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镇江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模拟训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节选)

侯学煜

    ①每一个生态系统总是时刻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因此任何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或成分之间都是动态的。但是,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本身也总是趋向稳定的状态,也就是在动态中维持平衡;即该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或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着相对平衡的关系。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较长时间地而不是暂时地保持平衡状态时,该生态系统的有机体种类和数量最大,生物量最大,生产力也最大。这就是衡量生态平衡的指标。

    ②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结果就会使有机体数量减少,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从而引起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调,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受到阻碍,最终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

    ③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靠吸取土壤营养物质生活,而树叶落下后经微生物分解腐烂变为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归还给土壤又供植物取用,这样物质就可循环不止,森林自己养活自己。但如把落叶取走,那就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中昆虫数量一般能够维持正常,正是由于有鸟类和其他动物吃它,受到自动控制,才不致繁殖过多而发生灾害。但如大量消灭鸟类等食虫动物,昆虫繁殖过多就会危害森林,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④就草原生态系统来说,田鼠是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之一,自应研究掌握其消长规律,以便控制其数量,不使其过多地增长,危害草原。在一般情况下,因草原上有它的天敌老鹰、黄鼠狼,所以平时田鼠维持一定数量,不致成灾。作为皮毛兽的黄鼠狼就是靠鼠为食料;草原上没有鼠就没有黄鼠狼。鼠还能吃草原上的蝗虫,对某些类型的草原(如羊草草原)还起着松土作用,能促其生长繁茂。在鼠害猖狂时,固然需要消灭,但如用毒药,草原本身就会被污染,吃鼠的老鹰和吃虫的鸟类也会被毒死,有的地方牛羊也有被毒死的,以致破坏草原的生态平衡。

    ⑤总而言之,在自然界中不论森林、草原、荒漠、湖泊、沼泽,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气、热等非生物成分所组成。而且每一个成分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综合体系。这是一个生态平衡总体。单独地孤立看一个成分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必须把各种成分联系起来,看作一个综合的整体。如果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必然要受到一系列的惩罚。

    ⑥在自然界中,不论是天然的森林、草原、荒漠、沼泽,还是人工营造的森林、饲料基地、水库,都要注意保持其本身的生态平衡。

(1)、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填空。

①衡量生态平衡的指标;

③用森林中发生的事,来说明“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是如何“输入和输出”的;

⑥我们要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2)、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3)、生态系统常常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请写出文中的三个例子。
(4)、保持森林生态平衡并不等于说森林不能采伐。如何采伐森林呢?请提出一条具体建议。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鸡年吉祥

    ①2017年是农历的丁酉年即鸡年。掐指一算,生肖动物排行榜里,鸡,竟是十二属相中唯一的鸟类。全球人类饲养的鸡的总数在100亿只以上,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鸡。你知道吗,鸡曾经不是普通的鸟类,而是以非常重要的身份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

    ②首先,中国历史上曾把鸡抬得很高,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鸡视为世俗的太阳鸟,对鸡崇敬有加,称鸡为“德禽”。《尔雅翼》中说,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鸡叫三遍,太阳出来,鸡的司晨报晓,被看成黎明即起的吉兆。鸡便成了划分阴阳两界、送走黑暗,迎接光明的“阳鸟”“天鸡”,吉祥的化身,鸡者,吉也!司晨报晓有天鸡,以鸡煞鬼,除秽驱邪,也是鸡在民俗中的重要角色。

    ③其次,在没有钟表的时代,雄鸡打鸣是人类的主要计时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先秦,人们有鸡鸣即起的习惯。各国的隘口也是闻鸡开关,这才有孟尝君计过秦关的趣事。秦昭王曾礼聘齐国贵族孟尝君为相,后听谗言欲杀之,孟尝君闻讯而逃,至函谷关。因时辰尚早,鸡鸣才能开关,孟尝君一行只好等待天亮。在秦王追兵将至之时,一位素无名声的下士自称会学鸡叫,以骗开城门,孟尝君大喜,命其一试,果然一鸣惊人,余音袅袅。几声之后,远近村落的公鸡纷纷响应,连关吏养的鸡也昂首啼叫起来,关吏揉着惺忪睡眼打开关隘之门,孟尝君一伙便因此趁“鸡”而逃。

    ④鸡还是入得了画的一种家禽,在我国的造型艺术中,以鸡作为题材,早在新时器时代就出现了。到了汉代,在造型艺术中用鸡作为装饰则更多起来。后来随着木版年画和剪纸的蓬勃发展,鸡被更多的艺术家作为题材,运用到造型艺术中。历代画家中,皆有画鸡高手,画家画鸡,画的是寓意,是心情,是企盼。一幅作品中,只要有了鸡,就会平添许多生机和喜气。

    ⑤关于鸡的成语很多。“鸡毛蒜皮”“鸡飞蛋打”“鸡犬升天”等;由于鸡与“吉”谐音,“吉祥如意”“吉星高照”“万事大吉”“良辰吉日”成语就应运而生,以此用来表示吉祥、快乐、美好祝福之意。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各题。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作者:杨先碧 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冠状病毒知多少

    ①近日,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备受关注。此前,2003年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和2012年出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也都由冠状病毒引起。那么,什么是冠状病毒?它会导致什么症状?怎样有效防护?

    ②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科学家分离出来,因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病毒外表的冠状构造而得名“冠状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此次在武汉发现的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

    ③冠状病毒的传播史可谓“劣迹斑斑”,它不仅是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更是几次严重疫情的罪魁祸首。2003年肆虐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以及前几年影响沙特阿拉伯、韩国等地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在分类上都是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的病毒。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介绍,目前已知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共有7种。

    ④病毒命名很有门道。过去很多传染病命名都与地名相关,如埃博拉病毒由于在非洲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而得名,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得名也是因为该病毒首次在中东地区被确认。2015年,世卫组织公布的新发现疾病命名指导原则中提到,使用中性、一般的术语代替人物、地点、动物、食物和职业的名称来命名疾病。2020年2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现场发布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的通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统一称谓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为“Novelcoronaviruspneumonia”,简称为“NCP”。

    ⑤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一般会出现哪些症状?世卫组织介绍,症状因病毒而异,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出现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⑥目前,虽无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但正确的防护手段可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世卫组织建议:要保持基本的手和呼吸道卫生,如用肥皂水和清水勤洗手;养成安全的饮食习惯,如烹调时彻底煮熟食物;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与表现出呼吸道疾病症状(例如咳嗽和打喷嚏)的人密切接触;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等。

    ⑦找到病毒起源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来源尚未找到,疫情传播途径也尚未完全掌握。不过,已有的研究显示,冠状病毒在蝙蝠和骆驼等动物中很常见,只在极少情况下病毒才会发生变异传染给人类。比如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曾报告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可能源于菊头蝠携带的一种冠状病毒,经由果子狸传染给人。世卫组织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调查也显示,这种病毒可能源自蝙蝠,先传给骆驼,再由骆驼传给人类。

    ⑧世卫组织说,一些已知的冠状病毒在动物中传播,但尚未感染人类;随着全球监测工作的改善,可能会发现更多冠状病毒。因此,人类与冠状病毒之间的斗争依然任重道远。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01月21日,有删改)

    

材料一:

泉岗辉白茶又称前岗辉白茶,因产于浙江省嵊州市前岗村而得名。该茶始创于清代同治年间,从古越州茶、剡溪茶传承而来,历史悠久,曾被列为贡品。泉岗辉白茶形状好似圆珠,盘花卷曲,紧结匀净,色白起霜,白中隐绿,冲泡后汤色黄明,香气浓爽,滋味醇厚,叶底嫩黄,芽峰显露,完整成朵,是中国圆形绿茶中的珍品。

材料二:

泉岗辉白的生长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地理位置:

前岗村位于四明山脉支脉覆卮山南麓,覆卮山海拔800多米,前岗村就在其半山腰上,海拔500米左右,这里怪石灵秀、树木苍郁、花草芬芳。高山出好茶,前岗茶区茶叶孕育期长,内质好,内含物丰富。

土壤条件:

前岗茶区土壤是红黄壤和香灰土,土质肥沃适合茶树生长,长成的茶芽叶厚芽壮。沿前岗村为中心线横路一带海拔450米~550米,土壤pH值4.3~5.5,是泉岗辉白核心产茶区。

气候条件:

材料三:

泉岗辉白的制作工艺独特,该制作工艺被列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岗辉白要求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制作需经杀青、初揉、初烘、复揉、复烘、炒二青、辉锅等多道工序,它是绿茶炒制工艺中最复杂的工艺之一。前期的杀青是前岗辉白炒制的一个重要特色,它能够保持绿茶的固有色泽,维护茶叶的香气和滋味,这一技术后来经推广被国内其他绿茶产地多相效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期制作的“辉锅”工艺是独创的工艺。锅温先高后低,随着干燥度的提高,温度则从100℃逐渐降到35℃左右,每次投放量为两锅炒二青,双手推炒,手势渐轻。辉锅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三到四个小时,最终形成泉岗辉白茶“盘花卷曲,色白起霜,白中透绿”的特殊外观,让人过目难忘。

材料四:

中国茶叶已经步入品牌化发展时代。

非遗传承人、前岗辉白茶叶带头人俞芳华以开发、保护和传承百年品牌前岗辉白茶为己任,通过公司、合作社、茶文化博物馆、注册商标等一系列平台梳理打造,带领着家乡的茶农们同奔致富之路。

统一收购原料。紧密连接生产领域中的各个环节,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建立收购基地面积1500余亩,联结农民580多户,与前岗村农民签订了前岗辉白茶叶青叶收购合同。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公司基地的辐射作用,通过开现场会、组织参观、经典介绍等多种方式,进行茶叶示范和推广,以便茶农们种植出更高品质的茶树。

统一加工产品。独特的加工技艺是该款茶区别于其他绿茶的“杀手锏”,为了保证前岗辉白茶的制作品质,当地成立专门炒制的加工厂,制订高标准工艺流程,把前岗辉白茶加工大户用“炒制能手”的方式组织起来。

统一品牌和销售。销售是茶叶行业最重要的一环,酒香也怕巷子深,茶叶品质再好也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当地茶农与嵊州市前岗辉白茶叶专业合作社紧紧联结,统一使用“前岗”辉白茶叶商标,与网络阵地无缝连接,打通抖音直播等线上销售渠道,在电商平台上月销售额约7万元。

这四个“统一”不仅提高前岗辉白的质量和附加值,更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前岗辉白传统名茶文化产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韵美学具有非唐的大国韵度。如果说唐代诗人的大量边塞诗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气度和多民族文化交融,那么,宋代艺术就不免刻意调低了此一音高,而以相对纯粹的中国品格凸显出来,它以婉约风格的宋词和经典色彩的天青色宋瓷为代表。又如果说唐人以气胜,那么宋人以韵胜。气更偏于自然,韵则偏于人化。不妨说,宋代文化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中华文明传统的新内核,它具有某些内敛又优美的品格,这些品格具有极度向内搜求的特点。似乎,近世感的获得是不需要历史连续性的,这就使得向历史回溯失去了必要性和动力。质言之,唐宋之际发生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基础性的意义上,我们说它的大国韵度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唐”的。

(摘编自张节末《论“宋韵”的美学向度》)

材料二:关于宋代文化的特点,有不少学者作过探讨。著名宋史专家刘子健具体论证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文化的“内省”特点。傅乐成教授总结唐、宋文化“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宋代文化则在“民族本位”的基础上,转向“单纯与收敛”,到了南宋,由于道统思想的确立,其“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坚固,其排拒外来文化的成见,也日益加深”。也就是说,宋代文化具有既单纯内敛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这与刘子健的“内省说”有相同之处。宋代文化的确具有“内省”或“内敛”等特征,但如果作深入观察,也许可以发现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宋人在“祖宗家法”引导下,通过内省创造的所谓“宋型文化”,与“开放性”“复杂性”等特征并非对立。

与“四夷既服”、雄踞东亚的唐代不同,宋代版图狭小;而在五代十国的近一个世纪,北方少数民族的实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北宋就经常遭到西夏的侵扰;南渡后,更是只剩半壁江山。因此,宋人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不过,宋人的忧患没有导致颓废,而是在忧患中内省,在内省中寻

找立身之本。邵雍说:“天学修心,人学修身。身安心乐,乃见天人。”这个“天人合一”便是宋人内省后形成的一种立身境界。范仲淹在内省中形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忧乐观”,影响了整个宋代士人,至今依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宋人的内省不是“单纯与收敛”,更不是排他,而是“致广大”,即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博深厚、大气开放的气度。邵雍的“天人合一”,范仲淹的“忧乐观”,就体现了这一点。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又从广阔的宇宙空间与深远的历史时间中来确认人的社会角色。再如苏轼提出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与天地同在,无穷无尽,其广博大气世所罕见。

与唐人的粗犷雄放不同,宋人在广泛汲取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不仅精细入微,而且他们的文化活动也达到了精细化的境界。宋代理学融儒、道、释三家思想于一体。在融汇过程中,宋代不同学派虽有各自的主张与立场,但均以儒家思想为主,汲取释、道两家的精华,融合成体大思精的理学体系,形成了宋代文化的大脑与灵魂。在这个大脑的指挥下,宋人的生活,宋代的文学、艺术、陶瓷、建筑等文化作品,均具有精细化的特征,并于“尽精微”中,体现出丰富性与多元化。

“极高明而道中庸”体现了宋人自身的修养,“极高明”是指人在立身处世时达到既高大又光明的精神境界;“道中庸”则指通达中庸之道,是通向“极高明”的一种修养途径。它保证了和而不同的学派的形成,也促进了“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的展开,犹如“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宋代文化意与韵的形成,离不开宋代“祖宗家法”的保障。宋代实施的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又是以广大庶族即平民士人为基础的。反映在科举制度上,大量的庶族平民进入了政府的各级机构。其他一系列的“祖宗家法”又强化了士人经世济民的能量,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从多方面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自主、文化自断、文化自信的性格,造就了自先秦以来又一座文化高峰。

宋代文化的意与韵,根植于其独到的理学即哲学。如果说,由各种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是一个人的骨骼支架,文学艺术作品是一个人的血脉肌肤,那么哲学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与灵魂,也是一个人的精神与信仰所在。宋人虽生于忧患、长于忧患,却善于内省,并在“祖宗家法”的保障下,个性得到了舒展和张扬,乃至通向“极高明”之境界。这是宋代文化更深层的意与韵,也是“致广大”与“尽精微”的根本所在。

(摘编自沈松勤《宋代文化的意与韵》)

返回首页

试题篮