,地面本有着等边六角形的凹纹,她利用这些蜂房格,画出人脸、花朵,伴以多种图案。几次后我才看清楚她是一个瘦小、灰黯、弓背蓬头的女人——我想起福楼拜的话:“显示艺术,隐藏艺术家。”不禁暗笑,又觉自己太刻薄,便掏出几个硬币放在地上,不期然看见了她的脸,满脸的汗,苍黄、疲惫。她真脏,没有心情洗脸(洗脸也要有好心情)。既然目光相接,我该说句话:“你画得很美丽。”“我可以画得更好。”她说。“我相信。”我想走了。“为什么别人不和我说话?”她撩起额上的乱发。“因为画就是画家的话。”“不不,话多着呢!你愿意听吗?”“对不起,我有事。”我看手表,想脱身,像当年的欧根·奥涅金。

    早晨走在百老汇大街上,女人的嗓音在背后响起:“日本先生,日本先生。”我不是日本人,不必回头。女人轻触我的手肘,她是黑种人,有点胖,二十来岁。

    “请原谅,你是日本人吗?”

    我不及否认,她快速地说了一大连串,满脸憨厚而愁苦的表情。旁边出现了一个白种青年,善意地代她说明:她要回布鲁克林,没钱坐地铁,请求帮助。我给了她票钱,白种青年似乎很高兴代言的成功,轻快地走了。黑女郎谢了又谢,转过身去,她还牵着一条大狗。往布鲁克林?下城方向的地铁站该朝前走,她不认路吗?——她牵着大狗走向报摊,买了一包烟,点火抽起来。

    我回身快步走,怕她发现。我不是那种窥人隐私的人。

    大都会博物馆的高高宽宽的台阶上,总是坐满五彩缤纷的男女,下面人行道上有小丑或魔术师或踢踏舞男的表演。鼓掌,喝彩,谢幕,当然还有以硬币纸币代替鲜花奉献给表演艺术家的那么一回事。

    行过喷泉,便是幽静的林荫道,绿叶如云,卖水晶项链的货车,新旧画册的书摊,出售小幅画的艺术家——所有这些,都很少有人买。

    我放慢脚步,发现一些小小的水彩画,趣味近似保罗·克利,抬头看那倚树兀立的摊主,是个眉清目秀的女士,长发垂肩,肩上披块灰色的大方巾,待久了自然感到冷,她把大巾裹紧身躯,两臂在胸前打了个结。

    “保罗·克利!”

    “不,我,是我画的。”

    “我知道,你的画使我想起克利。”我以为说得很委婉,又加一句,“你画得真好。”

    “谢谢你!”她的脸解冻似的呈现活气和笑容。

    接下来该我选购画了,可是我本来不存心要买,为了这两句对话就要买么……朋友喊着我的名字走过来了,她是我同学,今天忽发奇想,穿得华丽妖艳,活泼泼地拉了我就走,忘了向那女画家说声再见。

    回家路上想起一件事——刚才那路边设摊的女画家,也许以为我是正要买她的作品,被一个不比她美丽而比她华丽的女人打消了。我那同学偶然的盛装,本也不足道,偏偏与那女画家的寒素形成了对比,倒像我们是幸福者,她是不幸者,我感到歉疚,又感到冤屈——女画家、同学、我,是在同一个世界中,不是在两个世界中。买不买画,不要紧,而我一定使她薄明的心先是比平时亮了一度,接着又比平时暗了一度。何苦呢?

    第一个女人有点傻。第二个女人有点坏。第三个女人有点可怜。

    我是个有点点傻有点点坏有点点可怜的男人。

(有删改)

【注】①按照《约翰福音》的说法,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上帝是创世神,耶稣是救世主。②欧根·奥涅金:普希金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进步却又为贵族思想束缚,犹豫彷徨的人物形象。③保罗·克利(1879—1940)瑞士人,最富诗意的造型大师和现代派画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这样。都市街景情趣盎然?是这样。”文章开头一句,造句独特却很好地强调了街景的情趣盎然。 B、文章第一段巧妙地运用上帝与耶稣的不同态度,深刻揭示出美国社会贫富的尖锐对立,深化了主题。 C、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既展现了“街景情趣”中的“情”与“趣”,又表现了“我”丰富的内心活动。 D、文章以三个女人构成都市街景的三个片段,虽然都是凡人小事,却写得情趣盎然充满都市的生活气息。
(2)、作者分别用“傻”“坏”“可怜”来概括三个女人的特点,请在文中找出这样概括的依据。
(3)、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是个有点点傻有点点坏有点点可怜的男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三十四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问。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

    ②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枯瘦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③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为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起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④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

    ⑤海爷却说,不可。

    ⑥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⑦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⑧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⑨海爷的几个儿子,嘴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⑩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⑪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⑫一日,外面下着大雨,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

    ⑬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⑭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⑮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⑯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⑰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⑱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原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开往深圳的火车

张迎春

    半年多了。自从老伴去世,儿子的电话就没消停过。儿子让他把店盘出,去深圳和他们一起过。

    老李舍不得,店不大,只有十几平方米。接过来十多年了。当时夫妻俩积蓄不够,东借西凑,才盘下了这家店。夫唱妇随,虽说没攒下多少钱,靠着这店也供儿子读了大学,结了婚。

    儿子一天一个电话催。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总有不去的理由。直到有一天,儿子说,我们两口子要去外国进修,把你孙子一个人扔家里?这回他没话了。

    老李较舍不得的就是大哥了。一起打球多年,他的身体结实了,球艺长进了,和大哥早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大半年,大哥更是嘘寒问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和他耗在了球场上。飞旋的球,让他沉到谷底的心又轻盈起来。

    那天,他和大哥说了兑店的事。大哥说,我孙子一直想改变经营方向呢。

    想起多年前,老李至今都内疚。那年大哥提议两家合伙做生意。老伴不同意。朋友就是朋友,一合伙,说不定生意做不长,朋友也没了。老李不以为然。人和人不一样。你看咱和大哥,这不一直亲如手足嘛。

    出兑的消息传开后,老李接到好几个电话了。老朱出价较高,老李没有应承。

    老朱说,别给别人,我再加点。这就把定金送过去。老李赶紧说,别别,等我电话吧。

    ①大哥每天长问短,看样子真是下定了决心

    进站,出站。车停,车开。下车上车的人带进来阵阵寒意。

    老李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十多年的心血低价盘出,老李真舍不得。可是大哥要兑,另当别论。往下一想,老李又划开了魂。这行不比当年,支个摊儿开个店谁干谁挣。现在不行了。这两年算算,除了维持家用所剩不多。大哥兑过去能挣钱吗?他把价格压了又压。看样子大哥心里也没底,眉头紧锁着。

    那天哥俩吃饭。大哥说,李呀,不用特意照顾大哥,同样的价格先紧着大哥就成。我知道你这些年挣的钱都在货里。深圳物价高,你那俩退休金不当事。手头松快点给孙子添点啥,不也脸上有光嘛。

    大哥这么一说,老李更不安了。他没回答大哥的话,他还在想着怎么能让大哥接过去就挣钱。原打算为减少损失带一部分货去深圳,他决定不带了。都给大哥吧。②大哥淡淡地说,谢谢啊

    “哐当、哐当”的火车钻进无边的夜色,老李失眠了。

    老李的眼前总是大哥那张没有笑容的脸。

    老李睡不着就翻清单。那摞清单都快翻烂了。狠狠心,部分商品半兑半送,部分商品就送大哥吧。大哥的眉头总算舒展了。

    能让的让了,不能让的也都让了。老李还是睡不着觉。隔行如隔山。他经营的项目技术含量比较高啊。嗯,距离儿子出国还有段时间。儿子推后几天再出国,他可以手把手地多教教大哥的孙子。

    大哥脸上有了笑容,老李心中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一阵沙沙的雨声。车窗上有眼泪在聚集,承受不住就流了下来。

    前天,临出门下雨了。终于不用风雨不误地去看店,老李心里一阵轻松。看看日历,他还是打着伞出了门。

    离他去深圳的日子不远了。再跟大哥和大哥的孙子多聊聊吧。

    进得门来,大哥的脸色有点沉。老李关切地问,怎么了?大哥脸色不好。大哥说,没事,昨天没打球睡得不太好。老李说,今晚吧。今晚再跟大哥过几招。大哥的孙子说话了。李爷爷,今天老朱来了。大哥向孙子摆手。孙子不管不顾。老朱说你兑给我们的价格太高了。大哥说,李,别听小孩子乱说话。他懂什么。

    明显感觉到了大哥的不快,老李后背发凉。张了张嘴,又把嘴闭上了。老朱还有这么一手,大哥不会真信了老朱的话吧?

    想着大哥这么多年对他的好,老李心疼地又做了让步。后来就连老伴去世前新换的电脑都送给了大哥。那可是老伴的心爱之物啊。

    唉,钱总有花完的时候,和兄弟情分比,不算啥,真的不算啥。

    ③站台上,老李望得脖子都酸了,每有见到大哥的影子。

    大哥来了。“李呀,到了深圳找点事干。一下子闲下来,人老得快呢。球也别停,啥时回来还跟大哥过几招。”

    老李把被子往身上拽拽,火车一路向南很久了,怎么还这么冷啊?

(选自《小说林》,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余溯源

侯发山

    康百万发现,康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利润倒没怎么上升。通过调查,他发现大相公以及各个行当的相公、账房先生,都是按照他的旨意循规蹈矩地寻求利润最大化,恨不得一两纹银当成二两花,并没有投机取巧,更没有吃里爬外。原因出在哪里呢?

    这天后晌,康百万信步来到了神都山下,想散散心,排解一下心中的郁闷。黄河里走着不少大大小小的船只,船工的号子抑扬顿挫,此起彼伏……一个头戴草帽的老汉,站在河边的树下,拿着一个大舀子——漏水的勺子(一种简易的捕鱼工具,好比厨房里的笊篱,只不过大一些而已),一动不动。

    康百万来到老汉身边,顺势坐在河岸上,观看老汉捞鱼。老汉身边的鱼篓里,只有两条二斤左右的黄河鲤鱼。

    康百万皱着眉头问道:“大叔,您啥时候来的?”

    老汉说:“大清早就来了。”

    康百万不禁惊讶地问:“大叔,大半天您就弄到这两条啊?黄河里的鲤鱼不是也不少吗?”

    “你是说我捞鱼的水平很臭吗?”老汉似乎不高兴了。

    忽然,老汉猛地一甩胳膊,舀子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似乎瞬间完成了下水和出水的过程。一条鱼被舀子捞着了,这条鱼不小,有三斤多重。老汉把鱼丢进了鱼篓。

    康百万发现了秘密所在,忽然笑了,快嘴快舌地说:“大叔,您的舀子的洞太大了,只能捞到大鱼,一斤以下的小鱼都捞不到啊。”

    老汉气呼呼地说:“如果舀子底部没有窟窿,想‘一网打尽’,大鱼小鱼都不放过,怕是一条鱼也捞不到。”

    “为什么?”康百万顺嘴问道。

    老汉说:“有句古话叫做‘漏水的勺子才能舀到大鱼’。这是为啥?因为漏水的那些孔,不但没有影响俺们捕鱼,反倒如渔网一般,减轻了水的冲击力,捕大鱼如探囊取物。”

    “大叔,您说的好像有一些道理。可是,像您这种只捞大鱼的捞法啥时候才能把鱼篓捞满呀?”康百万感到不可思议。

    老汉瞪了康百万一眼,恶狠狠地说:“我不稀罕小鱼!如果连小鱼也不放过,天长日久,河里还会有鱼吗?不留鱼,俺们渔民日后咋生活?后世子孙咋生存?赶尽杀绝那是自掘坟墓!”

    “……”康百万张嘴说不出话来。仔细琢磨老汉的话,不禁对老汉肃然起敬,他的话太有哲理了。

    当天晚上,康百万失眠了。留鱼?留余?康百万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兴奋得差点叫起来。

    不久后,康百万召集家族会议,大刀阔斧地改变经商策略,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做生意只赚取利润的百分之六十,要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均衡,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各种关系的和谐,相伴相生,正常谋利,谋正当利,适可而止。他说,留余忌尽,忌盈忌满,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留余不但是昌家之道,也是做人之则。随后,他请当朝文状元牛瑄题《留余匾》挂在客厅,作为家训让后世子孙铭记。

    此后,康家世世代代秉承留余思想,一直富裕了四百多年。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草诀

聂鑫森

安于山,本是乡下培花育草的花匠,十年前创办了这家私营企业——湘楚花木公司。他脑瓜子活,吃苦耐劳,又是知花识草的行家里手,在春秋更替中,让公司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他也成了这个行业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当初租赁的这一大片荒山野岭,姹紫嫣红,嫩绿鹅黄,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安于山的公司有健全的机构,苗圃部、花木部、营销部、后勤部、接待部、党支部、工会,员工竟达五百之众。总部是一个竹篱小院,在芳草萋萋的土坪上立着一栋三层青砖小楼,各个部门都有单独的办公室。

在一场大病后,安于山突然有了莫名的疲劳感,他觉得,自己该急流勇退了。好在儿子很听他的调派,先读林学院的园林系,毕业后老老实实到公司来当普通员工,在苗圃部、花木部、营销部、后勤部各干了两年,为人低调,做事踏实,还入了党,从上到下赢得了好口碑。

“晓林,爹当总经理已经力不从心了,你来干吧。”

身高体健的儿子连忙说:“爹,我经验不足,您得先扶我上马,再送我一程。”

安于山微微一笑:“你还有话没说出来,担心我‘干政’!放心,我不会。你怎么安排领导人选,怎么开展业务,我一概不管。”

安晓林大声说:“行!我可以走马上任了。”

令安于山诧异的是,儿子从二月上任后,公司的一切都按原程序运行。新官上任,调换各部门领导人选是个常例,儿子居然没有任何动作。

安晓林只是在召集各部门领导开会时,说:“我们是花木公司,总部大院里不能不摆放几盆花草,这是脸面啊。你们每人去挑自己喜欢的一盆花草,花盆外壁贴上写了自己姓名的标签,搁在花架上吧。”

安于山虽不在现场,但早有老部下悄悄打手机告诉了他。他又喜又叹:不调换领导班子,应该是为了大家情绪的稳定,好;在总部多摆放花草,不过是世俗的面子工程,是不在紧要处做工作,唉。不过,安于山没有当面告诉儿子自己的想法,尽管还没成家的儿子,隔三岔五都会回家来探望父母。

阳历的元旦快到了。每天都是大雪飘飘,寒气砭骨。安于山屈指算了算,儿子上任十个月了。这十个月的业务报表复印件,儿子总是随意地放在家中客厅的圆桌上,业务量、利润都是平稳中略有增长。安于山知道当下的市场状况,能这样就很不容易了。

这天晚饭后,安晓林说:“妈,不影响你看电视,我和爹去楼上的小客厅聊天。”

安于山有些意外,他马上说:“好。聊什么?”

“我知道爹一直想问,为什么让各部门领导领养一盆花?”

“对。我想听听你这是什么花草诀?”

楼上的小客厅,墙上挂着几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字画,红木小圆桌上摆着一壶热好的黄酒和两个浅口小瓷碗。

安晓林给瓷碗斟上酒,说:“爹,我敬你,你喝一小口,我全干了!”

安于山说:“黄酒度数低,我也干了。”

两只瓷碗轻轻碰了一下,然后父子两人仰头喝了个底朝天。

“爹,元旦后,我要调整领导班子了,当然,是部分调整。您在位时,一人拉琴一人唱,不设副总经理,我现在要设一个了。”

“谁?”

“营销部主任古文玉。”

“理由呢?”

“我先说领养花草的事。古文玉当初选了一盆荼蘼花,枝叶长得很鲜活,开花却要到晚春。古诗说‘开到荼蘼花事了’,它开花时,春天就快结束了;古人又说‘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

“我记得他的年纪,一入夏,就满六十了。”

“对。虽然他快退休了,但这盆花却依旧被侍弄得很好,到暮春时,白色的花开得又多又美,花草的姿态可印证他的生活和工作态度。那天,他找我办退休手续,打算按月领退休金。我说想留用他,原职原薪,他同意了。不过,他不肯要原薪,说只需补全退休工资不足的部分就行了。然后他又告诉我,要换养一盆晚香玉,白色的有香气的喇叭状花,可以从6月开到11月,也是告诫自己虽近暮年,仍要奋发努力。他想出了不少营销新招:端午节前夕,他推介应节的龙船花;重阳节快到时,他向老人推介万寿菊;为迎接教师节,他和教委联合举办活动,邀请企业家赞助,向全市的名、老教师馈赠绿叶红果的万年青,一下子就销售了上千盆!”

“古主任是个人物!但你表姐刘艳,在花木部当主任也有年头了,才四十多岁……听说她领养的是月季花,又叫月月红,花开得红艳艳的。”

“爹,你的消息很灵通。不过,为她的花浇水施肥的,是总部大院的一个女清洁工,她自己从来没动过手。不过,表姐常自夸,她的月季花是艳压群芳的。她还常常不在办公室,听说是逛商场、看电影去了。她也不喜欢到花木部的基地去,谁也不敢说她,她是‘皇亲国戚’嘛。”

“可她的业绩不错呀。”

“爹在位时,是爹暗中帮忙筹划。我上任后,是我委托苗圃部的主任江天流去安排生产,她仍然受之无愧。江天流只比我大两岁,上有老母,下有两个孩子,妻子是个小学老师,从不因家事耽误公事。他一明一暗领导着两个部,轻轻松松的。他领养的是一盆飞燕草,用心又用情,开花时节,淡蓝的花像一只只燕子毫不张扬地衔泥筑巢,很让人感动。”

“表姐毕竟是咱自家人,你要手下留情。”

安晓林给自己倒了一碗酒,咕咚喝了下去,然后说:“爹。花木部和苗圃部,是公司发展的主动力,得用贤人、能人,表姐必须让位!”

“那让她去干什么?”

“去接待部,不是当主任,是当一般的接待员,得八个小时坐在办公室,接待来访的客户。”

“她要是不愿意去呢?”

“可以回家去逍遥,工资照发。不过,工资不由公司发,由我私人支付。爹如果不同意,我把总经理的宝座奉还。”

安于山说:“我没说不同意……花木部的主任谁当呢?”

安晓林说:“我建议,把苗圃部、花木部合并成一个部,叫花木苗圃部,由江天流当主任。古文玉当副总经理,兼管营销部。其他各部门的领导,一概不动。从他们领养的花草上,我认识了他们,这就是我的花草诀。过了元旦,我准备开个大会,我先从认养花草谈到干部的调换,再谈公司发展的长远计划。”

安于山猛地仰头大笑,说:“儿子,这个花草诀说明你有眼力,也有胆气,好!你怎么认定就怎么干,我不干涉,哈哈。”

楼下忽然传来响亮的叫喊声:“你们快下楼,和我一起到院子里去闻闻梅花香!”

安于山回应一声“好嘞——”,然后悄声对儿子说:“你妈老来疯啦,召唤我们去踏雪赏梅。她知道我们会谈些什么,她这么高兴,我也放心了。”

安晓林说:“妈是个明白人!”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