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中山市2019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二模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国内首个肿瘤AI大数据实验室秀“内功”

侯树文

    ①“利用计算机视觉看懂病历、影像;通过病历结构化、知识库、知识图谱判断病情;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实现与病人沟通。”在2月27日举行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肿瘤医院)与腾讯公司共建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新闻发布会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主任吴炅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示了该实验室的核心技术。据悉,该实验室为国内首家针对肿瘤专科的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复旦大学、微软(医利洁)、飞利浦医疗、云知声、联众、柯林布瑞等国内外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将参与其中,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智能化的肿瘤预防、诊治和研究中心。

    ②“实验室将以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瞄准大数据平台与自然语言处理、精准医疗、计算机视觉、肿瘤知识库、AI智能助手等五大‘靶点’,涉及包括临床科研平台搭建、结构化病历与质控管理、高危人群肿瘤早筛、精准预约、患者随访管理等十大场景的具体应用。”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奕介绍,自然语言处理、AI智能助手的开发,可实现人与系统直接语音对话,便捷患者就医和医疗信息收集,而肿瘤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是肿瘤专科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的基础。

    ③“人工智能在肿瘤医院可以做什么?肿瘤医院和腾讯公司在医疗AI和大数据领域已经有很好的研究和应用基础。2017年,医院在全国首推基于电子就诊卡的全流程扫码就医服务模式。患者只需在微信上办理一张电子就诊卡,便能在‘掌间’实现精准预约、网上挂号、线上缴费、报告查询等多项功能。”吴炅介绍说,此举大大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候时间。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已经有15万余名患者通过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办理了电子就诊卡,覆盖了全国32个省区市159个城市;现在微信日均挂号量已接近医院门诊挂号总量的30%。

    ④基于医院“电子就诊卡”平台,腾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能力,提供针对肿瘤医院的精准预约、用药助手、肿瘤智能问答等解决方案,助力互联网+医疗发展,方便患者、惠及患者的溢出效应极为显著。

    ⑤以往,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与疑难杂症如何相互匹配这一问题难求解,如今人工智能给出答案,并成为医院门诊管理的有效探索。肿瘤医院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来实现精准预约,目前已覆盖15种常见肿瘤疾病,疑难重症患者在人工智能帮助下,可找到最合适的专家。这一做法有效打击了“号贩子”,实现患者和专家的“精准匹配”,让那些真正需要专家诊治的患者无需等候数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让“按需就诊”的理想照进现实。

    ⑥截至目前,精准预约已为每位患者平均节省2.5小时的就诊时间,患者挂专家号的等待时间已经平均减少7.4天,到诊率提高了7%.专家门诊的效率平均提高了3.5倍左右。

    ⑦除精准预约以外,在腾讯提供的AI大数据的支持下,肿瘤医院陆续上线用药助手、肿瘤智能问答等服务。其中,用药助手已具备42种常见肿瘤药品知识库,为复诊患者提供肿瘤药品的智能查询及药师监管下的智能用药指导服务,提升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⑧未来,该医院将以AI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为新的起点,在肿瘤精准医疗方向深入研究,整合临床和多组学大数据,利用AI引擎构建肿瘤智能诊疗系统,为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医疗服务。

(选自《科技日报》2019年2月28日)

【注】AI: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简称,意思为人工智能。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计算机视觉看懂病历、影像;通过病历结构化、知识库、知识图谱判断病情;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实现与病人沟通”是目前国内多所医院拥有的核心技术。 B、人工智能给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与疑难杂症如何相互匹配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路径。 C、利用AI引擎构建的肿瘤智能诊疗系统能够为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医疗服务,有助于减少医患矛盾。 D、截至2018年10月,已经有约15万名患者通过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办理了电子就诊卡,现在微信日均挂号量已接近医院门诊挂号总量的30%。
(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腾讯公司的合作引出话题,接着介绍了肿瘤AI的运用方向和优点,然后说明了未来肿瘤AI的发展趋势。 B、文章第⑤段加下划线词“目前”是到现在为止的意思,表现了肿瘤医院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来实现精准预约,到现在为止已覆盖15种常见肿瘤疾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本文以肿瘤AI大数据实验室为说明对象,秀“内功”就是指实验室核心技术的应用,这是一篇详实的事理说明文。 D、文章第⑥段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精准预约能够节约患者的就诊时间,提高专家门诊的效率。
(3)、结合文章,谈谈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肿瘤预防、诊治等方面的优势。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藕说

       映日荷花,接天连叶,亭亭莲蓬和藕,本是四位一体的。

       爱佼佼荷花者有之,咏田田莲叶者有之,赞点点莲子者有之。偏心的诗人哟,为何厚此薄彼?为什么不肯为嫩藕多唱几支短歌?

       藕,自生与世间,变委身水下,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一旦出淤泥。风采翩翩,洁似玉,白如学,一尘不染。不是贞洁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窍玲珑,称得起虚心;它居下而有节,贫贱不屈;它虽然嫩而且柔,藕牙儿却能穿透青泥碧水,劲挺起翡翠一般的绿茎,托起红花碧叶,算得上是柔中有刚。古人将六月二十四日,奉为荷花节日。默默困顿于泥水里的藕,谁知它声于何时?它像竹鞭那样,孕出藕牙,长大开花,再生出莲子以续生生之脉,谁知它年寿几何?它节节横生,从未与花叶争宠夺艳,甘居地下,无日无夜的托着花儿叶儿,像是母亲的玉臂偎抱着幼子,睡知它有几多辛劳?

       给我一支花的诗笔吧,我想寻找动情的诗句,写给养育那莲花的母亲——玉藕;

       也想把真挚的感情奉献给千千万万的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

咏莲

       迸发出心中最真的火焰,打印在夏日的扉页中的是莲。你在这里重新锤炼,终于挣脱出那泥牢中的锁链,婷婷盛开在这苍茫大地间,向世人倾诉着至善的语言。坚忍的意志在这苦海中尽显,最终铸成一朵金刚净莲。

       心中的一团圣火,理想中的一只白鸽,都成了你的主宰,多少智者依你而眠,多少善者永远在心中把你挂牵。看那一柄净碧的荷叶荡涤着人们迷中的眼,一片淡粉的莲瓣成了多少代人的梦幻,凸起的莲籽成了永不改变的琴键,奏响了激荡万古的乐章。人间的一朵净花,凡尘的一方净土。生命因你而明白了纯净的内涵——哦,莲!

莲子

       中国是莲子的故乡。早在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曾发掘到两粒莲子;三千年前的《诗经》中,就有“隰有荷花”的诗名。

       莲子补中养神,止渴去热,厚肠胃,固精气,强筋骨,补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是一种纯天然高级营养保健品,历来为御膳房必备之物。莲子食用方便,既可制成莲子羹,莲子汤,八宝粥,糖水莲子,又可炖鸡,炖鸭等制作美味佳肴,是强身健体,养颜驻容,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

       产于浙江宣平的莲子更有它的独到之处。一般的莲子颗粒较小,久煮不酥,而宣莲由于本地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颗粒较大(465粒即达500克),酥而不烂,味美爽口。它含有高蛋白质、钙、磷、镁等多种物质。因而浙江宣莲成了历代的贡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战场

       父亲病了,他一病脾气就变得更大,骂得院子里鸡飞狗跳的。扎着羊角辫的二妞说,她亲眼看到父亲把猪圈旁的玉兰花骂弯了腰。母亲笑呵呵地忽然拉下脸,接着话茬说是翻过院墙的风吹的。坐在门槛上喘着粗气的父亲说,真是被他骂弯的,还说凡是土里长的东西都是他说了算。

       然而田间的麦子丝毫没有听他的话,火辣辣的太阳下依旧是前几日的模样,包括阳坡向来早熟的几亩麦子亦是始终泛着微黄,距可以搭镰时的真黄还远着呢!对着大块的麦田,父亲像娃娃一样大声嚷嚷:“我要吃上口新麦才会安心去死。”母亲站在一旁使劲用衣袖抹着眼泪,她晓得看不到新麦归仓,父亲是不会去城里瞧病的。他一旦倔强起来全家人个个都怕。

       父亲命母亲隔三差五扶着他去麦田边查看。静谧的天空下麦子安详地生长着,完美无缺的麦穗齐刷刷地指向天去,成熟前的羞涩酿成了悬挂在麦叶上可抓住云彩的露珠。父亲发现了几只甲虫,麦芒将他伸出的手指扎出了血,他吮吸着对麦子傻笑。父亲当了一辈子农民,麦子标志着他的身份,更是他赖以存活的命根儿。父亲深知麦子贱了,他就贱了。年年麦种携带着天理发芽,株株麦子都是应该供奉的佛。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他是麦子,也是佛。佛不生病,佛不死,不能死。

       父亲从床上挣扎着坐起来,依着窗户伸长脖子朝外望。六月的天说变就变,适才还见刘三牵着黄狗下河洗澡,一会儿乌云便沾上了我家门前的树梢,雨把村里人的心都淋湿了。父亲让我打开电视看天气预报,我却看到他的眼泪摔碎在窗台。

       总是由母亲哄着喝药的父亲忽一日变得乖巧起来,皱着眉头大碗大碗喝着母亲亲手煎制的汤药。但他仍旧日渐消瘦,长吁短叹地躺在床上数日不曾下地走动。我笑他没男人的胆。他生气地挥舞巴掌掴我,我一溜烟跑出门外。“爹不像爹,像二妞,怕疼!”我对着院中柳树上搭窝的喜鹊喊。父亲穿鞋起身追我,没走几步便倒在堂屋,我急忙跑回扶起他。“大家快看啊,爹变成娃娃不会走路啦。”我还喊,对着石磨旁杏树上织网的蛛蛛喊。

       父亲让跟来的母亲撕块粗布严实裹了他疼痛的肚子,继续追我……

       母亲时常纳着鞋底笑呵呵地望着我和父亲争吵,她说她爱看我想着法子捉弄他。当父亲的腿脚又能生出力气时,他说还是我孝顺,并让我代替母亲搀他去麦田查看。

       “三黄,三割”的鸟声从刘三家屋脊传来,麦子终于熟了,金黄色的欢笑四处流淌着。太阳将站在麦笼上的父亲点燃,他掐下一穗麦子放手掌仔细地捻,再吹去麦壳一粒粒送进口中,我看见他的泪水哗哗地流 , 最后他像大山一样轰然倒下。

       第二天,母亲和我陪着父亲去县城做了手术。他的肚皮开了足足一尺长的口子,取出枚足足一斤重的肉瘤。

       出院回家的第一天,母亲立刻用新麦给父亲擀面吃,我瞅见他碗中的面条是修长的一根。母亲说她要用这根面条缠住父亲的魂,她要他好好再活三十年。

阅读完成各题。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答案。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____________,常常____________,常常____________;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澍

    回顾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而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 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

    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为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笑的故事》

琦君

    ①教我们生物的马老师,长得可真是漂亮,二十多岁的年龄,入时的打扮,后颈挽一个松松的髻子。细白的皮肤,清秀的眉眼,不高不低的鼻梁,她如能一笑,可真是百媚生,偏偏她就是不笑。第一堂上课时,她绷着脸对我们说:“我有个习惯,从不记同学的名字,点名只点座位号码。还有,我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绝对不许说话,不许笑。”我们一时都吓得鸦雀无声。莫非她是科学怪人,把我们都当机器零件看,所以只认号码不认人。可是她讲课却讲得真好。在黑板上画的一张叶子、一朵花瓣、一只昆虫,真是惟妙惟肖,清清楚楚,一笔不苟。想来她只对动植物有兴趣,对人没兴趣吧。

    ②有一次,她讲生命历史最悠久的蟑螂,就叫我们观察蟑螂,画蟑螂。我生平最怕的是蟑螂,活的不敢捉,就捏着鼻子去实验室借来个用大头针钉着的死蟑螂,战战兢兢的,偏偏又把一条腿弄掉下来了。我不禁喊起来:“马先生,我的腿断了,怎么办?”同学们都忍不住大笑起来。马老师喝道:“不许笑,潘希真不小心弄断了腿,有什么好笑?”大家听了更想笑,因为她明明说不记我们名字的。怎么又叫名字,而且叫得一点不错。她蹬蹬蹬地走过来,帮我把蟑螂腿摆好,说:“再小心地画。”我后座的同学沈琪,既聪明又顽皮,画得一手好画。她悄悄地说:“我来帮你画。”她把蟑螂连纸拿过去,画出来的却是一只奄奄一息俯卧的蟑螂,一直断腿离得远远的,一群蚂蚁围绕着,正想把它扛走。蟑螂的尾端,也有几只蚂蚁在爬。边上写了两个字:“施舍。”我看着,愣在那儿半天,心里好难过,却真佩服她想得出来。我说:“你画的是丰子恺的漫画嘛,马先生一定更生气了。”马先生又蹬蹬蹬地走过来,看了下画,一声不响就把画收去了,对我说:“现在不是上图画课,我要你们仔细观察昆虫。你就先只画一只腿好了。”沈琪向我做了个鬼脸,得意地说:“她一定很喜欢我那张画呢。”

    ③有一次国文课正教了《笑笑先生传》,下一节就是生物课。十分钟休息的时间,沈琪在黑板上写了“笑”与“哭”两个字,下面写着:“你们看,哪一个字可爱?”马老师进来了,对黑板看了一下拿起板擦来先擦去“哭”字,再慢慢地擦去“笑”字。但她脸上仍旧是一丝儿笑意也没有。沈琪忽然举手问道:“马先生,我知道猴子会笑,猫狗会不会笑呢?”马老师说:“动物本能的动作和声音,可以互相表达感情。也就像人类的语言和哭笑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分辨得出来。”另一位同学马上追问:“那么小麻雀会笑吗?”大家想笑又不敢笑,马老师瞪了她一眼说:“你大清早上自己仔细地听好了。”大家老是问“笑”的问题,无非是想逗马老师笑一下,因为我们都相信她笑起来一定很美的,但她还是不笑。

    ④我们举行春季远足。级任房老师和马老师是好友,她请了她一同去。房老师和蔼极了,我们问她:“马先生喜欢我们吗?她说:“当然喜欢,她说你们聪明又顽皮。”我们说:“那她为什么不对我们笑呢?”房老师说:“你们看吧, 今天我一定会逗得她笑。”

    ⑤坐在西湖船上,沈琪已悄悄画下马老师的像,是一张笑嘻嘻的脸。我说:“不像嘛。”她说:“等一笑就像了。”

    ⑥房老师开始讲笑话了。她说:喜欢恶作剧的徐文长有一天看见一个妇人在坟上哭泣,他想逗她笑,就走到旁边的坟上,跪下来祝告:“娘呀,儿子很穷,买不起吃的来祭你。想起您生前最最喜欢看儿子翻筋斗,儿子现在就翻个筋斗给娘开开心。”说着,他就一骨碌翻了个筋斗。逗得那妇人不由得挂着眼泪笑起来了。我们听了也哈哈大笑。看着马老师,果然抿着嘴ㄦ笑了。沈琪立刻把画像递给她说:“马先生,给您画的像。”我们看看马老师,又看看画像,觉得沈琪画得真像,因为马老师笑了。

    ⑦马老师说:“沈琪,你这次画的,比那次画的断腿蟑螂可爱多了。”原来沈琪的名字,她也记得清清楚楚。于是同学们都纷纷问她:“马先生,记得我叫什么名字吗?”

    ⑧“记得。”她说,“可是你们是第几号倒又不记得了。”她笑得更灿烂了。从此她上课不再绷脸了,我们对生物课也更有兴趣了。

(选自《琦君散文选》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